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2020-3-23 00:29 |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4-2 06:17: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3-4-3 14:36 编辑
( n8 Y# N5 K" |* G7 w: l& B+ Q
& m7 e6 L9 G9 y原道第一
/ m' D1 x( ~: `4 T c# }7 |8 L, i! u8 C
2 z( u4 Z) n$ o+ f8 SW
/ f, t9 q: u# y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唯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t+ t' L) m/ H
" a) }) a& y; }7 g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9 r/ d( o! z# n0 @7 F9 L/ g, @
/ d0 b" ? r& Z- P# V) V! N" f
--------------读后杂感之分割线---------------- y' @- f: P; d! T/ H1 r
0 M. G2 A4 D% _
所谓总纲,气魄是要有的,刘勰把文字提高到与天地并生的地位。文以载道,这个道是自然之道。9 U# h- ?9 q2 M& e; }# Y0 s( \
W5 S; @' T8 c9 M& u4 m2 t9 s而我看这本书的乐趣所在,并不是为了把文章写好,我只是觉得从他细细的“雕龙”过程中,能得到一些共鸣的乐趣。不仅仅满足自己对细节的挑剔,评头论足的乐趣,还满足了一种审美的需求,一种不偏不倚的平衡的审美需求。
3 R6 H C O9 l' F8 m0 N, u+ p
) S }8 v* I3 U( Y" x, S读上述文字,是否感觉有声有色?. e6 P' u' b3 q9 R3 M
4 a8 Y- e# ]* R
看看这句话:“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5 i! {+ V; a8 {
这是雄壮的自然景观。日月山川的千姿百态,永恒的题材。
, V* R s$ Y4 n1 U# }* s
0 x, J3 Z$ P5 ^0 t1 Q" i/ U S z! D作者认为人类之所以与天地万物有区别,就是因为会思考,故而,是天地之心。所以,文的心,就是人的心。! r- Y# Y8 g0 ]' b* q0 e w
. ]6 o9 O+ f, c; U; p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
$ G- h* i+ o6 S4 ~
# g0 y/ i% q, {9 D' k: ?5 H. ]) a) }这句话反过来想想,就是文章要写得明白,写字的人自己心里先要明白,当然要把心里的话讲清楚也是一种技术。。。4 h5 s0 j/ `/ @0 A: Y5 c
# ^" e2 n" o; P) W( f& X; D, U总之,不修养身心,光琢磨怎么写好文章,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 I" h9 b, q( a3 d1 Q& ] c$ F$ z3 [0 M9 k, b
第二段,还是有声有色。色有龙凤的华丽,虎豹的雄姿,云霞的颜色,草木的芳华。至于声音,有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 R0 Q! _ p8 M) f5 _4 J
/ z, _1 b" U4 n% E" K/ `: p总结一句,有声有色有内容,文章就成了。& O% D2 X8 z# o# M" }, l e
% _$ F. W* s0 A! i+ w
--------------先读两节,改天继续--------------
0 P# s A: D( U0 {(2)$ I4 g6 l' i6 f3 l& j7 _* A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 《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6 \6 N/ k5 q; j; x+ F9 x8 L
1 ^# W- n6 C! i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8 i/ `7 g* f* J4 @
! c( w: p& q/ z+ O2 @+ U逮及商周,文胜其质, 《雅》《颂》所被,英华日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0 ~$ f$ P+ p
5 p; J9 s$ C1 M5 U
------------叶子读书分割线---------------' D/ `; H2 w# n$ I, G* r: d
声色并茂的开篇之后,作者开始回顾文章的历史了。
0 {% G" s) ~# j5 o4 {. `
' n0 L& P9 R( f% I8 M1 j3 l古代的事情总是比较神秘,据说,《易》是在神明的帮助下完成的。真的哦,《河图》《洛书》都是神理,没有神明的帮助,光靠凡人怎么想得出来呢?
/ R5 H; @4 N" b- j; U$ Q) p, @1 P1 ~" g' C$ f% M- X
然后一路讲啊讲啊,最后讲到了作者的偶像孔子,独秀前哲。
3 { e# j w4 q, {: E& t \
" g% R3 w, f: _9 g7 I8 `" R& d在古人的眼里,先人都是圣贤。8 C6 ^) X' {* p! T/ ~) Y! n. y
1 x. |8 m8 \) K: n
其实,连孔子也不例外,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早在孔子那时候,人们就开始叹世风不古。9 y; d; R4 v6 x: j5 v1 T7 U
- q1 I2 h% c6 \. |! Q; h
不过,仔细想想,我相信人类还是在进步的,对世界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都在进步。
$ R+ r- k/ Y6 [4 ?% R5 r, F
) `4 H5 R3 C- a+ A3 b至少,以前只有诸如孔子等哲人才抱怨的话题,如今在微博上,在论坛上,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抱怨了。
1 z, `/ A$ q1 s+ m& k6 L- B7 T- d* t! F' x
1 T5 }9 k$ U5 K- c3 X
读到木铎起而千里应 我突然想到最近在坛子上写《生活·读书·新知》的 @木不铎 兄0 G" U% S/ E0 L4 K' @
1 V, g7 ]- Y5 u3 T: @
“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不知道木不铎兄到底是文是武?
. X& y- ]8 ?) w8 Z' y0 W" d+ U: | F3 @% w: C
; { Q/ A- t- }) M! }# w* P: E-------------------------------改天继续 分割线---------------------------------------
4 L5 u1 a2 I% _* r
/ V6 d2 ]/ j; D! a(3)9 ]8 [: `9 t# W1 T$ U. R- T4 \
0 e% n0 g" K) p4 N3 o; ~7 R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8 U b% ^. O% S2 ]3 a; Z6 u
! ~6 o% R& t0 r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
) |( X, Q* _3 M" m& |! s9 h$ `0 C
. R- a2 \6 t5 ~ ]# B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 u( @& m' A& e8 O5 K
4 h8 N E4 J% Y% {) R--------叶子散步的分割线----------
) T5 Q: Y& o. _2 h8 C) L; m
/ Y6 \: c: x( ]. `看下来,作者总结出来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7 K) v( e d! f7 S/ L9 N# M: r
1 e* w5 a0 _4 D* T6 J( |: C# N这三样东西的关系:道,圣,文。
; I+ F: n# c4 l' O: Z1 [9 W& N1 L' _3 ?- [9 f
前面说,文是用来载道的,那文怎么能够载道呢?那就要通过圣人的阐述。至于什么是天下之道,那就超出了文章讨论的范围了。我个人认为到现在人们还在思考什么是天下大道呢。。。
6 S& B/ ?( P2 t5 |' S& _2 N0 B8 k# {; @, r; k! A( n2 |
我不介意看作者用极大的热情,华丽的词藻来赞颂圣人,毕竟2000年以后孔夫子还在学校的教材里继续影响着我们年轻的下一代。' e t1 G4 N3 e* g$ Q
6 }" _ G d7 M t
这一段中有一句话现在读起来突然有另外的感悟:
* n4 l% \+ P, r, ^5 N2 J' {% G* W
3 T8 g+ G9 z: w/ P% p+ J《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6 r) ?1 n; @5 ~" s/ Y @
$ y3 A$ u3 N* @3 x至于“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 是否一定是有道之文,我现在还是存在疑问。
) d3 t; u6 q7 A0 K6 G8 Z+ I! Z7 b" d0 l( A) p
不过有一点勿庸置疑,这古往今来厉害的政客,都是懂得而且会实施这个道理的实践大师。
7 Q7 ]0 V0 ~9 K+ T. Y$ E
! z* y2 @: A; A# b-------------------------------第一篇 原道 散步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