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逸云三洲 于 2013-2-2 11:01 编辑 : x3 R' T4 g3 Q( d) o0 r
, o0 e7 d/ R. `* F& @! y
女将军还是有的,真带兵的可就很少,而且带一堆团长?谁这么牛啊?史将军史妹妹嘛! ?( H. _$ R1 d/ w9 e
5 J* q) V/ b7 H6 ?9 S大螳螂萨哥哥七亘村捕蝉,小黄雀史妹妹站上榆社枝头,
% P3 j5 K7 |% X* S& ?. O x# ^9 q+ T& k! C0 O$ W& C
安家小玩童看着热闹,手一痒,拿张网子想哥哥妹妹一网打尽,结果哥哥妹妹跑了,只剩下一堆团长……
; o5 C# i# T! u) A1 e- q! ~, {' t
( M1 z1 R* ^3 |$ P \, D: Y说笑了哈,/ R! u, Q8 } z9 ~0 i5 ?2 V
, W1 y" a" F0 P; D
老萨说七亘村、史公子说榆社,都是从陈赓提的头,主线绕着129师386旅。只不过是不同时期的386旅,所以编制有些不同,人事也有些变化。9 ]1 R. q7 J" } p) a
6 F* o; H% t% u o+ x& r+ \老八路是老红军变的,最初的386旅,都知道,是由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改编而来,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政训处主任王新亭。这后两个人算是红三十一军原装重新贴牌的吧,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该军的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不过李聚奎是直通车过来的,王新亭在改编之初则是安排在师部任职,开战后才去386旅,但时间上差得也有限。
7 h, J* A1 n$ Y* `- s5 I3 A6 w& a7 o0 T( ^# [8 d7 \5 U% z
陈赓、陈再道就都算新人了,陈再道原是四方面军红四军军长,红军大转身时,该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5旅,原四军政委王宏坤出任旅长,陈再道则被安排去386旅当副旅长。王宏坤资历老过陈再道,王任红四军军长时,陈还是该军十一师师长,36年夏整编时,两人分任四军政委和军长,以那时的规矩看,政委的地位无疑是在军长之上了,改编八路军之初没有设政委,以本来就干过军长一职的政委留为385旅一把手,亦非意外。
- q c8 M4 B; E/ z; z
% I4 D! l- A8 T7 z& d386旅的四位首长都曾是四方面军高干,貌似同类项,其实还是有些区别的, 陈再道和王新亭没动过窝,陈赓和李聚奎则是跨方面军的干部,只不过陈赓是先四方面军后一方面军, 李聚奎则本是一方面军的老干部,长征中一、四方面军干部交换,才去三十一军任副参谋长和参谋长,张总政委跟一方面军闹矛盾的时候,当时三十一军的军长曾想用黑枪干掉李聚奎,还好被九十三师政委劝了下来;后调任红九军参谋长,也比较倒霉吧,为啥?九军是西路军的组成部分嘛,全军覆没,李聚奎是一路讨饭回陕北的,才又回三十一军当参谋长。王新亭就好,他先是九军的政治部主任,调三十一军履新,正好躲过一劫。
5 ~; X% K! }: s% y, e5 R3 B+ K5 c) M( I. o `* x
李聚奎在调四方面军工作前,长期任红一方面军一师师长;巧了,陈赓在任386旅旅长前,带兵的最后一个职位,也是红一师师长。红一师师长当旅长、红四军军长当副旅长?也没啥,一来张总政委倒台后,组织路线要重新组织,中央派了不少干部进去;二来陈赓在四方面军任职资格很老,跟后来任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参谋长的王树声、倪志亮曾是平辈;他当十二师师长时,36团团长徐海东、34团团长许世友是他的直接部下;王宏坤呢,那时是10师30团团长;李先念是33团政委;陈再道则是11师32团3营的营长,可见陈赓去当旅长,对上对下,都还是交代得过去的。6 Q$ n" K, {1 H1 u1 e
- C/ P; B# g1 Y/ x" Q; p! `: q/ a9 o史公子提到之386旅的三子,瘸子陈赓、瞎子王新亭都上场了哈,瘦子呢?瘦子周希汉其实也早已在旅部的,他也是直通车,只不过那时瘦子的地位还比较低,任旅部作战股长,所以要是有人那会子就把整个部队称为“三子部队”,还是比较奇怪的。另外还看到一个说法,指陈赓在听说“三子部队”的叫法之后,自己另起过一个绰号,叫“三子一郎”部队,三子照旧是瘸子、瞎子、瘦子,多的那一个郎,指的是副旅长陈再道,人称拼命三郎。
" C8 A! K% h) D: h \+ L( v+ `. s% T0 G
如萨兄言,鬼子陈赓。陈赓既然喜欢鬼子的行头,起个貌似鬼子名的绰号,倒也言之成理;只可惜拼命三郎在位时,瘦子还不够资格称旅首长呢,可见“三子一郎”的叫法或许有,却不会出现在“三子部队”的同时,也不太可能被用做部队的绰号吧。可能后人在时间顺序上有些搞混了吧?真有“三子部队”的绰号,那一定是在周希汉上位以后的事,时间上要晚一些的。当然有人说周希汉是从连级干部一步登天做了旅首长的,那也太小看瘦子了,他那个旅作战股长的顶戴,比连长可大,与团参谋长相当,毛估估,大到中校、小到少校,还是有的吧。" L6 a5 D& l1 w. @! C
3 d% w/ s" x, G! F. h. L. `5 g; T4 F
好象有点扯远了?不是说团长嘛?那就说说上校们吧。团长们是怎样练成的?用营长们练成的吧?哼哼,是从师长练下来的。说穿了也没啥奇怪,当年红军是用三个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三个师,干部不缩水,日子就没法过了。既然旅首长们都曾经是军首长的干活,(哼哼,瘸子除外),团首长们在红军时代当过师首长,也就很好理解了。
, `1 @ q$ C; d& Y% e5 R5 k _2 q1 j q( c9 y; r7 k" E- u
386旅那时初编时就是两个团,红31军91师改编为771团,团长徐深吉、副团长韩东山是原91师的正副师长。红31军93师改编为772团,团长叶成焕、副团长王近山;这两个人,一个是原93师的政委,一个是师长。其实,团首长里面还有一位当过军首长的,谁啊?772团政训处主任谢富治,副主任则是原91师的政治部主任肖永智。团首长里面有个别当过军首长的,营长当中,还有当过师首长的呢,772团初期的干部,一营营长丁思林、二营营长郭国言、三营营长易良品;其中三营营长易良品,在红军时期,以前就曾经当过91师的政委。
: i, H" }6 b& g% m) f4 i$ c& c) t; Y h
萨兄说的七亘村之战,细分分,主要算三仗,第一次阻击战,后两次伏击战;所谓三看御妹刘金定,却不是一个人看的,第一看771团的事,只不过东洋妹挺厉害的,按陈赓的说法:阵地失守…有相当损失。换普通话,就是吃了败仗,消息还通了天,让毛泽东知道了,于是训令集总和各师:
+ N* E" D" ^7 f# T, a3 g
& s( _9 p. H3 I8 q0 _8 k“……你们宜发令于全军,一直传达到连队战士,说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是一个艰苦奋战的长期过程。凡那种自称天下第一,骄气洋溢的干部,须予以深切的话告诉他们:必须把勇敢精神与谨慎精神联系起来,反对军队中的片面观点与机械主义。”
5 b7 \; ~7 ?: T8 W0 i2 K, t, l7 [& ^- e
; s6 Z7 E% T2 d; \# x: ]# _其实四五十到百多人的损失,那时还是很多的,老人家也就是借题发挥,借着这个败仗,告诫全军小心维护种子基金而已。当然771团着实有些大意,失去阵地后,又让人偷袭了,一度还失去联络,吃点批评也应该。6 W& O7 s! b# Q: C, T0 e$ S# x# }
) K9 x8 m- X$ [& C; j七亘村后面两仗就都是胜仗了,是772团打的。至于那个仗算刘的账还是陈的账,后世七人八主意。当年陈赓自己的记载,指“刘和再道”指挥771团,772团则是直接从他那里接受的命令。
: M A. H5 n/ `* {! }6 K+ y* [9 h* Z! n/ l
刘师长直接指挥771团,还是可能的,应该是该团吃亏之后的事情,当时刘师长他老人家得知消息后,直接奔了前线,招呼部队之余,又直接侦察。护驾的参谋五百年前跟师长是一家,名华清,日后也是个大大的老人家,还专门回忆过这个事情。在七亘村设伏,再看鬼子妹两眼,是不是刘师长在现场勘测后的决定?绝对是可能的。那旅长怎么算?说穿了,旅长请示师长,师长指挥旅长,怎么算账都算得平。萨兄调色板调一调,已经解决问题了。4 Z$ C, A% V8 N! o+ u
8 K- n/ w5 B9 Y7 u/ c L9 Z3 ^其实师长、旅长的帐好说的,伏击战他们都不在现场,直接挥指挥棒,那是团长的事,再确切一点,是772团副团长王近山的事。王近山打仗不得了,现在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他本来又是红93师的师长,为啥改编后当副团长呢?大概这一来是前面说的政委地位问题,具体到叶成焕身上,虽然跟王近山在93师搭挡,资格是老多了;他以前与陈再道搭挡,曾任红四方面军31团政委和团长,随后是11师政委和师长;他当师政委比王近山升副师长都早三年多;所以是个年轻的老干部,并且为人很好,当年长征中就是他力阻军长打参谋长黑枪,李聚奎才有命带386旅打鬼子嘛。/ {/ G% N- o) Z g; M' L. h Y
9 h3 C1 h2 R' J" P/ x/ i除了参谋长,旅长跟他也好,其实两人在386旅共事的时间并不长,八路军中,叶成焕是牺牲得比较早的重要干部,38年4月在长乐村战斗中牺牲的,但不是直接就死在战场上了,而是负了致命伤,抬下来以后,陈赓去看过他,人已经明显没救了,据陈赓自己说,探伤后难过得不行,一晚上都睡不着觉;叶成焕的警卫员,更是一直在哭。可见叶上下人缘都很好,这个人要是活下来,中将是起码的。
6 H( r1 O2 P) M; M0 w2 v
% D1 y$ _" s' R3 I2 P接替叶成焕任团长的,似乎是易良品,他也似乎当过该团的副团长。前面说过,772团初期几个营长里,易良品在红军中任过的职务最高,所以他升得快些,大概是这个原因。38年的时候,八路军已经正式恢复政委制度,旅里面,瞎子已经从主任改当政委,772团这里,政委是改编初期的政训处副主任肖永智。日后的大佬谢富治,早前已经调离该团了,谢主任以前在红军里就有过当军政治部主任的履历,解放战争中成为陈赓的搭挡,所谓陈谢大军嘛,解放后当然更了不得,死后不得了,都是大家知道的事情了。
3 Q9 O$ P7 s4 V5 i) y; ^6 |9 o9 S, A% M6 y* C
可为什么是易良品,不是王近山?他早前也出去了。老红军老团队,是当种子用的,八路上前线,种子们就遍地开花了,这就意味着调干部甚至成建制调部队去扩军,772团的一营就调出去做底子,建立129师补充团,带队去的就是副团长王近山。这是不是上面给王近山一个机会升团长?很可能的,但最终提任补充团团长的,不是772团副团长王近山,而是771团团长韩东山。王近山最后升团长,是在385旅,任769团团长,那是红军团,当然比补充团团长含金量高。不过时间上似乎有腿,当初选东山不选近山,可能另有原因?
/ S7 j6 x q& V
" w1 c x, i- \2 P/ X会不会跟资历有关系?两人在初编八路军时都是386旅的副团长嘛,而改编八路前夜,韩东山是红91师副师长,王近山是红93师师长,那不是王副团长的基础还高一些?未必了,这两人在红军中是差不多时间升的团长,韩东山略早一点点,但当师长就早很多了,比王近山早两年多。后来在陕北,红四方面军干部大进修,25师师长韩东山也去了的,毕业后,也可能是位子没空才当得副师长,反正红军里这样的事情也多,当年36团团长徐海东受伤,不肯等伤好要提前回老部队,可团座已经有人补了,师长陈赓拗不过他,说回去可只有副座了,徐海东也干。当然陈师长后来抽空子就把人家补回去的。. x$ S% Z3 g% K- T
3 K7 f+ F3 D- C- M' D) }选韩东山长补充团,是不是有这样的考虑?但也可能是不可抗力,因为王近山在任769团团长前,受过一次重伤,要是时间就在编补充团那一阵,很好解释了。不去管他吧,反正东山近山最后都升团长,时间也差得有限;而且更重要的,两人都是战争年代的幸存者,都等到五五年将星闪耀,当然近山战功大,比东山多了一棵豆豆;可惜不久彩旗飘红旗漂,漂出家去告诉领导,王近山肩上,于是多了两颗豆豆,外加两条杠……都是大家知道的事情了,不多说了。
1 s" v, [: p" [" d! y2 y) J& c2 n+ ?6 ]3 s0 D0 V) c
而在772团升职的两位主官易良品、肖永智,都早已牺牲在抗日战争中,不过都是离开772团以后的事情;两人都升为旅级主官,易良品曾任新七旅旅长,1943年在河南西高庄战斗中牺牲,时任冀南军区六分区司令员;肖永智曾任新八旅政委,1943年在山东陈官庄战斗中阵亡,时任冀南军区七分区政委。" a ~0 ^. L8 D5 H! r' G
i+ O- L# C0 b
对了,补充团还有个参谋长,就是从旅部调来的周希汉。这个团后来编入386旅了。386旅在八路大扩军中自然也不只是播种机啊,种出来的它也要收成的嘛,仅以团的编制而言,也是有出有进,进多于出,百团大战的时候,已经辖四个团了。
: m: a; O& W2 d
( R, b. B; ?2 E2 Q8 T# _9 u啊哈,说了半天,这才到了史妹妹的地盘。不过榆社的帐,貌似比七亘村的难对啊,难对也对一对吧,所谓有坑大家挖,有水大家喝……
% F8 Q! y+ ]+ P: {
. a" Z4 Z6 \& Y4 a" b待续
- c; G O9 Z4 e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