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枫 发表于 2024-9-16 14:00
3 {! q. \+ O2 s. Y6 z也就是说,即使28nm现在还有光刻机瓶颈,其他也都就绪、只欠东风了。这是好事!! z* y/ m, r* M
) S( U* p+ k5 x7 p' Q, `个人感觉:相比于前一阵 ... 1 m9 L4 g( `5 u, A* h
不存在28nm光刻机,只有28nm工艺节点。
0 f" U# O. c3 O% X) |" B
2 H( a, j W& a/ Y2 y; _, l' Z6 z从光刻机所用的光源上来说,只有 193 nm (ArF激光) 和 13.5 nm (EUV激光) 的区别。只要没上EUV,那么全都是193nm,即使是台积电的7nm。在典型参数下,193nm光源能做到90nm的线宽。光刻机可以在此基础上改进,比如提高镜头的数值孔径(玩相机的晨大熟悉这个术语),在镜头与硅片之间填充高折射率浸没液体等等。所有这一切努力让单次曝光分辨率顶多能到达38nm的水平,再往下就需要靠大幅度提高工艺复杂度来实现了。主帖中提到double-patterning(更准确的应称之为multiple patterning),其中的曝光、显影、刻蚀等步骤再也不是一次过,而需要反复多遍才能获得更细的等值线宽。
8 E; q2 N# t7 H7 I2 l' d, n6 Q5 X0 i8 o: J: r! R
以multiple patterning中的SADP/SAQP技术为例,SADP第一次产生的线条并不是最终想要的东西,它只是用作一个骨架,在上面沉积一层叫spacer的薄膜。然后骨架本身被刻蚀掉,只留下原本贴在其侧壁上的那一部分spacer。打个比方,这有一点像脱胎漆器,当然轻薄细腻了不少。如此得到的spacer再与一个相对宽松的mask合作,才得到最终的电路。
# t m' e0 J' E* T 5 V" ^8 t0 o1 [. C+ a* U! x7 R
' @/ {- `, J+ B
SAQP则是将SADP的技法重复两遍,以期获得精密度的倍增。1 v4 I9 [! O" L( c* x! x. Y% I7 |
![]()
8 E- l( K( E( l4 E4 d: ]/ t% p; J. K7 {: u5 Z) a) L, S+ D5 t+ i* A
工艺复杂的代价不仅仅是用掉更多的时间和耗材,芯片的良率也随之下降。之所以厂家多年来不断在ArF上挖潜,是因为EUV也有很多劣势。对EUV透光的材料很难找,所以没了传统的透镜组,也不可能再有浸液方案,整个光学系统要靠一系列反射镜来实现。其结果是系统的等效数值孔径远远小于ArF光源的,这就导致EUV对上一代的胜出大幅度缩水,而并不像波长缩短所意味的十多倍那样的差距。从生产出来的实际芯片也可以看出,采用EUV后芯片各方面的指标有提升,但这种提高大致是线性的(如果用以前的速度外延的话),而非峭壁式的飞跃。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