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4-3-10 10:28 编辑 3 A& [* ?3 g" \& b# T
2 n, E7 ^0 ^" y: }
在10多年时间和一百多亿美元投资之后,苹果放弃了造车计划,未来重点转向生成式AI。这可能预示美国再工业化的前景。
' k# O z! C! E
. g) g% ^* a5 \* O% V9 F苹果已经连续三年为世界最高市值公司。即使在三年前,苹果也是妥妥的“有钱”公司,钱从来不是问题。苹果也是世界前列的高科技公司,iPhone和iPad引领潮流,胆识和人才也从来不是问题。苹果涉足电动汽车行业的时候,不乏有人指出这样那样的障碍,但不就是个车嘛,特斯拉是成功先例,没人怀疑苹果用钱粉碎一切障碍的能力。但苹果最后“临阵逃脱”了。- E5 I1 ^+ Q2 E6 Z: @) O
! v1 n# }* R6 }" k# ?" G不管AI、芯片、生物科技如何代表未来,未来是建筑在当今的基础上的,是增量,不是替代。基础也是需要活力的。如果一个领域长期只有老字号,没有新势力,而且相对于竞争对手不进反退,这就是活力消退的最明显征兆。苹果本来是要成为美国汽车新势力的,苹果产品一贯以技术先进、设计具有高级感、价高但物有所值著称,本来是要打破美国大三死气沉沉的汽车生态,但这成为又一个未来人们慨叹的可能性了。: |" y# Z1 ?' ?. b. i1 q8 N1 I
7 s' Y' S# ^# s" v% d* ?, _美国电车依然只有特斯拉能打,既没有中国蔚小理及一众拼命跳龙门的新势力,也没有中国传统车企那样清晰的转型路线。美国国会祭起保护主义的法宝,好像这真能管用一样。保护落后只能越保护越落后。美国不是不知道这是一条死路,因为美国当年就是靠打破保护主义的屏障而走向经济霸权的,今天法国汽车也是因为越保护才越落后的,而英国汽车只能靠卖身才能存活了。美国是没办法了。
6 X1 P2 m1 a |3 x% _$ r( W- t* Z/ B8 E3 F% d9 `7 j0 Y% v
在今天,造车又难又不难,全电绕开了传统技术瓶颈,好比在森林边缘打开了一个开口,人们看见森林外的一大片处女地。几年前,一众品牌纷纷进军电车,连以吸尘器和吹风机著称的戴森都宣布加入。从戴森的角度出发,无绳吸尘器、吹风机已经解决了电池的关键问题,电车电池只是放大问题;电机不是多难的技术;无绳吸尘器、吹风机的能源管理已经搞定,汽车电控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9 w, k' ~, p4 ? o7 P, _; w: R
$ T) p4 O( W. z& r5 |' g: m
苹果也自信满满地加入了电车大潮。
6 a% n9 T2 R0 v. z% A8 ~ \/ P
5 l0 I3 [. c1 N) `0 O' j3 q在理论上,解决三电(电池、电机、电控)问题后,电车就是车架子和四个轮子的事情,任何有点工业基础的国家和厂家都不难搞定。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 I0 n7 H) e$ \: l
4 W" O! ]( v4 r0 q基本的电机是尼古拉·特斯拉在1888年就发明的东西,但用于电车,有有刷直流、交流三相感应、永磁无刷直流、开关磁阻等主要形式,各有优缺点,大厂都有应用。: k8 l/ T0 s x$ ]
9 P5 V( Q- [2 Q. e) }1 `% g* e% R锂电池已经是成熟技术,但做得到大批量、高质量、低成本的只有中国,韩国、日本曾经能打,现在被比亚迪、宁德时代及一众中国品牌压得灰头土脸,其他国家基本上没有存在感。) i$ a4 k' F& }# y4 D1 |5 Q
G* t9 T) s! L6 W+ ], v* y
电车电控曾经主要是能源管理和电机控制,现在扩大到自主/辅助驾驶、车内娱乐等方面。短短几年前可能还是同一起跑线的问题,但中国电车在疯狂内卷中,率先闯入自主驾驶和车内娱乐领域,也遥遥领先了。
; `9 R8 b) t$ z i# p( E
4 Y% _' A( J5 B& f- H( G8 K8 }+ m: N; k为了轻巧坚固,车架子应该大件整体压铸,这是很少国家才夸过门槛的硬技术,要做到批量和经济,掌握的国家更少。重型制造是中国大国重器的重点,再次遥遥领先。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尤其在汽车制造中,中国也位于世界前列。
, X7 L5 O5 m% s
5 {* Z: ~& A! M5 g6 H0 a$ M- h其实,从座椅到内衬,从门把手到各种控制按键,从车灯到仪表板模塑件,汽车里有无数零部件,世界上有这样完整供应链的国家已经很少了,同时能做到低成本、高质量、高周转率的不说只有中国,也差不多了,否则中国汽车不可能在欧美主场把一种老字号打得一筹莫展。新颖款式设计不仅要符合各种安全和设计规定,还要可靠、低成本,还要便于制造和维修。这需要整个供应链的支持,这成为中国汽车的最大优势。$ G7 N8 Y) Y$ _% G F( w, }
- G2 K. z; T0 {- I' f" @, V, \
中国的完整供应链不是大棋下出来的,而是“怕吃亏”硬攒出来的。中国汽车的起点太低,进口零部件太贵。达到现代汽车技术水平的中国供应链开始于桑塔纳的国产化,成长于遍地开花的走量时代,在疯狂内卷的现在达到巅峰。
9 @& }: `' M3 F" y3 I$ ?, P; d
* a1 A* P! L* N$ O ]很多在欧美品牌上属于高端的选配,在中国品牌上都是必配。由于中国供应链做到低成本、高质量,而中国品牌扎堆在中低端疯狂内卷,很多在欧美品牌为了差异化而刻意保留给高端车型的东西在中国都“下放”到中端甚至低端车型。中国电车要是没有大屏和导航,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全埋入式车门把手更是烂大街了。
2 w1 B, n5 f5 V2 @% \
8 y0 M) M! t ?) M$ S8 `" K苹果的款式设计和概念引导能力不需质疑,苹果汽车应该也有很多版设计草样,但可能要很多年后技术考古中才能揭晓。设计和炫技是苹果的特长,营造概念也是。问题是,要变为实体产品,还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制造业。
, M8 ]! w4 p8 a; `1 v! k% J$ b* |. Q9 t) P% V/ c3 S& I3 x
在中美互补的年代,苹果靠这样“美国创意、中国制造”的组合一跃而成为世界最成功公司之一。即使在中国供应链尚不健全的时候,中国的一般工业基础决定了“在苹果的指点下”,中国可以迅速、低成本、高效率地组建起必要的供应链。iPhone的生产就是这样扎根中国的。如果苹果汽车在10年前成型,很可能会走同样的路。
\& _$ Y$ S6 j8 E% H% O& z# z( `! G. P& L
时代不同了。对苹果汽车落户中国来说,即使好事,又是坏事。5 b8 _9 w" d, X" }
; F. m# }( t' L& t! u
中国具有世界上碾压级发达、健全的电车供应链,苹果汽车如果今天落户中国,只需要挑挑拣拣,不需要另外打造供应链。即使为了差异化,也只需要针对性地补缺,就可以很快地建立产能。特斯拉中国就是先例。反过来看,小米造成了车,SU7还难说有多成功或者多失败,但小米后来居上,在苹果临阵逃脱的时候,勇敢地用SU7冲进了电车角斗场,就是因为小米有中国供应链可以依靠。; Y) k$ @" h7 h3 d6 U3 |
H6 D: a6 [1 }# M F) T
但发达、健全的中国供应链也意味着苹果的市场引导能力、供应链议价能力降低。苹果依然有不可思议的品牌号召力,但光靠这已经不行了,iPhone 15的温吞水市场反应就是例证。还是要有真料。只是在款式、质料、理念上炒作,也难以形成护城河,尤其是在关键的中国市场。在这里,中国品牌已经形成强大的技术生态,苹果反而是后来者,需要仰攻才能突入中国品牌的技术生态圈,这是苹果很不习惯的态势。事实上,概念的营造不能闭门造车,现在中国才是汽车前沿科技的最大竞技场,中国品牌见缝必卷,说不定把苹果的创意空间实际上也卷没了。
9 ~9 i* ]+ U, F9 d% c
5 A+ x6 s `& s9 l3 X! R6 Z* F即使美国用户依然“吃”苹果,政治不正确依然是迈不过去的坎。不管明里还是暗里,美国朝野对中国制造的认知已经绝然不同于十年前,如果说iPhone、iPad、MacBook已经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在电车这样关键的新兴领域继续依赖中国供应链不可接受。但在美国或者世界上其他地方打造这样的供应链,连苹果都力不从心,或者说勉为其难拉起来后根本无法保证基本的竞争力。4 J; o& }# H9 k+ G
+ O" }. ~% D6 F4 G
在这样的逆境下,苹果退缩了,转而投入更加适合苹果的生成式AI。AI是代表未来的科技方向之一,生成式AI是高度活跃的发展方向。但 AI代表的是乘法因子,具有基本竞争力的制造业才是基数。在美国基数萎缩的大环境下,AI要大有作为,最终会遇到苹果造车类似的问题,因为接不上地气而发展受阻。) q; q0 l9 T' B- \" w: Q1 t/ a/ P* z
/ K( a* B: Q( ^; X
在某种程度上,苹果的困境预示了美国再工业化的前景。美国依然是世界第一科技强国,但因为具有基本竞争力的制造业的萎缩,美国在把先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方面也越来越艰难,尤其是因为政治正确的压力而不得与中国合作互补的情况下。福特被迫放弃与宁德时代合作就是例子,结果是福特产品电动化的进程大大推迟,成本显著提高,竞争力滑落加剧。
# E _% C( Y, v4 c$ y ~' Z( ^1 A9 l$ @/ g. g2 W
苹果和波音可能是美国制造业唯二的标杆级大公司,两者特色截然不同,两者都陷入危机。1 J0 b% B3 u, d' O; |5 q
) N# C( N [/ }0 u8 p8 w7 r- x, q波音还是传统制造业公司,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封闭的生态圈,虽然有大量外包,关键工序还是保留在公司内部。但波音737MAX从MCAS危机到“飞门”危机,代表了波音正在面临史上最深重的危机。这一次,连FAA都不敢文过饰非了。: F' j W* A9 {( o/ ]/ R1 Z$ D- u
: L U; v4 B2 m5 f
苹果则是新派的fabless公司,只管设计和营销,生产完全外包,连“关键技术自制、非关键技术外包”都省却了。这可以最大限度地聚焦于盈利最丰厚的强项,而把生产线增减产能、设施建设维修折旧更新、员工招聘解雇福利退休这些繁杂琐事都推给外包方解决。但这高度取决于全球化,或者再简单点:中国。5 o- d) r% R0 d* y
4 H% g, q6 S. s8 K; E; q- |8 M G
大量美国制造业公司介于波音和苹果之间,既没有波音的封闭式技术生态和完整护城河,也没有苹果的“靠创意就能吊打竞争对手”的底气。5 z5 Y, J2 w& r4 m3 d# ]
, S% h; L/ }& y; X5 U w/ {
拜登的再工业化说到底是自上而下的,希望用芯片、AI等“王冠上的钻石”级精英科技拉动整个制造业和重建供应链。王冠上的钻石价值连国,但抓住钻石不等于抓住王位,更不等于抓住王国。* e& R. i7 O5 b# N% ]) L0 U
0 F* X0 x5 D" w5 V拜登一手抓芯片,一手抓基建,在理论上涵盖了两头,在实践上需要把大量缺失的中间部分补上才能形成合力。这就像足球队一样,只有厉害的前锋和守门员,但是中场软档,还是赢不了球赛的。但在这样漫长的时间和过程中,夜太长,梦太多,国内国际的变数都会使得美国再工业化的列车出轨。
) L. H: \7 O/ d( ]5 l4 j! O9 I- Q. U' S, u! U- `& h
简单地说,在国内,不管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文化上,美国都等不及。要么迅速解决问题,要么迅速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I3 W: t% C4 r! x
3 `) |% p2 f: @# v3 g0 C. I美国还有太大的人才断档。年轻人才涌向商法医,STEM人才全靠兴趣和真爱,这是不够的。传统工业如波音,年轻STEM人才也未必安心科技岗位,常常把科技成作为向报酬和红利更加丰厚的管理层跃升的跳板,一方面从高级STEM人才的成长之路分流,另一方面产生一代又一代半瓶子醋的“懂行的高管”。
0 t1 T* x+ l& m" s* h/ s0 V# T; O! b' g
从短平快盈利和华尔街表现出发的管理层也更加倾向于将成熟产品再包装推出,而避免需要硬科技的全新和跨代设计。波音737Max、777X是这样,iPhone 15也是这样。这也在客观上降低了研发的动力,阻断了人才成长。
# p1 b+ Q r$ I U# M- r3 `, V
: J8 N& i8 P! ?9 j. h在美国,从高工到高级技工,退休返聘十分普遍。这不只是因为老人熟练,也是因为新人接不上。这一代老人是美国去工业化前的最后一代,当年不断推出的项目和产品练出了这一代人,经验和技能跟着走,但后继乏人。美国不仅一般制造业有人才断档的问题,连竣工都有这样的问题,以至于高超音速导弹试验中会出现导弹与挂架分离失败、分离了发动机点火失败这样的低级错误。制造业管理和工人素质更是拉垮,波音“飞门”只是冰山一角。
2 [8 ?$ ?/ I9 _& ^) T' s4 H+ h* y9 z
重金挖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首先这对美国制造业的整体而言是零和游戏,其次是大河不满小河干。最大的问题还是团队。再厉害的高端人才也需要得力的团队支持,没有绿叶的红花只能是过眼烟云。
. s/ j r2 M5 c2 r" h* ] {
2 l; _ g" L V" B2 y: ]1 F在国际上,中国及其带领的全球南方才是已经形成发展动势的力量,美国为首的西方依然拥有存量优势,但增长乏力。龟兔赛跑是熟悉的故事,何况乌龟已经插上翅膀,而兔子三高缠身,还肥胖病晚期了。
. o3 r0 E9 m+ F0 A: E$ ~& s0 Y) `" @
由于激烈竞争和外国封锁的压力,中国企业不惜砸本的跨代研发成为主流,再包装根本压不住。不断的大国重器和重点项目锻炼了大批人才,这是从总师到技工的完整体系和庞大队伍。
6 [* I: d; e5 B0 u6 X- i, c2 c* f* K) R7 F% e+ x) ~0 e
兔子对乌龟很焦虑,实际上现在主要精力放在看清乌龟追到哪了,自己往前奔反而耽搁了。反正也肥躯震不动,索性多琢磨怎么给乌龟下绊子。但插上翅膀的乌龟连地上的绊子都拦不住了。
% X% i: X$ F/ r% A. d/ O0 i2 V! J' A2 I/ A' P0 Y
, y7 ]; ^' [; G2 J" k$ Y泰坦尼克号的三个螺旋桨
# e5 z/ K5 t2 R, S8 L
$ ?) A7 u1 C8 `$ X; E在“泰坦尼克”号时代,英国造出52000吨的巨轮,由三个巨大的螺旋桨驱动。两侧螺旋桨直径23英尺,重38吨;中线螺旋桨直径17英尺,重22吨。这些用青铜整体制造的庞然大物对于清末的中国是不可思议的天顶星科技,那还是中国连洋钉都要进口的时代。
* L0 J) n8 n3 u1 ^: g; C9 y$ I" {$ K! Z( Y2 V" u5 Z- m
如今,中国还没有摘下的工业明珠越来越少,连钻石都白菜化了。洛阳为了吸引游客,竟然在高铁站向前来的游客发钻石,最大的重大克拉。这当然是人造的,但也是如假包换的真钻石。中国已经在突破民航客机和大推力涡扇的门槛上了,先进芯片也是时间问题。必须说,中国摘下最后的工业明珠一定比美国补上“制造业中场”要快。
8 Z) f1 R K( [+ m
: @4 @. Z6 f% r% g9 [ t( A: T苹果弃车正是因为看不到美国迅速补上“制造业中场”的前景,拜登也不可能看到不同的前景。' C7 W5 g' B4 J* J- ^2 f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