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25|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教沙龙] 中国教育需要改革,但创造离不开知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00:2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3-11-8 09:07 编辑 ) ^0 c4 b) J& w

; f: q9 r# {' K% ~; t+ P* {不断有说法:中国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扼杀创造力,成为中国制造迟迟不能转化为中国创造的阻碍,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注重动手和实验,开设创造学的课程。1 t( Y( [2 s, N- t- s

& N) T! ^' g+ V2 ]" n把知识和创造对立起来,一看就是从来没有真正创造过任何东西的人在想当然。( L2 Y  s3 g) s# X# J+ A
' M* |. N9 K, [
按照百度的定义,创造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或者制造出来,这是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探索性的劳动。而知识,就是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化的认知,也就是说,来源包括理论和实践。
3 z. G  F% Y4 `4 a3 A
! F( k  g7 u+ ]9 @1 |$ G; U创造是有条件的:+ n1 T+ c5 w5 b$ H) q
3 o7 P7 C- L- p( v
1、        有客观需求
# y# Z$ o0 D; q+ ?+ S$ A2、        有实现的条件4 J# T% h. [; {6 m
3、        不造成意外的副作用
# U: g& j7 c: u, t$ d- c, s% K0 G/ N6 D! y
没有客观需求的创造是胡思乱想。谁小时候都有胡思乱想的时候,然后被大人训斥一句:“别瞎想没用的”。职场新人应该对这句话也不陌生。5 `7 D9 x  f3 q8 w
* p# T& A4 R  H! s5 A! Z" v; B
客观需求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应该现实存在的。这不一定是已经有现成产品或者技术,可以是市场上不存在甚至没有想象到的需求。乔布斯在创造iPhone的时候,世界上并不存在这样的集通信、上网、娱乐、照相和好多其他功能于一身的手机,功能还可以自组合,还可以由用户自行下载,而不在出厂、出售的时候绑定。
, k+ R5 ~$ h0 d4 h7 S5 X+ @+ o: X7 W" d1 h- X
但乔布斯是在功能手机、台式电脑、芯片和iOS基础上预见到这样的需求,并成功地引导市场的。这是基于对市场、技术的深刻理解,这就是与众不同的知识水平,而不是凭空想象。
+ Z, u% M- m) N# {! O6 w4 g9 }! z0 b/ B+ y% E# A4 I5 F6 P. [
同时,需要理解已经有了什么样的产品和技术,它们在哪些方面没有满足需求。还有,自己的创造是否与已经受到保护的知识产权有冲突;别人在做什么,是否撞车。创造需要有足够的独特性,同时有足够的性价比,华而不实的创造是没有生命力的。- s0 P8 g& @; F8 A4 r; j1 A5 R& P3 E9 C
7 j% b! c' i$ m' m( k+ l9 j0 P
创造是一种差异化,但差异化首先要知道差异的基准在哪里。
- F9 ?0 Q/ d9 k$ I6 |  J3 o' _$ S
5 V6 k: ?+ D" `其次要能实现。一些人喜欢指点江山,把道听途说的天顶星级技术当作现实可实现的,或者能在经济、可靠层面上实现的。这不是创造,甚至不是科幻。科幻都需要有足够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可实现性,否则就是以科学名义的魔幻了。4 o! C1 o, ]0 ^/ ]% E/ C6 z

; x8 W! w4 v' R不造成意外的副作用不需要多说。2 I3 [7 G. r5 Z' z& t% ?# [

! a6 V7 Z) Z1 g这些都需要有足够的知识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也就是说,首先要认清现态和沿革。4 D( S2 |7 n" O' _# }0 Q. y
9 h& N3 l. U1 r0 e
有意思的是,一些人在否定书本知识的同时,强调实验、动手和自己摸索。貌似正确,实际上误导。
! o: N! M! P* {" A3 N5 N: h3 T' a) k; {2 |: M! p
实验不是漫无边际地一路做过去,直到做出想要的结果。实验开始前,需要对已有结果有坚实、全面的理解,然后决定在进一步的实验里控制哪些变量,改动哪些变量,如何设定实验参数。其实有一门专门的学问就叫实验设计,需要用到大量数理统计知识。如何判断下一步实验的方向,到哪一步才能确定是继续下去还是改变方向,这些都需要专业领域的知识。
% t- K6 i9 R7 ]
5 y* V2 D7 H4 ~5 G2 y实验也分教学实验和创造性实验。前者用于验证书本知识,并培训基本实验技能。后者才是引向创造的。在这里,依然还是首先要确定,相关的创造性实验是否已经有人做过了,结果是什么。重复劳动是最远离创造的。没有足够的知识,连自以为创造实际上是在重复劳动都不知道。( S% [. U& q* s9 j
& q6 O4 G, L* ^
中国在科技和工业制造上是后来者。很多东西欧美已经创造了,并不需要中国再创造。轮子很好,但再发明一遍,并无必要,也不是真正的发明创造。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大范围的创造需求。
0 p. i% m- d' k7 M4 Q: [
) r! k" o/ l0 W' B( o: j- q7 \) l8 u- R更进一步,创造有各个层面,不是只有底层概念才是创造。很多“美国画饼,中国上桌”的事例中,从底层概念到最后实现有非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中国人解决了,在这个层面,这就是创造。如前所述,创造就是做到前人没有做到的。
* E* g- i) n. z6 }  A, G0 G0 e7 l4 k6 D, r& o6 d+ z
中国教育确实有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开放性思维的毛病,应试教育加强了“以标准答案为准”的思维。
2 V5 a. ~0 b  U# T
8 p0 L" u* j8 f7 P: x) T据说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都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而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却问:“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这其实是似是而非的。问一个好问题不是脑子一拍、灵机一动。这和创造一样,首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是否已经有人问过了,是否在发问之前,可以自己先找一下,有没有已知的答案,类似的问题的答案是否可以举一反三应用到这个问题。这些都需要知识。
& m" p: n6 L$ A( A; L9 e9 p& V
0 Z) b4 N  Z1 U, q- w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是创造之源。这没错,但说来说去,有意义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恰好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 X5 Y! S, t7 n" @4 L3 c

: A! ^1 |4 ]9 U8 @: L看到苹果落地的人很多,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好奇心导致万有引力的发现。爱因斯坦也自称没有天赋,只是极度好奇。这未必是别人不好奇,而是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科学方法(这本身也是一种知识),没法从简单的好奇心往前多走一步。
* Z/ ]! z3 \+ _( Y9 h8 K
4 z. m( e+ G8 l5 g想象力问题还是一样,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空有想象力只是胡思乱想。刘慈欣的想象力高度丰富,但他缺乏爱因斯坦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能写出《三体》,但不能发表《相对论》。
* Y+ I* T  Y/ v; z) ]  S$ k2 j+ R
* J( Q$ B# p6 C! v爱因斯坦还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局限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而想象力覆盖整个世界,包括那些将会知道和理解的。这当然也是对的。问题是,爱因斯坦的学习能力超强,知识好比是他的砖瓦,想象力好比是他的图纸,他能在云淡风轻中把两者拼到一起,建立相对论的大厦,但绝大多数“凡人”连理解相对论都困难。无数民科挑战相对论,不是缺乏想象力,而是缺乏知识,或者否认知识。
4 L( M/ T. C9 p' C# _0 E0 t; O9 s4 l" y% u
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斯蒂夫·乔布斯连大学都没有读完,依然成就大事业,但这不是读书无用论的理由。大学对他们已经成为束缚而不是启迪的地方,完成学业本身反而是没压力的事。这与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爱因斯坦可以对知识满不在乎,因为需要的知识他可以手到拈来。对于更加“寻常”的人来说,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想象力的基础。% S& c. U& x/ g9 u: \$ A
* H  S* W) h* r$ u+ K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不是否定一切,而是质疑一切。拒绝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意见,但容许在独立思考后认同。这里,对专家和权威意见进行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思考和提出新解释、提出新判断,再次离不开知识。
" r9 H  T) Y" L* [% S5 S
( k. r7 X" \& v* T) w重要的是,知识和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不是择一的问题,而是“都要”的问题。) m( Y" ~) n; a0 N$ _

6 `8 K6 f- M( A9 Y在这一点上,欧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注重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但在知识传授方面严重缺失,形成“造梦有余、圆梦不足”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知识,有梦也只是有梦而已。梦不会自己圆。2 }9 \$ c& `5 Z
5 |& j8 [0 |2 G
欧美确实出了不少天才,在创造性思维方面令人击节赞叹,但天才的产生未必是教育的产物。* y% G1 X6 G8 k

4 @; H7 g( V6 s9 A% [教育的目的是使得最多的人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低的成本获取人类累计的知识,并形成足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进一步推进知识的获取。没有多少天才是“教”出来的,而是“点拨”出来的。6 _8 {! `+ c4 G9 k( w

& \# [/ T# X1 v/ P+ q6 q教育从来就有“谋生技能出发”和“修身养性出发”的两重性。知识与“谋生技能出发”相关,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则与“修身养性出发”相关。
& H% |0 w& j( `' v% Y! q; |4 C" m
没有知识基础的好奇心是寻奇猎艳,没有知识基础的想象力是胡思乱想,没有知识基础的批判性思维根本无从谈起,连质疑什么都说不明白。
- r; O' ^& }# u; P: r2 l8 f+ t9 f3 q$ ^/ g# X
同时,很多批评中国教育缺乏创造的人,全然漠视了中国在科技和其他方面的创造,包括海外华人在科技方面的创造。他们的基础教育是在中国,大部分大学都是在中国读的。如果说后来得到欧美研究生教育的加持,那至少说明中国的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没有成为后来成就的障碍。而且这不是少数孤例,是普遍的。' K' m7 ]5 h& J2 c
  J* z. k$ w0 F% e
那些批评中国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他们质疑精神同样离不开中国的教育。' t8 u- y1 c! U6 {
# [2 W8 U9 L. J# M) i/ R& j% Q2 W7 P
但中国教育不完美,从幼教到研究生,都需要改革,需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引入“重在思考”但未必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思维。这是很大的话题,也是另外的话题。( _) f' D& c9 S6 A3 `/ g& E
2 m' X- ~) H- v
至于开设创造学课程来解决创造力问题,开设成功学课程就能人人成功、开设智商学课程就能暴涨智商?别瞎想没用的。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44 学识 +2 收起 理由
常挨揍 + 10
风无踪 + 10
老票 + 20 + 2 精彩
pcb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5-5-22 23:34
  • 签到天数: 3170 天

    [LV.Master]无

    沙发
    发表于 2023-11-8 03:51:29 | 只看该作者
    说到教育,各路大侠都会跳起来。教育的问题,可以说是罄竹难书,无论中外。* Y  @& w+ i5 V- ^! ]! p! Y7 D

    2 O' k- ?7 u  t不过,讨论教育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先要讨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里要分层:个人想要什么?社会追求什么?国家需要什么?这三个方面,还要分现在以及未来。最后才是教育本身的执行问题。分清楚这些了,讨论就可以顺畅很多。& ^1 \. [0 @; P/ Q( e9 ]; h3 p

    7 p- V5 I: x4 @0 r/ T( R! k好了,俺的砖扔出来了。。。就等玉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22 学识 +2 收起 理由
    风无踪 + 10
    老票 + 12 + 2 伙呆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23-11-8 05:11:46 | 只看该作者
    赫然 发表于 2023-11-8 03:51
    1 j2 S+ V) `) H+ g9 X* _4 `说到教育,各路大侠都会跳起来。教育的问题,可以说是罄竹难书,无论中外。
    1 x' ]( f, v0 Q; q5 U
    9 z9 Y. n$ g4 X9 {1 W5 x" {1 h2 Q不过,讨论教育的优劣 ...

    8 n: ~* x7 \7 a; ]) y3 Q4 j) L1 |, Y: u我觉得你扔的不是砖,是玉,别给摔了。1 B5 f: P. B4 ?8 P* n! i
    目的/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导,就我家俩娃,对他们的教育目标完全不同,一个是要成为栋梁,一个是开心就好;方式也不一样。
    . f  m' a: ^7 ^/ K& s+ W* E6 ?5 }5 t
    北美的教育也是分层次的,所有人的教育归精英们管配,他们留出了资源给未来的精英,其它普罗大众的教育,将来只需要看懂操作说明书,按步骤来操作就行,不需要知识,也不需要思考。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6 收起 理由
    赫然 + 10
    老票 + 6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05:17:14 | 只看该作者
    赫然 发表于 2023-11-7 13:51
    , @; [. Y3 X8 g. d) f% `4 S- k; j说到教育,各路大侠都会跳起来。教育的问题,可以说是罄竹难书,无论中外。
    ! H. ^5 \& |% h4 b/ F$ a
    0 j- O4 |" i5 _! ~不过,讨论教育的优劣 ...

    0 }! e) u& ~; }  t6 n0 f8 \你这个要求太高,一篇博士论文都不够,得一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23-11-8 08:13:3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大语言模型的突破,海量才创造,最有说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1:48
  • 签到天数: 863 天

    [LV.10]大乘

    6#
    发表于 2023-11-8 09:45:47 | 只看该作者
    芷蘅 发表于 2023-11-8 05:11& A  Q, {& A; ]! R
    我觉得你扔的不是砖,是玉,别给摔了。# T' I/ T1 Z! z. f
    目的/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导,就我家俩娃,对他们的教育目标完全不 ...
    ! |( G, @0 x: T% Y# _" x* e0 F
    目标的确是一切行动的指导,不过这个目标也要分阶段性还是终极性,短期还是长期,可修正的还是永恒的。
    2 O2 v- A8 }3 F5 E4 f( Z  O$ a# e/ w& V1 D+ [" A: C. _# O6 u
    我的理解是,在教育这件事上,暂缓对目标的执着设定,保留更多的可能性。 孩子的可塑性其实是非常强的,保留多种可能,才不会失去森林。
    ) L) y6 a/ x; Q+ Y* w8 o2 F$ X6 z* N. M% [! {* p

    ! H/ X5 ~: @: ^( w4 U* b& C+ [2 m( K
    这也是晨兄所提的critical thinking的一种表现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1:48
  • 签到天数: 863 天

    [LV.10]大乘

    7#
    发表于 2023-11-8 09:56:04 | 只看该作者
    晨兄此文涉及太广,只能从侧面一个小细节来附和一下。9 c. E7 R1 }% {$ B% L: D3 C4 [
    3 S: k7 y, h, g
    1 a! J  \5 C( @7 _: t2 V1 ~
    把知识和创造对立起来,一看就是从来没有真正创造过任何东西的人在想当然。-

    * y" g  ^+ b2 O- T  }( C7 y% E3 p/ |4 N* p2 e- y0 W. |
    这句话太同意了。   知识和创造从来不是,今后也不会是对立的,而是一种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关系。
    # U1 p" @3 r! i
    - T& z8 ]) S0 s% |# X& O, G0 p7 n/ a- R+ Z1 t0 Y- @; ?, L. Q  ^

    : p9 x( R, f* p& h比如中国足球(抱歉这么个摆不上桌面的例子),都在骂都在出主意。其实根本的东西就是三点:0 n8 J, l+ ~# D4 s* I5 F! E
    1.群众基础 2.职业联赛 3.国家队建设+ j2 d( ~$ l, }0 n

    ( e2 Y8 w5 j* V# W" }1和2就是知识的大量累积,3就是创造的灵感发挥。  没有1和2,骂死3也没用。   有了1和2,早晚大概率会出现3。
    ; B; o* j# I( {- q, l
      N' M1 P. ^: E6 ~# C/ l创造和知识的分工在于:知识把你举起到房间里的天花板,创造促使你向上摸一把还问一声凭啥你是天花板, v* {% v! u; T) D" ^) K; k4 l

    & O8 L- T; c* M) N没有知识的创造,那是空想;没有创造的知识,那是匠气。
    . m2 Y* J! h& B; M+ _4 T0 ?5 n" d$ g' F6 C3 f) _  ]& a: I
    . j! z/ @  J3 K) ?

    ' V  B& y7 ~" f

    点评

    给力: 5.0 不能同意更多: 5.0
    给力: 5 不能同意更多: 5
      发表于 2023-11-8 10:47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10 收起 理由
    风无踪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5-5-22 23:34
  • 签到天数: 3170 天

    [LV.Master]无

    8#
    发表于 2023-11-8 11:01:49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23-11-7 16:17
    + i# \$ ?! n9 C/ T; a- m5 z你这个要求太高,一篇博士论文都不够,得一摞。
    7 s% ~3 R# B$ E' E) u; t$ b
    你行的。。。看好你!!!
    ( ^: h7 G$ T* n2 g0 u. R: }+ o. `3 a
    这就是为什么俺就老喜欢往你这里扔砖头。。。% S- ?; s" C% h* F! w

    1 I4 [+ t" Y: M; m% J8 |不就是几摞论文么,对你不是事儿。。。等你刷版!!!俺负责加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5-5-22 23:34
  • 签到天数: 3170 天

    [LV.Master]无

    9#
    发表于 2023-11-8 11:05:10 | 只看该作者
    芷蘅 发表于 2023-11-7 16:11, \/ e: X2 Z$ v* G1 W0 T
    我觉得你扔的不是砖,是玉,别给摔了。
      z5 m9 l! ^% a) H! c; V9 @9 F" P; P! V目的/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导,就我家俩娃,对他们的教育目标完全不 ...

    5 }& S7 \7 m8 m8 S# ~& `这不是玉就来了么。。。。6 u! R) \1 A8 J0 [" N) W% C3 M" e' w
    7 H- ?% J0 g6 J- O; a$ M
    鼓励你继续!!!教育的事儿,,,大家都说道说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23-11-8 23:16:18 | 只看该作者
    老票 发表于 2023-11-8 09:45
    ; W! H& p+ a! T4 n/ m" p1 q目标的确是一切行动的指导,不过这个目标也要分阶段性还是终极性,短期还是长期,可修正的还是永恒的。8 j. b% d$ q  |& l# ~

    ! z1 O+ Y7 B9 [ ...
    孩子的可塑性其实是非常强的,保留多种可能

    + M" c# }8 W+ W8 t" v5 T' @3 I. K, w$ ~
    这也可以是教育的目的/目标啊。目标可以设很多,宏观的,战略性的,微观的,近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24-1-11 17:55:00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切面,不能脱离社会的状态、生产力水平、文化状态而存在。中国社会整体依然产业升级没有完成、思想不够开放(对本国人不同于主流的思想包容度差,虽然对外国人包容度高)、政府管理社会和市场条条框框很多,因此整体环境上害怕失败,不利于原始创新。这个不是教育体系能去改变的,因为学生总要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如果教育超前而社会滞后,大批想创新的年轻人只会感到严重不适应甚至幻灭。就别说批判性思维、挑战权威了,如果大学毕业生不得不去适应酒桌文化,通过依附原有权威就能分蛋糕,谁还想去挑战呢?当然有些互联网企业家创造新模式(主要还是商业模式创新,还不是科技原创)成功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所受教育的大学体系有何不同,而是因为他们在整个中国里的几个相对包容创新(也就是资源丰富)的北京、浙江、深圳的小环境里创业加上本人的高天赋(科技天赋或商业天赋),跟教育其实没什么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21:57:28 | 只看该作者
    tangotango 发表于 2024-1-11 03:55
    6 W; q; y( [( q, m! s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切面,不能脱离社会的状态、生产力水平、文化状态而存在。中国社会整体依然产业升级 ...
    & s6 [2 i: k3 Q
    在模仿就能发财的时代,创新是没有空间的。中国的状态甚至可以说困境正是在于模仿已经不够用了,所以有很多“努力也没用”的感概。
    " d" t) x: |+ g8 `
      q* D8 L9 b( k: J' |- m2 d+ E这正是创新的土壤:除非安于现状,创新是唯一的突破口。/ D$ Z% I0 G; @" e
    3 D: V/ m  \/ `- ?
    需要是成功之父,教育是成功之母,两者缺一不可。; ~! W$ O& c% S! J; @% G; x

    6 L' s( e( z" f7 O社会有这个需要,教育才有条件真正拥抱创新教育,才有条件形成良性互动。
    + G. X  [; U7 }; q3 H7 i: |7 i, m  T8 {8 y& q
    另外,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从北上广深向外扩散,通信和高铁使得北上广深的辐射圈越来越大。
    3 v5 g+ n$ A$ K. z$ V
    ! a& Q: V& Y9 R  i2 S# F我还是乐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8 04:51
  • 签到天数: 1811 天

    [LV.Master]无

    13#
    发表于 2024-1-12 00:39:18 | 只看该作者
    二三十年前中国就有创新啊,比如VCD机,U盘。只不过当时大家生活工作水平差,大多数升级需求不需要创新,到洋人那里找找就行。现在水平高了,升级需求洋大人那里也没答案,只有自己憋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0-1-2 12:0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14#
    发表于 2024-1-12 00:40: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emtex 于 2024-1-12 00:41 编辑 . ?/ u$ }6 ~" w. c' w# k
    1 e* m7 o" i6 N% U8 ?. }. O/ i! w
    我自己观察,中国人是最有企业家精神的。
      \0 I" G( \; I# i& u我的本科同学,在国内不到40人,差不多一半有自己的公司。两个是上市公司创始人(有一个在排队,还没上)。- ~8 r# X, Z3 ?
    这个世界的流行话语充满了偏见谬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01:22:59 | 只看该作者
    semtex 发表于 2024-1-11 10:40
    1 Y, B/ u+ f2 N7 @( F9 z4 D+ E我自己观察,中国人是最有企业家精神的。# v" k5 R- m% M4 J
    我的本科同学,在国内不到40人,差不多一半有自己的公司。两个是 ...
    4 [/ s# p! ]4 e& P; h
    都说中国人最有“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精气神,现在是“马云盖茨宁有种乎”的时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606 天

    [LV.Master]无

    16#
    发表于 2024-1-12 01:44:45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24-1-12 01:22
    1 u! ?7 J1 ?" b# t都说中国人最有“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精气神,现在是“马云盖茨宁有种乎”的时代了。 ...

    % T- p2 Z, g, r6 d' n% \
    % R9 d8 o) E6 t& `% g只有试下 才知是不是那个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24-1-12 13:10:17 | 只看该作者
    semtex 发表于 2024-1-12 00:40
    6 k  w: x- D. S我自己观察,中国人是最有企业家精神的。
    4 C5 B' M5 t. N! F8 W- D3 q  c我的本科同学,在国内不到40人,差不多一半有自己的公司。两个是 ...
    $ U! C/ ~+ U# y! T; |3 @& R. N
    敢为你是哪个学校的?如果是985院校,那智商已经是同龄人的的前1%,而且是否创业还跟专业、行业强相关。可以说你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就好像在北上深广每个人的朋友圈里有几个身家千万的,可能还有一个身价上亿的,年入百万的朋友更是一手数不过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0-17 05:47 , Processed in 0.03592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