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郑州大水之后,海绵城市成了众矢之的。在北京、涿州大水后,海绵城市更是没人提了。有专家提出,海绵城市是欧美的舶来品,应该放弃,应该结合中国实际和历史,用内湖泄洪,在城市泄洪设计上应该道路优先,还应该用城区围墙补充堤坝的作用。) B: ?2 o5 U9 }; E. V; a5 s+ T
* g- c% ?, a; [7 Q/ _8 v0 {& K) H5 d好概念不管是不是舶来品,都要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就是舶来品。中国实际和历史永远应该结合。这些其实不是海绵城市的问题。海绵城市的问题在于投资大,在大暴雨中容易击穿。3 [6 m3 M9 S0 a( D# P+ C. e
l a( b* j5 a! V
厦门海沧新城的内湖是非常有用的好经验,但也是非常局限的。
* I/ w3 E- }: R4 a: w0 S3 c' n7 X4 s6 N% ]
; e# Q& d+ e0 f1 o4 j( R
$ O+ a- q' [8 O$ c, H! n- p5 a
厦门海沧内湖是城市泄洪的成功经验,但应用受到地理局限* I! I! i- ?5 z2 ?) f
# F, s" D' ?' k8 [: G |
海沧用海边围出来的内湖作为蓄水,在低潮时开通通向大海的阀门,降低水位,然后关闭;低潮和高潮的潮差水位正好用来在雨暴的时候蓄水。内湖的容量应该以大暴雨后的泄水量为准,在极端情况下,可以在堤岸上建造泵站,在低潮还没有到、不便放水,但内湖水位还在暴涨的时候,控制水位。% X9 |# }: ]& f- _
: W+ k$ |6 M$ y5 x n( i# @
内湖显然是很好的人造景观,提高周边地产价值,利用自然潮差还大大降低泵站耗电,是个好主意。这特别适合超低海拔的海边平原城市,否则就要填土制造坡度才能确保泄水流向大海,那就费大事了。
3 @: j, n& S. H
& [) z' I* Q" n问题是,这只适合沿海潮差大的地方。离海岸线没多远,这样的潮差就没法利用了。换句话说,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尤其是当前饱受雨害的华北、东北城市,内湖概念没用。
% z9 S) g' U# ]3 M
`3 |% G3 V6 j' Z专家还提出,以道路为防洪最优先考虑,确保洪涝期间交通畅通。或者用垫高的路基确保洪水向两侧居民区和下沉式绿地泄放,或者索性采用高架道路网络。 ' W" q& ]. r3 C
% g! W" [8 J. }! K" k4 j: j
2 {7 K# s% Z2 Z5 z) O- z( w+ ~, m, f- M' \5 g. r ?. L
常规思路:居民区优先,道路成为集水、排水的渠道 + E! ^, D# J) l! ^$ |# h b( A
: O2 e( o" [6 B, E' W
# U$ i7 C. K' t \$ j
8 ?% E% D1 d, O1 l
新思路:道路优先,积水通过居民区向下沉式绿地排放,首先确保道路通畅和救灾、疏散
; A. C q0 Q/ a0 ?* r8 ]
3 q0 P* Z Q: t' N+ I% j" w, ~
# i0 c/ k- M& l8 K7 a0 t
1 |$ w4 A/ j$ B
/ A: F/ e1 N7 @6 ` y) I
# ]9 s9 o1 z# s3 @6 v K1 I厦门的BRT系统. ~7 M5 A: y. x$ d* k* @& s0 u" V
8 C; k$ h k4 b% k) ^ }) L这是与常规的居民区优先的思路相反的。必须说,这是很有意思的思路。但有两个问题。2 Y. j( w5 w# O. v; u* m
- u% U) X- b) u) g) U6 A
1. 垫高道路的话,还是需要下沉式绿地,或者现成的河道、水潭。有这样的条件的话,道路优先还是居民区优先差别不大,瓶颈在于下沉式绿地、河道、水潭的蓄水容量。道路把雨水排向居民区,加重了居民区的排水负担,提前积水,容易引起居民和沿街商家的愤怒。
! t4 ~$ ^4 n7 J& c4 X$ b
" t9 M1 y6 w, d2. 高架道路与高架轻轨没有本质差别。高架轻轨建造成本比地铁低,但在世界各地都普遍推广不开。不管是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还是拖拖拉拉的欧美,人们都舍近求远地造地铁。上海的1号线、2号线至少主体是地下的,3号线是全高架的,4号线有大段高架,但此后再也不造高架线了。原因很多。景观、噪声是一个问题,但高架两侧净空占地太大可能是最大的问题。地铁沿线两侧没有建筑间距问题,但高架走廊两侧必须留出足够距离。这在城市用地本来就很紧张的地方,是个大问题,更加不利于在已有街区建造。两侧间距也决定了车站与街区必然有可观距离,不便上下车。两侧空间也不便利用起来成为商业空间。3 O+ L: {1 d8 b a6 d0 T
5 o! b" ?+ m; f% J; e
地铁确实有大暴雨的时候容易被首先击穿的问题。这只有与极端气象管理相结合了。在大暴雨警告时,地铁停运,避免悲剧。但地铁对城市日常交通的作用无可置疑,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
9 H' u+ G9 ~, U- [
4 w" h6 r5 S7 T% \0 {用城区围墙抵御洪水的想法也不新鲜,专家自己都说了,古人就筑城关门防洪。问题是,这只是防御过路洪水,对城区涝渍没有帮助。
, W" O1 l: N7 a7 o1 U, n
o+ [' P7 X+ G古典意义的城墙不再可行了。城市本身在快速扩张,城墙不可能一直往外建造。利用小区、街坊的围墙是一个思路。更好的办法是有系统地建造围堰,内部作为铺设管道和线缆的走廊,堰顶可在洪涝的时候作为灾民的逃生地。 6 z: x, `# B( l7 B/ e$ z& ~
& S/ N6 P9 t" N( ^
2 C, K; x' {# u) b4 T% m3 I
7 Y" O5 A5 U5 M7 T7 W- I
8 {5 a* r! ^1 @. m
; E9 G. p2 Y8 k, I k1 w利用围堰挡水,利用池塘、河渠集水8 e+ w( w8 H+ r e
$ L- @* C7 y5 b/ B- t9 i
( Q5 w9 {$ X0 n) H4 Z1 e6 O* N" _
" \. p7 [# X$ q* P
1 O# |1 h7 P. `/ ?2 t% r3 ^' |
( M q1 ~( E: C$ K围墙作为挡水墙,墙顶作为洪涝时的逃生地8 c$ t( u4 a# z
# @/ s! _4 N9 V) D' C* r
问题是,这是把街道当作泄洪通道了,不仅与前述街道优先的概念是背道而驰,而且加剧了泄洪问题。街道本身不是蓄水池,积水最终还是要排放到什么地方去的。靠自流的地下排水系统的话,很难解决街道积水不从围堰另一侧下水口泛出来的问题,除非用两套不同的系统,那就成本大增了。4 j- a3 `- F7 u
/ X+ e, v7 i8 s- Z- Q1 ]这样的高墙深院与现代城市的开放设计不符合,封闭、逼仄、反人性。每一个街区都像壁垒森严的城堡一样,也不利于沿街商业化。从防止百年一遇的洪涝出发是需要的,但其余99年还是要过日子的。需要兼顾。
' J- e' m2 t0 E, D+ k0 f+ q* Y. [0 [' g4 C' f( C7 |
过路洪水只是问题的一部分,街区内部也依然有排水问题。上海这样沿江沿海的城市没有太大的过路洪水问题,一下暴雨城区都会积水,街区积水本身也是大问题。
9 L, L* i2 x6 z8 U* \" M" ?! a2 m+ X% R* H
最终都回到老问题:积水往哪里排?海绵城市要解决的正是水往哪里排的问题。+ x9 }" C( A5 z: ?( ~2 E% B
, u2 l2 U1 r" O3 [2 c. P5 x% [
0 g" V, z' Z. K1 x4 D9 S# p2 F/ ~4 m& z6 r& m$ Z( \2 V7 Y! n; H$ i" ]' |+ ]
海绵城市示意图
2 K( r) @) d. I' @
7 \' H+ s" Z K8 |' a3 C8 x( u1 U3 N海绵城市的用意是把常见降水就地吸收,而不是排走。为此,各种绿化、沟渠、池塘、下沉式绿地需要综合考虑。
- K! L) C+ Y d9 ^
6 ~4 O( ]: X: ^3 C$ |# k# O大片路面和停车场不利于雨水渗入地下,多孔的透水路面是一个办法,尤其适合小区停车场和通道路面。另一个办法是沿排水管向两侧伸出多孔塑料管,像壁面多孔的空心鱼骨一样,帮助雨水就地渗漏。埋设的时候,需要用卵石床包覆,减少泥土和草根进入排水管系统。6 m% T+ O" ?9 }
$ s; I5 v: }5 @& B* Y# D下沉式绿地是个有意思的思路。在欧美有的街区中心,开辟一片下沉式绿地,大的相当于一两个足球场大小,周边是缓坡,坡面上是通往周围街区排水系统的出水口。平时这里就是下沉的草地,人们打球、歇息,暴雨的时候周边向这里排水,这里就成为池塘,以后随时间自然吸收。 还有的平时就小池塘,作为街区景观。6 B. l6 k5 \: ^: C7 K, k* {. I
[! @2 z8 |! p9 \9 r* F
1 q, f! \; y5 B; ^3 n" J( d* A3 S) c5 r: s% ?6 k/ `
4 M- N% `8 Q6 X. t. X- J
; ^ E V7 W" n; \- w7 K
, A9 `/ W2 J9 o# p+ P* u0 |
" w8 b# H! u+ P6 |% T6 i
平常就有水的话,是不错的小区景观,但要留出足够的缓冲容量# p" K/ \* j' K$ {) ~/ T8 j x
7 Z) c$ q Z; ?8 X
$ v1 G3 l+ \' M
( {6 n9 g% I" O: j. l! j- e
, `. Z$ d0 ]/ x+ E+ q; }) S& \1 P( U) n6 R! ^
有的平常是干的,可以在下面打球、歇息
% M! G. y0 I- {) v4 J0 E
* j: p7 E1 P! Q1 F池塘作为蓄水池,本身是很好的景观,但要注意保持低水位,至少要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前降低水位。蓄水量是平时水位与高水位之差决定的。平时水平就齐地面,很好看,但没有多少蓄水作用。1 C8 Z- [! w0 p0 s6 I& G
/ u- @; Z# [$ K6 b0 _
但是,海绵城市只能消解一般降雨,大暴雨是吸收不过来的。对海绵城市的误解正在于连大暴雨都要能就地消化。这是不可能的。$ }$ R ]9 H' h7 \
p4 U, w1 k; x( z% Y" S; s# X- M各地的地质条件决定了土壤能吸收多少水份,还有一个吸收和扩散速度的问题。即使有容量,来不及吸收和扩散也依然要积水。这是没有办法的。地下水系既可以把本地的水疏解到外地去,也可能把外地的水吸引到本地来,使得水的吸收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0 {1 Z% \" I; y
* N+ H; y; E# M6 a+ X不管怎么说,在大暴雨面前,海绵城市不可能单靠就地吸收硬挺,还是需要一定的泄洪能力的。这方面,荷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 M$ }& }9 N9 @: ^! L7 x$ c" D3 H, y5 z7 C3 @+ N
荷兰号称低地国,很大一部分国土在海平面以下。海水倒灌、暴雨排涝是老问题了。荷兰有复杂的运河和polder系统,polder不知道怎么翻译。$ l; O0 n5 l2 I
! |$ @2 Q9 [2 B6 s5 e这是在低洼地里开挖浅水渠,然后用风车或者水泵把过多的水排到“高架运河”,最后向大海排放。由于地下水位很高,这样的排水是常年进行的,才能保持一块块的土地相对干燥。
' b4 n j2 i" S% y% H4 S1 M2 I: U0 h9 g* Y$ N2 T
由于低洼地低于海平面,运河必然是“悬空”的。河堤常常兼作公路,很多人家的住宅也造在河堤侧。7 V0 h+ t" X" u+ y7 F0 V4 @2 D" @
?1 k# X7 \, Y. l" N+ g/ w% ~
这只是荷兰人防洪防涝的一部分。真的大水来的时候,利用分块、网格化的polder系统,有计划地放弃部分低地地块,保护其余低地地块,实行“弹性防御”。( M& {& d' G$ F* Y
/ D; F8 G) T* o# m5 w3 d3 D
2 |! l! `/ ~$ l6 `
- ~' j# `' T5 L# X. o+ w& C( sPolder系统示意图 - y9 k& l' d; t9 t8 |) n
& F: i, G7 y/ l1 ]/ P' ]6 y
9 A& E( m5 O, n+ l& B. @8 ^: H' V) U) K
在荷兰低地地区坐飞机飞过的话,很容易看到这样的情景。池塘面积大,但是不深,深了也没用,这里低于海平面,地下水位离地面只有一点点,差不多可看作土地“漂浮”在水上,深塘只是积聚更多的水而已,并不降低水位
8 T6 `# r$ y" K2 T$ P3 j, b: F7 o2 n- v/ P7 ]0 x! S
5 f- g* F$ }- n7 T
0 D+ z7 E, M; B& x( U/ h. e* g' Q人们习惯与水共存,这样的沟渠的景观作用是后来的,排水防涝才是原来的功能0 Y* O0 F5 ^' {$ B& o2 \8 z' t7 v/ d
" J1 r8 P! q- O
华北与平坦的荷兰不同,既有容易积聚洪水的山区,又有不易泄洪的平原。更糟糕的是,暴雨具有雨量大、时间短的特点,极大增加防洪排涝的难度。什么海绵城市都必须结合排涝设施。" H; O/ D1 y+ E1 I1 c1 ]! X5 Z6 `
8 K, t; k! @5 p
在山区,防御过路洪水是主要矛盾,围墙或许是有用的设施。说到底,这和河堤是一个意思,只是一个绕城建造,另一个沿河建造。
: I- z% ]9 Q1 Y0 F# _2 A
7 k/ ]+ W2 x" C- L* m/ F. y# a考虑到城市的不断扩大和乡间的不断开发,河堤或许是更加有用的防御。但依然要留出一定的泄洪区,按照百年一遇设计的河堤还是有可能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必须有弹性防御的后路。! A& [) Y& [' w1 n) z. p
' r7 N' ^: n& n/ m3 T0 M# ^ F+ O
必须抵御的误区是把泄洪区当作正常开发地区。这里是在特大洪水到来时准备牺牲的,在这里建设、使用必须有这个“觉悟”,到时候抱怨“牺牲我们、保护xx”是不管用的,“你们”这里本来就是泄洪区。除非上帝重造地球,这事只能这么办。
' a5 c/ C2 g. e7 b: `. b& u
0 A9 ]- D& d- L在平原,可能需要某种polder系统。必要的时候,建造“悬河”。6 L- i: g# k$ V" w$ Z4 S
6 y% H& L6 O$ H6 \4 P
这不是说像荷兰那样,将正常水位就提高到地面以上的高度,华北基本上没有地面低于海平面的问题。但华北平原上地势相对平坦,北京的海拔只有40多米;而泄洪距离比荷兰低地区要长得多,动辄上百甚至几百公里。北京的洪水要到天津才能入海,郑州更远。完全靠天然河流的话,坡度限制了泄洪速度,河床深度则限制了蓄水量,加高河堤起增大蓄水量的作用,对缓冲泄洪高峰有用。9 F; w9 T1 o) x% m8 N; o# Q. X
* L- N3 Z F( r东北就不好办了,离海太远,可能只能利用地形,有计划地留出泄洪区。
" f3 J0 P. C# Y' ^- a7 Y4 F6 l1 Q$ l) p" j+ d- E& |
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建造地下水库,吸纳超标雨水。东京离海不远,但就有这样的巨型地下水库。这也有助于解决华北易旱的问题。
! l' m) x, c% X/ t4 N& ^8 ?+ x/ x; |* n% C# O5 A2 z" i' ]$ x. _$ p- C
5 H) p4 n' ^- j+ f5 F
- d, N6 ^% O) ^/ `! {0 j* ^# u4 q大量新建筑有地下室,现在普遍用作停车库。有些可以考虑改作地下水窖。在设计时就有所考虑的话,或者后面加以技术改造,大量地下停车库兼作地下水窖,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地下蓄水容量。在暴雨天气到来前,清空这些地下车库、准备用做水窖就是抗灾准备的一部分。水窖需要在灾后有序清空,可能需要排淤。这比城市被淹还是很小的代价。
, i/ t1 R& [+ I1 W- a$ j, ]( M6 B4 \) n- T; Q9 r
同时,水是会流动的。从蓄水角度来说,单一巨大库容和多个小库容是等价的,这大大降低了地下水窖的建造成本。同时,分布式的地下水窖还可以通过管道和泵、阀连通,有效管理地下库容。在局部暴雨连本地地下库容都消纳不了的时候,泵到其他有余力的库容,增大有效容量。
* f8 ?& a9 Z3 [$ b. D' K" u7 R$ G( V7 {8 O4 t3 q
水火无情,防洪防涝必须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不能因为地价、房地产开发就随意填平沟渠、池塘,还需要有意识地规划新的沟渠、池塘。海绵城市不是种几棵树就完了,但海绵城市与有效的排涝设施相结合,是可以同时达到就地消化和超标排涝的作用的。至于投资大,与生态保护和保护水资源相结合,投资是值得的。& F/ S( g! c7 U5 J4 j" N, e0 u# y
) k$ E9 e& f4 @6 Y. u6 H2 @内湖、街道优先、围堰都有作用,但不代替海绵城市,而是补充。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