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3-10-4 18:14 编辑
9 E) x( u5 _2 w. J1 G1 e' L# u8 F1 ~$ f, q! V; f' c a; D/ Y
乌军大反攻以来,扎波罗热装甲劈入折戟沉沙。一些部队在地雷场里被炸得昏头转向,索性迷路;还有的部队因为举步维艰,被迫把夜间突袭改在白天进行,结果被打得更惨;更有部队因表现太糟糕,指挥官只得命令撤出战场。
/ L$ @! M2 x1 I# V" }' S
/ f0 O# o( `) z乌军被迫转入更加传统的重炮洗地、步兵蚕食的老路。为此,乌军与西方已经爆发争吵。
. _3 \/ O1 K6 N! c+ F/ ]( ^: p( u9 V0 `
乌军受到的训练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精锐部队收到至少4-6周集训。5 `4 x2 J4 o# H5 ~3 W
% s$ s: P0 s2 g3 Q6 t: W" x9 M0 P
西方从来对自己的装备信心爆棚,对自己的训练志得意满,对自己的指挥艺术更是深感自豪。西方训练了九个旅约36000名乌军精锐部队,重点是教善于防守的乌军主动进攻,鼓励指挥下放和战场上的下级军官、士官按照指挥意图灵活决策,实行联合兵种战术,由步兵、装甲和炮兵展开协同攻击。西方坚信,他们的条令和训练比俄军严格的中央集权指挥结构优越,也比打消耗战来得有效。
6 v0 }/ u+ W7 u4 A
: ?- l) a& [% o/ s5 y1 h! U道理是不错,但在战斗中,冲上去是硬道理。要是根本摸不到敌人的边,一切都是空的。
% B9 b1 ~& W6 v- f3 n
9 } i/ b5 I. J. |3 m s0 p9 Z; M按照西方装备、训练和在英国顾问指挥下的乌军反攻失败得一塌糊涂。西方装备的神话已经破灭了,即使按照西方的说法,也已经有20%的新援装备被摧毁。西方指挥艺术成了“不能言说的事情”,已经被乌军弃若敝履。现在剩下西方的训练了。毕竟乌军炮灰只有短训,把反攻失败归罪于训练不足就顺理成章了。总是要有一个借口心里才舒坦嘛。
: C" [- D2 l. c6 j- N D+ W1 } H) n/ u
这对西方是双输的尴尬。西方一直吹嘘自己的常年训练,长期服役的志愿兵的训练和经验比短期服役的义务兵更好,短训还要有效本来就是与西方的自吹矛盾的。如果西方明知这样匆忙的短训没用,就不应该把没有准备好的乌军新兵送上前线;如果西方的训练体系根本没有用,那就是更大的尴尬了。
/ A/ W1 k' f: z9 ^. S; o$ \: U6 {% F0 W. |2 x9 ^6 T
其实西方不愿意承认的是,面对俄军的地雷阵,西方亲自出马也没有好办法。
6 i$ ?# n( ~; _4 Z5 R/ h1 Z
# z. s6 A q- s' ?西方心仪的是快速劈入、迅速动摇对方防御重心的战术。其实这也是传统战术,二战德军、二战苏军都驾轻就熟,反倒是美英军这方面不太行,笨重得很。0 H1 I9 M4 p: o4 w$ f" M
* b9 d! p' E# @0 a9 ^% Z在乌克兰战争初期,俄军依然是这个战术,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出师不利。( |" f! C4 [4 b. b9 a, d7 @
1 A j# ]3 d7 Q6 n4 D
西方认为自己不会犯俄军的错误,但忘记了自己会犯别样的错误,只是乌军在付出血的代价。( T6 q `6 @! g' w4 A) V
- [: ~3 P5 N) ^
俄军在防御作战中,用的是拙能制巧的地雷阵。按照乌军说法,俄军变态的地雷密度可以达到每平方米3-5个。视频显示,俄军还真是在同一个地雷弹坑的范围里埋设了2-3个地雷,以至于乌军士兵以为已经爆炸过的弹坑里应该没有地雷了,结果还是中招。' l0 t0 ?; E9 ]+ a' H4 n
" \5 ]+ d/ U8 Y6 L t
在这样的地雷密度下,装甲劈入是没戏的。
5 n( }! S' f0 F8 F4 }2 k2 c: L' H+ t
4 d; n4 k$ q) }防地雷的装甲车是没用的。防地雷装甲车可以防一次地雷攻击,但接二连三的地雷攻击还是防不了。3 ~0 y, s J, n8 @; H
' ^" O) O( Z" m1 X5 @! h: ]坦克也一样。地雷不能把坦克炸回零件状态,但把坦克履带炸回零件状态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陷在地雷阵里的坦克就是炮兵的靶子了,俄军可不缺炮弹。# n$ n D7 D9 v: Z9 r
. K, M+ w7 X5 X) c* N
步兵渗透更没戏。乌军装甲步兵在地雷阵里被炸得寸步难行的视频,比《拯救大兵》里诺曼底登陆那段还要血腥,斯皮尔伯格下次拍电影,大概会从真实战争里找到新的灵感。
- `; }) N/ H4 \
6 l3 X, ]: }# v7 Y( |- H+ l% u- u西方战术上的不接地气也是问题。据说乌军装甲连在进攻中,美军顾问发现地雷阵,命令停止前进,派出工兵扫雷,带上狙击手保护,防止俄军打冷枪。没想到这一套对付塔利班行之有效的战术对付简单粗暴的俄军炮兵不管用,一顿炮弹砸过来,工兵、狙击手、停下待命的装甲车统统遭殃。/ }! M' w: Q' [
~4 I# Z% Q' {4 s2 B( h" K$ X
新型地雷还有反扫雷功能,用老式的爆破索未必管用。比如说,需要足够的压力和一定的延续时间才引爆,以确保只有坦克、装甲车压上才会爆炸,而步兵踩上不会,爆炸气浪也不会。有的还有双模引信,需要压力和声特征交叉确认才引爆。有的只有人体的压力才引爆,坦克、装甲车太重,反而不会引爆。) F" A8 b- U. F) z; d8 W
; S3 t& s& `5 n2 a& Q, S2 R' ^# @5 y扫雷链、扫雷铲用来物理扫雷管点用,但推进太慢,容易被对方的反坦克火力优先照顾。在扎波罗热方向就是这样的,结果乌军带扫雷装备的坦克首先被击毁,然后整个装甲连都动弹不得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 K* O. K) Z$ N* |6 ]4 \9 N
' u. C; u- w, X+ D1 s2 [; ?# f
这样的地雷阵密度,绕过去更是不可能的。
. U; }8 n# |4 b6 Q b
. t8 b! [( d4 h+ g ~8 _- r) N/ E如果换美军来打,只有在绝对空优的支援下,用空中火力压制俄军炮兵和坦克,然后用直升机机降部队越过地雷阵,直接在敌后突击机降,建立桥头堡,然后两头一起扫雷,打开通道。这是海军陆战队越过严密滩头防御的打法,在这里用于越过严密的地雷阵。& F, e* E& N4 Y z
" r$ g- ^, `7 e+ V/ ~6 o6 r最好再配合海军陆战队从黑海方向两栖突击,两面夹击。; `* I4 s j6 Z/ l* G! J+ P
" K# B( Z' A/ x4 Y机降突击的风险很大,但不比正面装甲硬冲更大。但俄军黑海舰队的实力不强,这是陆战队的可乘之机。俄军在这样的两面压力下,防御体系很有可能动摇。6 ~1 G8 ^( k+ j2 i8 H" s
* ]3 x+ r9 w- d4 q. | `, E- {! M. f但什么可乘之机对乌军都不是机,这样的战法是乌军玩不动的,也是除了美军之外北约也玩不动的。
% K" h* E, [6 E& q2 [( T+ F( z* \
& f- f) Y2 x# v5 } e9 g但现在这样打,美军顾问据说很担心乌军弹药消耗太大,伤亡也太大。更重要的是,时间上等不起。' |+ N' H2 N4 R; J: o
! T4 U$ O/ s7 U5 I* e: C- B
2024年恰好是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的大选年,谁都说不好结果会是什么,对乌克兰战争有什么影响。对美国和乌克兰最有利的情况是在2023年底前取得可观的胜利,使得乌克兰进可以乘胜追击,退可以更加有利的态势谈判。7 H3 _" z8 I1 Z
: N2 y8 C' q& z) M* ~& ?$ X但现在看来是奔最不利的情况去了:乌军受到重挫后,可能留下缺口,俄军反突击都是可能的,要是俄军有这个心的话。俄军近日在库皮杨斯克的反攻对乌军压力很大,在理论上有可能反突破,夺回2022年夏秋大反攻中乌军收复的哈尔科夫地区大片土地。那对乌克兰是绝对的政治和军事灾难。扎波罗热反攻的天气窗口也快要关闭,秋雨和泥泞快要来了。
* W* l4 ] I% n4 a, `$ j/ ]2 h o! d1 a7 ^. D* X o
乌军“大事挥霍”西方弹药是另一个问题,西方已经供应不上了。断供等于直接葬送乌克兰,对乌克兰是灾难性的,对西方也是灾难性的;勉强续供则迫使北约承担弹药见底的风险,可能的后果也是灾难性的。. @% \% T! Z, M5 s& Q3 E
% t! f# c7 t0 q4 e+ m( Z更加糟心的是:西方对乌军“服从改造”、重塑为西方风格和标准的“新型军队”的意愿开始怀疑。在西方看来,“暂时的挫折”不是走老路的理由,乌军还是应该按照西方顾问的建议继续按西方战术打。但从乌军看来,流淌的血是乌克兰基因,战场实际证明西方的训练和战术不行,不能教条主义。
) ]8 l/ P6 b+ V& }4 J" X
8 B: D. v7 ~) O! U( Z h2 [犹太人有一句话:“你欠银行一万块钱,银行是你的上帝;你欠银行一千万块钱,你是银行的上帝。”乌克兰现在就是欠西方一千万块钱了,实际上是一千亿,西方也欲退不能了,这是乌克兰挥霍西方提供弹药、与西方爆发关于训练和战术的争吵甚至痛斥西方迟迟不让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底气,
. @+ r6 c4 M5 W# g9 v, h, O
9 B: } v6 ^. z1 j乌克兰突然长脾气了,这对乌克兰和西方的未来关系有何影响是有意思的问题。+ b# B/ L w. F; m8 c
' Q/ w1 O6 R7 p! u- d7 f- C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