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3-2-13 14:18 编辑
" s l" ]$ s: y8 B4 p( I( s
& p! X' c2 q4 g. X) z5 F《流浪地球2》上映后,歼-20C成为热门话题。这当然是电影里的情节,但歼-20C是否……能够……成真?很遗憾,基本上不可能。/ |" }1 a0 R; B
' L& O8 M2 b. {) _# L( l, O2 Y
; t8 Z. m% i, g, [/ `' T/ X' t
《流浪地球2》里出现歼-20C,谁都知道这是电影里虚构的,但谁都会遐想一番:没准这是真的呢?
; ~/ d" e5 K/ G6 p1 Y3 w' Y" Q: T/ _
0 a" t. I: P: p. @
在电影里,歼-20C是可垂直起落的歼-20改型,在思路上接近F-35B* N+ B) @& C, w0 R2 I3 R* x6 i
$ r! j6 \$ A& j2 v( M6 P
5 K" _/ y' [ F2 G* H还有人认真地画出三维图
) D( e# q9 q$ a5 m
; U- M% s- C# t8 Y; W N0 |) y垂直起落战斗机可算战斗机研发历史上的一株奇树,五花八门的设计可能超过其他“常规”战斗机的总和,有奇思妙想,也有胡思乱想,最终都脱离不开一个关键问题:如何产生足够而且可控的直接升力。" P, Z; B: R0 _
2 B5 F. c, f- s" x, }" D
飞机如何产生升力的主流理论是贝努利理论,还有下洗气流理论和环流理论。现在的难题是难以用同一理论解释所有情况下的升力产生,所以只能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理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这些理论都试图解释机翼如何产生升力,而机翼只有在前进运动具有足够速度的时候才能产生升力。要从静止到起飞,需要有足够长的跑道加速,才能达到这个速度。
1 O* _7 `1 e$ e0 V# d7 q: d. w2 `0 ^+ h3 W
直升机利用相对运动的原理,飞机不动,但“机翼”可以动起来,产生升力;静止的飞机难以使得“机翼”产生直线运动,那就用圆周运动代替。不过旋翼型的直升机在理论上就不可能超过音速的一半,倾转旋翼、复合旋翼也各有各的问题,需要超音速的战斗机用旋翼是没有指望了。. w$ s! i+ u1 v+ Z! R/ H' W
# ~* I7 D6 L) c$ q3 {5 \
超音速垂直起落战斗机就是要避开跑道,直接起飞和着陆,只有用某种手段产出直接升力。
; n# o b. {* C+ p/ C
9 b- |# e& {6 R m历史上,无数人尝试过用单独的升力发动机、升力发动机与巡航发动机完全合一、部份合一等各种组合。“鹞”式战斗机是升力发动机与巡航发动机完全合一,没有单独的升力发动机。雅克-36采用单独的升力发动机,巡航发动机不参加垂直起飞、着陆。F-35B介于两者之间,升力风扇只产生升力,不产生推力,但主发动机可在升力和巡航状态之间转换。! T1 R# N, J& R
& v8 m7 i" P9 ^( H1 q
在理论上,完全合一的升力-巡航发动机的死重最小,“没有一磅用于纯升力发动机”。在实际上,升力-巡航发动机合一只有安装在重心位置,才能通过“四立柱”原理在垂直起飞、着陆时控制前后左右的平衡。“鹞”式因此从一开始就堵死了自己的进一步发展道路:
% ~( W+ ^3 `, j+ ?7 k- Z. Y' v7 i" g1 c# e I* K
1、只能单发,否则多发之间的精确同步很难做到,但不能同步的多发就是直奔悬停中失衡失事去了7 g+ s3 i5 N# T# q6 _9 {% |
2、单发、四立柱喷气决定和发动机的基本格局只能是“趴着的乌龟”,喷气的动能损失很大,不利于高速飞行2 y9 P: V( j% X
3、很难增推,由于“前立柱”主要从压气机引出高压空气,而发动机的重心需要尽量与飞机的重心重合,发动机的设计很别扭,也难采用加力等常规的增推手段( ~1 e- V. K$ [+ A
4、后立柱的喷气也没有多靠后,废气容易被短短的进气道重新吸入。燃烧过的高温废气再次进入发动机的话,不仅进气温度过高,容易烧毁压气机,还缺氧,造成贫氧燃烧、推力不足、燃烧室过热的问题 o- S) \# Z( y
5、增加载重不光是发动机推力的挑战,也是飞机平衡的挑战,不是翼下重载就行的
* A$ p+ ~: o! _# C
7 T$ S L" p! k5 U! ] lF-35B采用升力风扇,动力从发动机引出,拉开前后升力轴线的距离,改善悬停中的俯仰控制能力,比“鹞”式有很大的进步。升力风扇也比自带燃烧室的升力发动机更轻。更大的好处是,升力风扇可以飞沙走石,但排气就是空气,不是高温燃气,这解决了“鹞”式的废气回吸的问题。为了避免吸入飞扬的沙石的问题,F-35B在升力风扇后还有辅助进气口,用于在垂直起飞、着陆时供发动机进气,完全避开接近地面的主进气口。5 u6 }. \% X$ X3 u
& a6 F* Z8 k' S! A1 i左右平衡则像“鹞”式一样,用一对喷气的平衡臂控制。
+ P; B' t. Y. X, t
/ T3 e/ Z9 h& j J, H' }
4 T4 R# a4 ^8 e% |+ E
F-35B作为最先进的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很自然地成为参照1 W: q) Y6 [& \! t! V
, F+ G1 \# c' J4 I. P
到这里,歼-20C可以同样采用F-35B的方案:前升力风扇,可转动尾喷管。但歼-20是双发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W1 n1 E" ?& x( E6 s6 R
; M+ B. f, j; U+ `1 n8 a
尾喷管可以向下偏转,但不能左右偏转,这是尾喷管必须偏转90度决定的。常规的推力转向由于机械限制,不可能偏转超过30度,一般也没有这个必要。但垂直起飞、着陆必须能偏转90度,实际上是100-110度,在最大偏转的时候,喷管略微冲前,可以低速倒飞。" n; i7 x+ L1 H
\/ @3 C* Z: f) ^5 R9 O
: R, A- _: T/ T
F-35B的尾喷管是很特别的扭转-偏转设计。这是洛克希德从雅科夫列夫那里“偷”来的
% g2 d& Q/ d1 @8 i$ _4 Y6 w, G. q6 n2 ^( |, h: i
1 C- G5 \3 j, K. \$ z7 c5 z
为了避免砂石回吸问题,在垂直起飞-着陆状态下用机背的辅助进气口进气# N( r5 H3 ?# v; k; K; r
- A# Z7 c* y! m$ C3 I* a但双发要左右保持绝对同步,这基本上不可能。一台发动机要是故障甚至停车,就更是死路一条。喷气式平衡臂的横滚控制力矩则没有那么大,小小的喷嘴是不可能怼得过发动机的推力的。这使得悬停状态下的横滚控制难上加难。6 T4 h& A, [2 D! h* W. n
/ g! D8 y/ w& j; H$ x7 [" `: g
升力风扇也有问题。在电影里,歼-20C采用串列双风扇,似乎与双发相对应。但除非采用电传动,双升力风扇的机械传动基本上不可能,后风扇的转动轴好说,前风扇的传动轴还从后风扇穿过去?这基本上不可能。前后风扇不能绝对同步是个问题,但不是大问题,毕竟没有横滚稳定性的问题。俯仰稳定性受点影响,但还是能补偿的,反正都在风扇和发动机之间补偿。/ N1 F5 q3 X* ]3 d' E) D
& D2 Q; P0 g, K" B9 ~+ M从机械上来说,升力风扇采用单风扇更加合理,但两台发动机的引出功率就首先要通过齿轮箱合一,才驱动升力风扇。这个齿轮箱的复杂性不说,功率也是惊人。F135的单发、单齿轮箱已经够复杂了,歼-20C要双齿轮箱合一,最后还要单一大轴,功率要求不可思议。单风扇也需要增大直径,歼-20的前机身可能根本容不下。
3 a$ ^9 ^! `8 n0 Z5 W# Z: }/ c- r" X, S) F; B7 g% ]# C
& x) Q% I$ w% K
想象中的歼-20C将完全占用机内武器舱 u- P: N4 J+ f$ \' x3 X
( C* m9 o [- k
3 W$ |$ T& U6 m% K0 J( F( |升力风扇向前移动也不现实,那要占用前起落架和座舱的位置
& P) F0 G+ `3 G# Z
2 n& ?* j- d, B9 x3 W还有一个问题是:想象中的歼-20C的升力风扇将完全占用机内武器舱,使得重载状态歼-20的隐身作用荡然无存。升力风扇向前移动也不现实,那要占用前起落架和座舱的位置。
" }& D3 c- A; ?! y/ T5 e0 z
1 G! Y# z* y' P) @2 N. WF-35计划深受F-35B的垂直起落要求的困扰,很多设计上的折中是从这里来的。比如说,不需要垂直-短距起落的话,F-35其实用双中推比单大推更加合理,比如增推的F414,技术挑战小得多。升力风扇的位置也空出来,前机身可以瘦削一点,更加符合面积律的要求,降低跨音速阻力,也大大增加了机内武器舱的尺度。
6 f& S0 p; ?- \( U# L, I m/ S i
7 J/ L6 ^3 T7 o) F1 t' ?" g但F-35是从一开始就考虑到这些问题而设计的,歼-20在一开始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后面再要削足适履就困难了。: O" h# q: }2 m O
. y2 N7 Q+ O! d- }3 ~1 J( j# M% ~4 l
中国是否需要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什么时候能够实现?这些都是可以讨论的问题,但歼-20C只是电影里的想象,基本上没有实现的可能。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