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3-2-12 11:43 编辑 ( ?$ ]9 j" ]* }8 u
7 h; `: j, M: W. v. E中国射流控制研究机实飞的帖子发出去后,不断有人来提醒:攻击-11已经采用射流控制了。不对,这是误传。这是从2019年国庆阅兵时攻击-11的图片上机翼后缘有几道浅沟形引出的猜测。
% h) d3 y; F( r$ }; l7 g4 C8 u0 e9 T6 i& X* |6 g5 T; @
/ ]% L" m9 s. Q6 G' R
国庆阅兵图片中,攻击-11的机翼后缘有几道浅沟,引起射流控制的联想,但这只是常规的气动控制面,只是图片的角度和清晰度看不出气动控制面的边缘线而已。攻击-11高度隐身,后缘气动控制面的侧面也做尖锐化的隐身修形,在控制面偏转的时候,尽量降低侧向雷达反射特征,但在阅兵图片的光线和角度下,就好像是后缘的沟槽了。$ t! D* n: T. h, t
4 h' B7 k- ^2 L) _
6 o- C: B: t/ c. }- W5 V
% Q$ ?" s" O2 U$ g% V
" v4 C( T9 u5 R2 \% {- w4 L
: }" A& m; d% z7 k5 m/ i
B-2的后缘“胳肢窝”的部位也有类似的处理,不过B-2没有把同样的处理扩大到外段控制面,可能是出于工艺性和复杂性的考虑,也可能是最后一分钟的决定,只能在这里做隐身处理,全面修形处理太兴师动众,尤其是要对削薄部件的颤振特性重新设计和测试。! |6 T3 o, _0 R& u
1 f. h2 m, w$ d# o2 r& L
攻击-11是巨大的成就,但把并不存在的东西强加到攻击-11上,不是在赞颂成就,而是在诋毁。
7 a) h2 b. d) v9 ]
2 R# i5 J9 B( z5 e( j- e攻击-11在实际飞行中的图片依然在高度保密之中,但中航的珠海航展模型可以说明问题:攻击-11采用的还是常规的气动控制面,没有采用流体控制。中航大概听到了有关传说,特地在珠海辟谣,把模型上的气动控制面转一个角度,让人们看个真切。一般航展模型还不费这个事,翼面都是在中立位置的。
( F6 W; Y" v% I# e
4 A- S$ t5 T8 Z$ {) R( R' b( v8 }
* N+ G5 O% h$ ?) B9 r# e! l8 P7 n$ q. ?) X K
. R- }" `: {6 ^. _, r! Y5 R) i$ }7 G$ B: }3 m
* G/ Q- t1 v& p: D, p
5 R2 d# ]0 t0 c1 R E
: F- i2 U4 P. O8 J; `( R$ y9 J& Y! I" k& }+ f
还有人询问无侦-8是不是采用了射流控制,同样不是,用的是常规的气动控制面。 t& @0 l. v4 J) w0 D9 P/ N
( b( w) S' c9 W6 c) l! @
$ h+ Y& X( N7 _: Z2 q
9 U+ K2 h* w# X5 Y
9 w% {+ w& O# l$ J0 d! p2 G0 W& s {$ C8 ^" a) d) _( ]8 k
更有人问鹞式和F-35B的姿态控制是不是射流控制,还是不是,那就是喷气反作用控制。' V: f$ f/ Y0 H& M" ~- t
: W2 i. [$ P) V X9 c2 ]4 q/ U# J
! f {9 W$ _: N鹞式的姿态控制就是简单的喷气反作用式,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就那么简单粗暴" w( Z2 v y: |/ p. e
T2 z3 R8 Y, Q. O* |
0 u6 ^" F5 Q1 N2 {; W0 D" ~
F-35B也一样
0 K4 y& g0 W4 A" w/ z
0 s6 M: ?: C& J9 t% o( Z什么才是射流控制呢?
( R$ Z- s% @& d6 m6 M2 _" V
" j; O+ n2 Q/ A, X0 m
" X1 S! {& b0 m' m6 O* _射流控制是基于射流效应,也称康达效应,以罗马尼亚人亨利·康达命名
" Q, {* Z% B2 G$ S, q7 E6 } R) [# k, J B& G3 h, ^
, Z1 w n. M$ F% q在流体力学上有更加严谨的解释,但看一个例子就明白了。把调羹的弧面略微伸入水流中,水流会随着弧面转向,这就是射流效应。射流飞控就是基于这样的原理。所以射流飞控必定需要有弧面,但是把弧面“凑到”气流,还是用小喷嘴使得气流偏转而接触弧面、带动更大的偏转,就是不同的实现方式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