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0-5-9 22:38 编辑
1 _) K& z5 t# f% E9 D( b0 K0 T0 w+ w
* D4 u, j! l; ]' U+ y6 `印巴分治的事情从来都知道些,但是看了一个电影,感觉更深了:
# l7 z' w% |5 m l- u" X
. K, o' z9 l4 R% V8 E
. ]& c; b7 U: p没错,蒙巴顿就是唐顿庄园里那个家伙8 Q# Z4 J& ] j" a5 a
9 `/ {% |- f) k, _; L( k% X
9 Z. O( Y; ?( s$ B& ]: M' i" n
6 V2 D+ v/ b* N7 w8 x9 X& J# `5 Q他和真的蒙巴顿一点不像,不过蒙巴顿夫人还有点像,这是X File的Gellian Anderson演的,难怪看着眼熟- l$ Y' P! [6 U4 P( x: `, x7 F
! _; @4 X+ D' a/ c* Z0 r7 l% q! C# D. b p* H$ t
甘地、尼赫鲁、真纳和真人很像,尤其是甘地, j; }+ W) |4 X, i$ Z
" M! e5 `9 v$ e* e8 u, x
蒙巴顿从韦维尔手里接任印度总督时,英国已经决定给予印度独立,但印度国内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开始仇杀,最厉害的地方是旁遮普和孟加拉。代表印度教徒的尼赫鲁坚决反对分治,他要一个大印度;代表穆斯林的真纳坚决要求分治,建立穆斯林的巴基斯坦。甘地试图折衷,建议不分治,但由真纳组织第一届政府,以示穆斯林的平等,但尼赫鲁不无正确地指出,按照民主程序,4:1的印度教多数分分钟就会把真纳选下去,然后重回仇杀。: f* |$ I0 L i5 `( E" t a* A
5 Y6 M+ z% A/ ^ K
分治是以宗教和民族聚居区划界的,问题是,在对印度和巴基斯坦都非常重要但仇杀也最严重的旁遮普省和孟加拉省,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差不多一样多,旁遮普还有一个锡克人问题,他们既不是印度教,又不是穆斯林。
" O7 n) x) T# i5 Q# N: t- T% v- }% v- s( m6 v/ H
真纳要求的巴基斯坦比现在的巴基斯坦要大,包含整个旁遮普和孟加拉,并包括印度北方。所以真纳的巴基斯坦是一个倒置的马鞍形,他对容纳印度教徒的说法是:巴基斯坦将成为穆斯林为主的世俗国家,其他宗教的人都享有自由和平等,但穆斯林在印度教主导的国家里永远是二等公民。尼赫鲁坚决反对把印度教徒居多的北方划归巴基斯坦。甘地在发起不合作运动的时候,确实是以印度教为号召的,所以甘地追求的的独立印度也确实是印度教的国家,在人口占多数的印度得到极大的呼应。尼赫鲁号称世俗,但也是倾向印度教的。
( \0 M, ?2 t# G1 q9 a3 |0 m' |5 F* y1 C& O3 L: E, {
蒙巴顿最后的分治方案据说来自丘吉尔,而丘吉尔对印巴分治的动机主要来自冷战思维。尼赫鲁倾向苏联,丘吉尔拒绝把卡拉奇交给苏联势力范围,但又要确保巴基斯坦永远出在容易被印度击败的弱势,所以印巴分治并非蒙巴顿的主意,而是丘吉尔早就算好的,只是把蒙巴顿推到前台,好像他在无法调节印巴矛盾后的不得已之举。也只有印巴仇杀得不可收拾了,印巴分治才能得到真纳和尼赫鲁的同意。这么说来,蒙巴顿反而成了牺牲品了。) g* _" b1 `( x+ ?2 y9 y8 F2 w
0 \* x* M I4 N! v- m有一句台词很有意思:印巴矛盾尖锐后,蒙巴顿没辙了,问尼赫鲁,你不想分治,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尼赫鲁反问一句:300年来,你们为了分而治之,挑起我们的矛盾,现在我们仇杀了,你倒问我们有什么办法?& J) Z% {5 |% c# P9 l& |( Q: b* ?9 j
, j- b0 A. w6 x' Y0 x6 s/ V这确实引出了英国对殖民地统治的痛脚。在英国人之前,印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穆斯林的莫卧儿王朝虽然是统治王朝,但大量土王依然割据。如果要比方,莫卧儿国王或许相当于周朝天子。英国把印度、克什米尔、缅甸、斯里兰卡统统捏到一起时,提升穆斯林和锡克人的地位,鼓励人口流动,互相掺沙子,便于控制。但在英国再也捏不住的时候,民族矛盾、地域矛盾统统爆发,而且一下子就冲到很高的高度。这也是民族独立的必然。电影里也清楚地表现了英国人在前一段还是很有一言九鼎的慑服力,但纸老虎的那层纸被捅破后,就轰然倒塌了。- A. c7 y& q5 J2 x" i& P6 H: i# t
+ \/ d, D! \- q4 T8 Q J
印巴最后分治了,旁遮普省和孟加拉省都一分两半,如今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旁遮普省,西孟加拉依然在印度,东孟加拉先是成为东巴基斯坦,现在成为孟加拉。
3 ]: j- m$ s3 w9 Y: p, P W' u
9 B" o. K# A0 P, M" `印巴分治的时候,所有财富、债务统统按照4:1划分,总督府内的餐具、家具、绘画、书籍也这样划分,看着既荒唐,又伤感。所有人都要登记,你是跟印度走,还是跟巴基斯坦走,造成很多师徒分离、朋友反目。在分治后的民族大迁徙中,1400万人背井离乡,100万人死于宗教仇杀。迁居是自愿的,几乎没有印度教徒迁居巴基斯坦,但有不少穆斯林选择留在印度,因为从感情和习惯上,还是认定印度是一直效忠的国家。% G1 ]) m# }% c# O, j+ u5 h4 v
2 ]% D9 a$ z# w4 k! ~' e, }7 @
回想起来,分治造成太多的惨剧,也使得印度至今是病态的国家,但不分治又能怎么办呢?这个历史教训对以色列-巴勒斯坦也是很有启示的:分治不行,不分治也不行……% R$ \6 D% o3 X) O0 z0 Z7 P
9 ~. o& f$ h; H# p# s5 `但蒙巴顿的名字是从此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