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大哈瑞 于 2019-9-14 21:06 编辑 : w: |- K0 z& d/ C
2 d. S0 Z. ^3 ]5 {+ P
1942年10月14日,保卢斯指挥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发动了战役开始以来最为强大的攻势。
7 q; t; H' q/ L. a6 i2 P
6 ^1 [; A$ x1 J0 G 此前,德军在9月13日和27日已经对据守市区的苏第62集团军发动过两次强大总攻,激烈的巷战无日不有。德军虽然占领了许多苏军阵地,给苏军造成重大伤亡,但是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同时自己兵力兵器消耗巨大。在中心市区一带,苏军仍然维持着1至1.5公里的防御纵深。市区中心地带的马马耶夫岗与一个月以前一样还是一部绞肉机,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激战,但谁都不能将其完全占领。
2 t& W2 y; e' h5 Z5 U# x& ]) s6 x% `( f. p/ x6 K0 v
在北部工厂区一带,德军于10月份的前10天花费很大力气才消除了苏军在城北部奥尔洛夫卡的突出部。苏军虽然被逐渐地向伏尔加河边挤压,但仍然保持了大约两公里的纵深。希特勒原计划9月底完全攻占斯大林格勒的战略预想一再拖延。
* x# d( e' p/ y- D- B \
4 \6 B( Z. l% l g( \ ![]()
& }9 C4 g& U- ?% k图1. 1942年,崔可夫中将在斯大林格勒指挥战斗。照片来源:Alamy。1 f- ^/ M6 P# N) B2 B+ L
5 p* u- }' A3 Y: `* l5 o从战役层面看,苏军在崔可夫的出色指挥下抵抗日益加强,崔可夫利用市区建筑构筑的堡垒防线极其坚固有效,士气越打越高。苏军组织的许多小型反突击组迫使德军必须经过多次拉锯战斗和大量兵力兵器损失才能最终夺取和巩固一些建筑。与苏军的抵抗日益增强相比,德军的进展则非常缓慢。第62集团军虽然筋疲力尽,损失惨重,但成功地拒止了敌人快速突破其防御的企图。至10月13日日终,苏军依然能够维持一条16公里长的防御正面。其防区虽然特别狭窄,但是依然完整。从地图上看,甚至连低级指挥官都能做出判断:德军的下一次进攻势必会集中优势兵力在战线中部的某一点强力突破,冲到伏尔加河边,从而分割第62集团军,切断伏尔加河上的补给线,然后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突击,彻底消灭坚守市区的苏军。9 m) S6 x% r! R
: X3 [. K# M# t![]()
* w, r7 g6 u$ [- T# [图2. 斯大林格勒战线变化示意图。地图来源:网络。中文标图:大哈瑞。
, N5 g9 w2 W; C$ J* @8 G' o9月12日日终,苏第62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市区中心保持着大约5公里的战役纵深。在城区北部奥尔洛夫卡突出部保持着大约10公里的战役纵深。2 f. ^0 f# ^& g
# n/ t, I* e. t+ W% a
9月26日日终,苏第62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市区中心渡口地段的阵地大部丢失,此地段的最大战役纵深不到1公里。但苏军在奥尔洛夫卡突出部仍然保持着大约10公里的战役纵深。, q" S4 n! N, x* C x2 W; b
6 h2 W f1 k6 f
10月13日日终,苏第62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北部市区的阵地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奥尔洛夫卡突出部已经失守。城北工厂区的战役纵深被压缩至2公里左右,但集团军防区仍然完整。
l; ^, N5 W1 p) [- n
1 q2 Y$ r \* j) |$ ?6 [2 D( a10月14日,德军对城北工厂区发起空前强大的攻势,当天就冲到伏尔加河边并将苏第62集团军截成两段。10月15日日终战线见图3。
0 |# w& y& L- U- H2 T
$ W7 z- U: `: e: c. d大哈瑞注:图2原图中标的“红十月”工厂位置有误。
; `1 {% R. a2 \0 g$ r( e4 K. E! L! Y- _2 `
到10月13日,崔可夫接手第62集团军指挥权已经32天,在此期间,虽然他经历了连续激战,身心疲惫,手上长了湿疹,但在指挥上没有犯过错误,表现极为出色,发挥了集团军司令员这个级别最高的指挥艺术。
: p$ }+ z% V8 E* U+ A$ f: |
9 [( w8 ^- `8 }" a- ` s+ J2 ? 从战略层面上看,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和霍特的第四装甲集团军的攻势呈横三角形,三角形的顶尖就是最东边的斯大林格勒。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察觉到这个战线上的突出部是未来对德军实施反攻和反包围的良机,开始秘密部署大反攻。: S7 h w2 y1 m% V z& M
, N* P1 s. o% p- Z! ] 为了给大反攻创造条件,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对城区的防守并不仅仅是要守住阵地,他需要把德军主力部队牢牢吸引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叶廖缅科要给敌人造成错觉,好像苏军已经消耗过大,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动用的战略预备队。他要让敌军始终觉得只要再努一把力似乎就能够结束战役。这样的防御部署会迫使德军从南北两翼相对平静的地段不断抽调精锐部队加强斯大林格勒市区的攻势,从而造成德军两翼兵力空虚,为大反攻时苏军坦克兵的深远突击创造条件。但这给崔可夫的部队施加了极其沉重的压力。
2 g! w9 W8 a: P M- D. Q, v% x" W+ \* L* {1 n- d7 w
在实施战役计划时,叶廖缅科以添油的方式把手中掌握的预备队和物资一点点地输送给崔可夫,使得第62集团军能够长期支撑下去。他知道补充给崔可夫的部队消耗速度很快,当天过河的部队第二天就有可能损失得差不多了。当一个师级单位几乎拼光时,其残余兵员就被合并至其他部队,而师指挥部骨干则撤回伏尔加河东岸重组。这时叶廖缅科就会给崔可夫调派一个新的师或旅级单位渡过伏尔加河进入市区替换。崔可夫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曾先后指挥过至少13个师和9个旅。其总兵力加起来相当于一个方面军。% W+ h- @. @1 h3 V/ s) A- o
" B2 T* t p4 A
到10月13日日终,第62集团军各师兵力最多的还不到5000人,少的只有2000至3000人,各独立旅只有几百人。在北部防区从北向南依次部署着第112、37、39、95和308步兵师。他们的战线显得非常单薄,其承受新一轮攻击的能力令人担心。
& S U( Z; b9 ]* f6 t
' h4 M6 B- Z" f 斯大林格勒城区北部防区沿着伏尔加河从北向南延伸,长度为10公里。防区最北部是雷诺克镇。再往南一点就是斯巴达诺夫卡镇。斯巴达诺夫卡镇南有一条叫做莫克拉亚梅切特卡的河,从西向东以垂直角度注入伏尔加河,宽度约为200米。莫克拉亚梅切特卡河上有一座桥,连接桥南的工厂区。工厂区沿河边排列着三个巨型工业企业。最北边的是 “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是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制造企业,生产全国一半以上的拖拉机。拖拉机厂南边约两公里处是“街垒”火炮工厂。再往南就是“红十月”冶金厂。苏军把这一带的厂房,废墟和居民点统统改造成为坚固的要塞。战士们清楚,在城市废墟上的坚固堡垒里比在平坦的草原地带更容易消灭敌人。
4 h) j m6 i. j
( [! n- N9 z: L5 k 近卫第37步兵师于10月3日夜间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市区参战。该师部署在拖拉机厂南部厂区至“街垒”工厂以北地带。10月12日,崔可夫去该师师部视察时明确告诉师长若卢杰夫少将,根据最新的侦察情报,保卢斯决心以优势兵力一举攻陷斯大林格勒,其进攻矛头就是拖拉机厂一带。敌人正在组织一个空前强大的战斗群并且获得了三万兵力的加强,攻击发起时间将是10月14日。
( o$ [$ b3 d* s" B+ T4 W0 F; t) p/ o! c7 X" y) {" h: i
当天晚上,崔可夫从其他地段抽调了第95步兵师的第90团和近卫第39步兵师的第117团加强了若卢杰夫师南侧的防御。各部队已经感觉到这将是决定性的一战,战士们付出巨大努力彻夜构筑和加固阵地。
& x" t0 k( w5 O2 N) ~! E
# m- {2 W( H: M5 m 在德军方面,希特勒早已对战役进度迟缓非常不满。他很清楚,保卢斯上将一再请求他补充兵员和弹药否则攻势难以为继也是实事,因此希特勒被迫于10月14日下达命令,除斯大林格勒以外,东线部队全部转入防御,以便给保卢斯调集足够多的兵力兵器,使他能够在短期内完成对斯大林格勒的占领。- n2 `0 \; x; t+ p. J9 S/ [% l e
7 q6 t. `2 z# ?* ~8 m3 B% W 保卢斯为10月14日的总攻做了精心准备。他决心把攻击矛头放在拖拉机厂南部厂区和“街垒”工厂以北地段。保卢斯力求以密集战斗队形在空前强大火力支援下快速突破苏军防线,在此地段切断第62集团军狭长的防御带,随后予以各个击破。而德军在市区地段的部队则处于防御状态或进行佯攻。希特勒从斯大林格勒两翼各部队抽调了大批增援部队补充保卢斯遭到极大消耗的兵力。部署在这一带从北向南依次是德第389步兵师、第14装甲师、第305步兵师、第24装甲师和第100猎兵师(图3)。德军各步兵师经过补充有大约7500人。新投入的预备队第305步兵师人数要少些。第14和24装甲师每个团大约有1000名战斗人员和20-50辆可用坦克(德军的坦克师编制内的非战斗人员大约有一半)。
& E, [. o; N& {! T" V' Q
6 U. A7 `1 |8 x1942年10月14日早上8点,德军的强大攻势以天崩地裂般的炮击拉开序幕。密集的炮弹不间断地落在工厂区苏军阵地上,完全分不清点。轰击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其猛烈程度连久经战斗考验的苏军都感到极为震撼。
# l0 ?' _' i. i8 ~9 b( C- c* p2 ?$ o( u" x- F' O
与此同时,里希特霍芬倾其所有,出动了1250架飞机投入战斗,其中有大量施图卡俯冲轰炸机。德国空军突击力量对苏军据守的坚固建筑、渡口、掩蔽部、交通壕、指挥所及伏尔加河中心的扎伊采夫斯基岛上的苏军炮兵阵地进行了疯狂的穿梭轰炸和扫射。; o5 k0 h2 ]$ T6 @
+ i& o H* }1 e0 d接着,德国地面部队出动了上述三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在300辆坦克自行火炮和空军配合下,开始向拖拉机厂南部厂区和“街垒”火炮工厂及其以北地段发起碾压式的突击。
8 ?' U. |" h* I+ a; l1 s7 r# k6 d6 n# o5 K+ f: v* \
德军地面部队重点打击的是拖拉机厂工人村。该地段由苏第112步兵师第524团和近卫第37步兵师第109团据守。
% }, c$ C6 c3 @! {# ]) j! f2 }7 {3 A, [, @; u4 V$ ?5 f
8点左右,若卢杰夫接到集团军指挥所的电话,通知他敌人大批兵力正在他的地段前集结,他的防区将是敌人主要突击目标。敌人炮击开始后,若卢杰夫及时将兵力前压至敌前100米甚至50米,有效地保存了一线力量。德军认为己方猛烈炮火破坏效果良好,就以50辆坦克为先导,掩护步兵对这一地段发起冲锋。此时,想象中已被彻底压制的废墟突然变得活跃起来,苏军士兵从掩蔽部和战壕发射出密集的子弹,并投掷了大量手榴弹和燃烧瓶。苏军的反坦克炮在近距离上猛轰敌人坦克。经过激烈战斗,苏军成功打退了敌人第一次冲锋。
8 p, C' K- f. g5 G6 w& J
) P) }# N& e B* }. t 德军重新组织了部队后,在重炮火力和坦克掩护下以优势兵力再次发起了冲锋。他们遭到苏军坚决抵抗和反击。在混战中,德军不断试探苏军阵地的薄弱点,一点点地向前推进。在敌人强大压力下,苏军一线兵力快速消耗。上午10点,近卫第37步兵师第109团据守拖拉机厂工人村的两个营的阵地被敌坦克和步兵攻占。但苏军残部誓死不退,在被敌人团团包围并且与本师的第114和118团被完全分割开的情况下仍然利用地下室和楼房顽强抵抗。- v, P" p5 y$ v- }% t& c# r* d
1 S( T% @' Z) N! W. `3 \+ A) |
上午11点,崔可夫接到报告:负责防御工人村北半部的第112步兵师第524团左翼防御也被德军突破,使德军在这一地段的推进速度得以加快。
) _) J! Q& ]/ u3 F- |$ u
: h2 t6 J5 L2 I, @/ O) z+ L11点50分,敌人的坦克突至体育场并将其占领。随后德军继续向拖拉机厂攻击前进。
9 s3 p5 X1 i! i. F; K. o3 S; c3 @
在“街垒”工厂以北地段,德军步兵于中午12点冲到了第416和385团的后方。守卫制砖厂的近卫第39步兵师第117团报告: 团长安德烈耶夫牺牲,全团被敌人包围。: a: R& h9 x, x
8 R, n% N+ I5 J+ [( C; f![]()
5 T# `8 H- I/ n1 |& c( d3 V( h图3. 1942年10月14至15日德军攻击拖拉机厂形势图。来源:D.Glantz。中文标图:大哈瑞。- e2 F M6 L4 }1 O6 r
GRD: 苏近卫步兵师
& N* [: Y0 Y3 O; ]) |4 D. s: o0 pRD: 苏步兵师
! W; L& T" c* F( }* y& S1 b" ^RB: 苏步兵旅
2 T) M0 A+ {9 \9 vGRR: 苏近卫步兵团
7 M& d& P$ E% xRR: 苏步兵团
4 P% z. C% r5 }: ^TB: 苏坦克旅% P: Y3 C) V' a! n/ m
ID: 德步兵师' a: R4 a6 p* u d/ C- S ^
PzD: 德装甲师- G% N! q- z& B2 k: a( U
IR: 德步兵团 8 H* R& x2 y: g' A9 i/ E
PzGR:德装甲掷弹兵团
, w, v c ?' c$ @0 c- Q( B7 n图中顶部“112RB”疑为“112RD”。
# b7 }. `& D; `9 N, S! |
/ c6 Q: }1 Z, E: D w3 C & y% u+ b! G/ ]9 o, j( T! g8 G$ L
图4. “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照片(1942)。来源:网络。中文标图:大哈瑞。! {1 g- A9 S2 f0 H
7 ^" m9 O2 E' V& P- a6 n% @
0 T( [5 Q4 x4 h4 E h; k
图5. “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中文标图:大哈瑞。: P' q$ p- M4 N
2 Y7 R' A. D( x9 {这一天,德国空军采用了精确轰炸战术对付苏军的坚固工事和掩蔽部。他们针对特定目标,出动多架施图卡俯冲轰炸机以几秒钟的间隔接力式地对目标进行定点清除。德国空军开始使用重达一吨的重磅炸弹,炸弹装上了反坦克穿甲弹头和延迟引信,可以穿透屋顶和掩蔽部顶盖进行深度爆破。为了对苏军各级指挥所进行定位,德军调集了当时最先进的高灵敏度无线电侦听设备和专家,在战斗中不断搜索作战区域内苏军的无线电通讯频道并加以定位。一旦定位成功,就马上呼叫重炮和俯冲轰炸机对定位坐标实施猛烈突击。苏军以前吃过这样的亏,因此尽量不使用无线电通讯,如果用的话,也尽量缩短时间。但是10月14日这一天敌人的炮火极为猛烈,第62集团军各级指挥所的电话线路很快都被切断,迫使苏军不得不启用无线电通讯。集团军指挥所通过设在伏尔加河东岸的备用通讯站接力传递消息给各师指挥所。敌人狂轰滥炸形成的强烈震动使无线电通讯非常不稳定,这更延长了通讯时间,给德军技侦部门对其定位提供了机会。
' ?+ G2 p% [6 d1 {- m) f$ `& f y' j5 L) e4 C: r* G, T
- C4 z5 S3 B ]; x* ^" z3 l
图6. 德国空军的“施图卡”俯冲轰炸机。图片来源:网络。% o. v, ~: e# q) b/ ?
. r/ I/ K3 l: h9 e. n" m12点刚过,苏第308步兵师指挥所在敌人准确炮火打击下坍塌,师长古尔季耶夫被埋,虽然他很快被救出,但其指挥所有13人阵亡。
: e5 w/ y R* b
g6 j# i, }' e2 u2 |+ ~: Y4 z12点30分,位于伏尔加河边的近卫第37步兵师指挥所开始使用无线电通讯。不久,成群的施图卡俯冲轰炸机呼啸而下,指挥所入口被炸弹命中。长度为20米的隧道指挥所被掩埋,包括师长若卢杰夫在内的师部全体人员生死未卜。集团军司令部立即接手指挥该师。
* k# X$ m' h& ?# \+ N
1 k$ Z0 l' D, f: \ t5 } 近卫第37步兵师作战处长拉奇茨基被掩埋的地点靠近洞口。炸弹爆炸时洞内的人都戴着钢盔,因此只是被震昏了。当拉奇茨基苏醒过来以后,摸到了事先准备好的铁锹。拉奇茨基开始挖掘。此时他听到洞外也有挖掘的声音,两头一块儿挖,用了半个小时终于挖通了,拉奇茨基回到地面。. n6 v3 J+ D) n" q y: ]7 l
% y, ?; Q3 i5 V+ y& r
! c) D1 o; ]9 I2 o
图7: 近卫步兵第37师师长若卢杰夫少将
6 V: }; F3 k; _2 s# L
" z( A: _1 K3 v* V8 u师长若卢杰夫,师政委舍比纳和一位政工军官被堵在掩蔽部最深处。若卢杰夫有点沮丧地说:我真没想到自己会是这个死法,被埋葬在自己的掩蔽部里。一向乐观的政委说:现在不是举行葬礼的时候,我们还得接着打呢。政委又对着政工军官调侃说:这两个星期以来,我们一直躲着你,就是不想听你那操蛋的说教。这下好了,听众都到齐了。逗得三个人哈哈大笑。他们开始唱歌。歌词大意是:好兄弟,莫悲伤,活着就好,跟将军在一起。$ R# i' @5 Q$ T
( Q7 y2 W4 }% ~6 o6 t% o! o' [ 洞外的人听到歌声,知道师长还活着,赶紧叫工兵插进一根铁管输送空气。崔可夫得到若卢杰夫被埋的消息后,立即叫梅列茨科上尉带领集团军警卫连前去帮助挖人。5 H) W! g* N L- W( [# F4 k
% e' C3 Y* q; n# Z13点10分,警卫连刚走,一枚一吨的重磅炸弹落在崔可夫指挥所附近,炸塌了两个掩蔽部。崔可夫当即被震昏过去。他苏醒过来之后暂时失明,只能感觉到自己被半埋着,还嗅到空气中充满烟雾。他的第一想法是:我还活着。第二想法是旁边应该有瓶伏特加酒。
. [/ j/ H. i$ m6 r' d* R- b0 e! R2 I0 u4 ]" D" @" z
崔可夫伸手去摸酒瓶时,突然听到一个声音:“你在找什么?”那是参谋长克雷洛夫。
& d0 F; {& f% M R; l! }* g
. x3 o+ K4 }$ u4 F3 N+ f* x) q 崔可夫说:“找个东西。”
6 g( @( f9 v& l" L9 S$ T5 u8 _) I9 I5 ?1 L7 z f$ ^
“是不是在找伏特加?”克雷洛夫问。' ]1 `/ B3 C" z+ _$ L5 C7 b
. G% q5 u, N7 B- h1 M, p# E
“那个…..是吧。”崔可夫回答。
% a, ^" n. C* p9 i& \, n6 W' @8 K
w" x% N4 u2 p" Y" U7 D3 i& f 克雷洛夫告诉他:“别忙了,我已经把它干了。”
3 u9 a6 A; T. U3 f: t& ~1 Y+ k4 a- l" ]+ v
在近卫第37步兵师这边,大家拼命地挖,直到15点多才把师长救出来。但几分钟后,敌人的机枪声越来越近,冲沟上方出现了德军,他们意图乘乱打掉若卢杰夫的指挥所。在一片浓烟烈火中,战士们马上进入冲沟两侧占领阵地,向敌人开火。有人大喊:后面还有敌人。此时仍未能从震荡中完全恢复的若卢杰夫向拉奇茨基下达命令:叫上苏特耶林(师参谋长),立即组织突击队,消灭这股敌人。
. s" Z% q9 o4 Z2 `) v# C7 V' k' Y# U6 I8 o B; [; ~
15点25分,由师部警卫部队和指挥所军官组成的突击队开始行动。他们抵达冲沟顶上时,距离敌人仅有30米。三股德军正在压过来,中间20人,两侧各5人。苏军根本没有时从容部署,参谋长苏特耶林立即下令:行进间射击,近卫军,冲!突击队以猛烈火力打垮了两股侧翼敌军并冲进中路敌军战斗队形,随即与敌人展开了肉搏。苏特耶林端起一枝步枪与敌人拼刺刀。他刺倒了一个敌人,把他挑在身后。经过惨烈的搏斗,苏军消灭了这股敌人,保住了指挥所。但师参谋长苏特耶林在战斗中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
- X" _+ x3 u1 G: h, C4 u% w# N* N, Y
, s; e! y$ S7 a( I( G% l. a( H 自从若卢杰夫被埋之后,近卫步兵第37师师部的通讯联络全部中断,其所属各部队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M' z* O T3 T8 V. D6 ~
- q/ X9 k3 ?3 z, x7 H 崔可夫在电话线路短暂接通时与一位被包围的团代理指挥员通了话。崔可夫告诉他,集团军没有预备队可以增援,但鼓励他在地狱般的条件下也要以最大的勇气坚守阵地。崔可夫说:“我拥抱你,祝你幸运”。在10月14日这一天,崔可夫多次使用这种兄弟之间的语气和下级对话。* y7 m0 Q) ~" o) l
, p6 D8 z' I2 K
此刻,没有被敌人包围的第112步兵师和近卫第37步兵师残部退至拖拉机厂大门口前,这里是敌人坦克进入拖拉机厂的必经之地,身后的拖拉机厂内没有构筑好完整的防御工事。在没有接到任何命令的情况下,部队立即在此自行组织起了新的防线,架设好仅剩的几门反坦克炮。
! G( F. ]! F I/ I! G/ V0 b# c( l& N* m7 t
![]()
6 m. h6 L7 C% I! g" \图8. 拖拉机厂大门口3 U# r7 g. I# U; x0 ?/ U% ^9 S
: I8 @/ D6 y* U4 \7 _
德军的进攻马上就开始了。苏军战士们英勇抵抗,打退了敌人第一次冲锋。在短暂的战斗间歇中,人们看到了那个叫瓦尼亚的小青年。他只有16岁,一直跟着部队作战,担任侦察和搬运弹药的任务。瓦尼亚从废墟里拣了个好东西,递给炮兵指挥官奥齐金上尉。那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后视镜,很可能是从德国坦克上掉下来的。奥齐金把后视镜插进胸兜,又开始继续指挥作战。在德军下一次攻击时,瓦尼亚被敌人包围,胳膊被打断了。在敌人坦克开上来碾压的瞬间,他用牙齿拉响了反坦克手雷,英勇牺牲。而奥齐金胸部也被子弹击中。所幸后视镜的钢片挡住了子弹,没有大碍,瓦尼亚救了指挥官一命。
@& O9 v1 Z0 y2 h9 Y, `1 _6 Q5 \7 a
14点左右,崔可夫与所有部队的电话通信全部中断。
% D3 X) U t$ n& p r# F6 x8 R8 C9 [+ \7 F; `1 q5 J
15点,德军坦克前出至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地区。这个地段的苏军守卫部队已不成建制,但仍然各自为战,奋勇抵抗。此刻,德军步兵已经突至集团军指挥所前300米处,崔可夫派出集团军司令部的警卫连进行反突击。苏第84坦克旅也伏击了敌人的战斗队形。! M4 k. w0 `, F
; D1 [ p, [/ X' \, W' u2 t8 x14日下午,第62集团军北部防区出现了严重局面。尽管战线没有崩溃,战士们作战也极其英勇,但是敌人把苏军压向河边的态势似乎无法阻挡,战场上出现了集团军即将被分割的苗头。% |. O& B& ^/ E. r$ U
& Q2 c- {9 X! f. \* u" x. b16点20分,德军大批坦克突入近卫第37步兵师第118团在拖拉机厂的阵地。 * U. D$ T/ Y8 b5 a; b
, |/ t1 u& ^2 g' b+ t9 a D& |. m# `, y$ A
图9. 1942年10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厂的车间里战斗。
6 }9 R8 G: V$ B, s
* u; u; s, l4 F, r Q/ q; R16点35分,第859团团长乌斯季诺夫中校请求向他的指挥所开炮,因为德军已经开始向他的指挥所扔手榴弹。苏军忍痛对自己人进行了一次“喀秋莎”火箭弹齐射。乌斯季诺夫虽然在这次炮击时生存下来,但是在11月5日,其团部被敵人的一顆炸彈直接命中,全体阵亡。
/ [* F$ m: D: ]3 V; `. F$ V* ]
3 y; q& N" I4 v) r/ r3 L3 Y% ?0 `: [5 G17点,第385团组织了80人的突击队向体育场发起反突击,但在敌人空中轰炸和地面火炮打击下损失惨重,未能取得成功。% j& @ o& c G
% @7 t- Q, n- `$ E3 s0 ]" e
若卢杰夫的人把部分通讯器材从指挥所里挖出来。重新接通了集团军指挥所的电话线。急于了解战况的崔可夫要求若卢杰夫尽快到集团军指挥所汇报。若卢杰夫请求给他一点时间了解下属各个部队的情况再去。崔可夫答应了。
, m* R5 T" T; {1 j4 D& R6 ?8 O+ j" L& X& ~* ^
若卢杰夫从指挥所不断呼叫各团甚至营连级单位,凡是叫通了的都用密语询问其位置。首先叫通的是第109团,该团被压缩至“教授楼”并被敌人团团包围,每个人都在战斗(图6)。第118团被包围在面包厂。第114团在硅酸盐厂作战,也被敌人包围了。# l8 F6 G0 }9 e8 _* W. N( |+ q
- | R5 j2 I5 a1 A* r$ C
夜幕初上,若卢杰夫带着作战处长拉奇茨基冒着敌人的炮火沿着河边找到了集团军指挥所。那是用篷布搭建的临时指挥所,拉奇茨基站在外面可以看到和听到里面的一切,见证了集团军军委会在整个战役期间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 x5 S) _& j. X4 O+ b4 T" h, Y4 {5 i
, e6 k( Z9 s' l2 ^$ R; B v- g 崔可夫坐在一张小桌子边,参谋长克雷洛夫少将和政委古罗夫少将站在两边。若卢杰夫被叫进去后,崔可夫要求他汇报该师的位置。若卢杰夫展开地图,一一指出各部队位置。若卢杰夫说:我们的部队惯于在包围圈里作战,战士们会继续抵抗下去。我们的军令不变:一步也不后退。* i& r. w& X6 k1 R! c+ t6 e J8 ^' h
" M& \% _ H0 M9 ` 崔可夫追问:拖拉机厂怎么样了?敌人是否已经攻占了它?若卢杰夫回答:敌人已经攻进了拖拉机厂,战斗还在继续。工厂里仅有本师少数兵力,一些第112师第524团的残部和一个内务部分队,外加一个打残了的工人营。敌人的步兵在100辆坦克和施图卡俯冲轰炸机配合下正在猛攻,看来,用不了多久敌人就会打到伏尔加河边,拦腰切断集团军防线。
2 o% k2 r3 {4 i" [" d( S( \8 P
; k. q M. r$ u* V 帐篷里陷入沉寂。) B; q) A% W: n3 s
1 ^3 c% g: @6 ?' \# C8 y& N
近卫第37 步兵师在敌人的空前高压下以超常的英勇和巨大的牺牲与数倍于己的强敌奋战一天。虽然其兵力在一天的战斗中消耗了一半以上,但仍然死守不退。其防线虽然被敌人突破,但军心没有动摇,全师的顽强和坚韧令人动容,打成这样,上级领导无可指责。
; b2 p9 y( k' u4 x, f3 I2 @
! E* N% y, M* |- n 政委古罗夫忍不住上前拥抱若卢杰夫,连声说,好人好人啊。一个师打五个,全军都在关注你们。崔可夫站起来,紧紧拥抱着若卢杰夫说:我完全相信你的部队,伟大的部队。7 [& Y' D" H2 \8 R: j
! ^% W2 w$ P! J
![]()
8 S5 x- Q2 v; D$ @2 r图10. 1942年10月,德军突入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厂。9 r! f3 ~$ z0 v, U
3 h7 C) a' c( Q7 o& ]& ~
此刻传来的最新消息证实:敌人已经打到伏尔加河边,集团军被一分为二。这是整整一个月以来,第62集团军第二次被切成两段。9月14日那次由于罗季姆采夫冒死率领近卫第13步兵师在白天强渡伏尔加河,在付出重大牺牲后及时抵达市区。该师用了一天时间把敌人从中央渡口打回马马耶夫岗,使得崔可夫能够重新恢复整个集团军防区的完整,暂时缓解了危机。而今天的情况与上次不同,眼下崔可夫已经耗尽了手中的预备队,东岸的增援兵力也不可能马上抵达。
$ o0 q# \4 q) E8 H- Z+ W. k* _3 P6 q4 r# P2 T- q
14日日终总的局势是:拖拉机厂南部厂房大部被德军攻占,从拖拉机厂南部到“街垒”工厂以北这一带,德军已经逼近伏尔加河岸,在个别地段(拖拉机厂东南部及米哈伊洛夫街)德军坦克和步兵已经打到伏尔加河岸。第62集团军被分割成两半,并且一天之内就丢失了全部防区大约五分之一的面积。处在敌人进攻当面的若卢杰夫的近卫第37步兵师和叶莫尔金的第112师虽然伤亡极其惨重,但士气不减。他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勇敢战斗,没有出现溃退。集团军主力在街垒工厂至市区中心一线仍然能够保持完整的防御体系,战役纵深1至2公里。而集团军位于斯大林格勒北部的部队则被压缩至拖拉机厂北部和斯巴达诺夫卡镇及雷诺克镇一带,控制着河边大约一公里宽三公里长的地段。14日晚,苏军向伏尔加河东岸疏散了3500名伤员。6 g. P+ n1 D, C( _6 m
6 L- r# q" i; t2 }2 n 从德军方面看,其14日作战计划能够按部就班地实施,基本实现了作战预想。保卢斯以较小的兵力损失(当天自称仅有538人伤亡。这个数字非常令人怀疑—大哈瑞注),3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被打坏(其中部分可以修复)。德军在一天之内前进了两公里。比起此前一个月,每天推进距离以米计算,这一速度相当惊人。德军成功地把苏军的防区撕裂,这使德军对于在短期内全部攻占斯大林格勒充满了信心。7 O/ x3 m& C2 V; Y6 ~7 e7 J. C
# a0 g, x$ t* R 崔可夫问若卢杰夫:你判断敌人下一步会怎样打。若卢杰夫指着地图说:敌人会把部分兵力朝北继续向斯巴达诺夫卡镇攻击,消灭我军在那一带的单薄兵力。而其主力部队第14和24 装甲师及第305步兵师将会沿着河边向南突击“街垒”工厂一带,企图从侧后包围并歼灭我军主力。这与崔可夫的判断一致。崔可夫问参谋长克雷洛夫:我们能否马上建立一条新的防线?克雷洛夫仔细研究了地图后指着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间的铁路线说:如果敌人今天晚上继续攻击的话,我们根本没有时间挖掘战壕。我们可以拉来一列火车车厢,把部队部署在那里。我们能够做到的就只有这些。8 x& K# H; t0 X9 |6 F3 D3 O: F
- q4 q$ Z) P0 i
晚上21点,德军开始火炮射击,部分敌人恢复了进攻。
" d: Q9 X" y2 h/ ^1 U) R% f$ o& m' `, J6 d+ |+ |% y8 K( c- c
这时,崔可夫抛出了萦绕在他心头最重要的问题:敌人会不会投入新的师。他知道,保卢斯新调来了第79步兵师担任预备队,一旦该师现在就投入作战,第62集团军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挡住它。现在崔可夫手头只有一个不满员的水兵营作为机动兵力。7 O5 y& `$ N1 c) |5 @
& U" y4 e! E A% ]" u3 l 崔可夫转向若卢杰夫说:我请求你,请你赶快建立一条防线,不要让敌人攻进“街垒”工厂。这种语气已经不是司令员对下级口气,而是兄弟和朋友般的对话。* e/ [6 Q l- Q( g( @$ D
8 J. G4 W- l7 M
若卢杰夫跨前一步回答:我会拿起冲锋枪亲自组织防御。崔可夫再次拥抱了若卢杰夫说:我相信你。! Y( l5 F4 c( c( `& o
' U2 Q6 y5 M. J+ q% ^8 s4 v, L* d0 x( a
若卢杰夫离开集团军指挥所之后,近卫第37步兵师的局面继续恶化。其下辖的第109团残部和指挥所人员开始接敌进行肉搏。第118步兵师在一所学校大楼里抗击着12辆坦克和几个连的敌人。楼里只剩下20人了。而第114步兵团根本联系不上。入夜后敌人的炮击和轰炸也没有停顿。水兵营也联系不上,建立新的防线极为困难。1 d6 O% T. Y# M: p
6 ?5 |& {' w- R, @$ y. g# h
此刻,上上下下都清楚,唯一能够挽救局面的办法就是立即增加援兵。14日晚,叶廖缅科终于决定把方面军预备队—— 柳德尼科夫上校指挥的第138步兵师调给崔可夫。崔可夫立即命令该师第650团于15日凌晨5点渡过伏尔加河。3 k5 d" S# _* g$ I$ d
) L; h6 Z, ^- I6 w, k; u& t
就在此刻,集团军指挥系统开始出现问题。
- k# J2 d7 x& ~* l9 p g% K(待续): U* N ?9 f' B8 {0 C" D7 s
2 |. V& Y) w0 S# ~: F2 q斯大林格勒-严峻考验(下)http://www.aswetalk.net/bbs/foru ... d=141969&extra=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