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92年,又是新春将至的时候,又是特区的命运,乃至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面临一个十字路口的抉择的关头,小平再次来到了深圳。和八年前的那次“只听只看不说”不同,小平一路向南,一路发表着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讲话。这是一个以“隔空喊话”的方式说服其他同志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最后锤炼的过程。到了深圳,终于提出了自己结论性的论述。
# ]" p: D$ h4 `: ~, B6 R# i
, C* s# `& V5 O) S, j# m0 Z- V 小平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生产力,不逐步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动摇不得。& @* N8 I( g8 ~$ n9 b/ F6 B
6 c8 s! g% {1 F" w* ?4 t
小平说: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 |8 G' \ v7 M$ [- X0 p" b+ \- B4 t* ~& F" F4 O. D6 h$ Y6 R0 L
小平说:我最担心的,是不去抓历史机遇,一转眼就过去了。7 p5 i+ J5 D4 N5 h, s4 W! a5 u
+ v( [% x( j# h: |$ r. c: s, ~
小平说:深圳的经验是干出来的,不是写文章写出来的。
- T1 p1 ]5 T6 s# |* M8 w( C" o' _) ^- C2 ~1 |
对于这些论述,应该怎么理解呢? H/ G6 x' r1 f1 y2 Y
3 f. a) p+ j! g, y/ d$ q# P2 b 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一个认识论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系统、整体地,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一些论述的精神实质。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脱离开具体的历史环境和论述的具体问题,以及前后语境,揪住只言片语,是无法领会精神实质的,而只能变成语录战、口水战。那么,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究竟是怎样的呢?
3 ~3 ]& U j: O& _$ u% w4 i1 H( D' V4 i+ X1 ~
这就回到开头提到的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了。) X5 t, {& |) x5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