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成年人

相关日志

分享 完美的形象被颠覆
gordon 2017-5-2 06:30
网上有一个很怪异的视频 正常人的正常想法,就是投钱就投钱呗,不能投钱就 免票呗 然后他去跟公交司机打一架。 说了一句, “看看我的脸”,然后痛苦的倒下了 公交司机本来报警呢,应该能救他一命 结果 “全能自恋” ****************************************************************************************** 成年人的全能自恋非常有杀伤力,可能导致一个人将其他人和万物都当做自己的棋子来对待,而不能较好地尊重对方 ****************************************************************************************** “禁忌之深,正如其脆弱之深” 光靠情怀无法持之以恒 像雷锋同志学习,做好事不留名。 呵呵 整个认知错乱 ****************************************************************************************** 这孩子其实是好人,跟以前的同学很像 ****************************************************************************************** 更准确的说,这个东西不是自恋,而是自卑 这种自卑带给你了极大的不安,你总是会认为自己不够好 ,于是对于完美就有近乎偏执狂般的追求。目标过于完美,就会有很高的失败风险,而失败又会降低你的个人评价,于是你因惧怕失败而举足不前。 这种自卑带来的不安还会让你总是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 你是过度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了 ,导致没有精力去仔细分析别人的感受,这和自恋那种完全无法理解别人的感受有很大区别。 至于你歇斯底里一样的要求伴侣完全符合你的期待,也是因为你心中的不安让你非常惧怕受到伤害,所以你无法完全信任伴侣,并且不断要用一些你认为可靠的办法来检验伴侣的“真心”。但人心总是在变的,你又无法有效把控人心,于是每次检验结束后,即使结果是你想要的,你还是会很快因不安进入到下一个检验程序里。 自信是需要失败来帮忙累积经验的, 在你被不安折磨的痛苦还不够大时 ,你不会想要忍受 “改变自己的痛苦”, 于是就会一直逃避失败。 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做好准备了,不妨去尝试一些失败的滋味。 ****************************************************************************************** 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适应社会有障碍 某某主义的人,大多如此( 黑的漂亮 ) 它这个流派都是如此, 为什么犯罪啊,适应社会有障碍。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成统治者了,这个事就被 大众淡忘了。 ****************************************************************************************** 如果你看一些史实的话,就会发现,表面上的媒宣 和他们真正做的,差距很大 比如他们经历了很多失败, 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建立自信 农民企业家有什么理论
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打开技术的黑盒(转)
热度 1 gordon 2017-4-29 17:58
打开技术的黑盒—— 情感与审美对于行为决策的作用 动物的荷尔蒙水平上升可以将行为导向某个方向。动物没有符号表征,没有人类意义上可以表达的情感,但它们依然可以集中于对其生存和繁殖具有决定意义的行为,这主要靠激素所调控的神经回路和心智模块。 人,以感情来聚焦某些行为路线,排除其他竞争的候选行为路线(alternatives)。情感在神经生理学层次有荷尔蒙支撑,在行为层有表情和神态,动物也有一些,在人类独有的符号层则有语言以及其他人工物来表达,这些人工物包括信物、仪式、组织符号、国家符号等。情感的丰富度不是人性的产物,而是由人类后天习得的语言和控制的人工物的复杂度来决定的。小孩子的情感就比较单一,成年人则更丰富。 在面对自然对象和熟人社会时,人只需要调用人类共有的天然情感,如亲情、友情、爱情、喜怒哀乐。它们能帮助你聚焦注意力在特定的行为路线上。 但是,在后天发展的环境中,即便个体化的情感,也会有差别。情感是行为路线或决策树枝的赋值或估值(valuation),喜欢不喜欢的估值也牵涉到品味和审美。天然事件的价值容易赋值,但非天然事件则比较难。审美在此起到关键作用。 在面对非熟人社会时,更需要后天习得和训练和感染的社会化情感。缺乏这种社会化情感装备的人,行为无法聚焦到与组织有关的事情上,精力被分散到各种新闻热点,或者返回到天然情感领域。一般人不经训练和陶冶(审美感染或价值传染),无法对社会化组织产生情感。社会化情感快速给关于公司组织社会国家的行为选择路线剪枝,将稀缺的注意力资源集中于少数行为路线上,减少了决策的信息计算难度。 个人在个人生活中靠情感和审美来简化计算;情感能力不足,或者审美品味不足,都会导致在行为失去焦点,或者选择一些简单的对象目标。 个人在公司中靠对公司及其目标的认同和忠诚来简化计算;没有这种认同,在公司会考虑很多除工作以外的问题,难以呆下去。 个人在社会和国家中靠对社会发展的信念和对国家理想或管理者能力的信心来简化计算;没有这种信心和信念,会考虑太多国家大事和社会大局,难以专心投入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关心过度很可能是情感不足、认同不足、信心不足的表现。 如果你足够有信心,你就会认为,他们作为社会或公司的管理者,比你的信息更多、比你做得更好,你不需要代替他们考虑。系统内部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但幸运的是,子系统可以单独运作,而不必担心它会对其他系统造成什么影响。 如果你经常越层思考,那么,你很可能是在逃避你的本职工作的责任。在本人没有成为公司骨干之前,就为公司领导考虑公司发展战略,这可能是一种心理控制系统紊乱症,或者,是对公司目标的忠诚度和认同度较低的体现。同样,在本人并非专业研究者或还没有成为某个行业或职业领域的顶尖人才的情况下,为国家和社会谋划大局,也是对决策者缺乏信心、对社会缺乏信心的体现。 在这两种情况下的社会化情感都是破碎的、粗糙的、野生没有经过社会驯化的。由于社会化情感与价值培育和审美熏陶有关,所以,越层思考的行为,往往是哗众取宠或戏子邀宠,体现了一种俗气的品味,散发出浓厚的怪异气息。 ******************************************************************************** 问题,问题在于他们都不是啥好鸟,呵呵 你的直觉是对的,哈哈哈 ******************************************************************************** 当下的中国跟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时期很像,已经不是斯大林时代了。 但是还是没有政治生活,没有政治生活呢,造成什么都是政治。 呵呵 对于技术人员这就是一个问题了,一般来说是科学家影响社会,影响大众的 现在,政治来插手,这就好麻烦。 会造成一些紧张,会造成一些张力 就要很艺术的处理这个问题。 ******************************************************************************** 事缓则圆 如果觉得这个太复杂,毕竟情绪是一种动力,我们需要剪枝,一些简单的价值观指导 策略太复杂了,不好执行。 专业条件下的和善,不搞自我实现了。 但中国和善有时候就会被欺负,应该是 专业条件下有选择的和善。 就是专家,就是反对 “外行指导内行”,把管理人员架 到 “大崮顶”上,跟张灵甫一样。 ******************************************************************************** 张灵甫,性格狂妄,作风大胆,把他弄到孟良崮上。 没有啥办法,一直存在的问题。 收拾一两个行政人员简单,改变这个制度难。 ******************************************************************************** 不是自己家的事,那么卖力干嘛呢,反正你精力是有限的。 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抛却一片心 ******************************************************************************** 学会政治学是多么的重要,我日 甚至可以这么说,会技术,不如懂一点社会科学。 ******************************************************************************** 还有对苏联的专家客气点,他们不容易 看着他们,就能看到 我们倒霉时候的样子 他们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5NDM3NDUy/v.swf 老狼.-. ******************************************************************************** 哥修的是“顺心意”, 碰到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该吃饭吃饭,该洗澡洗澡 朝鲜发射一枚导弹 中国边民:该吃吃,该喝喝 ******************************************************************************** 当年和 “声语” 争论这个事情,“外行就是能指导内行”,事实如此 但是呢,你懂的 “得到一些东西,就会失去一些东西”;“失去一些东西呢,可能会得到一点东西” 这就是中国
2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成年人的烦恼
gordon 2017-2-16 01:12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kyMjg1NDky/v.swf
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知道你很有野心,你一向很有野心(转)
gordon 2017-1-21 11:39
机缘巧合和各方权衡下, 纽约市的一所公立高中成为了我毕业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 我很幸运,这所学校的同事们人都很好,管理层们也非常乐于帮助新老师们,我与学校里成年人的相处很有共鸣且愉快。 可是真正开学之后,我发现美国公立学校教师的生活和想象中的实在太不一样了 。 在这里,我每天需要教 5 节课,严格来说分成了 3 种不一样的科目。 除了教中文和相关语言训练课, 我还负责一个新移民班级 —— 刚来美国的中国孩子班 —— 的语文课 。 对于每一节课, 我要做的是提前做好 48 分钟的 PPT 和包含词汇表、句型、对话练习、课堂活动的讲义,以及每天相应的作业卷 ,并在以上材料中的每一个中文字上打好拼音和英文注释。 语文课的材料相对而言简单一些,阅读和定义偏多,需要我手动输入的内容较少。 不过以上的这些材料,我每天要做 2 至 3 份不同的内容,这基本占用了我每天下班以后晚上四小时以上的时间。 中文课是有教材的,但是现阶段我们教材的可取性仅限于词汇表和主题 Topic,每天的具体课程设计都需要老师自己来。 每节课至少要包含复习、新课、小组讨论、独立作业和课堂活动等不同内容。 语文课因为国情和教学目标不同,直接从国内照搬过来并不现实,基本也是全部由我自己来设计。 ************************************************************************* 另外一项比较耗时的日常职责是 判作业和提供反馈 。 全年级有 110 多人,即使我总是把卷子背回家并在地铁上批改,通常也会花费 1 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之后还要把大家的作业成绩一一登入到教学系统,做好笔记,第二天要找未交作业或质量不过关的同学询问理由。 除了抄写生词等“机械化”的作业, 老师还需要改正他们的错误,涉及到语法和知识点时还需要提供建设性的反馈 。至于两周一次的大作业 Project,教师需要为每位学生的 Draft 草稿提供一段评价反馈,并在学生的终稿上再写一段总结性反馈。 拿美国学生班来说,仅这一项大作业, 我要改正上百个汉语单词错误,并写出 200 段不同的、有意义的英文评语 。 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大部分学生根本不看评语,草稿怎么错的,终稿会原封不动抄一遍。这些工作只能在放学后我的“下班”及“周末”时间完成。 ************************************************************************* 设计教室悬挂的海报也是日常教学任务中的一项。 语言类学科相对简单一些,需要罗列美观的生词句型语法点等等。 除此之外,老师也需要 隔天开研讨会,定期上交教学计划,包括全年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应急备案,以及课堂目标 / 年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何与教育部标准联系的证明 ,每个学年要 准备 6 次校长观摩课堂 ,这是最重要的教师考核内容,以及教育局人士的不定期来访。 教室内部要装扮,走廊里的展板也要定期更新。 最好不仅做到整洁美观,还要通过教师提供的额外的反馈来展示学生作业的进步。 ************************************************************************* 看上去只是挂海报那样简单,可是每一张纸、每一个字都需要老师手动设计好钉在墙上,并附上相应的 任务描述、教学目标和教育局课程标准 (common core) ,一般每月更新。 ************************************************************************* 教师们定期开会、互相观摩课堂,参加学术会议 等等,教学任务之外的日常事务也颇多。 如果赶上家长会或类似全校性的活动,老师需要负责给班里孩子家长打电话预约时间、分别挑选出可以代表一百多个学生每一个人特点的那份作业/项目和你的评语,作为家长会上的成果展示。 家长会通常会开到晚上八点。 ************************************************************************* 公立学校大部分班级还会有 Special Ed (特殊教育)的学生 , 教师需要设计单独的材料,对课堂上情绪失控的学生做出适当的反应 ,与学校的辅导员老师讨论你在周末收到的多封内容与教学无关的学生邮件。 对了,理论上 每个班级,老师都要为班里至少低、中、高 3 种程度的同学们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材料 ,以达到分级教学 Differenciation 的标准。不过因为我是新老师,学校并没有在这方面对我做过多要求。 每个老师一天的上班时间是 8 节课 ,其中五节课在教学,一节课在吃饭,对我来说就是一边啃三明治一边判作业,另外两节课打印、准备材料、判作业和开会。所有备课和教学以外的任务,都是在上班时间之外完成的。 对我来说,每门课需要的备课时间是 1 - 2 小时,三门课一般是 4 - 5 小时左右。判作业 1 小时+,准备其他材料因为性质不同,大概每天占用 1 - 2 小时。 每天工作时间在 17 小时左右,天天如此。 想象一下以上所有材料全部是用英文完成, 虽然理论上英文不是障碍,但是输出的速度应该会比汉语慢至少 0.5 倍 。 ************************************************************************* 因为 美国基本没有课间,小朋友喝水和去厕所也都要在上课时间完成 。老师在讲课和维持纪律的同时,要记得谁刚刚去厕所,谁刚刚去喝水,谁先举手要求出去的,谁迟到了进来了没有给我假条。 相信我, 在你用英语对全班讲着怎么区分“没”和“不”,并手拍着桌子提示前排的同学不要讲话的时候,是 根本想不起来十分钟以前大卫、汤姆和玛丽谁先举手说要去厕所的 。更何况 伊恩和唐纳德此时正离开座位在教室里乱走 ,你需要用余光看他们是未获允许就去丢垃圾,还是紧急情况需要用厕所。 这时候以上要求去厕所的三位,会一起抗议,声称自己是最先举手的…… 还有一项令我不断怀疑自己智商的事情,是 每天都会有之前缺课的同学找老师要前一天的材料作业 。 因为五个班到最后进度完全错开,每天有 15 份不同的材料,我总是不能一下子想起来昨天这位同学的班级在缺课这一天,使用的是哪一份材料和作业。 每次让学生求助班里其他同学并在 extra copies 文件夹里面自行翻找材料,我都会为自己的记忆力感到惭愧。 对了,如果某节课的时间非常紧,或是课堂发生突发状况而我未能及时记考勤的时候, 当我无法确认这节课班里的 30 个同学哪一位迟到,哪一位没有出席,就会给每天统计考勤的校长和办公室老师造成额外负担 。 我知道这些小事情听上去很可笑,可是 确实就是这些琐碎事务,让我更加确认了自己真的没有那么 organized,并且缺乏 multi-tasking 的能力,无法胜任这份大家都觉得“简单、轻松”的工作 。 让我最终做出辞职决定的最主要原因是我的健康状况。 从十月开始,每天早上起床或者去学校的路上我会干呕,只能靠大量喝茶和含润喉片来压制。 每个白天都是精神紧张地超负荷运作,英语和中文来回转换。每个晚上都是惴惴不安地备课,在脑海里模拟着第二天的课堂。 每天工作 17 个小时令我整个身体的节奏都被打乱,眼看着一天一天面色黯淡、消瘦下去。 10 年来体重基本不变自然维持在 90 多斤的我,工作的第一个月掉了 8 斤,妥妥地回到初中 80 多斤的岁月。唯一的好处是,我觉得我的脸瘦了…… 舍友形容这几个月来我每天混混僵僵过得难民一般。 坐电梯时也会有素不相识的大叔或奶奶问我,姑娘你没事吧,怎么看上去这么累? 辞职交接期每次想到自己不负责任地中途离开, 无论是在走路还是坐地铁,眼泪总是控制不住地流出来 。 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陷入抑郁。 大 学的时候因为考 GRE 和忙出国申请,不幸中招过一次无法诊断的怪病(我觉得是费德勒同款单核细胞增多症),持续低烧几周、全身淋巴肿胀但各大医院都无法确诊,最后疯狂地抽了我 23 管血来检测病因。父母和医生都说,从我的体质和健康角度着想,理论上应避免陷入压力过大、精神紧张和负担过重的长期状态中。 第二个原因是这份工作的性质。与中国非常不同, 在美国公立学校做教师并不是一份那么受人尊敬的职业。美国人并不讲究“尊师重道”,无论是小孩还是家长 。我的大部分学生还好,但是有些真的是刷新了我的三观。 回答问题的时候叫我“Yes Dude”,在我严令禁止这种称呼的时候几个人哄笑。上课的时候扔笔扔水瓶捏水瓶玩一节课,互相扔纸团喊话(我觉得他们试图朝我扔过,因为我在附近的地上发现了纸团),我去没收的时候死攥着不松手说你不能针对我。 在某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因为有几个特别爱说话的学生存在,我每说一两句话都要停顿一次。每句话开始的几个单词都要重复说好几遍才能伺机完整地讲出一句话。 为了保证政治正确和不伤害儿童的脆弱心灵,如果有人说话或犯错老师是不可以点名的。 甚至不可以说类似于“第三桌现在没有在专心听讲”这样的话,因为你在针对第三桌。 我带的一节选修课,某几个学生们更是肆无忌惮地吵闹,后排的同学完全听不到我在说什么,需要我在教室里面大声喊才知道今天的课堂任务。 他们一边偶尔分出精力来接我的下茬儿,学我的口音,一边敲着桌子唱歌,直到噪音吵到对面校长室里的校长都要进来控制纪律。 我听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建议,在课堂里发过火,给家长打过电话,扣过他们的分数甚至 fail 过几个同学,一遍一遍地改教案试图让我的课更结构严谨而有趣。可是事情没有任何变化。 每次看到那些真正渴望学习的同学皱紧眉头望向我,我真的感到非常无力和荒谬。 ************************************************************************* 学生按组坐的好处是方便小组讨论,弊端是真的太容易分心和聊天了。 可能真的是我在中国的课堂中沉浸了太久,美国孩子的学习习惯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校长说每节课前都应该提醒他们拿出笔记本和铅笔,我当时还以为他们在开玩笑。 事实是,上课铃响好几分钟后,还会有很多同学书包都不打开,盯着空空的桌面,或者和同桌热火朝天地聊天,完全不在乎是否已经上课了。 老师在教室里走一圈,一个一个地提醒学生拿出笔记本和笔,开始回答黑板上 warm up 的小问题。老师走第二圈的时候发现一半的同学拿出了笔记本,表扬他们做得很好,下面请这一半同学再接再厉拿出铅笔或笔。剩下的闲聊或发呆的同学,请打开书包。 对了,这是高中。而且 这并不是开学第一周时老师们帮助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而是这几个月来的每一天 。 每节课的前几分钟,都要耗费在我一圈一圈地提醒他们打开书包拿出笔记本和笔和作业中。 当然了,对少数学生来说,直到下课他们也是不会在笔记本/讲义上写一个字的。如果是在中国的课堂,老师们估计会选择关注大部分想学的孩子,对自我放弃的孩子能提点时带上一把,实在帮不上忙就只能略过。 但是 美国这边的 “No child left behind” 政策不允许老师这么做 。对于每一个不听讲,不记笔记,不写作业和上课睡觉的学生, 老师要在每一次小组讨论/独立作业/课间三分钟的时候去身边耐心询问,提醒记笔记,关心昨天有没有睡好,是不是家庭环境太吵了?为什么不写作业? 同时带着五个班一百多个学生、第一年教书的我,很悲伤地承认,自己真的无法做到把精力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些宝贵的课堂时间,我更希望将它们利用地有意义一些。 给家长们打电话汇报学生教学情况时,我也已经习惯了背景音是此起彼伏的哭声,或是地下室嘈杂的信号音。一部分中国家长会以“做工忙”为由两句话后直接挂断我的电话。 清晨或晚上打来电话请假,问到学校联系方式以后一句感谢的话也不说。 考虑到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背景不同,我真的非常理解这些家长和学生的行为。 如果我住在一个温饱都不能满足的、家长常年上夜班不在家的环境里,我也不能保证自己在学校会乖乖地学习。 对部分公立学校一些孩子来说,只要他们人在学校里,不接触社会上的某些势力,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我也明白,让他们学一门看上去基本用不到,并且非常难的第二语言,对他们来说是多么没意义且无趣。 无论如何,不管是因为我个性太柔和管不住小孩,还是因为能力和经验有限导致我的课太没有吸引力,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这都不是一份适合我的工作。 整件事最悲哀的地方在于我花了六年零四个月的时间认识并确认这件事。 在其期间我从未想过,也从未放弃努力。所有长长短短的假期我都在教育机构打工,大部分是无偿的志愿行为。 在美国两年来,我从来没有去过加州等等旅游胜地,却 体验遍了美国所有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环境,教过从幼儿园到大学生所有年龄段的、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学生 。 我的朋友圈曾经被好朋友吐槽“怎么全是关于小孩子的”,因为我的文章和知乎问答,很多立志来美国当教师的陌生人联络我答疑解惑。 研一时,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习结束后,朋友们回国的回国,旅游的旅游,只有 我依旧每天六点半起床,继续去小学 observe 观摩教学,直到一个月后小朋友们放暑假。 一切都因为我喜欢,我快乐,我得到了成就感。 可是当我真正变成一名教师的时候 —— 毫无疑问当学生们用中文和我对话时我也感到巨大的成就感 —— 我所收获的无力感占了上风。 我在这份职业上看不到未来,看不到更好的自我,每天都陷在自我怀疑、自我打击的怪圈里,度过了一段非常痛苦的时光。 以上这些抱怨性的文字,作为一个有理想的青年文字工作者,写出来我也是极其不屑的 ,只是最近受到的打击有点多,不理解和有疑问的人很多,所以非常不酷地觉得好像有义务解释一下。 从我宣布辞职到现在,认为我玻璃心吃不了苦不懂坚持的人还是会这么觉得,但是没办法, You are not me and you have no idea what I've been through. 我知道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每个创业者,甚至是第一年工作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你就是缺点耐心。”以前的教授这样劝我。 可是如果明知方向是错的,这样的努力和消耗有意义吗?深夜赶稿子、写文案,这些都是我喜欢,并且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日复一日地陷在并不擅长的教学准备中,真的是适合我的选择吗? 三年后我会变成一个有一点经验的中文老师,每天教着一样的内容,和一百多个学生斗智斗勇。十年后我会变成一个非常有经验的中文老师,教着十年来一样的内容,依旧和一百多个学生斗智斗勇。 我知道这句话说出来晚了点,听起来甚至愚蠢透了, 我也后悔我没有早意识到这件事情,可是,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啊 。无论是现在的,还是一眼望得到头的未来,都不是我想要的样子啊。 父母、朋友甚至业内人士曾经一遍一遍地跟我说,做事“混”一点,It‘s just a job, 且不说即使我已经如此努力,最终展示出来的成果并未达到教师的标准线,如果“混”起来我恐怕根本撑不起每节课的 48 分钟…… 更重要的是,我并不想年纪轻轻最有精力有理想的时候,就混日子混工作啊,This is not who I am. 大家总说发火了就可以镇住不懂事的小孩子,一直以来我也都在尽力训练自己生气的样子,但是事实上,小朋友们都没有把生气的我当回事,而我也真的受不了了。 我不愿意为一份工作变成我根本不是的人 (这并不是说我不愿意变得职业和“圆滑”), 动不动就上演发怒的戏码对于我的个人性格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一点积极的意义 。 我是一个温和的人,我也确实因为这样的性格吃了一点亏,或者你说我温和到根本没有性格也好,但 I'm not going to let a job take this away from me.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 一份良性的,或者说适合的工作应该是有意义的,令人进取的,有发展空间的,充满成就感的 。 从物质上讲,还有所谓的“钱多事少离家近”等等标准。于我而言,公立教师这个工作,到现在只满足了“同事和工作环境友善”这一条而已。 所谓 教师有两个多月的带薪暑假,暑假期间纽约公寓租金 + 回国的机票基本就把工资花完了 。我应该会短暂旅游一下就接 Summer School 的活儿补贴家用吧,毕竟薪水太低了。以及还要提前准备下一学年的课。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是非感异常强烈,认真负责、心理负担极重的人。 这次辞职是我到目前为止做过最不负责任,最招人嫌弃的事情。 在学年中间离开学生和学校,害得新老师临危受命,无形中得罪了面试时的推荐人和为我介绍工作的教授们。 离开的时候大部分小朋友都非常不舍,英文班的学生们一拨一拨地堵在办公室门口找我拥抱道别,不肯离开,带给我三大包礼物和信。中国孩子的班级因为提前知道了我要走的消息,最后一节课为我写了藏头诗投影在黑板上,集体唱了《夜空中最闪亮的星》,哭了一大半人。 我也哭了很多次,从心底里觉得对不起这些真心想学习并且懂得珍惜和感恩的孩子。 之所以说这份工作是“铁饭碗”,是因为 教师由工会保护的,除非教师自己离职和发生教学事故,一般不可以随意开除 。作为一个合法身份在半年内过期的外国人,这个决定有一定的可能导致我因为找不到新的工作而无法继续生活在美国。 美国同事们觉得我疯了。 所以直到现在,我还有一种灰溜溜逃开的感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消失。 我并不想做一个逃避者,也没有胆量背负着这样的包袱前行。 但是当我意识到这份职业完全不适合我的时候,我相信停下来也是一种前进。 未来的路还长,走走看吧。
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这里我有问题
热度 9 上善若水 2014-10-22 12:22
有人给带鱼洗地。说了下面这段话,我也不知道真假,谁能说道说道? 方舟子的批驳看起来也没多少在美国的生活经验。周小平说“服务业工 作者薪资在三到五美元之间”其实没错,他说的是薪资不是收入。美国50个州里只有10 个州规定“服务业工作者”(指每周能拿到三四十美元小费的)最低时薪在5美元以上 。 联邦政府的服务业最低工资是2。15美元。在餐馆里打工的一月挣两三千不是什么难 事,其中大部分靠小费,所以在纸面上的工资也就每小时三、五美元。 我记得最低时薪是7块多,如果未成年打工,比如送披萨,要少一些,这个也合理,因为青少年打工,本身干不了成年人的活,所以合理。但我真不知道,最低是2.15美元,如果这个价格是对成年人的,我无话可说,如果是特指青少年的,这里可就有学问了。 小费不对,buffet一个服务员,基本上一桌3、4个人可以拿到4-5块,你算算,一周他能拿多少小费。 当然,如果吃饭的人还没有服务员多的饭店,这个也存在;或者,曾经有个美国老太太坚持跟我说, buffet不用给小费。 不过,这样搞下去,就真没法讲理了。 ——————————————我是华丽的分割线———————————————— 求人不如求己,查过了。说的文字基本没错,但是 内容 有意误导,纯属扯淡。 我再粘一遍。 周小平说“服务业工作者薪资在三到五美元之间”其实没错,他说的是薪资不是收入。美国50个州里只有10 个州规定“服务业工作者”(指每周能拿到三四十美元小费的)最低时薪在5美元以上 。 联邦政府的服务业最低工资是2。15美元。在餐馆里打工的一月挣两三千不是什么难 事,其中大部分靠小费,所以在纸面上的工资也就每小时三、五美元。 读完的感觉就是最低时薪2块多,如果小费多就是一月两三千,如果没有小费,那么就是 最低时薪2块多。就是说最低时薪和小费没关系。 所以,方舟子说的不对,周带鱼说的对。 我觉得我读完就是这个感觉。 到处查过后,这个是麻省的规定,我特意找了个中文的,大家都能看懂。 http://www.mass.gov/ago/docs/workplace/wage/minwage2008poster-chinese.pdf 其中明确规定: 侍应人员、服务性质的雇员以及酒吧服务员如果每月定期获得超 过20美元的小费,并且平均每小时的小费在计入服务费后等于或 超过麻州普通法第151章第7节规定的最低基本工资,则可得到每 小时2.63美元的服务费薪酬。 不用我再解释了吧,谁说的对,谁说的不对,谁别有用心,还能骗过我们可爱的读者吗?
860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我们的童年为什么这么长?
热度 3 gordon 2014-8-26 19:52
如果大脑是由进化设计的电脑,我们还想知道,婴幼儿那异乎寻常的学习能力是怎么进化而来的,背后又有怎样的神经机制?最近的一些生物学观点,和在心理学实验中观察到现象非常吻合。 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最显着的特征之一就是我们超长的发育期。人类的童年比任何动物都长很多。为什么婴儿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都无法自立,需要成年人耗费那么多精力来抚养? 纵 观动物界,智力越高,适应性越强的动物,幼仔的发育期就越长。“早熟”动物,如鸡类,为了适应环境生存需要,往往进化出高度特化的本能,因此幼体成熟很 快。而“晚成”动物(指后代需要父母哺育照顾一段时间的动物)则需要向父母学习生存技巧。比如,乌鸦可利用一种新东西(比如一截电线),想办法把它做成一 种工具,但小乌鸦依赖父母的时间远长于鸡类。 学习策略能赋予动物很大的生存优势,但在没学会各种生存技能之前往往不能自保。为了化解这个矛 盾,进化为成年和幼年动物分配了不同的任务:在父母的保护下,幼仔只须学习如何生存,熟悉周围环境,无须做其它事。成年后,动物就可以用它们学到的知识, 更好地生存和繁衍,哺育下一代。从本质上说,婴儿就是为了学习而生的。 这种学习能力的大脑机制,也在神经科学家的努力下逐渐浮出水面。相对 于成年人,婴儿大脑的可塑性更强,神经元间的连接更多,而且没有哪个神经连接的使用频率特别高。但随着年龄增大,没用过的连接会逐渐消失,有用的则会不断 增强。婴儿脑中还有很多高浓度的化学物质,能轻易改变神经元间的连接。 前额叶皮层是人类特有的脑区,发育时间极长。在成年人中,这一区域负责集中注意力、制定计划、控制行为等高级功能,这些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童年时期长期学习的效果。到25岁左右,这一脑区可能才基本发育成熟。 婴 幼儿的前额叶没有发育成熟,缺乏控制力看似一大缺陷,但对学习大有裨益 。前额叶会抑制不恰当的思维和行为,没有了这层束缚,婴幼儿就能自由探索周围事物。 不过,一个人不能兼具孩子般的创造性探索和灵活学习的能力,以及成人才具有的高效计划力和执行力,因为高效行动需要大脑具有快速的自动处理能力和高度简洁 的神经回路,学习则要求大脑具有可塑性,从本质上说,这两种大脑特征是相互对立的。 过去十年,科学家对童年和人类本质已有了新的认识。婴幼 儿绝不仅仅是未发育完全的人,漫长的童年期是进化的一个“精心安排”,方便儿童去改变和创造、学习和探索,这些人类特有的能力以最纯粹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 生命早期。我们都曾是不能自立的婴儿,这一点非但没有阻碍人类的进步,反而是我们能够进步的原因。童年,以及对儿童的呵护,这是人性的基点。
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和而不同
热度 45 鼎革 2013-1-17 21:13
自从十几岁离开家,十几年过去了。 当我和父母长时间住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已经不能理解,进而不能容忍我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也许是他们退休了,有大把的时间来思考,我让他们很难受。 我也不想让他们难受,但我是成年人了,我不可能抛弃自己的所有想法,回到一个唯唯诺诺的孩子状态。 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很喜欢,我无法因为父母的看法而放弃。 抱歉了。 我要做的也只是和而不同。
107 次阅读|39 个评论
分享 电影《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观后感
热度 11 罢了 2012-12-3 03:18
昨天与二丫头一起去看了两部电影,其中一部是“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二丫头女读过这本书,很喜欢。电影拍得也非常不错,真实而感人。虽然说的都是青少年的事情,但成年人也值得一看。一是因为我们也年轻过,二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孩子。喜欢“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中的一些 Quotes ,它们让我心有感触。我把它们下载到这里,与大家分享。 1."why do the people we love the most hurt us the most, it isbecause we accept the love we think we deserve. ” 2. “So, this is my life. And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I am both happy and sad and I'm still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that could be.” 3. “It's much easier to not know things sometimes. Things change and friends leave. And life doesn't stop for anybody. I wanted to laugh. Or maybe get mad. Or maybe shrug at how strange everybody was, especially me. I think the idea is that every person has to live for his or her own life and than make the choice to share it with other people. You can't just sit there and put everybody's lives ahead of yours and think that counts as love. You just can't. You have to do things. I'm going to do what I want to do. I'm going to be who I really am. And I'm going to figure out what that is. And we could all sit around and wonder and feel bad about each other and blame a lot of people for what they did or didn't do or what they didn't know. I don't know. I guess there could always be someone to blame. It's just different. Maybe it's good to put things in perspective, but sometimes, I think that the only perspective is to really be there. Because it's okay to feel things. I was really there. And that was enough to make me feel infinite. I feel infinite.” 4. “And in that moment, I swear we were infinite.” 5. “I would die for you. But I won't live for you.” 6. “So, I guess we are who we are for alot of reasons. And maybe we'll never know most of them. But even if we don't have the power to choose where we come from, we can still choose where we go from there. We can still do things. And we can try to feel okay about them.” 7. “I think that if I ever have kids, and they are upset, I won't tell them that people are starving in China or anything like that because it wouldn't change the fact that they were upset. And even if somebody else has it much worse, that doesn't really change the fact that you have what you have.” 8. “I am very interested and fascinated how everyone loves each other, but no one really likes each other.” 9. “It's just that I don't want to be somebody's crush. If somebody likes me, I want them to like the real me, not what they think I am. And I don't want them to carry it around inside. I want them to show me, so I can feel it too.” 10. “Enjoy it. Because it's happening.” 11. “And I thought about how many people have loved those songs. And how many people got through a lot of bad times because of those songs. And how many people enjoyed good times with those songs. And how much those songs really mean. I think it would be great to have written one of those songs. I bet if I wrote one of them, I would be very proud. I hope the people who wrote those songs are happy. I hope they feel it's enough. I really do because they've made me happy. And I'm only one person.” 12. “This moment will just be another story someday.” 13. “And all the books you've read have been read by other people. And all the songs you've loved have been heard by other people. And that girl that's pretty to you is pretty to other people. and that if you looked at these facts when you were happy, you would feel great because you are describing 'unity'.” 14. “I walk around the school hallways and look at the people. I look at the teachers and wonder why they're here. If they like their jobs. Or us. And I wonder how smart they were when they were fifteen. Not in a mean way. In a curious way. It's like looking at all the students and wondering who's had their heart broken that day, and how they are able to cope with having three quizzes and a book report due on top of that. Or wondering who did the heart breaking. And wondering why.” 15. “It's strange because sometimes, I read a book, and I think I am the people in the book.” 16. “He's a wallflower. You see things. You keep quiet about them. And you understand.” 17. “I walked over to the hill where we used to go and sled. There were a lot of little kids there. I watched them flying. Doing jumps and having races. And I thought that all those little kids are going to grow up someday. And all of those little kids are going to do the things that we do. And they will all kiss someone someday. But for now, sledding is enough. I think it would be great if sledding were always enough, but it isn't.” 18. “Sometimes people use thought to not participate in life.” 19. “I think the idea is that every person has to live for his or her own life and then make the choice to share it with other people. Maybe that is what makes people "participate.” 20. “And even if somebody else has it much worse, that doesn't really change the fact that you have what you have. Good and bad.” 21. “The inside jokes weren't jokes anymore. They had become stories. Nobody brought up the bad names or the bad times. And nobody felt sad as long as we could postpone tomorrow with more nostalgia. ” 22. “I don't even remember the season. I just remember walking between them and feeling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I belonged somewhere.” 23. “It's just hard to see a friend hurt this much. Especially when you can't do anything except 'be there.' I just want to make him stop hurting, but I can't. So I just follow him around whenever he wants to show me his world.” 24. “I just hope I remember to tell my kids that they are as happy as I look in my old photographs. And I hope that they believe me.” http://infinitinb.net/COFFdD0xMzU0NDc3MTA0Jmk9OTguMjQ3LjE0NC4yMiZ1PVNvbmdzL3YxL2ZhaW50UUMvOTkvNzg0NmI1ZTA1Y2ZhMmFmZTM0ZjUwZThlMGM5MzhhOTkubXAzJm09NmE1YzMyODM2NWY4ZTJhYzVlNTQ3MzIxMmZkOGJkMWEmdj1saXN0ZW4mbj1DaGFybGllJ3MlMjBMYXN0JTIwTGV0dGVyJTIwKE1pY2hhZWwlMjBCcm9vaykmcz2159Ow1K3J+SZwPXM=.mp3 Charlie's Last Letter --- from movie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个人分类: 随便哼哼|31 次阅读|5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 12:02 , Processed in 0.03210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