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林毅夫

相关日志

分享 林毅夫“后发优势”的基本原理 —— 为什么 “光读书” 是没有用的 ... ... ... ... ...
热度 1 gordon 2016-11-11 12:38
普通所说的"技术进步"指的是两桩事情,首先,(而且很普通的)它指的是制造更多更好的生产工具和为此目的而更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技术知识。 现有的技术知识可以没有变化,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得到“技术进步”,只要我们能把物质技术知识推面广之应用到物质对象上去,体现到物质对象上去就行了。 “技术进步”还有一层意思是,技术知识有所增加,然而资本品的形式和数量却没有任何改变。 抽象的技术知识的进步,如果没有资本品在生产过程中加以体现或者予以利用的话,可以在经济上毫无影响。 撇开资本形成的技术方面不谈,我们就可以提出一项假定——对不发达国家来说是一个十分现实的假定—— 世界上有很大一笔技术知识可以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去而产生很大的利益,只要能有经济资源来利用它就行了 。 ******************************************************************************* 注: 振聋发聩,如此牛逼的看法 ******************************************************************************* 在讨论经济发展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碰到的一个惯用语是“贫穷的恶性循环”。 一般把它看成是某种不言而喻的事情, 举例来说,有一个穷人吃不上饱饭,因为吃不饱,他的身体就很弱,因为身体弱,他的工作效率就很低,也就是说他很穷,反之,这又意味着他吃不上饱饭,如此循环而已。 把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同类的情况可以归纳为这样一个平凡的命题:“一个国家因为穷所以穷。” 扩展阅读: 陈的窘境怎么破 —— “书读太少却想的太多” http://www.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663do=blogid=63460 *************************************************************** 以前我以为我只要在那想,就能想清楚。后来我年龄阅历增多,年龄渐长,读过的书,见过的人也都多了,慢慢的就发现, 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其实不需要想,你看见了,就懂了。 现在,我已经很少去想那些没什么意义的东西了。确定好自己的目标,然后多做事,多看书。想不明白的,就不再去想,就算想,也不要停下来想,要边做边想,边读边想,这样才是高质量的思考。 思维转变: 你的问题就在于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永远不要在无意义的思考上耗费太多时间,多读书,多行动,只有在知识和阅历增长之后,你的思考才会更有价值。 注: “ 沛公 殆 天授 ” 并不是我是学 “经济学” 的,我根本就没有学过,人生阅历的缘故。 直觉我就知道其说的不对,没有任何价值。 *************************************************************** 不是说,读书不对。而是因为 某些时候,理解概念的难度极大 大脑没有准备好。 例如前面说的 “相对空间,绝对空间” 问题 当然,你说你是物理专业的,硬抬杠,我也没有办法。 注:从脑科学来说, 需要你 大脑生理发生变化 ,常规的教学法,强调多一点耐心,给自己点时间。 人生有限,等你顿悟了,黄花菜都凉了。
1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实践言简意赅-“林毅夫讲座-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学发展”-笔记 ... ...
热度 21 范进中举 2015-3-25 16:28
这个是本人2年前写的,太长了。实践《杠杆读书术》,要说简单的。 林毅夫讲座-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学发展 林老师探讨和回答了主要是五个问题 一 为什么中国的转型和经济改革如此成功,成功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二 为什么这样的成功在1979之前不存在? 三 为什么全世界其他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和中国一样起始条件的国家没有成功? 四 中国的渐进双轨制改革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为什么导致这样的问题,其他发展中国家存在什么 五中国未来的改革应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并且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 1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创新和模仿,创新很难,模仿很容易,所以中国有后发优势。 2 1979之前,中国解决安全、政治稳定问题,所以不要提过好日子的事情。 为了安全问题,必须自力更生,也就是要搞毫无比较优势的产业,“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是顺势而为,对于1979之前不存在。这个事情,中国印度比较就是核心问题,所以印度目前而言还是个三流国家,因为最基本的安全问题解决不了,日本经济强大,但是政治天花板解决不了,韩国就不是大国,巴西连印度都不如,南非本来有希望后来自己退步工业化,俄罗斯,在第三个问题讲。 3 为了解决安全和稳定问题,搞了很多毫无竞争力的扭曲的产业, 典型是苏联和东欧。这些企业是吸金无底洞,效率低下必须要改革。 4 接上面,吸金的无底洞大到不能倒,所以双轨制,一边让体制内续命,一边让体制外自由竞争发展,结果是体制内腐败,体制外挖墙角。 所以理论上很美的华盛顿共识,解除政府扭曲的手,应该带来快速发展,但是大到不能倒们关系国计民生,休克之后直接经济解体,人民下岗,政局动荡,动荡的政局是没有什么经济发展的,近的请参考乌克兰和阿拉伯之春,远的请参考苏联解体和东欧国家。大而不能到的直接私有化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私有化的垄断企业非但没有竞争力,还比原来的国企更吸血,因为原来国企领导,你可以反腐败抓他,私企了,人家直接双手一摊要钱,不给钱就死给你看,就是上面的链条,要钱不仅贪婪还毫无节操!这事情普京之前的俄罗斯已经体会了。 5 中国还在工业化后半场,还有模仿的红利可以吃,经过30年发展,我们的有竞争力的企业很多,不需要保护,那么政府的扭曲的手可以拿掉了 。这就是改革红利,强总理心心念念的权力清单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体制内过惯好日子的当然不爽,所以老虎苍蝇一起打,就是让政府体制内的手往回缩,依法治国就是让手不要乱伸,创新也要开始提倡了。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开放就是撤掉政府的手。 -------------------------- 核心是粗体字,小字是解释和结合现在融会贯通!下面是2年前链接,现在看来,精英就是厉害,当年看不明白的现在看明白很多 --------------------------------------------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587-32251.html
81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华生谈林毅夫和张维迎
热度 41 就爱抬杠 2014-7-9 16:36
华生:朋友问我怎么看林毅夫与张维迎之争,我说毅夫讲政府做的95%都是对的,否则中国没那么大成就,恐是他在世行时看到不争气的发展中国家太多了。我觉得对70%就不错了。维迎总说市场万能政府最好别干啥事,恐是因他从没离开过政府附属单位,衣食不愁话语有平台,不知我等体制外的众人生存的难处。
个人分类: 转载|104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林毅夫对创新的理解一直有错误
热度 2 gordon 2014-3-14 10:22
林毅夫对创新的理解啊,一直强调发达国家的技术一般都是最好的,布拉布拉,然后可以引进布拉布拉 但实际上呢, 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都是基于本国国情的 。 例如荷兰的风车,本来是阿拉伯人在沙漠中用的,荷兰放在了海边。 例如英、美的创新,都是基于地多人少这么一个事实,英国为什么要养羊,而不从事农业,这是因为人少,从事农业需要投入劳动力,而养羊却不需要。 纺织品是农业社会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工业品。 中国的现实是人多地少,所有很多外国的东西不一定拿来就能用 。 比较幸运的是,中国有一个好邻居,和中国的情况差不多,也是人多地少,所以中国才有一个差不多的发展模式。 这个邻居名字叫日本。 ×××××××××××××××××××××××××××××××××××××××××××××××××××××××××××××××× 这个致命的错误其实很致命。 基本上呢,关于中国的事情,克鲁格曼说的都是对的 。虽然这个家伙是个乌鸦嘴。
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继续批林毅夫的后发优势
gordon 2014-1-2 17:43
林毅夫: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主因不是体制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40102/130917822659.shtml 发展经济学必须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国财富能在给定资源数量的条件下增加?或者资源的稀缺程度能够因为个体选择其组织模式的决策而降低?很多经济学家用外生技术的进步来回答这些问题。 林,多少年没干学术了,技术还是外生的,就搞不了内生的嘛。 还在扯后发优势呢,晕死。 ×××××××××××××××××××××××××××××××××××××××××××××××××××××××××××××× Jones(1995)研究了OECD 国家在二战后的RD 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他发现,战后OECD 国家RD 开支的急剧提高,对于其生产率的提高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现经合组织共有34个成员国,它们是: 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智利、爱沙尼亚、以色列、斯洛文尼亚。 毛时代的经验教训: 一个经济发展模型必须有一些决策中的两难冲突,以便内生地决定生产力水平。 换句话说,在存在着两难冲突的情况下, 一个非常高的生产力水平,就像一个非常低的生产力一样,并不是有效率的 。因为这种两难冲突意味着, 特别高的生产力水平是有成本的。 又没有军事压力,就是发展个经济,搞那么复杂干什么?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新工具、新机器的出现及相关新技术的发明依赖于分工的发展。这种古典学派的发明与技术观和 以储蓄与技术为基础的新古典学派 是很不一样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创新取决于研究与开发上的投资,它不考虑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及社会的分工水平。 现实是什么,消耗储蓄引进的技术用在了国际贸易上,其实 新古典经济学根本就是出口经济学 。现实是出口环境并不好,新古典经济学还能持续吗? 按照内生技术进步的观点,仅仅进行研发投资并不能保证新产品及相关生产技术的出现。新产品的出现要求分工网络的规模以及相关的生产容量大到足以为新产品的商业化创造条件。 所谓 后发优势的本质就是利用已经存在的分工网络,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 ×××××××××××××××××××××××××××××××××××××××××××××××××××××××××××××× 其实他说的也对,“ 造成中国经济增速连续13季度下滑的主要原因不是体制问题,而是2008年后的这场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带来的外界刺激。” 只要你外贸能维持当然没问题,怕就怕你 “维持不了 ” 了。 韩国经济增速从2010年时的6.3%,2011年的3.7%,一路降至2012年时的2.0%;台湾从2010年的10.7%,2011年的4.1%,降至2012年的1.3%;新加坡也从2010年的10.8%,降至2011年的5.0%,到2012年仅剩1.3%
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趋同性
热度 2 gordon 2013-11-3 09:34
中国经济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民营经济在某些方面和国营经济是一样一样的。 对于一个劳动力供给如此富裕的经济体,技术的选择却出现了不断朝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头10年,即整个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是 中国的增量改革在集中释放静态收益的时期,这得益于80年代上半期农业改革的成功和乡镇企业的快速进入。而且,在这个时期,投资的增长带动的是大量的劳动 力从农村进入到非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国的就业创造和就业增长在这个时期最为耀眼(据估计,累计有大约1.5亿的农村劳动力离开了农村进入了非农部门就 业)。但是, 出人意料的是,资本密度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加速上升了,这表明在经历了10多年的投资扩张之后中国经济出现了过度投资或资本深化的 征兆 。在1989—2001年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一直比GDP的增长率高出差不多4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下降和 恶化的趋势。结果, 就业的增长随着投资的加速反而在下降 。 乡镇企业在很多方面经历着与国有部门类似的扩张模式 和财务绩效, 在一些制造业部门,乡镇企业的进入和增长实际上可能恶化了社会福利水平 。 ××××××××××××××××××××××××××××××××××××××××××××××××××××××××××××××××× 至于民营企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就不清楚了。一个解释是这样的: 一个新的市场机会将迅速诱导大量的模仿者进入,价格和边际利润随之下降,直至市场饱和,利润趋于为零,出现均衡。 “ 放权让利 ” 这种方式虽然会导致效率的一次性改善,但 由此形成的工业组织则毫无疑问缺乏持续的和动态的改进机制 。 在与国有企业直接竞争的场合,由于国有企业部门,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部门的资本装备水平比较高,所以,乡镇企业必然面临如何能跨越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的问题。 这就意味着,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直面竞争实际上就是乡镇企业不断缩小或赶超与国有企业装备水平差距的过程
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林毅夫讲座-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学发展
热度 36 范进中举 2013-10-30 12:41
林老师探讨和回答了主要是五个问题 一 为什么中国的转型和经济改革如此成功,成功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二 为什么这样的成功在1979之前不存在? 三 为什么全世界其他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和中国一样起始条件的国家没有成功? 四 中国的渐进双轨制改革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为什么导致这样的问题,其他发展中国家存在什么 五中国未来的改革应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并且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经过对以上问题回顾与反思,探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未来 所有录音分了大概五段,我搞音频分割不是那么专业,所以搞的不好地方请大家海涵。后面复件002那个是韦森教授的点评和林老师的交锋,很精彩! 这是本人第一次现场聆听林老师的讲座,林老师在周六到复旦由复旦高研院请过去做的讲座。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显然很多来凑热闹的。林老师的讲座非常精彩!可能是学术化了些,会场上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凑热闹的后来听得昏昏欲睡。不过我个人对于林老师确实是敬服不已,林老师表现出来的对国家民族的拳拳之心,对学术发展的热忱,对真理的那种热爱,对治学的严谨都是我们这些后辈小子学习的楷模,也第一次看到听到中国第一流学者的风采,让经济学专家这个这些年来有些负面的形象一下子回复其本来的地位,林老师的风采真是高山流水,韦森教授也一样,这样的学人的努力,让我看到中国经济学界还是有希望,也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有了一点希望!至少,林老师绝对不是张维迎和厉股份之流。 林老师反复强调理论要服务现实!为改造世界提出可行的正确方案,破除对西方经济学的迷信! 我后来把林老师录音听了两遍,应该说林老师是深入浅出的说明了他要回答的五个问题。 ---------------------------------------------------------------------------------------------------------------------- 考虑到很多人也许没有时间听,大概写个听后感算个人体会 林能在短短一个半小时把他的研究方法和心得,结论层层递进,应该说是大家水准。 林治学目的是追寻经济学的研究本质,就是回到亚当斯密方法论,注意他反复说不是分工和看不见手,那是斯密的结论而不是方法论。 循着这个方法论,林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成功33年背后的逻辑,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有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带来直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升级带来劳动力的更有效率的配置。(原来100个农民在地里干活,产业升级后,90个农民成为工人在工厂干活,整体劳动生产率提高),那么这样的技术进步来源于模仿和创新,而创新的成本效益比是远远小于模仿的。所以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就是模仿这样的比较优势,也就是后发优势。这就是他找到的中国33年快速发展的原因(注意这是他的结论,不是真理,他反复强调理论要服务现实),因为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有后发的优势。那么这个理论以其他经济体的发展历史来佐证呢?二战后有13个经济体快速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其中日本、韩国、台湾都曾拥有过20年以上的7%-9%的高速发展期,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仅仅中国发生,并且中国的发展速度并不是那么的奇葩。所以可谓前有车后有辙,中国在1979之后通过改革,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所以获得高速发展。 那么为什么1979之前的中国没有这样的高速发展呢?1949之前,中国没有基本的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根本无从谈起经济发展。任何经济发展都是以政治稳定为前提条件的。1949之后,1952战后恢复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那时候采用苏联式的斯大林体制,优先发展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这些都是技术先进,资金密集型的企业,这种企业对国家现代化和国防很重要,但是并不符合中国当时的比较优势,中国当时一穷二白,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那么这样的企业的产品必然成本高,没有竞争力,又是国家必须,于是国家动用体制扭曲,强制资源投入重装工业,为了这样的扭曲,必须采用苏联式的体制。所以1979之前的中国无法发挥自己禀赋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产业在国际上就没有竞争力,效率呢是低下的。 那么1979之后的改革开放的故事呢?1980年代开始,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和采用苏联计划体制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都遇到产业效率低下的问题,都开始了改革,为什么仅仅中国成功了,其他国家都失败了呢?答案是中国采取了渐进的双轨制的改革路径,这个被全世界经济学家达成共识必然失败的改革路径。林的理论解释是,双轨制道路在1980年代被全世界经济学界用严密的数学模型证明其不成功,转型国家成功道路用严密数序模型证明,并在某些国家实验成功的就是萨默斯(summers可能拿诺贝尔奖)提出的华盛顿共识-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路径,并且三化要同时开展。 在转型国家以前体制中,因为国家体制的力量扭曲了市场,导致资源的错配带来效率的低下。那么就要把政府的有形的那只手扭曲的手撤掉。但是,理论模型的优美并没有带来结果的美妙,事实上是所有采用华盛顿共识的国家没有一个成功(林在世行调查了100多个国家的结论),为什么呢?林揭穿这个理论的巨大漏洞是,条件设定错误了。 所有转型国家,都把国家最优质的资源投入到没有比较优势的进口替代或者说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工业上,这些工业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在这些国家占用举足轻重地位,雇佣大量人员,占用大量资源。长期依靠国家的输血,就是扭曲的资源配置来生存,一下子把国家的扭曲的手拿掉,结果是这些企业必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崩溃!因为这些企业所拥有的地位,结果就是大量人员的失业,导致政治的动乱,政治的不稳定直接导致经济的剧烈动荡。当然没有所谓的发展。 双轨制以及之前的国家扭曲必然导致制度的租金,必然产生效率低下和剧烈的寻租现象。因为政府扭曲资源分配吗,层层管理层层寻租吗。但是转型之后的国家就没有腐败了吗?从逻辑上讲腐败会更严重!林说90年代他就做了逻辑推演。很简单,转型后的国家,无论政府还是社会精英都会达成共识,就是某些产业是国家必须拥有的,就是那些转型前的没有竞争力的代表国内技术水平的产业,于是转型私有化之后,这些企业依然没有生存能力,依然需要国家投入,私有化之前,企业领导是国家公务员,贪污腐败是犯罪,后面有死刑等着。他们需要国家的补助是有监管的,从制度和动机上可控的。私有化之后呢,企业拥有人是私人,只有国家补贴私人没有私人会补贴国家,既然这个产业是国家力保不能消灭的,那么私人企业主当然非常有动力向国家要补贴,而且这些补贴大量进入私人口袋,并且合理合法,国家还不能怎么样,只能做冤大头,这些私人企业主的活动国家的能力就越来越强,导致大量国际资源变成私人的资源。这样的逻辑推演,在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家的实证结果证明了。比如俄罗斯的腐败比中国的还要严重,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却经历了崩溃,复苏,崩溃再复苏的过程,远远无法和转型前地位相比较。其他的转型国家也一样,非洲和拉美国家经历的是周而复始的经济、政治动乱。经济发展无从谈起。 那么中国1979年之后的做法呢,是双轨制,首先维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的生存,在这些产业国家依然像父亲一样扭曲的给予补贴这样保证政治的稳定,同时放开有比较优势的那块,起始就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搞出口导向,这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为效率提高,迅速带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国家开始逐步的渐进改革。当然因为资源的错配,以及背后有政府的强有力的手,所以寻租现象必然大面积存在。为了维持国家垄断的重要产业的发展,体制上面保证着资源投入的扭曲,必然中国金融体系是服务于这个低效的国有企业体系的,股市曾经是为国企融资服务的,实质是用农户、小商贩、小微型企业的盈利去补贴那些巨型垄断的必须不能倒的企业,他们以前是财政拨款后来是拨改贷,再后来是股市融资以及银行给予的大量廉价资金,金融体系是低效的。资源商品的成本几乎忽略不计,比如各种矿业,原始采矿对于矿藏所在地方的回报几乎是无偿的。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有钱的私人进入这些国家扭曲的产业,受到国家保护的企业,比如矿产业,几十亿的矿给两三千万的环境补偿就行了,所以进入这些产业的就极为富裕,比如山西煤老板。(个人以为,房地产业是更加典型的政府垄断的资源错配行业)以呢结果是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体制内的靠近政府扭曲资源的手的近的就发财了,离得远的或者不在体制内的就被整个双轨制错配的资源制度吸走了自己的收入。所以呢,现在层层寻租,层层腐败。解决方法呢一个扬汤止沸,一个釜底抽薪。扬汤止沸就是找个能干的官员比如王岐山来管一下,釜底抽薪是把扭曲的那只手拿走。现在中国已经到了可以进行双轨制改革的时候了,比如装备制造业已经很有竞争力了,就不需要国家的扭曲了,比如 三一(林讲话中唯一提到企业) ,这样的企业已经可以到国际上竞争去发挥比较优势了。那么中国现在的发展水平是2008年人均gdp、6800美元。仅仅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中上水平。对比历史上二战后经济体的发展。相当于日本1951年,韩国1977,新加坡1976,台湾1975的水准。这些国家其后都发挥比较优势有20年的高速发展。那么中国也应该享受这个20年高速增长。中国前面33年的后发优势,在后面发展中还是有的,这个发展的基础没有变,这还是能支持中国继续发展。10年后中国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及格线的12700美元时候,仅仅是美国的人均的25%,加上汇率的因素,中国依然相对于美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日本1972年时候,人均GDP已经是美国60%,其后经过20年发展超过美国人均GDP时候才失去发展后发优势,停滞20年。台湾的发展的三段非常明显,20年9%,10年6-7%,10年4-6%.对于这个阶段判断,后来韦森教授和林有精彩交锋。 所以,中国这次的新改革就是要把错配的资源体制改掉,比如低效的金融体系改成高效率的体系,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等等。未来中国相对发达国家的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将很有前途,并继续带动中国的发展。 回顾完上面五个问题,林反思自己和中国经济学科发展,得出结论是西方没有所谓的真经,经济学发展还是要本土化,理论来源于客观现实,不仅仅是解释现实还有要指导现实,知识分子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自己书斋里面的逻辑游戏推出不符合现实的理论,做好心办坏事的事情。这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要注意。
1575 次阅读|8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1 10:17 , Processed in 0.02913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