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大学毕业

相关日志

分享 拼了命去大城市发展,然后呢?(转)
gordon 2017-2-12 06:37
如果你是一个从中国某三四线城市突破重重阻力去北上广深生活工作的女孩,一定会在《东京女子图鉴》这部日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部一集20分钟,一共只有11集的日剧,道尽了女主角绫从20岁到40岁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变化。基本一集一个人生阶段,剧情毫不拖沓,非常干净利落。你会在其中看到许多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极可能出现在你身上的种种心境变化,很残酷,却现实。 出身在日本秋田县的绫,从高中时代起就对那个破旧、闭塞、落后的小城充满不满。土气十足的同学、人烟稀少的街道、破旧不堪的楼房,在那座与时尚前沿毫不沾边的小城,看不到任何人生的机会。 所以当老师问她大学志愿时,她一条心想报考东京的大学,那座传说中遍地都是机遇的城市。 然而 事与愿违,由于分数悬殊,她最终还是留在了本地的大学 。 学生时代的绫总是闷闷不乐。大学入学式上,当同班同学都在开开心心地合影留恋时,她只是在角落远远看着这一切,心里想的是不要像他们一样在老家老老实实地结婚生子,过一眼望得到尽头的人生。 像不像大学毕业后,不愿留在家乡事业单位工作,一条心想去大城市独自生活的你? 相信大多数人对外面世界的渴望都是在学生时代潜伏已久,待真正成人的那天迫不及待地出走,离家的不舍被即将开始新生活的兴奋所取代,像一场预谋已久的逃跑,刺激又心惊胆颤。 在绫的学生时代,唯一能让她开心的时刻,是那些沉浸在对东京生活向往的瞬间。东京,在绫的脑海里是一个机遇如石子般遍地都是的地方,是便利店杂志里描述的能够让东京女子过上丰富奢华生活的地方。 人气餐厅、帅气男友、有意义的工作、夜场电影、箱根旅行、海瑞温斯顿的婚戒...这些在少女绫的心中,才是圆满人生的必需品。 所以当她从杂志的世界中抽离,看到窗外那座了无生气的城市时,眼里的光才会渐渐褪去,那一刻,她也许更加笃定,一定要离开这座小城,去追寻更有意义的人生。 而她的心心念念,也终于有所回响。 大学毕业后的绫,如愿在东京找到了一份工作,年薪200万日元(约12万人民币),住进了东京市区相对平民化的三茶,做着一份勉强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交了一个同样出自秋田县的、温柔且爱他的男友,日子过得平淡幸福,职场上也一路顺风顺水,工作一段时间后,还梦寐以求地进入了最时尚的品牌部。 在外人眼里看来,绫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她自己也深感幸福,有多幸福呢?幸福得在和男友下班后十指相扣走回家的路上,看着美丽的月光,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然而这种幸福却有些不对劲儿。 这种层次的幸福,在绫的家乡随处可见,这不就是她此前厌恶的“安逸且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吗?好不容易来到了东京,难道是为了换一个地方享受在家乡就能享受的生活? 绫在清晨的阳光下,看着手中渐渐起球的内裤,陷入了沉思。 她最终选择了和男友分手,初到东京时让她感到惬意的三茶街区,也因过于平民化,开始让她感到不舒服。 就像要与那个阶段的自己彻底诀别般,她选择了搬去最受东京女子欢迎的时尚街区惠比寿,那里是年轻女子的天堂,每当夜幕降临,总有成群结队的女孩子忙于奔赴一场又一场下班后的联谊。 绫正是在这一场场联谊中,认识了第二任男友——有车有房、学历和颜值双高的土生土长东京男,传说中的高富帅。 看上去似乎攀上了人生的某个巅峰,抱着“在30岁前去惠比寿花园广场的Jo I Robuchou约过会的就是好女人”的想法,对第二任男友百依百顺,梦想着有一天能在那里约会。这个阶段的绫,领着500万日元(约30万人民币)的年薪,却过着600万日元(约36万人民币)的生活。 终于,绫在自己28岁生日那天,等来了去Jo I Robuchou约会的机会,还为此狠心分期买下了一件价值29万日元(约1.7万人民币)的连衣裙,却在当天被男友毫无征兆地放鸽子且单方面分手。 曾经面不改色告诉绫自己没有结婚打算的男友,转个背却和一位读者模特结了婚。有时生活,就是擅长把人编进现实的黑色幽默,追求的幸福越高不可攀,摔下的瞬间也越让人难堪。 失恋后失魂落魄的绫在街上遇到了之前在联谊会上认识的一个装逼男,职场失意的他告诉绫:绫的前男友和自己一家公司,他依靠后台关系夺走了本属于自己去纽约工作的机会,并且即将和读者模特去美国结婚。 那一刻,卸去精致西装和名牌手表,穿着土气的运动衣裤,浑身散发loser气息的装逼男反而显得有些真实可爱。 当初绫在装逼男和前任之间选择了前任,他不甘心地说:你们女人不就是喜欢家境优渥、资产家的儿子吗,可以随时开车带你们去箱根旅行,出入人均5万日元(约3000rmb)的高档餐厅? 分别的时候绫问装逼男,如果说女人喜欢有钱的男人,那么男人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呢?装逼男的回答如下: 没有自己的梦想,也没有理想 只是天真烂漫地支持他的梦想的女人 多么可笑又残酷的现实。30岁之前的女人为虚荣而恋爱,误以为那些用物质堆砌起来的感情就是真爱,30岁以后的男人却只想像圈养一只乖巧听话的金丝雀般圈养女人,她只需像读者模特一般貌美如花、头脑简单就好。 现实却是:即使头脑简单如读者模特,也会在被人圈养的舒适生活里逐渐失去生而为人的乐趣。 几年后,在做过一段时间和服店土豪老板的情妇,体验过最上层人士的奢华后,已过30岁的绫在一家酒吧遇见了和前任结婚的读者模特,那时的她已和前任离婚,在东京独自经营一家花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时的读者模特对另一半的要求和之前装逼男对女性伴侣的要求如出一辙 : 所谓理想的结婚对象他自身不必很有魅力 而是会用心支持妻子想做的事的男人 而年过30的绫呢,事业已经相当稳定,领着800万日元(约48w人民币)的年薪,在东京最时尚奢华的街区银座工作和生活,做着国际奢侈品Gucci的品牌负责人。外人眼中衣食无忧的职场女强人,却在和前公司的同事们聚会时败下阵来。绫全身散发的精英气息,终究还是 输给了已为人母的晒娃族们的生活气息。 这时的绫才意识到:过了30岁,身边的女性朋友基本都已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女子会间的话题早已从名牌包包和恋爱心事,变成了家里长短—— 那是她融入不进去的话题。 于是,不再期待自然邂逅的绫开始频繁相亲,计划33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只要找一个条件相当、适合居家过日子的男人就行。 然而生活再次给予她暴击:眼看着身边的女性一个个被男人搭讪,自身条件并不差甚至可以称得上优秀的绫却尴尬得无人问津。 为什么会这样呢?绫的心中充满了疑惑。相亲会所的顾问给出了残酷的答案: 原来,30岁以上的优秀女强人让大多数男性望而怯步,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30岁以下,穿着朴实、温柔乖巧的女性,觉得那才是适合结婚生子的对象。 再次验证了之前装逼男的言论,果然无论哪个阶段的男性,都更喜欢年轻、温柔、乖巧听话的女性。 那么绫最后找了一个怎样的人呢?请看: 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经济适用男:长相中等偏下、大龄、情史简单、年薪900万日元、性格温和、“支持”妻子的梦想... 看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在弹幕里吐槽“这个年纪还能找到这样的男友,知足吧”,也有人替绫感到可惜“明明自身条件那么好,怎么找了个比前几任差那么多的丑男人呢”? 绫却似乎已对理想中的爱情不抱希望,只想要一段合适的婚姻。这时的她深深地明白:曾经小女孩式的天真幻想已是奢望,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白马王子,就算有,自己也不会是白雪公主,而是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配角罢了,注定要和平凡的人一起,过最平凡的人生。 如果放弃对上流社会契而不舍的追逐,放弃那些天真烂漫的幻想,自己说不定也可以度过平淡而又幸福的一生。 在深夜回家的路上, 同样是牵着男友的手,身边的男友同样说着“今晚的月色真美啊”这样的话,同样的月光洒在绫身上,她的嘴里也同样说着“我真是太幸福了”,眼里却没有一丝笑意... 既然人生已经如此艰难,就让故事在这里结束吧。 对不起,编剧还没有虐够你呢。 婚前温柔体贴的男友在成为丈夫后原形毕露 :懒散邋遢、乱发脾气、不懂浪漫、毫无情趣,不仅三观和绫严重不合,甚至连婚前追求绫时的温柔体贴都被发现是从书上学来的。 他对绫没有任何感情,结婚于他而言不过是找一个合适的女人传宗接代。绫终于决定不再忍耐,产生了离婚的念头... 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我不知道编剧最后会给绫安排一个怎样的结局,是会现实到底,让她在无爱的世界里孤独终老?还是安排一个标准的罗曼蒂克式的完美结局,让她在离开渣男后邂逅真爱? 但无论结局怎样,这都是一部出色的现实主义写实作品。它道出了太多独自在大城市生活的异乡女性的心声。 每一个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多少都有着出人头地、混入上流社会的美好梦想。就像剧中的绫搬了三次家一样,我们也会渐渐从平民化老街区搬到稍显繁华的电梯房,再搬进市中心看得见夜景的房间... 物质越来越富足,日子也确实越过越好,然而生活终究不是名牌包包和高级餐厅堆积起来的,人一旦到了某个阶段,总会发现欲望无止境,精神却极度缺乏归属感。 追求物质、追求不凡、追求灯红酒绿、追求他人羡慕的目光...年轻时候的我们像绫一样,以为自己会是被上帝选中的子民,只要足够努力,再加上一点幸运,一定会得到上天的眷顾。憎恶平凡,做梦都渴望出人头地。 现实却一次又一次残忍地告诉你:你只是茫茫宇宙中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一只蚂蚁罢了。哪怕你发现了食物、筑起了巢穴、搬离了荒漠来到草原,依然只是一只蚂蚁。 生活不是童话故事,你也不是人见人爱的八点档言情剧女主角——无论多么傻白甜,只要心中充满阳光、保持圣母般的善良,就会被这个世界善待。 生活是一出黑色幽默, 你用一次又一次的惨败教训饰演滑稽,仅为博取台下的观众一笑,他们笑着笑着却哭了 。 就像《东京女子图鉴》结尾的那张图:颜色鲜艳的背景下,华丽的奢侈品堆砌出东京的夜景。我却在这华美背后,看见了悲哀。 一切不切实际过度美化生活和爱情的浪漫喜剧都是社会毒瘤! 这个世界需要更多带我们认清生活本质的负能量作品,让我们在不抱希望的生活中,看见希望。 注:图片就不贴了,有图观看效果会更好。
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转)
gordon 2017-1-10 05:47
我大学毕业后,从1968年一直到1978年,都在青海沙漠地区工作。在沙漠里有新月形的沙丘,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这种沙丘有一个很奇怪的特性,无论 风怎么大,这个沙丘依然保持着它原有的月牙形状。为什么它维持不变,就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样我从流体学的角度,把这个沙丘保持稳定的这种特性用流体学的角 度解开了,解开了以后,然后把这个原理用到了飞机发动机的火焰稳定器上,这样就获得了比较突出的进展。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TI5NDk5NzY=/v.swf
15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感谢万虎,我从社会大学毕业了
gordon 2015-6-21 19:18
今天,一个很偶然的发现,我竟然对社会上的烂事没有任何反应 这个发现,让我很吃惊 曾经,我就像过敏一样,对社会的一些人、事 有反应。当然,也错过了很多机会 天生的,不好改 (我爸也给我说过,不要那么老实;又是两套话语) 所以今天这个发现令我很吃惊,洁癖竟然消失了。 当然更重大的机缘是我把这个事情理出了头绪了。 洁癖消失和理出头绪,是独立的两件事,虽然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但是没有因果关系 *************************************************************************** 注:相信我,你并不孤独。你遇见的问题,我也曾经遇见过 从小啊,父母就教你一定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千万不能做坏事, 但是随着你一天天长大,你一定会发现父母和老师,教你的一些做人的道理,有的时候是行不通的 那么怎么办呢? 那你就要学会变通了,史是螺旋上升的,一定要懂得迂回的道理。 你到社会遇到的事情,不管是人际关系还是什么的,往往比学校更复杂。 要比你在学校面对的、经历的,多的多啊。 有人的地方一定会有斗争, 我当然不是说,你要不择手段的获取成功, 可是我也希望你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去认识斗争,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斗争, 你现在已经长大了, 父母和老师教你的哪些道理已经远远的不够用了, 你应该开始要靠自己的智慧去生存和发展, *************************************************************************** 彭恒武曾经为《中学生数理化杂志》 ( 高二版 ) 撰 文《学好数理化,终生将受益》,寄语中学生以学好高中数理化为起点,可以进一步深造……个人的自学能力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大事,越早达到越好。我知道不少 后来证明有成就的学者,都是在中学时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彭桓武还请中学生注意: 高中数理化所讲授的知识,都是经过前人检查并证明是可靠的基础知识,一时一 事可以存疑,切勿在此阶段标新立异 。有中学生给我来信,痴迷于 ' 批判牛顿经典力学’,结果耽误了自己的学习。其实,他那自以为有创意的想法是现代科学建立以前别人曾想过,但因其逻辑推论与事实不符而被放弃的原始猜想。 先学死后学活,并不是你以前学的是错的,只是你遇见的问题,复杂度更高而已。 *************************************************************************** 人生就像超级女生,能挺到最后的,都是纯爷们 我从万虎老师这儿毕业了,谢谢 *************************************************************************** 从来没有人给我说过这些道理,这都是我自己总结的 以前我说,小镇生活,单调、乏味 但因为中国社会变化太快,这一代的青年是开拓者也是经验总结者,甚至是边行军边总结。 现我把自己的一点微薄经验,献给同时代的小镇青年
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转)
热度 17 skylark 2014-12-15 22:41
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 1. 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十岁的时候看二十岁,从心底里厌弃,怎么那么老!二十几岁的时候看中年人,也不免打从内心发出尖酸刻薄的鄙夷,活到那时候也就麻木了吧! 在“亲爱的嘉倩”倾诉邮箱里,经常收到这样的来信: A写信给我,我该怎么办,在大学里,我读书的确很好,家境也可以,我很乖一直是个循规蹈矩的女孩,可是接下去呢?一份工作做个几十年,嫁人结婚生孩子,就这样了吗? B写信给我,我该怎么办,刚刚大学毕业,没什么人生目标,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从不喜欢的专业毕业,接下去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一辈子,长得也一般,爸妈逼着去相亲,交往两年,然后结婚,有个孩子,过上和爸妈一样的生活,就这样了吗? C写信给我,我该怎么办,和男友一起很多年了,也在办公室里做了同一份工作几年,我很想放弃一切去周游世界,现在的生活让我透不过气,因为接下去的轨迹我闭着眼都知道,结婚生孩子退休,照顾孙子孙女,就这样了吗? D写信给我,我该怎么办,来自农村,为了我进城读大学家里欠下一笔钱。我终于毕业,但是读了那么多书,很想出国,像同龄人一样,看看世界。可是爸妈需要我,我不得不回家乡找一份工作,用青春换取生存,然后按照传统早早结婚,生娃子。活着,就这样了吗? 我看了看爸妈,不知道他们怎么突然就一下子长那么大的,似乎自从我出生开始,他们从未年轻过。莫非,他们出生的时候,就被设定了某个功能叫“注定平凡”? 2. 不然,我们是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呢?“轰轰烈烈的,丰盛的,有故事可说的”。是吗?于是17岁的时候,我决心要离家看看世界,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无比大,会很精彩,别人在过着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生。 在澳门。早晨走路上学的时候,常看见小小的公车里挤满了穿制服的当地孩子们,和公车并排的是一辆辆家长接送的机动车,一张张被风吹得压抑而扭曲的年轻脸庞,还有背后沉重的书包。课余时间赚点小钱,给一个当地女孩补课,她就如同大陆的高考生一样,面对着升学课业的压力,脸上发了一颗颗巨大的痘痘,背英文的时候如同和尚念经。 在荷兰。身边很多的中国留学生不愿意出门,在家里吃中国泡面,交中国朋友,上中国网站,连小组功课的组员都是中国人;打工是看世界的方式,给一个香港女人做旅行公司助手,她逃离了拥挤的香港,但是在荷兰仍然过着港式生活:交香港朋友,讲广东话,喝早茶,下午收工前一只菠萝包,周末打广东麻将。 在爱尔兰。在一群各个欧洲国籍的交换生里,作为唯一一个亚洲人,我看见的也常常是一个个按照国籍扎堆的小团体:芬兰团,荷兰团,爱尔兰团,西班牙团。和西班牙人最熟悉,他们虽然热情友好,但仍大多时候只和自己国家的人凑成一堆,我认识的很多西班牙交换生在爱尔兰一整年,总是凑在他们自己人的派对里,英文都没有进步甚至开口都艰难。 在巴塞罗那。同公司的英国人,虽然会说点西班牙语,但一旦下班,有聚会有嘉年华,还是经常和在巴塞罗那的英国人一起参加。他们最常去的是英国酒吧,庆祝的是英国节日,讲着伦敦发生的事情,吃饭也不因为西班牙独特的时间表而影响。 在上海。爸妈仍然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六点起床上班,晚上六点回家做饭,十点睡觉;认识了一群在这里工作留学的外国人,有的人在这里待了两年,仍只会说你好和谢谢,甚至一个中国朋友也没有,大多是和同是外国人的室友聚在一起。上班下班,买VPN爬墙刷Facebook,饿了麦当劳或者必胜客,半夜去迪斯科派对。 我发现全世界的人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忙忙碌碌,差别不大,因为那就是所谓的“生活。”三毛曾在《万水千山走遍》里说过:“人生又有多少场华丽在等着,不多的,不多的,即使旅行,也大半平凡岁月罢了。” 3. 到底,有没有外面的世界呢? 这个问题问给在象牙塔里的孩子们,一定是用力点头充满了期许。 再把这个问题扔给在国内那些渴望出国的人,也一定是更猛烈地点头。从小我们就听着一首歌,叫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光是听到精彩,就觉得激动,至于无奈,在现实生活里早尝尽了各种无奈,似乎那未知世界的精彩盖过了无奈风头就好。 可事实呢?永远记得第一次离开家,抵达澳门。一个人回到了住处,关上门突然世界安静了也落寞了。我意识到,到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房子里面的生活相差无几,床,冰箱,书桌。室内的生活恍惚还以为在上海。打开电脑,浏览的那些网页还是以前经常看的,打开QQ, MSN旧日高中同学也都在线,他们的那些状态也都和我出发前一模一样,一切还在原地,只不过是我去了另一个地方而已。 多少留学生在某个时刻对留学生活充满了失望,甚至盼望着立刻回家? 即使离家千万里,许多人过日子也不过是留在屋里玩电脑,和国内日子相差无几。认识的几个中国留学生都是在打工或者除了上课就是宅在宿舍里打游戏、上网,过着封闭的生活。还记得2005年,加拿大某大学3周内连续发生两起中国留学生自杀事件。他们都是顶尖博士生,但是平日都缺少朋友,与人交谈时总显得很忧郁。电脑和网络,就是生活全部。 等待中国时间,想念朋友,或者半夜起来,看他们上线了聊天;外国人好笑的东西自己笑不出来。可是如果只是为了这些,为什么要选择出国留学?如果来到国外就为了生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用中国人的方式生活和思考,每天使用中文甚至还学会了中国各地方言,吃着中国菜,窝在房间里上中国网站,即使最后拿到了文凭,那也只是一个证明而已,并不代表真的在国外生活过。 “平时的交友圈子还是中国人,吃饭就去中国城,不太愿意和外国人接触”。那么,即使走出去,也其实和留下来没有什么差别。 4. 一个大学毕业生说,想要出国想要受伤害去经历,那才是人生,可是父母不允许,年龄也摆在眼前,现在上班了,遇到了一群混日子的人,更想要逃走。 一个男孩说,没有出国前读你的文章,觉得很精彩,期待着。自己出国两个月了,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自己最清楚。 一个优秀的中学出来的人,选错了大学,到了国外惊讶发现身边的国内人都是一些读不进大学,被父母重金砸出来的,每天这群人都在伦敦市中心唱歌夜店,日子混着混着就混到了毕业。 一个平凡家庭的女孩,出来后感慨身边的人都在谈论逛街,买名牌化妆品,整日派对,在外国也有KTV,她觉得世界不一样了,和以前的淳朴不一样,直白而言,出国就是开眼界了见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富二代世界。 一个家里被当做佛一样供着的大城市独生子女,出来后与人共享学生公寓,对于厨房的肮脏还有极品室友相处不和,叫苦连连。 难道,这就是我们要看的外面的世界吗? 善良的,恶毒的,有钱的,不负责任的…人心本就是相通的,世界可以被分割成一个个国家,一座座城市,但亲情友情爱情故事却是彼此不谋而合的。或者说,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只要把“人心”的世界看清楚,这个世界其实说穿了,很小很小。 5. 有的人去旅行,最后收获的只是几张寄给自己的明信片和数码相机里的“到此一游”;有的人在隔壁公园走一圈,看到的却是春夏秋冬别有韵味人生:散步的老阿姨,还有下棋的老男人,看到生命的恬淡和幸福。 一直以来痛恨一个问题: “你这次去了多少个欧洲国家啊?” 那充其量变成了儿时的旅游,只有临行前的兴奋,过后什么都不记得了罢。倒除了几张在标志物前的照片,打印出来放在家里的橱窗里积灰。 山山水水历史人文,都客观地在那里;全世界人的心,构造一样都肉长的。 旅行或者远游真正的意义,是在于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打理你那个“世界”。 一段好的旅行,行走时抛开日常繁琐的一切,心境很空,像是直升飞机那样高瞻远瞩。给自己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回想曾走过的路. 先不要想着去多少地方,这次飞行要多远,就带着一颗看风景游玩的心和一个简单的目标: 在路上重新认识自己,和心内的世界说说话。 世界很小,人心很大。所以一次好的旅行,带你看到这个广博的世界,也同时看到自己在地球上坐标的渺小。没出去之前,我们读着各式各样的旅行书,可以骑自行车,可以搭公车,可以做沙发客,可以不要很多钱就把世界周游了。阅读着书里的故事,看着那些照片,内心激昂地说,“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啊!”“人就必须在路上。” 事实上,“生活”“在路上”这些字眼到底有没有人真正去思考?下班后不乘直达地铁,特地换三部公交车才回家,一路上听着音乐,啃着葱油饼,看着窗外下班高峰的车水马龙,那同样是“在路上”的小冒险;和喜欢的人手拉手逛夜市,就算一根头绳两块钱,也和摊主讨价还价,十分钟后骄傲地拿着战利品,出现在大排档里,大口喝着王老吉,嚼着羊肉窜,你在印度能做的事情在家门口就可以做到,这就是“生活”朴实的乐趣。 说白了,活着不就是吃喝拉撒的事儿吗? 6. 又绕来绕去,回到这个问题:非得要出国,才能自由吗? 所谓的自由,是在于心的自由,敞开接受这个世界,但同时保持自己的观点。是你被关在小屋子里,照样能在一张小纸上,画出广阔蓝天。是你即便不能走出去看世界,却心里怀有着对一草一木的珍惜和喜爱。 说到底,我们不是所有人可以去遍“人一辈子要去的100个地方”的,我也不觉得那些“一个月背包周游欧洲”的人,会真的把欧洲全部了解。你能坐在高考教室里,从一扇窗望出去的,照样是广阔蓝天,还有脑海里投射的最高的山脉,最深的海沟,最细柔的沙漠。 那,你照样是自由的。 而且,如果一个哑巴爱上了唱歌,一个聋子爱上了交响乐,想一想,比起他们,你是多自由。我常常推荐别人去关注社会新闻,不是去看别人活得比我们惨,而是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个广大的世界。从一个不相干的人的角度去看一看你现在的世界。往往,我们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放进了玻璃罐头里,你需要换一个角度看,才能真正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阅读那些旅行书本,我们常常被吸引,觉得非要去一趟,可是现实不允许每个人都走。难道,就因此而不能活在自己的人生里面了吗?再者,阅读这些书,还有自己曾走过的路,我发现每个角落的人,都在过着相似的人生。 人心无国界,友谊,仇恨,梦想,懒惰,执着,厌倦,感动... 都是相通的。 7. 荷兰房东夫妇,两个人很老了,还是热爱骑着自行车周末四处踏青。平日里,男人在楼下做着他的活,每天早晨按时起床,夜晚做饭。女人买菜上班,偶尔孩子们有时候来看望。 巴塞罗那的普通家庭,周末有了点时间,就去加泰罗尼亚周边小镇逛一逛,晒晒太阳,平时男人要六点起床上班,下午两点下班,坐在沙发前看电视喝咖啡。女人九点起床,做做家务就去上班,晚上七点到家,继续做饭,男人睡去了,她继续在客厅看书。 上海的爸妈,春夏秋冬,两人六点半在广播闹钟里醒来,八点钟各自上班,晚上五点下班,吃完晚饭看电视,十点睡觉。过春节国庆的时候也懒得挤个人潮登个黄山,去个海南岛吃海鲜机票又贵,倒是楼下小区散散步,路上遇到老张老王吹吹牛,去趟超市就买袋盐,日子过得挺欢快的。 不过是我们的心里,把外面和里面的世界建造了围墙,其实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带着原来婴儿般的好奇,去观察去体悟,你会发现,全世界真的太小了,出乎意料的其实有迹可循,你无法接受的却其实非常合理。 Carpe Diem, 活在眼前,活在当下。人生本就简单得可以一眼望底。全世界都会要工作,全世界也都会结婚生孩子,全世界都在过着简单的生活。我们吼着“不愿意活在制度内”,可人活着,就是一个限定,你能活到三百岁吗?你能飞到太空吗?你能把一张一毛钱变成十张一百块吗?内心广大就是无限。能够生孩子,能够结婚,能够工作,能够退休,活到老死,不也是一种祝福吗?父母,祖父母,连个护照都没有,也有权利活得很快乐。 你想要过的生活,你正在过,不过是未曾发掘它的有趣之处。 你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
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真有其事
热度 30 西河老顽童 2014-7-14 17:09
本小区内有老俩口,孩子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俩口子悠哉悠哉过日子,老婆把老公照顾得很好。 后来,老婆生病住院了,娘家人轮流去陪床,老公从医院回家休息,一个人呆在家里,感到空落落的。 肚子饿了,找出口长柄小锅煮挂面,水开了,可锅口小,挂面长,左摆右摆,就是没法将挂面放进锅里。 面对着腾腾的水蒸气,又急又伤心,他放弃了,把挂面一扔,哇哇地哭了起来…… 中国古代笑话有一则,是讲一人扛着长竹杆进城门,横着竖着就是进不了城…… 这个大家当笑话听,若有人听了笑出来,肯定让人判定此人笑点很低,如此瞎编你也信。 生活中还真有其事,只是我们孤陋寡闻而已。
1039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九段线是筑波大学毕业的郑资约 画的
热度 9 gordon 2014-6-3 17:54
  今天,关于南海划界的历史描述,官方媒体和民间最常见的说法,多笼统归功于爱国将领林遵1946年率领的那支袖珍舰队接收南沙群岛与西沙群岛。但划定海上疆域这项工作,真正的主角是内政部的方域司。   而此次随舰队参与划界的方域司人员为郑资约和曹熙孟。郑资约为西北大学地理系教授,由中央政府调借,带领4位学生赴内政部任职。郑本人被委任为内政部接收南沙群岛专员。   1946年中华民国内政部成立方域司,著名地理学家傅角今任方域司司长。当时方域司面对的划界问题,其艰巨难以想象,因为中国当时还完全没有一个清晰 准确的疆域图,边界地区存在大量模糊地带,甚至是没有人真正踏足的地带。而相比陆上疆域巨大待填补的空白,在当时毫无海权意识的国人看来,南海无疑是极不 重要的。   虽然方域司只派出2人,但仍显出超越当时眼光的高度重视,甚至算得上精英尽出。据郑资约之子,70高龄的郑仿健先生回忆, 郑资约与傅角今是北师大的同系同学。曹熙孟或为郑资约任教东北大学时的学生 。   除了内政部郑、曹两位代表,随舰队前往勘察的代表还有空军总部的蒋孝棠、仲景元,联勤总部代表戴蕃顼,广州行辕代表李恩荪,海军海道测量局代表刘天民等共计七员,规定均驻宿“中业”舰。   “中业”舰舰长李敦谦后官至海军中将副总司令。李敦谦回忆文章称,当年他在南京总部由各部门打听并请教一些前辈们的意见,才知道南海接收案之来由,“ 是因政府情报得知南沙群岛自日军撤走以后,现为法国所占据,特令海军从速派舰前往收复进驻。 ”   海军上校林遵受令指挥“中业”与“太平”两舰之间的行动协调。林遵曾就读烟台海军学校、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并在德国接受潜艇训练。1934年回国在中 华民国海军服务。二次大战后先被派往美国,任中国使馆副官,后受派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驻守长江水域。林遵后来一直被大陆方面宣传为收复南海的第一功臣。   1946年12月15日,太平岛上全体文武接收官员,齐聚在太平岛西端国疆石碑旁,举行升旗典礼仪式,“太平”舰在海面鸣炮,庆祝国土收复,并拍照留 念。(石碑上所刻记的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乃指南沙舰队登上太平岛的时间)。太平岛收复后,“中业”舰、“太平”舰分别驶向南西沙群岛巡视各个 岛屿。并在各岛屿派驻留守士兵和充足军火,以防备日后外国船舰的强势登陆。   南海收复行动被广东省主席罗卓英将军以“艰险定疆”四字命名,“举凡登陆勘查测图建碑诸任务一一完成,从此山河永固并寿南天。”由于内政部等各部门人员完成了考察勘测工作,此后国民政府的制图、划界等工作进入集中爆发期。   郑资约回到内陆后,即与内政部方域司同仁整理实测资料,绘制中国南海地图,并向行政院呈请核准颁布一系列的地图。其中包括内政部绘制南海诸岛位置图、西沙群岛图、中沙群岛图、南沙群岛图、太平岛图、永兴岛——石岛图等以及《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   1947年4月14日下午2点,内政部会议室召开西南沙群岛范围及主权之确定与公布案会议。这次会议为此后的中国南海主权确定了基调和范围。会议主席 傅角今,出席人员包括国防部马定波,外交部陈泽湘,海军总司令部林遵、丁其璋,以及内政部的王政诗。根据会议记录,讨论结果包括:   “一、南海领土范围最南应至曾母滩?二、西沙、南沙群岛主权之公布,由内政部命名后,附具图说,呈请国民政府备案,仍由内政部通告全国周知。在公布 前,由海军总司令部将各群岛所属各岛,尽可能予以进驻;三、西沙、南沙群岛渔汛瞬届,前往各群岛渔民由海军总司令部及广东省政府予以保护及提供运输通讯等 便利。”   会后,为了使确定的西沙、南沙群岛主权范围具体化,内政部方域司印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作为现代中国南海地图的重要蓝本,该图具备以下要点:1. 国界线最南端标在北纬4°左右;2.在南海海域中完整地标明了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位置和岛屿名称;3.最关键的是,该图用11段国 界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域范围,成为如今中国坚持的南海主权九段线的来源。   1948年初,内政部方域司又将此图收入《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公开发行。   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看似充满希望。内政部方域司做了大量工作来确定祖国版图的界限。通过出书、绘图等各种方式来确认主权。除了上述地图,方域司还出 版了一套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傅角今主编的《内政部方域丛书》。其中,傅角今撰写的是1948年11月出版的《重划中国省区论》,郑资约则编著了1947年 出版的《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记载了南海诸岛地质地形、各群岛地体构造、地形特征,气象气候、风向、台风、海流、岛屿滩险志要、动植物、水产、鸟粪、地位价 值、历史回顾、作者本人的考察经历等。并有大量地体构造、气象气候等分布图。更重要的是,该书附有内政部首次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   此后,郑资约获得了内政部张厉生部长颁发完成南沙群岛任务的嘉奖令,并离开了内政部。作为整个南海接收的亲历者和专业人士,郑资约在当时国民政府的安 排下前往各地大学演讲,解说中国南海岛屿的历史和地理背景。此后直到台湾时期,郑资约都在为南海主权呼吁。他曾在台湾师范学院史地系授课。陆续在报章发表 《南海岛屿是我国领土》、《我国最南领域》及《固我南疆》等一系列文章,并经常就南海主权接受报章采访。 ×××××××××××××××××××××××××××××××××××××××××××××××××××××××× 由于当时航行和测绘水平的限制,并没有能明确地定下边界,所以当年的学者们用11段线来标明中国的领海。 他画的其实是领海。 这样画其实是对的,纠纷最少。 ×××××××××××××××××××××××××××××××××××××××××××××××××××××××× 郑资约先生,1930年从北平师大毕业后,即负笈渡日入文理科大学(即国立东京教育大学,筑波大学之前身)地理研究所深造。归国后,任教于母校北平师大地理系。后因东北大学迁往北平复校,父亲被邀创办该校史地系,兼领系务。 郑资约先生的同学刘季鸿被派任西北大学校长,在刘校长的邀请下,父亲遂前往西安,主持西北大学地理系系务。然仅一年后,又被借调南京内政部方域司,主理接收中国南海岛屿及滇西地区的日据失土。 1981年秋在洛杉矶去世,享年81岁。
40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三十周年写点啥
热度 32 禅人 2014-1-23 17:33
今年是大学毕业三十周年——这下知道和尚姐姐有多资深了吧?以后除了个别几位比我更资深的爱友,都不许再叫我妹妹哦。被叫姐姐的感觉不错,愿叫阿姨也行,大妈就算啦 近十几年来,班里同学逢五必聚,京都魔都天堂人间找个远郊山庄群居圈禁数日,联欢的联欢,诉衷肠的诉衷肠。这回三十周年,惯例要操办一大庆。要不说领导多私事也要耍官办套路呢,光筹委会就整了十几人,高铁飞机的联席会议已经开了好几次(都是自费的哈);要不说文人多来不来的就搞神马著作等身呢,三十周年聚会还要出本带书号的集子,每个同学都得交作业,还把手快的同学写的范文发给大家围观。拜读后的感觉,那几乎是溥仪《我的前半生》的节奏啊,这个和尚姐姐实在学不来 写点啥好呢?到现在也没想好。不过体例方面,我倒是想,要不要就干脆才用东张体,一二三四写它三十条,平均每年一条,这条头稿应该可以把他们砸晕吧?
63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分享 今天,我可以大学毕业了。
热度 13 agenda21 2013-8-16 07:46
今天,我可以大学毕业了。 此时此刻,我有那些感想呢? 首先,我想感谢摇摇乐。是摇摇乐训练了我的坚持。只要坚持,教授迟早都是我碗里的肉,不想吃都扔不掉。 其次,我想感谢我自己。经过一段时间走下来,我发现,爱努力求上进是我天生的本质,任谁都掩盖不了。 最后,我想感谢左上角那个贴在酒坛上的爱字。打一开始,我觉着那个爱字写错了。时间久了才知道,其实,爱字是可以那么写的,并且跟酒有关。即使把那个爱字里面的心挖掉,它还是个爱字,只是变成简体罢了。 大学毕业了。乌拉。
75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2012 普利斯顿大学毕业典礼演说
热度 6 gordon 2012-6-11 07:32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A5NDk0Nzky/v.swf Princeton Baccalaureate 2012 Michael Lewis 迈克尔·刘易斯 ( 英文 : Michael Lewis ,1960年10月15日 - ), 毕业于 普林斯顿大学 和 伦敦经济学院 。大学主修艺术史,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取得经济硕士学位,然后在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伦敦分公司当债券交易员, 著名作家,其作品如 Liar's Poker,The Blind Side 和 Moneyball 曾获奖或被拍成电影 。 这是今年普利斯顿大学毕业典礼演说。美国大学的惯例是在毕业典礼上,请一个最有可能提供人生智慧的人对行将毕业的年轻人分享人生智慧。 这些年来,美国顶尖大学的毕业演说人有总统、诺贝尔奖得主、慈善家、作家、企业家,几乎从来没有过第一名的毕业生。 英文稿在这里: http://www.princeton.edu/main/news/archive/S33/87/54K53/ 补充点资料,不然这篇演讲大家不一定看得懂。 他出生在富有的新奥尔良家庭,“母亲的家族是托马斯·杰弗逊的直系后裔,反正就是把路易斯安那从法国人手里买下来的那个人。父亲是名律师,祖父是路易斯安那州第一任高等法院法官。整个家庭都很南方,好客而古板。”泰勒说。 尽管不是高中的明星学生,刘易斯还是进了普林斯顿大学。“他成绩太差了。”母亲戴安娜·门罗·刘易斯说,她其实是詹姆斯·门罗(美国第五任总统)的直系后裔。“但他口才很好,总能靠一张嘴达到目的。” 注:泰勒说的应该有误,其母亲的家族应该是詹姆斯·门罗而不是托马斯·杰弗逊。 从普林斯顿毕业后,刘易斯在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一名远亲邀请他参加女王的宴会。宴会结束时,他已经迷倒了坐在身边的女士——恰好是投行所罗门兄弟公司一名常务董事的太太,她说服丈夫给刘易斯一份工作。那是一个幸运的突破,刘易斯在所罗门兄弟公司作为初级债券销售员的经历,让他写出了《说谎者的扑克牌》。“尽管他喜欢嘲笑华尔街,”当时和刘易斯一起工作的汤姆·伯纳德说:“作为新手销售员,他做得很好。”但刘易斯讨厌为华尔街工作。因为他不仅不喜欢华尔街的价值观,还不喜欢那里拼命工作的气氛。他写《说谎者的扑克牌》的本意是让人警醒,结果它却成了华尔街的广告。“过度的野心,”他说:“对成功痴迷的人们。这些都让我很厌恶。” 尽管如此,刘易斯依然无法克制地被“野心的竞技场”吸引:华尔街、硅谷、华盛顿、运动场。没什么故事大到他的笔无法掌控,而他也总能最大化自己投入的价值。 谈想法的时候,他就像讨论投资的对冲基金经理人。他总在问,为什么别人不去写惊天大故事?为什么我能得到这个机会?原因当然是,因为他是迈克尔·刘易斯。现在哪家杂志会派一名记者去欧洲写一篇1万字的半讽刺的财经稿子?但刘易斯去了,稿费是一个字10美元。 他对自己能有机会写《点球成金》惊奇不已,因为比利·比恩在主流媒体的眼皮底下做事情,但最后挖掘出比恩故事的却是非体育记者刘易斯。刘易斯说,部分原因是体育记者和他们报道对象的关系。“所有的商业形式对其周围的职业媒体的轻蔑之大让人惊讶。硅谷的企业家觉得科技记者全是笨蛋,体坛人士也这么看体育记者。他们不说出来只是想要记者们对他们好点。但鄙视程度非常高,你必须突破它。” 用中国人比较好理解的语言表达,就是他家里替他找了一份工作,但是他却靠自己获得了成功。 对销售有经验的人,能更好的理解这个故事,所罗门兄弟公司雇佣他,是因为他本身就值得雇佣,因为他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更好的推销债券,而且他本人口才也不错,个人认为他获得这份工作也是靠自己,当然有其他人不这么看,也许这就是他辞掉那份工作的原因吧。 我当然相信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处于中上水平,但是要想站在台上做演说,还要更努力才行,这也许就是这么多年来毕业典礼上罕见毕业生的缘故吧。 唯有汗水和努力
1427 次阅读|2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2:40 , Processed in 0.03436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