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整体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大学》修身讲座1:根于古典,立足现代
热度 6 老平 2012-7-31 09:08
《大学》修身讲座1:根于古典,立足现代
在正式讲述《大学》的具体内容之前,先谈几个基本观点。 第一,《大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这个体系既包括古人和现代人对《大学》的各种注解、研究甚至批判,也包括人们以《大学》为理论指导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生命实践。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学》,不是仅仅指《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而是涉及到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大学》的认识和实践,而这些认识和实践又打上了时代背景和个体生命的印记。 例如,我们随便翻开一本以《大学》为题材的书籍,就会发现对《大学》的注解基本源自三家:东汉郑玄、南宋朱熹和明代王阳明,而与之相应的是两汉经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我们与其说是在看与曾子有关的《大学》,还不如说是在看郑玄、朱熹、王阳明心中的《大学》,或者说是在看经学、理学、心学视角下的《大学》。 因此,现代人学习和研究《大学》,不宜强调对《大学》的所谓正统理解,而应该兼容并蓄,从中找到对现代有用的东西,并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从而丰富《大学》这个知识体系,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努力。 第二,学习《大学》可以从修身入手。《大学》的内容丰富,它涉及到修身、教育、伦理、经济、治国等方面,因此学习《大学》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而修身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从修身的角度研究《大学》,有助于理解历史上各家对《大学》的解读,也适应了现代人想提高心身修养水平的需要。 《大学》修身有三重门可入:文字门、行事门和心意门,对应的方法分别为文法、行法和心法。过文字门既需要参看各种有代表性的注解,又要从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大学》的核心内容。过行事门和心意门是使《大学》修身的原理落实到行为中,内化到大脑里。 《大学》修身的三重门和三种法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融通,使《大学》修身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文法是依据,行法是重心,心法是精髓。没有文法,行法和心法就缺乏立足之地;没有行法,文法和心法就成为文字游戏和空想;没有心法,文法和行法就会僵化为条条框框,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命活动。这个讲座主要讲述《大学》的文法,并从中带出行法和心法,以便对《大学》修身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第三,用整体观来看待《大学》。整体观是一门关于认识和运用事物整体特性的学问,它包含了古典整体观和现代整体观两部分。整体观根植于中华古典文化,它体现在道、儒、释、医、武等经典著作之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整体观认为,整体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整体可以互相转化。其中人的意识活动是一个整体,人的心身也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又是一个整体,它们分属不同的层次,但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而转化的关键在人的意识活动,也就是古人说的心意。 《大学》是中华古典整体观的一个典范,它给出了转变整体层次的一个模型,即通过诚意和正心,使人进入意识整体,进而上升为心身整体,再扩展为人天(这个“天”指社会)整体。这就是整体观对《大学》核心内容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解读。 最后要说明的是,不管是从修身的角度来解读《大学》,还是从整体观的立场来解读《大学》,都不能改变《大学》是儒家经典这一属性,也否定不了前人对《大学》的研究和实践。这些解读只能算是丰富《大学》知识体系的一种尝试,也是对目前国学热的一种补充。(老平 2012-3-14 )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6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万法默为先
热度 15 老平 2012-6-16 11:14
万法默为先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减少对人对事的误判呢?一般来说,对于重要的判断,可以通过考察、调研、咨询、论证等措施来避免失误。这里是从另一个角度介绍一种简单而基本的方法,叫做静默法。 静默法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马上进行判断和表态,而是使大脑保持虚静的状态,从而得出相关判断的方法。在静默期间,大脑会自动形成一个想法,接着是一连串的念头,这时候要注意第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往往就是你所需要的判断。 按照整体观的原理,人的大脑具有接受、储存、加工、发放信息的功能,大脑既可以接受局部信息,也可以接受整体信息,接受信息后可以自动进行加工并得出结论。结论的正确性一方面与信息是否完整有关,另一方面与大脑的参照系是否偏颇有关。接受的信息越完整,得出的结论就越接近事实;参照系越完善,判断也就越准确。 静默法之所以可以减少判断失误,是因为大脑处于虚静状态的时候有利于接受完整的信息,就像一个空的杯子可以装进更多的水一样。同时,虚静可以避免大脑参照系的强势习惯反应,使外界信息能够与参照系对应的内容相混化,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关于静默法,中国古人曾经有过相关的论述,如《荀子•解蔽》写道:“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意思是说当人处于虚静的时候,就没有看不见的东西,只要能够看见就能够进行论述,而且论述都是恰如其分的,这种境界就叫做“大清明”。 那么如何更好地掌握静默法呢?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不急于表态,不急于辩解和反驳的习惯,要学会聆听,这样有利于接受更多的信息。二是练习默念“虚音”二字。开始时默念,有口形而没声音。然后是心念,有意念而没口形。进而是体察“虚音”二字的音声,没有音声而体察音声,就会进入虚静的状态。 进入虚静状态以后,人的意识就像一弯宁静的水面,来什么东西就反映什么东西,对外界信息不会增减也不会扭曲,就像荀子所说的那样,“不以夫(此)一害彼一”,这样就可以减少判断失误,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因此也可以说,万法默为先。(老平 2011-3-11)
个人分类: 修身养生|757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减肥为何这样难?
热度 15 老平 2012-6-5 08:47
减肥为何这样难?
网上有一份《2009年中国网民肥胖与减肥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历时一个月,收到了91493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有62.5%的人减肥不少于5次,有23.1%的人减肥在2-4次之间,只有14.4%的人表示减肥1次或者没有减肥。也就是说,至少有85.6%的人经历过减肥失败,有62.5%的人是屡减屡败。 减肥为何失败?常见的理由是:方法不对,如只节食不运动;没有毅力,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动机不纯,如只为外观不顾健康等等。然而从整体观的角度来看,减肥屡减屡败的主要原因是只重局部不重整体。 何谓只重局部不重整体?首先,在减肥过程中只重视外在方法的选择,不重视内在意识的改变。根据整体观的原理,人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而且精神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减肥不仅是一个改变形体的过程,还是一个变化意识的过程,应该以变化意识为重点。如果减肥者一方面去寻找灵丹妙药或神奇方法,另一方面却恋着原来的意识状态,那么任何减肥方法的效果都是短暂的。 其次,减肥失败者往往只重视个人而忽视了群体。这个群体是指日常生活、工作所接触的人群,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等,他们构成了减肥者的社会背景。现代整体观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意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意识活动是周围人群意识活动的缩影。因此,减肥人士应该把减肥的想法告诉身边的人,以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暂时远离那些不利于自己减肥的朋友。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第三,减肥失败者往往忽略了改变生活环境。这个环境主要指家里的环境,减肥失败者通常有一些不利于减肥的生活习惯,改变环境往往可以改变生活习惯。从整体观的立场来看,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而家庭生活环境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环境,当需要改变一个人的时候,可以从改变环境入手。比如改变住所、改变家具的款色和位置、改变厨房的布局、改变墙壁的颜色等等,都有助于改变生活习惯,从而有利于减肥。 由此可见,当一个减肥者屡减屡败的时候,除了需要反省方法、动机和意志力以外,还应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看看自己是不是只重局部不重整体?是不是只重外求不重内求?如果能够注意到人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而且经常使精神处于主导地位,使心与身和谐;如果能够注意到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不孤立自己,使人与人和谐;如果能够注意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不用物过度,使人与物和谐,那么减肥就不再是一件难事,生活就会充满愉悦。(老平 2011-5-4)
个人分类: 修身养生|750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内经讲堂:张悟本补课
热度 13 老平 2012-6-4 08:54
内经讲堂:张悟本补课
在内经讲堂里,一位老人正在讲授《黄帝内经》,有一个人从后门进来,看见讲堂里坐满了人,就想退回去。老人说:“这位同学坐前面来吧,这里还有一个位子。”来人低着头坐到了前面的座位上。 “这人不是张悟本吗?我在电视上见过他。”有人说了一句。大家听说他就是张悟本,讲堂一下子就开了锅。有人拿出书本请他签名,有人问悟本堂什么时候重开,有人问两千块钱的预约费什么时候能够退回来,有人问喝了绿豆汤头晕怎么办等等。 老人在讲台上笑着说:“原来你就是大名鼎鼎的张悟本啊,请你上来给大家讲讲食疗如何?哈哈。”张悟本满脸通红:“老师,我的那点东西不够用了,我是来补课的。” 老人对着大家说:“这样吧,我们下面的内容改为讨论中医食疗,就从张悟本同学的喝绿豆汤谈起。”讲堂马上安静了下来。老人问:“悟本同学,喝绿豆汤为什么能够治病啊?” 张悟本犹豫了半天:“绿豆生养肝脏,肝能够解毒。” 老人问:“绿豆为什么会生养肝脏呢?” 张悟本犹豫了一会:“因为肝吃绿色的东西。” 老人问:“为什么肝要吃绿色的东西?” 张悟本没有犹豫:“《黄帝内经》说的,肝属木,颜色为绿,味道为酸。所以肝吃绿,绿生肝。” 老人说:“不对,《黄帝内经》没有说绿生肝,而是说酸生肝。” 张悟本不服气:“书上说的,一个内脏对应一套东西,肝属木,对应绿色、东方、愤怒、酸味和眼睛。” 老人说:“不错,五行与五脏、五色、五方、五志、五味、五官有对应关系,但不是像你那样理解。” 张悟本拿出一本《黄帝内经》念道:“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张悟本停住不念。老人道:“念得对,经文是说五气生五形,五形生五味,五味生五脏,五脏生五体,但没有说五色生五脏。这里说的是木这一行的生化,是从无形到有形,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张悟本接着念:“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绿),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老人道:“这是说它们可以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这些联系有的是指人体内部的联系,有的是指人与自然的联系。因为它们在五行的层次里含有相同的东西,或者说它们都具有五行中木的属性。” 张悟本继续念:“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老人道:“这是说同一行里面的东西如果互相影响过度了,就用另一行的东西来克制它,例如过于愤怒会伤肝,就用悲来克制怒,也就是金克木。” 张悟本合上书本问:“老师,你是说绿豆不能生养肝脏,对吗?” 老人道:“我是说《黄帝内经》没有说绿生肝,而是说酸生肝。” 张悟本沉默了一下:“老师,难道我让人喝绿豆汤真的错了吗?”老人道:“《黄帝内经》认为,人是以五脏为核心的整体,五脏之间是通过生克制化来维持平衡的。悟本同学,如果绿豆真的能够影响某一脏,那么长期喝绿豆汤就会破坏五脏之间的平衡,你认为这样能够养生吗?” 张悟本低头不语,当他抬头再看讲台的时候,老人已经离去。张悟本转身问后面:“刚才那位老人叫什么名字?”有人回答:“老人叫岐伯。”(老平 2010-7-6) 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个人分类: 修身养生|7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从鼠尾草的胃癌说起
热度 23 老平 2012-6-4 08:42
从鼠尾草的胃癌说起
娟子的博客叫“ 鼠尾草的BLOG” ,她曾经参加过新浪第一届博客大赛,获得了最佳私人日志奖一等奖,那时候她的博客叫“普罗旺斯写真集”,里面写美食美酒,还配上有品味的图片,所以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前几天在博客首页又看到了她的消息,点进去一看,心里不禁一沉,她最近检查身体得知患了癌症。根据她自己介绍,她是一个美食杂志的主编,长期的劳累加上饮食和作息的不定时,使她患上了胃癌。 看她的博客,知道她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她一个人去医院办住院手术,在病房里还处理一些必要的工作,面对同事镇静自若。但一想到可怕的后果,想到年幼的孩子,她心里就充满忧虑和悲伤。 这使我想起前些年参加的一次癌症康复座谈会,座谈会是由癌症康复组织举办的,它是一个由义工为癌症患者提供沟通服务的组织。那天在门口看见一个中年人,他面容憔悴,蹲在门边喃喃自语:我的孩子才几岁大,我走了孩子怎么办啊?怎么办啊?义工请他进来坐下谈谈,但他无动于衷,只是一个人在那自言自语。那种情景令人伤感,中年男子能走能说,却了无生机。义工跟我说,其实许多癌症病人不是被疾病打垮,而是被忧虑和恐惧击倒。 癌症是不是绝症?这要看站在哪个立场来看问题。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癌症的治愈率很低。有时候医生面对几年后再回来复检的病人惊讶不已,心想你怎么还在啊?对于超出预期的癌症患者,医生通常会认为病人创造了一个奇迹,或者解嘲为当初诊断有误。然而,从中国古典整体观的角度来看,患同样疾病的两个人,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古典整体观认为,人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其中形体是基础,精神是主宰,气充斥周身,把形体和精神统一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里面,形体有它自身的变化规律,但精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形体的变化,干预的效果既与精神活动的内容有关,也与精神的专注程度有关,还与精神与形体的结合能力有关。 换言之,人会不会患病,或者患病后能不能痊愈,不仅取决于形体的变化,还取决于精神的变化。现代医学看到的只是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它在治疗和下结论的时候是把病人的主观因素排除在外的。但人不仅有形体,人还有精神,还有气机,如果把人的生命当作是一个函数,那么变量就应该是三个而不是一个。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精神状态,因此他们患病后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即使他们患的是同一种病症,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病人能够创造奇迹的重要原因。 就病人而言,乐观和专注的精神活动是有利于身体康复的。在现实生活里,应该承认癌症的治愈率确实不高,但我们总能找到一些令人意外的例子。例如:有人得知身患重病后干脆出门旅游写生,一年半载后却发现病情减轻了。又有人患癌症后一边坚持治疗,一边学练气功,结果十几年过去,人依旧活得很好。这些例外虽然还不能引起医学界的认真思考,但却给黑暗中的患者提供了一缕光线。 从整体观的角度来看,精神要精确地作用于形体,还需要通过气这一中介,这对于一般人来说从理解到操作都是有难度的,但乐观和专注的精神状态可以对形体产生一种诱导作用,使它有利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如果说,我们在生病的时候把形体的生杀大权交给医生是不得已的话,那么我们在面对疾病时的悲观散乱心态,就是主动地把精神的生杀大权也拱手出让了,这样我们还能怨谁呢? 总而言之,人若患病,一要看医生对症下药,二要乐观专注,因为人的生命不仅有形体,还有神气,它们能互相作用,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身体的康复,甚至可以产生奇迹。一句话,身体病了心不能病,就如古人所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老平 2006-7-21 )
个人分类: 修身养生|803 次阅读|2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9-28 22:52 , Processed in 0.0241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