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孟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四书与修身6:善政不如善教
热度 2 老平 2013-7-31 10:00
四书与修身6:善政不如善教
( 1 )天爵人爵 子薇:《孟子 告子上》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子薇语:天爵为修身之道,无论人爵从之抑或要之而来,修身终不可弃。 老平:天爵内求而修德,为精神贵族;人爵外求而受禄,为社会贵族。有人修天爵而并人爵,有人修天爵而邀人爵,还有人求人爵而弃天爵。《大学》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如果没有了精神贵族,社会会变得怎样呢?太史公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2 )求得舍失 子薇:《孟子 尽心上》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书本注释:“求则得之”的之,这里指仁义礼智的善性。“求之有道”的之,指富贵利禄。修身是自己主观可控的一种行为,即“求在我者”,“求有益于得也”。 老平:关键在于对“得”的理解。前一个“得”是得失之“得”,后一个“得”通“德”。“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因为内求而有益于德;“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因为外求而无益于德。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内求文化,儒道佛三家概莫能外。 ( 3 )善政不如善教 子薇:《孟子 尽心上》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子薇语:为何行善政,民仍畏之?我国或许政府有很多不周到的地方,在西方,民主可谓善政,西方之民还会畏之吗? 老平:这里的“善政”不是指“仁政”,而是指善于管理,可以理解为重法治。先秦儒家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善政”利于管理不利于教化,不能提高世人的道德水平。为此《论语·为政》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4 )良能良知 子薇:《孟子 尽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老平:按道理来说,“良能良知”不属于纯粹的先天,“亲亲”、“敬长”是在小孩子成长的环境里打下的印记,只不过这些印记打得早打得深,从而成为大脑参照系的基础,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思维活动。孟子的这段话提示了幼儿教育很关键,因此后世《颜氏家训》主张:“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5) 天下可运于掌 子薇:《孟子 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子薇语:《大学》亦云: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老平:《大学》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孟子》的“天下可运于掌”与《大学》的“絜矩之道”是一脉相承的。与之相类的有《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6 )以大事小 子薇:《孟子 梁惠王下》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子薇语:以孟子语,“仁”比“智”更高级吗?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意味各有千秋吗? 老平:按照先秦儒家的观点,“仁”是儒家的核心,因此“仁”比“智”更重要一些。如《论语·里仁》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又如《孟子·梁惠王上》说“仁者无敌”。站在修身的角度看,孔子在《论语·雍也》里说的“仁者”比“智者”更为重要,因为“智者乐,仁者寿。” ( 7 )仁则荣 子薇:《孟子 公孙丑上》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子薇语:初因言语不和,国骂开战,最后大打出手,甚至闹出伤亡惨剧的例子屡见不鲜。万望大家引以为戒才好。 老平:“仁则荣,不仁则辱”既适用于情绪修养,也适用于道德修养。既适用于老百姓,也适用于当权者。为富不仁或为官不仁,都是“自求祸也”。就如孟子在那段话的后面所说:“《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老平 2013-7-31 )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10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四书与修身1:万物皆备于我
热度 3 老平 2013-6-26 12:37
四书与修身1:万物皆备于我
( 1 )听其言观其眸 子薇:《孟子 离娄上》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老平:观人先观眼。修炼人的眼睛一般是清澈而有神。 ( 2 )爱身不若桐梓 子薇:《孟子 告子上》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云雪子薇评:此谓孟子教人爱惜自己身体,不要过于劳累而累垮自己。如今年轻白领“过劳死”案例接踵不断,大家一定要善待身体才好。 老平:说得好,要善待身体。这段话让人想起《大学》的说法:“《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孟子说人会养殖小树,却不会修养自身;孔子说连小鸟都知道栖息,何以人却不知道歇止?孟子言养,孔子言止。止则养也,养则止也。 罗大伦:如同今日讲:人知道定期为车做保养,自己却不体检。 ( 3 )声闻过情 子薇: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孟子又曰:“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天下人莫不以尧舜为上古明君无缺贤人,孔孟圣人尚且距之远矣。若孟子言然,舜以无为无不为,实道家之开宗启蒙,得儒家之尊奉至极。窃以为,舜之声闻过情矣。 老平:视舜为道家之开宗启蒙,有见地。老子就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说。但说“舜之声闻过情矣”则依据何在? 子薇:孟子道性善 , 言必称尧舜 . 纵观《孟子》一书,对舜之赞誉之词随处可见。孔孟尚有瑕疵,舜之过于完美无缺,故以为声闻过情。且言“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吾不信。 老平:敢于质疑,好!如果加上具体依据就更好。 顾瑞荣:历来没有人把尧舜禹归为道家,而道家也从来批评有尧舜禹天下大乱。“舜以无为无不为,实道家之开宗启蒙”,依据在哪里?“无为无不为”是何人说?这谈不上“见地”,最多是意见,还需要论证,论证成立才行。 ( 4 )参也鲁 子薇:《孟子 离娄下》: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我疑惑这和孔子口中的“参也鲁”是同一人吗? 这里的曾子更觉得鲜活有趣。 老平:几则曾子资料:( 1 )出生时孔子 47 岁。( 2 ) 17 岁奉父命从孔子学习。( 3 ) 27 岁孔子去世。( 4 ) 33 岁开始在家乡讲学授徒。( 5 ) 38 岁越人攻打武城。结论:《论语》中孔子说“参也鲁”与《孟子》记载“曾子居武城”至少相隔了 11 年,曾子已从学生变为老师。 ( 5 )万物皆备于我 子薇: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孟子 尽心上》子薇评:吾信孟子已体会到修身之“乐莫大焉”。吾读《孟子》,便从字里行间领略到愉悦之感。孟子不仅做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更做到“众乐乐不如与后人同乐”。 老平: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推出“众乐乐不如与后人同乐”,见地不凡。孟子的话有两个要点: 1. “万物皆备于我”,这个“我”是指我的“心”,它是阳明心学“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源头。 2. “反身而诚”,给出了先秦儒家修身治学的方法:内求诚意,也是儒家心法的核心。 (老平 2013-6-26)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古人故事6:孟母三迁
热度 9 老平 2013-6-22 17:37
古人故事6:孟母三迁
(现代版“孟母三迁”) 孟子(前 372 -前 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邹国(现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孔汲之门人”,即孟子以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为师。他的主要思想记载在《孟子》一书中。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大师,被后世尊为亚圣。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孟子的故事,其中“孟母三迁”最为后人熟知。传统蒙学经典《三字经》引用的第一个典故就与之相关:“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一语源自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题辞》:“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而具体故事则出自西汉刘向编写的《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 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耳濡目染之下,孟子小时候喜欢玩下葬哭丧一类的游戏,爱好造墓埋坟。孟母看见后说:“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搬迁到了集市的旁边。没想到孟子又去模仿商人,玩起了夸口做买卖的游戏。 孟母见状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再次搬家,迁到了一个学校旁边。在此孟子学玩的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一类的游戏。孟母至此才松了一口气:“这里才是真正可以让我和儿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孟母把家安定了下来。 孟子在学校附近的环境里长大,精通了《易》、《书》、《诗》、《礼》、《乐》、《春秋》六艺,最终成为了儒家大师。后人赞叹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来熏陶教化孩子,就如《诗经》所说:“美好的女子,用何物相赠予?”(老平 2013-6-22 ) 附:《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846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孔颜曾孟四姓一家
热度 6 老平 2012-5-28 13:51
孔颜曾孟四姓一家
(上为孔子,下左起:颜子、曾子、孟子) 儒家有四圣,分别是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和亚圣孟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颜子(前521~前481年)名回,字子渊。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颜子、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都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鲁国人。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门人的学生,孔伋则是曾子的学生。儒家四圣的封号基本上是元、明两朝追封的: 至圣孔子: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封至圣文宣王;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封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至圣先师。 复圣颜子: 元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封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复圣 。 宗圣曾子: 元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封郕国宗圣公。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封宗圣公。 亚圣孟子: 元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封邹国亚圣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亚圣。 字辈,是中国汉族取名的一种形式,字辈跟在姓的后面,用来区分辈分。辈分,是表示家族中的世系次第关系。字辈通常用吉祥和兴旺的字眼,呈四言或五言诗句。孔、颜、曾、孟四姓自清朝起经皇帝御批使用相同的字辈,这些字辈源自孔氏。孔氏的字辈是从明朝开始使用的,经过历朝历代皇帝的赐赠,到了清末民初字辈共达60个之多,但实际使用并为后人熟悉的是下面30个字辈: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以上字辈,有一些因避讳而作了改动,如 “弘” 改为“宏”,“胤”改为“衍”,曾氏还把“继”改为“纪”。在孔、颜、曾、孟四姓中,孔姓从第 61代、 颜姓从第 62代、曾姓从第63代、孟姓从第64代开始启用“宏”字辈的。但由于孔、颜是表亲(孔子母亲姓颜),所以颜姓一直没有使用这个字辈。 目前在网上看到的孔、曾、孟三姓名人,其字辈大都以宪、庆、繁、祥居多,如:孔繁森(繁字辈,知道电影《孔繁森》吧),孔祥熙(祥字辈,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令辉(令字辈,前世乒赛冠军),曾宪梓(宪字辈,香港名商),曾荫权(宪字辈,现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庆红(庆字辈,前国家副主席)、孟建柱(祥字辈,现公安部部长)。字辈用得最多的应属孔氏,台湾的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在2006年就已经有曾孙子了,那是孔子第80代传人,名叫孔佑仁(佑字辈)。 知道这些字辈有什么用处呢?知道字辈就能确定辈份。在过去,晚辈见到长辈需要按辈份来称呼和招待,因此,有时候会出现老人家对年轻人口称晚辈、礼遇有加的有趣现象。(老平 2010-4-2)
个人分类: 随笔见闻|2166 次阅读|8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06:38 , Processed in 0.02315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