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神话

相关日志

分享 编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 —— 东方神秘主义
热度 2 gordon 2017-5-16 12:35
编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如果超群出众的人物在其生涯中遇到某些令人感到惊奇或神秘的事情,人们就会极其贪婪的地抓住不放,将其演绎成一段传说,然后狂热地深信不移。这是 人们对平淡生活提出的浪漫抗议 。 ************************************************************************ 这跟中国社会有关,正是因为 大家的平庸,才有神话的出现。 正因为无力,才有神话 ************************************************************************ 假如女人爱上你,在占有你的灵魂之前,她是不会满意的。因为她自身软弱无能,所以拼命地想指挥你,你要是不彻底听她的话,她就不会满意。她的见识很浅薄,她讨厌她无法领会的抽象事物。她只关注物质的东西,她会妒忌你的理想。男人的灵魂漫步于宇宙最偏远的角落,而她却想将其囚禁在柴米油盐之中。你还记得我的妻子吗?我发现布兰琪慢慢也玩起她那些花样来。她准备用无限的耐心缠住我,把我绑起来。她想要拉我降低到她的层次;她对我毫不关心,她只想要我归她独有。为了我,世上所有事情她都愿意做,只有一件除外:让我安静地独处。 ************************************************************************ 我只想向你指出,自我牺牲是压倒一切的情感,连淫欲和饥饿跟它比较起来都微不足道了。它使人对自己人格作出最高评价,驱使人走向毁灭。对象是什么人,毫无关系;值得也可以,不值得也可以。没有一种酒这样令人陶醉,没有一种爱这样摧毁人,没有一种罪恶使人这样抵御不了。当他牺牲自己时,人一瞬间变得比上帝更伟大了,因为上帝是无限和万能的,他怎么能牺牲自己?他顶多只能牺牲自己唯一的儿子。 ************************************************************************ 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对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如果他们生活中有什么令人感到诧异或者迷惑不解的事件,人们就会如饥似渴地抓住不放,编造出种种神话,而且深信不疑,近乎狂热。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对平凡暗淡的生活的一种抗议。传奇中的一些小故事成为英雄通向不朽境界的最可靠的护照。 给他写文章的人 必须借助于活跃的想象以弥补贫乏的事实 ,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经过一段时间,从这一系列事情的演绎附会中便产生了一个神话,明智的历史学家对这种神话是不会贸然反对的。 ************************************************************************ 种种小故事 华盛顿与 樱桃树 呵呵 ************************************************************************ 有一次母亲带着列宁到姑妈家中做客。小列宁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于是,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小列宁因为害怕受姑妈批评,便跟着其他孩子一起说:“不是我!“然而,母亲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因为这孩子特别淘气,在家里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但是,小列宁向来是主动承认错误,从未撒过谎。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讲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能主动承认。 有一天,小列宁突然在妈妈讲故事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听说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妈妈耐心地安慰他,告诉他只要向姑妈写信承认错误,姑妈就会原谅他。于是,小列宁马上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向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列宁没有再说谎,长大以后,他也通过诚信这可贵的品质获得了人民的支持。
5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神话与谎言(转)
gordon 2017-5-4 15:43
十九世纪的欧美中产阶级普遍认为,基督教文明统治有色民族是先进民族的天命与职责,是白人不得不承受的负担。尽管他们的掌握媒体与学院话语权的后世子孙,比如说北美东海岸的波士顿婆罗门们,批评这是虚伪的殖民主义者为其帝国主义行径推卸责任的无耻谰言,但公正地讲,在印度问题上,这或许并不是无的放矢 。 h 早在葡萄牙人来到印度以前,印度就因其软弱与腐化而以漫长的被征服史闻名遐迩,声震八荒,尤其是东起孟加拉,西抵旁遮普,南竟印度高原,北至尼泊尔的印度四边形地区,是需索秩序的无底深渊,渴望异族统治犹如人需要空气,鱼离不开水。 hhh 在外人眼中,该地区难以理解的是,每过一段时间其统治秩序便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崩溃,同时居民没有自治能力,又缺乏社会凝结核,做不到团结自保,是以王纲纽解以后,一团散沙的原子化个人们便立刻处于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当中,每每落得人相食的下场。是以每次大洪水以来,必伴随着人口的大灭绝。 只有从北方来的一波又一波蛮族征服者如同飞蛾扑火,前仆后继,本着共产主义精神输入秩序,才能使该地区获得一时的和平与稳定。接着新蛮族被旧蛮族腐化,在或长或短的时间以后重复新一轮的人口替换。从希腊人、匈奴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到蒙古人,莫不是重复着印度历史的轮回,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印度人理论上的祖先,当年从伊朗高原启程的南支雅利安人,也是 以秩序输出者的身份来到印度这秩序黑洞中 。 hhh 如今的学者纷纷认为,虽然雅利安人在吠陀里自吹自擂他们组成的军队横扫次大陆,但很有可能当时就没有任何侵略战争,只不过是雅利安的各个部落或宗族缓慢而稳定地移民到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边界,而印度河文明当时已经处于一种自相残杀高度颓败的状态。直到有一天,雅利安人才一脸懵逼地意识到他们已经主宰了这一文明,如同多利亚人取代迈锡尼,日耳曼人取代古罗马。 hhh 早期的雅利安人虽然残暴,但充满着尚武精神,贵族武士无不以食肉为美德,对素食者,也就是人口众多以种植粮食糊口的原住民充满鄙视, 原始种姓制度的本质就是为了隔离怯懦奸诈,一触即溃的被征服者,避免被其腐化 。但随着雅利安人社会发展到烂熟,差不多在佛教兴盛的年代,各地新兴的专制君主联合平民知识分子摧毁了武士贵族阶级,用擅长汲取税赋的官僚制度取而代之,迎来文明的晚秋。 hhh 在此期间,旧的所有价值观被彻底颠覆,吠陀文明推崇的荣誉、财富、权力与肉食一同变成恶,而无条件的顺从、自我牺牲与素食被视为精神上的纯洁。武德与旧世界一同湮灭,然后印度人为自己拉开了被异族接连征服的帷幕。世界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只能在奄奄一息的旧印度的外围浅尝辄止,然而远不及他的一群希腊人却能在几百年后摧枯拉朽地占领新印度的北部,开始第一个轮回。 hhh 因此对于十八世纪的印度来说, 英国人的统治如果与往昔有所不同的话,无非是海洋取代了内亚的方向输出秩序 ,同时英国人的手段更加人道。因此傲慢的英帝国主义者认为,在他们来印度以前,如果没有外来干预,印度人早自相残杀在流寇四窜中死灭绝了,内亚征服者杀了一部分,但使大部分人得以活命,而他们英国人的统治相对于内亚蛮族来说又微乎其微,因此印度人理当对他们感恩戴德。对于这一无耻要求,机智的二十世纪印度民族主义者在发明民族神话时,选择性地遗忘了历史,成功地粉碎了帝国主义的阴谋,赢得了在场记者一片掌声。 hhh 而了解了以上这一切,才能更全面地体会十九世纪欧洲的话语环境,理解为什么哪怕左派如马克思,也认为英国对印度的统治虽然充满罪业,但同时也具有进步的一面, 尤其在移风易俗,清除诸如寡妇殉葬一类陋习和提供社会秩序 ,发展资本主义,为演变成社会主义做准备上。由于一战与二战两次欧洲人的大内战毁灭了老价值观的所有信心,这一观念也就显得不合时宜,二战以后,老欧洲力量全面收缩,放弃统治世界,只有丘吉尔等寥寥少数人依旧坚持这一原则,然而天变道亦变,他们的奋斗不仅抵抗不了历史潮流,也无法获得人们认同,一生作为毫无意义。 hhh 虽然活跃在二十世纪,但丘吉尔始终是一个十九世纪人,他的青年定格在英国最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他的父辈将一生献给不列颠的帝业,他最知名的祖先约翰·丘吉尔与安妮女王一同开启了英格兰霸权的大门, 大英帝国的历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他的家族史 ,因此他没有理由不为保存大英帝国而奋斗。但除了他个人的私心以外,拒绝印度他眼中这颗大英帝国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离开不列颠的版图,也有部分对印度自身利益的考量,在印度短暂服役的三年里,加深了他对印度的个人印象:除了少数锡克教徒与穆斯林以外,绝大多数印度人都缺乏自治能力,他们对自己人可以非常凶残,但对异族却软弱如羔羊,如果没有英国人的统治,印度就会陷入一片混乱当中。 hh 在当时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英国人从当时英属印军的人员构成上就直观感受到了,除了来自旁遮普的锡克人、尼泊尔的廓尔喀人以及部分穆斯林以外,印度人对参军兴趣寥寥,尤其是印度四边形里的主流印度教徒,后来的印度民族主义者指责英国人将印度划为尚武民族和非尚武民族,并只招收所谓尚武民族服役的行为是对印度教徒的歧视。严格来说,英国人确实对印度的非尚武民族充满歧视,可这番指责却是倒果为因。 hhh 人类历史上武德与政治德性高度相关,尚武的人群更愿意团结合作,也会因此变得更擅长合作,因为整日内斗的族群是很难获得对外胜利的。同时有勇气的人才敢于为自己的利益奋斗,而不是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很多韩国人认为,虽然日本当年的统治是他们民族的耻辱,但日本在当地建立的军训制度让一团散沙的韩国顺民学会了集体协作,培育出一代具有政治德性的公民,这是日本留给他们最大的一笔财产。 hhh 不过极端印度民族主义者拒绝印度教徒没有勇气的说法,即便是比较温和的甘地也坚信,或许有些印度教徒缺乏政治德性,然而迟早他们也可以成为强壮能干的战士。尽管现实令人遗憾地否定了他们的说法,但让我们公正地讲,虽然在甘地活跃的时代,大多数印度人都谈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但这批愿意为了自己与印度的独立和自由发声的印度民族主义者,或许依然显得很鸡贼,但与他们的同胞相比无疑是一批有德性的人,充满了最起码的荣誉感,有资格获得人们的尊重,不是那些任由统治者欺凌而不反抗的人可以轻侮的。 hhh 所以我们也就不必奇怪,为什么提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甘地,在一战的时候坚决认为在战争时期服兵役就可以重新打造印度人民的坚强意志,现代军队生活的磨炼将锻造印度人民的性格力量,也会培养印度人在其他方面的素质以迎接未来的生活,这些素质包括纪律感和团队意识,当然也包括注重个人卫生以及建造和使用干净的公共厕所。不言而喻,当战争结束以后,这群见过世面的退伍士兵会极大地冲击印度传统社会,就像亨廷顿所总结的,后发社会里接受过西式训练的军人总是最早出来推动社会变革的群体。 hhh 由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迷茫于一战对旧价值观的毁灭性打击而试图寻找替代品的西方媒体,因为发现甘地满足他们所有香格里拉式的想象,于是将其塑造成一个和平主义的圣人,这带来一系列郢书燕悦的误会,忽略了甘地性格上的多面与作为一个接受过完整西式教育的人可能的思维方式,只描写其符合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想象的一面,这无疑会损害读者对世界复杂程度的理解,今日的欧洲青年总是有一股何不食肉糜的不知世间黑暗的天真,不能不说这些写作居功厥伟。与之相较下,席德梅尔《文明》里那个老是挥舞着核大棒的甘地反而显得无比真实,尽管这是因为一个程序错误。 hhh 同样也因为一战,联合王国虽然建立了有史以来领土最为庞大的帝国,但是一代青年男性在战场上的丧生,尤其是贵族军官因为身先士卒的传统死的最为惨重, 英国统治阶级的几乎所有后备力量都报销在战场上,已经难以维持英国人主导的世界秩序 。是以西敏寺收缩英国在远东的力量,并愿意让印度取得自治,只要印度还留在大英帝国的版图当中。 hhh 但这遭到了丘吉尔为首的保守党人的阻挠,使之迟迟难产,丘吉尔始终不愿意放弃英国对印度的家长制统治,他在议会上反复强调印度人缺乏自治能力,如果英国人离开印度,那么印度必将陷入流血与暴力当中,而这是对印度人的不负责任,会极大地损害英国的道德力量,而英国的世界秩序就是建立在责任、勇气与担当之上,让所有人信服,而不是纯粹的武力。 hhh 印度民族主义者当然对丘吉尔这套说辞嗤之以鼻,但他们对此没有什么办法,最终只能聚集在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旗帜下,丘吉尔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正是他的努力,才壮大了他日后恨得牙痒痒的敌人甘地的力量。 hhh 硕帝指出,甘地之所以对英国人耿耿于怀并一生致力于毁灭英印帝国,是因为他老抱负远大,并不甘心仅仅做一个次大陆的不英万夜加盟商,想去伦敦混,但英国人并不欣赏他的才华和野心,不但威斯敏斯特不会给他留座儿,就是南非的火车也要把他从一等包厢赶出去,这令他老十分懊恼,最终演变成报仇心理。当然,这也不能怪大英,试想如果不列颠本部接受有色人种领导,肯特郡乡野种田的能民也绝不会答应,更别提爵爷们了。在某些对甘地不友好的人眼中,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其实是一场面对媒体的表演,所谓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便是通过训练出一批死士在媒体面前任由维持公共秩序的军警的警棍抽打,毫不反抗,然后通过舆论压力逼迫英国当局让步。 hhh 奥威尔曾刻薄地指出,如果不是在统治手段比较人道的英国立宪政体下,而是在斯大林的苏维埃国家里,甘地这种人早就被关进集中营了,就算是同样是英国殖民地,自治的布尔人那里,甘地的这一套也没什么卵用,否则在此开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事业的甘地,也不会灰溜溜地离开南非,一事无成。而在英国直接管辖的印度,哪怕甘地因为组织活动扰乱了公共秩序被关进监狱,英国人也不敢伤害甘地一根汗毛,生怕其死在监狱里。 hhh 《动物庄园》作者的看法一针见血,但换个角度讲,这其实也能体现甘地的机智,他有效利用了立宪政体所允许的自由空间,舆论力量对印度获得独立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 真正决定性的因素是二次世界大战再度摧残了英国,让唐宁街进一步放弃对世界的统治,将权力和平转让给美国 ,二战时罗斯福对殖民主义的反感和对英国让印度独立的一再催促,发挥了超过一百个甘地的作用,印度的真正国父其实是罗斯福。 hhh 甘地真正令人诟病的地方在于他有一种卢梭式的偏好, 热爱大众民主与群众运动,却没有健全的制度设计 ,而是停留在乌托邦式的空想当中。每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都鼓动群众上街,所领导的国大党却没有足够的组织力量使民众可以有序抗争,甘地可能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一问题,于是无不以群众打砸抢烧的暴力活动结尾。于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英国政府并不是恐惧非暴力的力量而对甘地让步,而是恐惧运动必然伴随的暴力对社会秩序的破坏而让步。或许甘地认为让群众上街本身就意味着锻炼,但甘地最终死于因之而起的印度教暴徒的枪击,只能令人感慨作法自毙。 hhh 二战以后,英国人迫不及待地离开印度,丘吉尔曾经的预言被一一应验,印度的独立与印巴分治带来了次大陆两百多年来最惨烈的流血冲突与宗教战争,印度各地处于种族清洗的暴力当中,尽管印度本土出身的官僚在很久以前就参与政府管理当中,但直到甘地被枪杀,骚乱才告一段落。我们不能不佩服丘吉尔的先见之明,但换个角度讲,如果丘吉尔之前不曾阻挠,印度人在1918年后于英国人的引导下学会自我治理,英国人彻底离开以后秩序肯定也不会混乱到如此地步。印度的经济在英国人走了以后也发展地一塌糊涂,印度人自行设计的糟糕的经济体制要负全部责任,政治也比当初更加腐败,这着实令人遗憾。 hhh 今日回过头点评这一段往事,其实可以认为 印度始终是英国的一个包袱 ,这不是从财政上来讲,而是从宪制来讲。 为了能在缺乏自治能力的印度实现秩序,英国在印度建立了一个对于英国人来说空前庞大的政府 ,尽管对法国人或者俄国人来说这可能不值一提,然而 英国宪制对欧陆的优越就体现在它的小政府上 ,对民间尽可能少的管制,让社会自由竞争而充满活力。 hhh 因此就算没有两次世界大战战时计划经济导致的福利国家体制,只要英国本土的人民源源不断地去英印政府当公务员,今日英国人自嘲我是英国人我知道如何排队(在充满官僚主义的行政机构里填表格)还是迟早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对于印度来说,其实最好还是让英国人继续统治,但对于英国来说,丘吉尔一生最蠢的事情,便是没有让英国趁早从印度滚蛋。 · 全文完 ·
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保罗克鲁格曼的神话
gordon 2017-4-16 07:15
保罗克鲁格曼在《亚洲奇迹的神话》里说,投资不行,但东北亚国家经历了 若干年快速的增长。 苏联的问题在于,企业不行。 这种“企业内学习”(intra-firm learning)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前苏联在发射卫星上很成功,却在发展经济上一败涂地的原因,即它的教育和科研投资主要集中在精英式的大学和国家资助的研究机构里,而不是集中到企业里。 东南亚国家 也是这种情况,一方面遵循盎格鲁–撒克逊式的教育传统,大力发展精英式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公共部门设立的研究机构迅速增加。相比之下,日本、韩国、中国 台湾以及1978年以后的中国大陆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投资就比较务实和有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都是一些在国际舞台上进行竞争的大企业。这一点与 前苏联的情况是不同的,有利于这些国家迅速提高本国技术水平。以印度尼西亚为例,虽然该国在高等教育和科研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但本国的技术水平仍然没有 得到提高,在解释这一现象时,日本学者近藤雅之(Masayuki Kondo)如是说:“工业技术发展的主要环境是企业,而不是公立研究机构。” 对工业而言,在早期发展阶段,起关键作用的不是科学政策,而是技术政策。因 此,一个政府的工业政策是决定其工业发展成就的主要因素。 如果一个国家不强制性地建立并扶持一些企业,让企业充当技术学习的平台 ,那么在正规教育方面做出 的所有努力可能都是徒劳无功的。我要提出的唯一忠告就是, 当一个国家在制造业方面达到技术前沿时,其最佳的教育组合就会发生改变,但这不是本书讨论的焦点 ,在这里,我们讲的首先是你如何才能摆脱贫穷并跻身富人俱乐部。 ***************************************************************** 实际上在二战前的托拉斯时代,美国也是资本形成时期 美国的半导体电子业,众所周知,这是因为战争投资的原因。 所谓 “雷达、vt 引信,原子弹” 三项重大的投资,“原子弹” 伴生出了计算机。 晶体管,也是因为战争的前期投入,对所有材料的筛选。 ***************************************************************** 其实在人工智能问题上,英国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后来这种庞大的投资,英国停止了而已。 ***************************************************************** 公开推崇德国国民经济学派的李斯特关税与贸易保护的观点,这让专家们情何以堪? 经济发展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的过程,为了应对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需要不断地做出政策调整, 没有任何良方妙策可以一劳永逸地推动经济发展。 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政策 即使是赞扬日本经济发展过去的伟大成就,对日本经济官僚八十年代后的僵化及反应迟钝 ,仍然予以严厉批评;即便是肯定了日本土地改革的成就,也对如今日本农业的保护与补贴政策持否定态度。一句话,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要学会调整轨道,适时进入适合下一阶段的发展模式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主义与华盛顿模式也不能说是全错,对于已经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来说,它们确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 其实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自于 90年代,一些奇奇怪怪的政策,例如 “停薪留职” 之类的 中国经济到底怎么发展起来的,你懂的 呵呵
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神话宗教一类的东西从何而来?
热度 26 chenchanghai 2016-7-29 11:41
答案:吃蘑菇 在云南吃蘑菇中毒是种什么体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04639 接着说我闺蜜 一个什么都爱吃的小吃货 初中的时候她爸妈炒了几大盘见手青放在冰箱 这货放学回来随便微波炉一转就吃了 晚上写作业看见一堆跳桑巴的小人 她还多嗨的跟小人聊天 第二天又吃了一碗见手青配饭然后去上学了, 走在楼梯上看见墙的小人 还问她去不去玩 然后她去到教室 看见有小人在手臂上跳舞 还在咬她 把她吓得拿刀去砍手 被同桌拦住了 下课站在走廊上看见空中飞着小人 她就去够 然后差点摔过栏杆飞下五楼 最后同学觉得她脑子有病告诉老师 她妈一来看 这不是吃菌中毒了吗 拉去医院挂了两天水 现在还是鸡枞菌的脑残粉 什么见手青也是不在话下 菌子是在哪儿吃的,吃的什么种类已完全忘记,只记得那两天特别困,特别爱睡觉,有一天醒来,看到墙壁上的花纹,渐渐成了一部短片,远远的一辆黑色敞篷轿车开过来,车上坐着一个穿红衣服的女郎,戴着墨镜,车停,一个长相英俊的黑人拉开车门,咦,这是什么鬼?我甩甩头,墙壁花纹归花纹。低头看地板,地板上的印迹也成了一幅画,也是帅哥美女。我又甩甩头,心里纳闷,又有些欢喜,我,莫不是有了特异功能??怀着这个秘密,我居然认真的上了一天班,因为只要不凝视一个地方,就不会出现这种幻象。一个人在心里享受,偶尔得空,像召唤神龙那样,招来各种短片轮番上演。下班后,没食欲,坐在床上发呆,纳闷怎么突然就有这神招了呢?我擦擦灯,会不会招来阿拉丁的灯神?心里对这独特的恩宠感觉有些不妥,低下头伏进自己的臂弯里,天哪,瞬间,我身上,床上芦苇拔节而出、开出来很多很多芦苇花,白色的、轻柔的苇絮在我周围荡漾,其中,还有蓝色的鸢尾花夹杂其间!我一动不动,尽情享受这美景,直到第二天,毒性散了一些后,才猛然意识到什么超能力,妈蛋,是被菌子闹的好不好!!!
217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 —— 序言(转) ... ... ... ... ... ... ...
热度 2 gordon 2016-1-17 12:45
   大部分知识分子深信,公共政策领域存在“大数定律” ,即大部分人在大部分场合都是正确的。知识分子们由此推断,只要决策者充分听取民意,并且始终听取民意,公共政策就会如同绑上了卫星导航仪,哪怕起点多么偏远,迟早都能回归正确的轨道。    然而,事实不尽如此 。经济学家们发现,大量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站不住脚的经济政策,如最低工资法、贸易壁垒、农业补贴等,被世界各地反复推行;而大量早被证明是利大于弊的经济政策,如民营取代国营、货币补贴取代实物福利、民间办学取代公营办学等,却一再遭到质疑和阻碍。   如何理解这种“民意倾向”与“经济良策”长期分庭抗礼的现象?经济学家们所提出的解释和对策,经历了四个渐进的阶段。   第一是“垃圾进、适当加工、垃圾出”之说阶段。经济学家们认为,不良政策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由于老百姓缺乏经济学知识。十九世纪法国经济学家 巴斯夏(Frédéric Bastiat)就指出:“ 伪劣经济学知识之所以能够指挥内阁成员,只是因为它在国会议员中深受欢迎;而之所以如此,则只是因为它在选民中具有代表性 ;而 选民之所以对此耳熟能详,则只是因为它在公共舆论中根深蒂固的缘故。”   似乎只要普及经济学教育就能解决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曾乐观地写道:“只 要由我来写经济学教科书,我就不在乎谁来制定国家的法律 ,谁来起草缜密的条约。”然而,多年过去,情况并没有得到 多少改善。孜孜不倦从事教育的经济学家们发现, 哪怕是那些在课堂上通过考试的学生,到了具体的事件,也往往因为感情受到触动而轻易站到了经济分析的对立 面 。 注:终极洗脑。但推出的 假说也不成立 。 ********************************************************************************   第二是“珠宝进、不当加工、垃圾出”之说阶段。 由于经济学普及教育的收效甚微,经济学家们开始在选民以外找原因 。他们指出,既然老百姓是不良经济政策的直接受害者,那就 没有理由假定他们是愚蠢的,否则就与经济学中“人是理性”的基本假设相违背了 。 注:但实际上人就是非理性的,理性假说根本站不住脚,只是课堂上的逻辑游戏。   结果,这批学者瞄准了民主决策机制。他们认为, 老百姓虽然在整体上受到不良经济政策的伤害,但个体受损程度不高,而且他们位置分散,互不相识, 联合起来修正经济政策的难度很大 ;与此对照, 形形色色的利益团体,虽然为数不多,但牵扯的利益巨大,互相认识,容易协调 。也就是说,不是老百姓愚蠢,而是 民主的机器更容易被利益团体利用,才产生了不良的经济政策。 注: 资本家已经联合起来了,穷人没有联合 。这也是流传很广的一种看法。 ********************************************************************************   第三是“珠宝进、适当加工、珠宝出”之说阶段。以威特曼(Donald Wittman)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把传统芝加哥学派的市场理论贯彻到底,对第二阶段的学说提出了有力批评。威特曼在1995年出版的《民主失败的神话》中论证: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一样有效。   威特曼指出, 人们在超市里之所以敢拿起牙膏就去付款,也并不是因为他们懂化学,而是因为牙膏有品牌,而品牌接受公众的监督,才使得数量不多而且 利益集中的厂商,无法劫持数量庞大而利益分散的消费者 。这个机制一样适用于公共事务。 事实上,人们对政治人物的道德品质要求特别高,对其丑闻也特别关心, 就说明了公共领域和市场领域一样,也存在“一旦逮住即加倍惩罚”的机制 。政治会出问题,市场也会出问题,但既然都有合理的惩罚机制,那么 长期而言,那些顺 应民意而产生的公共经济政策,就应该跟顺应消费者而产生的商品一样,是优质和与民意相符的 。   第四是“垃圾进、不当加工、垃圾出”之说阶段。威特曼的理论令传统公共选择学者非常不安,因为后者一下子被逼到了“三难”境地。他们既不愿意擅 自改动理性人假设,把人说成是不理智的,又不愿意把不良的公共经济政策说成是与广大选民的切身利益相符的,他们当然也难以反驳威特曼为政治市场的效率所作 的辩护。 ********************************************************************************   突破口出现在1997年布伦南(Geoffrey Brennan) 和罗马斯基(Loren Lomasky)合著的《民主和决策》之中。这两位学者提出了“民主投票的表达性作用”的观点,即 人们之所以参与投票,并不是为了改变选举结果 ,因为简单 的统计学原理就能证明, 每个人的选票对选举结果产生边际影响的概率极小 ,远远小于他们在投票路上遇到交通意外的概率。 从这一点来看选民去投票的行为是得不 偿失的 。合理的解释是,选民之所以参政议政,不是因为自己真能改变选举结果,而是为了显现自己的品德,达到标榜的作用。同时,也恰恰是 由于深知自己的投票 对选举结果的影响接近于零,选民才不关心不良经济政策对自己造成的实际后果。 注:80年代中国的选举,都 得发 “脸盆、毛巾、肥皂”,不然没人去 。(很多人没有实践操作过选举) 少挣一天钱,没人去。 ********************************************************************************   卡普兰(Bryan Caplan)教授的这部《理性选民的神话》,是第四阶段学说的重要依据。作者提供的实证数据表明, 大部分人对经济问题的看法,与职业经济学家的看法存在系统性的差距 。用作者的话来说,这些差距可以归结为四大偏见:   排外偏见——凡是涉及对外关系的经济政策,老百姓就比职业经济学家更倾向于 朝着“外国人剥削本国人”的方面理解 。这解释了大量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挥之不去的现象。   职位偏见——人们 普遍认为工作职位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而职业经济学家则视之为手段。这解释了人们普遍拥护“保留岗位”或“创造就业”的经济政策的现象。   反市场偏见——尽管经济学家异口同声地认为“供求”决定了价格,但老百姓普遍不以为然。这解释了形形色色的价格管制政策大行其道的现象。   悲观偏见——尽管 经济学家们倾向于相信经济情况总体在不断改善,但老百姓往往感觉经济情况越来越糟。这解释了人们积极呼吁社会福利的现象。   卡普兰指出, 人们如果在市场上坚持错误,那么他们就会受到相应惩罚 。例如,把豆腐买成白菜,那就只能吃白菜;偷懒,就会遭到减薪;理解新闻时感 情用事,就会蒙受股市上的亏损。 然而,人们如果在政治上坚持上述四类偏见,则不仅能通过“民主投票的显示性功能”,从友侪的认同中获得极大的满足 ,而且 由 于自己的选票对选举结果没有影响,所以也不会产生多少“屏除偏见以免遭不良政策之苦”的积极性 。 注:满足, 就是 “聊大天” 嘛 (我平庸,你算是没办法了) ********************************************************************************   这样,《理性选民的神话》就为审视民主制度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视角。 它锁定并解释了大量诸如此类的现象:许多人高喊“支持民族工业”,私下则追逐 舶来品;他们积极呼吁政府“创造就业”,私下则光顾低成本的商品;他们理直气壮地反对春运火车票提价,私下则托关系找黄牛;他们忧心忡忡地反对城市化过 程,私下则想方设法在城市占据一席之地 。人们这种在言论上夸夸其谈,在行动上精打细算的两面性,恰好是 “不同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典型表现,卡普 兰把前者称为“理性胡闹(Rational Irrationality)”。 注:人生就是一出戏,别太认真了。    要减少“理性胡闹”产生的不良经济政策,最好的办法不是广泛和持续听取民意,而是一开始就避免把问题交给民意 。只要可能,就尽量让市场的“个人 选择”来取代民主的“公共选择”。例如, 消费者到底要购买哪个厂商的商品,这个问题本来就可以而且应该让每个消费者在市场上作个人选择,那就不应该把“要 不要民族工业”的问题交给民意,让民意通过民主机制作公共选择 。同理,教育、保险、医疗、住房等问题,也都可以尽量交给市场,由分立的消费者独自决定。只 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公共经济政策因民意放纵而产生的偏差。   《理性选民的神话》作者布赖恩•卡普兰博士是我在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经济系求学时的老师,译者刘艳红博士则是当时梅森经济系的访问学者。应邀为师友的重要作品作序,是我莫大的光荣。    作者:薛兆丰 2010年9月24日 于北京大学 朗润园 ******************************************************************************** 理性胡闹 要寻求知识是辛苦的,保持理性是吃力的,但如果得自己承受后果,就不得不小心翼翼;否则,何妨放纵一把,图个爽字。 好莱坞明星不乏老左,整天呼吁公平啊、缩小贫富悬殊啊。他们都是大富翁,真的实施起来,他们可是要首当其冲缴重税的 。理性吗?理性。因为他们的言论,影响投票结果的概率为零。 喊一下,博取公众好感,利大于弊,于是毫无顾忌,放声大喊 。是称之为“理性胡闹”。投票的结果与投票人的利益关系不大,难免会出现“理性的胡闹”。考评工作中,把选票投给自己人或求自己帮忙的人,而不管他的实际工作表现如何,也是常见的“理性胡闹”。 人的思想五花八门,而人的行动却大同小异;因为前者不承受代价,后者承受代价。 注:呵呵 ******************************************************************************** 为什么你的思考要比教授强的多?—— 笛卡尔 在我看来,从每个人在至关重要,且如果判断错误将让自己付出惨重代价问题上的思考中,我能发现更多的真理,而不是学者们在自己领域内的思考。这些思考产生不了什么影响,对他个人来说,唯一的影响可能是, 他们的思考越脱离常识的判断,他们从中获取的成就感就越强 。 ———— 笛卡尔 《方法论》(谈谈方法)
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人日
热度 13 2015-2-25 22:20
女娲第七日造人。正月初七成为人七日。 各种宗教和神话有很多类似的故事。不知道是源于同一传说,还是源于神的启示。 外面在下雪。
627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神话背后
热度 8 小乌龟 2014-11-17 10:12
恩施土家是个神秘的地方,但我们去的时候,觉得不是很好玩。 任何组团的,都能把一个很好玩很有民俗的景点变成坐车。。。坐车。。。还是坐车。 游人如织,看到的都是别人的头和PP。 我们玩了大峡谷,大峡谷独特的地质对于我们这些小白来说, 就是石头,石头, 一棵树都没, 太阳赛得人冒油, 好饿啊,导游不提醒带吃的, 到处找不到买吃的地方, 一根玉米10块钱,一颗土豆10块钱, 有人买生黄瓜下肚,找WC都找不到, 吃的还要靠抢。 第二站 腾龙洞, 就是划船进地下河, 听土家船夫唱歌, 这个还不错。 第三站, 土司城。 看图腾,听传说,看土司小老婆住的地方, 大老婆住的地方, 土司开会的地方,一面胡思乱想, 这全木结构, 谁造反可以一把火烧了啊哈 土司城进门的位置是讲土家族的起源, 同团都在那里听导游讲美丽的土家上古首领爱情故事, 可是我毫不犹豫地走了, 因为我从小学就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真实的版本。 土家族可追溯到远古, 他的祖先和黄帝打仗打败了啊, 打败了向南向下迁移, 走到某个地方, 碰到多情的女首领,女首领爱上了他们的祖先, 不让他们走, 他们的祖先觉得地理位置不好,不愿意留下, 一连三天,女首领化为遮天的小虫,遮天蔽日, 第三天晚上,女首领来过夜的时候, 土家祖先拿出一根细线,说这是定情信物,让女首领随身携带,不要取下。 女首领照办, 第二天, 女首领化为小虫, 土家祖先毫不犹豫,拿弓射向带细线的小虫, 立马霁日光风,女首领掉到水里, 土家祖先带领族人 迁到恩施,云南一带,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真实就是这么血腥,一点也不美好。 男人,没有事业就没有自己的天空 女人, 以为有了爱情就拥有了世界
个人分类: 生活|35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克鲁格曼 《亚洲奇迹的神话》
热度 1 gordon 2014-3-27 11:11
克鲁格曼著名的1994年文章《亚洲奇迹的神话》,这篇文章被认为是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其主要观点是只靠投入推动型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只有技术进步,提高效率才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动力。 原文发表于《外交》杂志 1994年第6期(11 月/12 月,1994) http://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50550/paul-krugman/the-myth-of-asias-miracle 英文版 另:这篇文章涵盖了 新加坡、日本的经济增长方式。 他这篇文章其实主要不是说中国的,主要是说 新加坡、日本、苏联的。 因为中国比较混乱,所以不好下结论。 但影响中国经济的几个因素:小农经济、君主制,二战时日本的统制经济、苏联的计划经济、东南亚的经济增长模式,本质是相同的。 “ 无非就是延期享受、愿意为了在未来获得收入而牺牲眼前的享乐。” 所以,边际递减无法避免。 ××××××××××××××××××××××××××××××××××××××××××××××××××××××××××××××××××××× 估计大部分人都没看过这篇文章, 我只想跟你们说, 克鲁格曼绝非浪得虚名,严肃的经济学家都非常推崇他 ,呵呵 当然那个家伙,也是个大嘴巴,不过我喜欢,是我喜欢的型 中国媒体到处都是批评他的,“ 臭豆腐,越臭越香 ” ,呵呵。 林毅夫一说,整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我都倒抽一口凉气。 克鲁格曼比杨小凯还厉害,杨小凯太重 “专业分工” 了。克鲁格曼在 国际贸易,经济地理,工业布局 上都很牛逼 。 ××××××××××××××××××××××××××××××××××××××××××××××××××××××××××××××××××××× 其实就是简单地应用了一个边际递减的概念 每次谈到劳动生产率的时候,我们都是在 作一个简单的增长核算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事实上是 将整个国家的增长区分为 由劳动供给增加带来的部分和单位工人生产的产品价值增加所带来的部分 。然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总是来源于工人效率的提高。劳动 只不过是很多投入中的一种而已;如果工人被管理得更好,或者因为他们有了更多的技术知识,他们会生产得更多,但只要他们有了更好的机器,他们也会生产得更 多。一个人用推土机来挖沟会比一个人只用铲子挖得快,但他的效率并不是更高;他只不过有了更多的资本可以用于工作。增长核算的目的就是获得一个综合考虑了 所有可计算投入的指数,计算出国民收入相对于这个指数的增长速度--即估计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 到目前为止,这好象是个纯粹的学术问题。但是,一旦开始从增长核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关于经济增长过程的关键性的看法:只有当单位投入 的产出增加时,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才会持续增长。 仅仅增加投入,而不提高使用这些投入的效率--即投资于更多的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一定会遇到报酬递 减的问题;靠投入驱动的增长注定是有限的。 ××××××××××××××××××××××××××××××××××××××××××××××××××××××××××××××××××××× 没有任何技术迅速趋同的迹象可以解释一个否则令人费解的问题:尽管关于南北资本流动有许多 华丽的说法,但是在90 年代,到现在为止实际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很少--资本主要流向拉美国家,而不是东亚。实际上, 一些东亚“小龙”现在已经成了主要的资本输出国 。如果这些 工资水平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正在迅速接近发达国家的生产率水平,那么这种行为就非常奇怪。然而,如果东亚的增长实际上主要是由投入驱动的, 如果那 里成堆的资本的收益已经开始递减的话,这是非常合理的 。 注:很简单,没有投资机会。现在明白 手机互联网对于中国有多重要了吧。 日本这个大呆瓜,哈哈 ××××××××××××××××××××××××××××××××××××××××××××××××××××××××××××××××××××× 太平洋周边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异乎寻常地动员资源进行经济建设已经得到了回报,这些回报正是最乏味、普通的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的。 如果说亚洲的增长有什么秘密的话,无非就是延期享受、愿意为了在未来获得收入而牺牲眼前的享乐。 这个答案令人难以接受,尤其是对美国那些对降低赤字和提高国民储蓄率的艰苦任务束手无策的政策智囊们。但是,经济学并不是因为经济学家喜欢沉闷而成为一门沉闷的科学;而是因为我们最终不仅必须屈从于残酷的数字,而且必须屈从于它们所表达的逻辑。 注:经济学真乏味,幸好 克鲁格曼还比较有意思。 ××××××××××××××××××××××××××××××××××××××××××××××××××××××××××××××××××××× 手机互联网的诞生取决于三个要素:一、芯片设计的改进,二、Google 免费的手机操作系统,降低了研发成本 ;三、微博营销。 这三个要素本来是都不会出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因为某种原因,在这片土地上降生,开花结果。 当然,其实我们也知道原因, 芯片设计的改进是因为竞争的影响 ,想来 台湾设计的芯片也不是很好卖 吧。 ××××××××××××××××××××××××××××××××××××××××××××××××××××××××××××××××××××× 1994年,美国经济处于极低潮,日本人均GDP是美国的1.8倍左右。(所以日本低端产业外移,是不可避免的,否则日本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了,发达国家的意思,就是这些国家的人均GDP高,人均收入高,人均福利高,法治化,公民社会) 例外的是,克鲁格曼错判了韩国新加坡这两个特例。 韩国在1998年后励精图治,快速全面放松管制,打破垄断,彻底市场化,2002年后突飞猛进,迅速从落后台湾10年左右到超过台湾3,5年。 当 然,克鲁格曼没有想到, 亚洲金融危机使得新加坡反倒成了很多东南亚华人和富商的资金和人身的避风港 。新加坡经济也发展得不错,算是集体主义和资本主义结合 的比较好又比较特殊的地方。新加坡全体人民的财富里,价值1000多亿美元的淡马锡占有很重的份量。这与挪威有点类似,挪威有2,3千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 金投资于世界各地,不过投资的详细内容是对国民公布得清清楚楚的。 注:台湾和日本 真是难兄难弟
194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国情问题
热度 32 就爱抬杠 2013-11-21 08:28
这两天小朋友听到新概念里 No Parking 这一课,讲的是一个人的朋友对古代的神话故事很相信。这个朋友新买了个房子,但总有人把车停到他车库门口,搞得他自己都没法停。挂了个牌子提示无效,他就搞了个很丑的头像放到门口。这个人觉得这是他见过的最丑的头像,问他的朋友说这是什么,他的朋友说这是美杜莎,想把那个停车的人和车都变成石头。 听完了,小朋友说她有一个问题,我说我有两个问题,不过你先说,我估计我们的问题有重复的。小朋友说,既然看到美杜莎头像的人都会变成石头,这个人说这是他“见过”的最丑的头像,为什么他没有变成石头?我说,对,其实我的问题是这个人的朋友是否真的相信古代神话。因为不仅做头像的,买头像的,甚至路过的都会见到这个头像,所以我觉得这个人其实不是真的相信神话。小朋友点点头。 还有一个问题呢?她问。我说,你看这是在外国,这个人的朋友挂了牌子,放了头像,其实都无效。如果在中国,会怎么样?小朋友摇摇头。我说,你见过地锁吗?就是在地上的金属圈,没车的时候竖起来。小朋友笑了,虽然很丑,但很有效。对,这就是中国人的办法,我在国外从来没见过地锁。还有啊,你也看报纸,什么小区里车被划了,被泼油漆了,等等,这都是中国人的办法。这就叫做国情。 小朋友接着问,为什么听新概念英语还总要从故事中找问题呢?我说,我觉得任何时候都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书上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就是要挑刺,要琢磨,这样才能进步。小朋友表示同意。其实我没说的是,只有这样找问题,才能让她觉得这是故事,而不是课文 ……
个人分类: 成长的烦恼|799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高大的形象与坚定的眼神——读《西西弗神话》的弱智暴露狂(转) ...
热度 1 gordon 2013-11-21 05:45
注:我从来没想过,我会看这样一本书。加缪曾是战后一代青年的精神导师,他独特而清晰的思维提出了一代人关心的问题。 人一旦在平庸无奇、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提出“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意识到了荒谬,荒谬就开始了,而人也就清醒了。 他对严肃的人生问题作出了这样的回答:要对生活回答“是”,要对未来回答“不”! 加缪责备他的启迪者克尔凯廓尔、甚至现象学的先驱胡塞尔都没有正确地回答人生这最重要的哲学问题。至于萨特,加缪声称他的这本《西西弗的神话》就说明了他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毫不相干。 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是要脱离日常混沌,超越现在。而加缪所说的荒谬的人则是下决心要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生活。 这世界并不象存在主义者所说,一切都是可能的。在 “存在主义者” 的世界里生活,就意味着对将来无动于衷。 加缪认为,存在主义对生命意义的笃信永远设定着价值的等级,而荒谬的人则是在清醒地认识到荒谬之后,最后投入到人类反抗的熊熊火焰之中。 加缪就这样从荒谬推论出我的反抗,我的自由和我的激情。 对生活说“是”,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反抗,就是在赋予这荒谬世界以意义。 风尘仆仆的西西弗受诸神的惩罚把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重新从山上滚下山去,西西弗又走下山去,重新把石头推上山顶。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加严厉的惩罚了。但是西西弗坚定地走向不知尽头的磨难,他意识到自己荒谬的命运,他的努力不复停歇,他知道他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他永远前进。他的行动就是对荒谬的反抗,就是对诸神的蔑视。他朝着山顶所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充实一颗人心。西西弗对荒谬的清醒意识“给他带来了痛苦,同时也造成了他的胜利”。 其实加缪从来没有想过,第二次的石头还是第一次的石头吗?呵呵 注:以上文字主要来自杜小真女士,1965与法国建交那年派往法国留学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3MDAzODMy/v.swf
261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转贴]腓尼基神话中的个人和城邦
热度 5 平沙落雁 2012-6-17 09:44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 口详细地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后来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 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   这部对话的开端,是对正义问题的讨论。苏格拉底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正义的生活和不正义的生活哪一种才是幸福的等等问题上面和其他几个对话者纠缠不清,不能够完全说服他们。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关于正义的三个看法,分别是:   1, 正义就是欠债还钱   2, 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   3, 正义就是有利于强者的好处   苏格拉底并没有彻底否认这些观点,但是同时认为它们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苏格拉底却不能够直接给出一个正义的定义。而另一方面,无论正义 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在于,究竟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苏格拉底的反对者认为,不正义的人在生活中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好处,而正义的人却往 往吃亏,所以不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而正义的生活则是不幸的。苏格拉底却认为正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但是他没有给出让那些对手信服的证明。   就在双方争执不清的时候,苏格拉底想了一个办法:把个人的正义问题“放大”成整个城邦的正义问题来讨论,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说的,“假 定我们的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我们可就交了好运了,我们就可以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 它们是不是一样”。 这里的小字比喻的是个人的正义问题,大字比喻的是城邦的正义问题。苏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先来讨论城邦的正义问题,在弄明白什么是城邦的正义之后,再来看看 在个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正义。弄清楚了个人的正义究竟是什么之后,也就能够回答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了。      那么,什么是城邦的正义?经过一连串的对话,苏格拉底最终得出了他的结论: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属于他的位置, 也就是,统治者安于统治者的地位,履行自己的责任;辅助者安于辅助者的地位,维持城邦秩序,保护城邦安全;被统治者安于被统治的地位,服从秩序。苏格拉底 还讲了一个神话来说明这一点,这个神话是这样讲的: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是从大地母亲那里生长出来的,因此都是同胞,而大地母亲在生育人类的时候,给不同的人 加入了不同的金属,给一些人加了金子,使得这些人具有最高的禀赋和才能,将来要当统治者;给一些人加了银,使这些人具有次等的德性,将来要当保护城邦的辅 助者;给绝大多数的其他人加了铜,这些人资质平平,只能当被统治者。但是身上具有金子的人有可能生出身上是银或铜的后代,反之亦可,所以每一代人都要重新 考察他的资质如何,来决定他在城邦中的地位。只要每个人的位置都被安排对了,而且每个人都安于这种安排,那么这个城邦就会是最好的城邦。   这个神话被称为“腓尼基神话”,因为据说最初是腓尼基人所流传的。那么,这个神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反映出个人和城邦怎样一种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看苏格拉底是怎样得出城邦正义的结论的。      苏格拉底从城邦的起源说起。他认为,城邦,或者说政治,起源于人的天性。人不同于动物和神的天性就在于,他是天生不自足的,需要其他人的合作 和帮助才能生存。神当然是完全自足的,不需要什么;动物虽有需要,但是个体的动物就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个人却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另外,每个人天生具有不 同的禀赋,比如有人擅长种庄稼,有人擅长建筑房屋,有人擅长做衣服。这些具有不同禀赋的人,各自做各自擅长做的事情,再彼此交换自己的产品,人和人就在这 样一种合作的关系中建立起政治和城邦。但是人和动物以及神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神没有什么需求,而动物只有刚好能够适合于它的生存的需求,但是人却有超过 他的基本需要的需求。人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甚至吃得精美和奢侈;不仅要穿衣保暖,还要穿美丽的衣服;不仅要有住处,还要有豪华的住处来满足虚荣。所 以,人和人所组成的城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层次,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不是人的城邦而是“猪的城邦”了。既然有多余的需要,就要有多余的土 地、资源和多余的生产,那城邦就要扩张,不同的城邦之间就难免发生冲突。因此,一个城邦想要存在下去,就必须使得自己变得强大,从而确保自己的利益 (good)。   那么,如何才能够使一个城邦变得强大呢?如何确保城邦的利益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了正义问题,因为它表现出个人和城邦的一种对应。城 邦的利益正是对应于个人的幸福,它们都是“好”(good),只不过城邦利益是公共的好(common good),而个人幸福是私人的好(private good)。苏格拉底认为,城邦想要确保自己的利益,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如何进行统治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应该统治,什么样的人应该被统治?苏格拉底仍然从 人的天性出发回答这个问题。按照禀赋,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技艺,统治也是一种技艺,并且是最高的技艺,它需要能够良好地处理城邦内外关系的最高的智慧。具 有这种智慧、这种技艺的人才有资格进行统治。因此,统治者应该是最优秀的人,最高的统治者应该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哲学家,其他人都是被统治者。这就是 柏拉图的“哲学家王”的逻辑,它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   当然,仅仅有统治者是不够的,因为智慧往往是没有力量(power)的,而城邦需要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安全。所以,城邦还需要自己的军队。苏格 拉底称之为护国者或者辅助者(护国者其实包括了统治者和辅助者,所以城邦的军队其实就是辅助者)。同样,什么样的人应该是辅助者?这个问题,苏格拉底还是 从人的天性出发来回答的。辅助者因为要上战场保卫城邦,因此他们最重要的德性应该是勇敢。勇敢的德性能够通过教育来培养,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教育:音乐和体 育。音乐教育人的心灵,使得心灵从小就喜欢美,长大以后就能够主动靠近美好的德性;体育表面看来是教育人的身体,使得人强健,其实最终目的也是教育人的灵 魂,培养灵魂中的激情,最终产生勇敢的德性。正是为了确保教育的有效性,柏拉图才提出他著名的“驱逐诗人”的理论。因为古代的诗歌,主要是为了进行道德教 育的,而柏拉图认为从荷马到悲喜剧诗人,其中很多作品是不适合进行美德的培养的,因为它们把神和英雄讲得很坏。柏拉图主张“删诗”,其实是删除那些不利于 教育的诗,保留那些有利于培养城邦公民的良好品德的诗歌。总之,通过教育来培养出勇敢的德性,也就是,对于“应该害怕什么不应该害怕什么的坚定信念”, 然后挑选出最勇敢的人组成辅助者的队伍,这样才能够保卫城邦的安全。   城邦有了智慧的统治者和勇敢的辅助者,剩下的就是被统治者,即拥有各种各样的技艺的手艺人、农民、商贩等等。这些人之所以是臣民,是因为他们 的天性和禀赋只擅长做那些手艺活儿,或者擅长种地、经商。他们缺乏智慧和勇敢,所以不能成为统治者,也不能成为辅助者。这些人应该绝对地服从统治,不要僭 越自己的地位,这样城邦秩序才能稳定,城邦的公共利益才能得以确保。正如上面所讲的,智慧和勇敢都是城邦的德性,智慧是统治者的德性,勇敢的辅助者的德性 (其实,统治者当然也具有勇敢的德性,只不过专属于他的特别的德性,也是对他的地位来说最重要的德性,是智慧)。而对于城邦的所有阶层来说,还有一种很重 要的德性是节制。所谓节制,就是“天性优秀和天性低劣的部分在谁应当统治,谁应当被统治……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和协调”。 意思就是说,臣民应该同意接受最优秀的人——哲学家的统治,满足自己作为臣民的地位,而不产生僭越的欲望,想要由自己来统治;辅助者也应该服从哲学家的统 治,并且做好自己作为辅助者应该做的,不要企图夺取统治者的地位;哲学家也必须用自己的智慧来为城邦服务,不能有最高的智慧但是不愿意出来统治。苏格拉底 甚至说,对于那些有智慧但是不愿意统治的人,必须进行惩罚。这样古希腊社会所尊崇的四大德中的三个,都在城邦中得到了体现,唯独剩下一个正义的德性还没有 得到说明。   其实,苏格拉底已经为城邦的正义准备好了基础。既然城邦已经具有了统治者、辅助者和臣民的合理的安排,那么,要维持这种对于城邦来说最有利的 安排,就需要所有人都安于这种安排,不要破坏这种安排的秩序。苏格拉底说,这就是正义——正义就是“每个人在国家内做他自己分内的事”, 不要干涉别人的事情。这个结论得到了对话者的一致同意,而这正是腓尼基神话的寓意所在。首先,神话说每个人都来自于同一个大地母亲,所以人和人之间是同胞 关系,这样就使得城邦成员之间相互友爱,愿意为他人牺牲自己;其次,神话又说每个人身上天生就存在不同的金属,不同的人适合做不同的事情,这样人们就能够 做到安于自己的地位而不干涉别人的事情。达到了寓意的目的,也就实现城邦的正义。   苏格拉底本人,或者城邦的统治者哲学家,是不相信这个神话的,他知道这个神话其实是谎言。但是,苏格拉底认为,为了维护城邦的秩序、确保城邦 的利益,统治者有权力而且有必要说一些“高贵的谎言”。腓尼基神话就是一个高贵的谎言,它虽然是谎言,但它的目的是实现城邦的正义。而且,为了实现城邦的 目的,这个神话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当每个城邦成员都相信这个神话,城邦秩序才会稳定,正义才能实现。      到此为止,苏格拉底已经成功地解决了城邦的正义问题,也就是读清了“大字”。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看看小字和大字是不是一样的。苏格拉底论证了个 人身上也存在着三种不同的部分,也就是理性、意气和欲望,正好可以对应于城邦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辅助者和被统治者。理性的特点在于它要判断事情正确与 否,而且它具有进行判断的智慧,正如统治者具有判断国家大事的智慧一样;欲望的特点在于不管事情正确与否,它都要追求它所需要的东西,正如缺乏智慧的臣民 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而不顾城邦的公共利益;意气的特点在于它拥有力量,既可以站在理性的一边,帮助理性判断事情的是非,正如辅助者服从统治者的统治,帮 助统治者维护城邦的公共利益,它也可以站在欲望的一边,帮助欲望实现自己的盲目需要,正如败坏了的辅助者迎合臣民的个人利益来反对统治者。因此,个人和城 邦在这个意义上是完全对应的,城邦统治者的德性就是理性的德性,即智慧;城邦辅助者的德性也就是意气的德性,即勇敢;而城邦上下齐心协力的节制,就是个人 身上理性、意气和欲望的相互协调的状态,欲望和意气都服从理性的统治;最后,城邦的正义也就是个人的正义,前者在于城邦内部的所有人都安于自己的合理地 位,而后者在于个人的理性、欲望和意气都安于自己的合理地位,不要相互干涉。   既然城邦和个人是对应的,那么让城邦利益得到满足的东西,也能够让个人的利益得到满足。因此,既然正义的城邦是利益最大的城邦,那么正义的人 也就是幸福最大的人,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不正义的生活是不幸的。其实,腓尼基神话同样可以运用于个人的身上,只要换一种讲法:我们 可以说,人身上理性的部分是带有金的,意气的部分是带有银的,而欲望的部分是带有铜的,这样就对人身上的三部分进行了安排,正如对城邦的三阶层进行了安排 一样。      到此为止,苏格拉底已经让人非常信服地指出了正义的意义,并且论证了正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先前他的对手提出的那三种说法,都是不完全正 确的。第一种说正义就是欠债还钱,在某种意义上也对,因为欠债还钱就是把本该属于某人的交还给他,而城邦的正义就是让每个人都获得本该属于自己的地位,个 人的正义就是理性、欲望和意气都获得该属于自己的位置。第二种说法是正义就是帮助朋友、损害敌人,其实也没错,但是在城邦中只有具有智慧的统治者才能够分 辨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而在个人身上只有理性才能够分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第三种说法是正义是有利于强者的,这种说法也没有错,但是提出这种说法的人 没有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强者。真正的强者是有智慧的人,即统治者。而有利于统治者的,就是有利于全体城邦的,因为统治者是为城邦服务的,他的个人利益和城 邦的公共利益的合一的。   因此,从腓尼基神话所表达出的正义思想来看,柏拉图认为个人和城邦之间的关系是严格对应的。城邦的阶层对应于个人的灵魂组成部分,城邦的利益 对应于个人的幸福,城邦各阶层的德性对应于人身上各个部分的德性。而哲学家王则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作为城邦的统治者,他具有城邦所有阶层的全部德性;同 时,他的个人利益和城邦的公共利益也不仅仅是对应的关系,而是合一的关系。由此可见,柏拉图的这种政治理论,至始至终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的,正因为这样,它才能够成为西方思想的先驱和基础。
365 次阅读|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9-29 04:46 , Processed in 0.04018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