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讲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今天举办的《家庭安全防卫讲座》
热度 54 东湖珞珈 2014-9-28 10:41
三个星期前,休斯顿华裔联盟的会长孙盈盈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想主办一个关于家庭安全防卫讲座。因为关于如何拥枪、家庭防卫我已经讲过两次,我回国期间W博士又讲了一次。这一次盈盈给我点了一个新的题目,要我讲一下如何装监控摄像系统的事,我说没有问题,我折腾过的,有第一手经验,知道讲什么。 前两个星期的业余时间都忙着打野鸭了,本来这个周末是EARLY SEASON的最后一次打猎机会,因为要搞讲座也不去了。昨晚写PPT写到半夜一两点,今早10不到准时赶到会场,设置电脑、幻灯机,准备演讲。每次找场地都不容易,这次在美南银行借到的房间不够大,后面好多人没有座位,都是站着的的。当地电视台ABC13也来了一位摄像记者拍了一段,最后能不能播就不知道了。 CHL 教官舒老师讲了一些关于拥枪自卫以及德州“城堡法”的事,听众反应非常热烈,提问非常踊跃。 舒老师讲完了之后我给大家讲装监控摄像系统的事,补了舒老师讲的很多听众的提问,比如“有人砸门,我开不开门?”“后院好像进了人,我该怎么办?” 有了监控摄像头,你家房子周围发生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你可以清楚的看到是什么人在周围干什么,可以给你赢得数分钟到数十秒钟的预警时间。不在家的时候,你也可以用智能手机来查看家里的情况。一旦有人进入你观察的区域,系统会自动给你发电邮,将照片发给你。 不过我这个比较专业了一点,尤其是硬件安装,软件设置,路由器的设置,“云”存储,这不是普通的张大哥李大嫂能做的,于是提问的就少多了,能自己装这个的,得是GEEK +HANDYMAN。有几个听明白的提问我都尽力答复了,其他的朋友我还是建议请人来安装。至少听了我这个讲解,明白是咋回事了,有了方向,不用自己从头开始摸索,也不容易被人忽悠了。 本来先说好了我把演讲的PPT给PENPEN,他帮我上载到爱坛。可是我今天刚刚又下单买了一个新系统,来替换我工作了四年的老系统。我想看看现在的系统到底有了一些什么变化。等我装好新的系统,更新了之后一并发到爱坛。 有兴趣装监控摄像系统的网友,这里有一个不错的DEAL: http://www.costco.com/Q-See-16-Channel-960H-Security-System-with-2TB-HDD-and-8-900TVL-Cameras.product.100123928.html http://www.costco.com/.product.100120968.html?cm_sp=RichRelevance-_-itempageVerticalRight-_-CategorySiloedViewCPcm_vc=itempageVerticalRight|CategorySiloedViewCP 这里有一篇 孙盈盈的探访,值得一看,尤其是屯子里的,大家以后多支持他们的工作: http://merryhouston.com/topic_detail.asp?id=13185tab=1239
1287 次阅读|22 个评论
分享 周孝正社会学讲座
gordon 2013-3-9 13:19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17311615/Ob/1/sid/XMzc4MjQ4OTE2/v.swf
0 个评论
分享 《大学》、心法与整体观
热度 2 老平 2012-9-23 10:29
《大学》、心法与整体观
昨天在广州做了一次题为《大学、心法与整体观》的讲座 , 下面是讲座的部分文字整理: 一 . 《大学》要点 《大学》是儒家四书之一,篇幅较短。《大学》有两种常用版本,一种是古本,出自儒家经典《礼记》第四十二篇;另一种是朱熹本,出自《四书章句集注》,这两种版本,文字都不超过一千八百字。 《大学》文字虽然不多,但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三纲八目”,具体可以从九个方面来解读,即一贯,二分,三门,四法,五素,六步,七章,八目,九用。 所谓一贯,是指《大学》的精髓是一以贯之的,这个精髓就是“中”。 二分,是指内外,即修内达外,内圣外王。三门,是指文字门、行事门、心意门,对应着文法、行法、心法。四素,是指先秦儒家成事四要素:本末,终始,先后,厚薄。五法,是指《大学》的五个重要方法:至善法,中和法,知止法,日新法,絜矩法。六步,是指先秦儒家思考问题的六个步骤:知、定、静、安、虑、得,也叫思得六步。七章,是指《大学》可分为七章:总纲章,格致章,诚意章,正修章,修齐章,齐治章,治平章。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九用,是指《大学》的应用广泛而重要,九有多和尊的意思。 另外,站在儒家心法的角度来看,《大学》不仅是儒家学说的经典之一,也是儒家心法的重要载体,因为《大学》的主要内容是八目,八目的前半部分谈的是如何使自己得“中”,后半部分谈的是如何把这个“中”扩展到社会,而“中”则是儒家心法的核心。 二 . 儒家心法 儒家心法是指儒家典籍里隐含的修身方法,由于这些方法着眼于人的内心活动,因此叫做心法。儒家心法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两个历史时期,一个是先秦时期,对应的是先秦儒学;另一个是宋明时期,对应的是宋明理学。这里主要谈的是先秦时期的儒家心法。 儒家心法的核心是“执中”。儒家早期的心法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心法谈到了“人心”和“道心”的区别,指出变“人心”为“道心”的根本方法是“执中”。这个“执中”在《论语 • 尧曰》里又记为“允执其中”。 先秦儒家心法的要点如下:一心,就是心法的核心是“中”。两端,是指构成事物的两个端头,如内外,融合两端可以得“中“。三法,是指进入“中”的三个方法:精诚,专一,至善。四句,是指《尚书•大禹谟》的四句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五书,是指记载了心法的五部先秦儒家经典:《论语》、《孟子》、《荀子》、《礼记》、《易传》。 那么儒家心法所说的“中”究竟是指什么呢?站在整体观的立场来看,儒家的“中”指的是事物的整体特性。 三 . 古典整体观 整体观是关于事物整体及其特性的理论。这里所说的整体观是指起源于中国的整体观,不是指起源于西方的整体论。它分为古典整体观和现代整体观两部分,古典整体观又叫天人合一整体观,现代整体观又叫混元整体观。 这里主要谈的是古典整体观,古典整体观从内容上分,有宇宙整体观、人体整体观、天人整体观等内容。从源流上分,有儒家整体观,道家整体观,佛家整体观等内容。古典整体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儒、道、佛等各家理论的基础。其中儒家立足于人与社会这个整体,道家立足于人于自然这个整体,佛家立足于心与性这个整体。 中国古人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一个整体,而整体是有层次的,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人与外界打交道可以从局部入手,也可以从整体入手,关键在于人的心意。心意合一就能认知、运用事物的整体,心意分离就只能认知、运用事物的局部。而对心意的运用和修养就叫心法。其中儒家心法把心意合一的状态叫做“中”,把在心意合一状态下认知、处理事物的状态叫做“和”。 四 . 《大学》之道举要 下面从儒家心法和整体观的角度简要谈《大学》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是《大学》开篇的几句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先来看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指出了《大学》的三个纲领。从心法的角度来看,“大学之道”的实质是修内、达外、止于“中”。从整体观的角度来看,这段话包含了心意整体、心身整体和人天整体的内容。 第二句话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可以有多种解读,站在先秦儒家心法的立场,它内含儒家思考问题的一种方法,叫做四得六步。这种思维方法与一般的逻辑思维不同,它的的特点是先知后修,修内知外。从整体观的角度来看,这种思维方法与心身整体,心意整体,信息整体有关。 第三句话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包含了古人成事三要素:本末、终始、先后。对应的心法内容是内本外末,有终有始,先小后大。而从整体观的立场来看,这三要素与信息整体、空间整体、时间整体有关。 《大学》经文举要就讲到这里,讲得比较简单,目的是想提示经典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解读的。(老平 2012-9-22 )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1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广州儒家《大学》讲座拾要
热度 18 老平 2012-7-13 09:46
广州儒家《大学》讲座拾要
(2011年10月29日在广州海珠区图书馆作儒家《大学》讲座) 一.开场白 刚才我问了一下,发现不少朋友没有接触过《大学》。有一位朋友说:“我还以为是关于大学教育的讲座呢,原来是关于国学方面的东西。”看来有些朋友对儒家《大学》比较陌生。其实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接触到与《大学》相关的东西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举例说明。 1.《大学》与日常用语 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其中四书之一就是《大学》;比如成语“心不在焉”,它出自《大学》正心的内容;又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来源于《大学》,属于八目的一部分等等。 2.《大学》与校训 校训往往反映一间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精神追求,中国不少大学的校训也与《大学》有关。如东南大学的校训是“止于至善”,河南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两者都源自《大学》的三纲;如香港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格物”,它一半出自《大学》的三纲,另一半出自《大学》的八目;又如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的校训是“穷理致知”,其中的“致知”也是《大学》八目之一。 3.《大学》与中国近代历史 《大学》三纲之一是亲民,也作新民,有使民众革旧立新的意思。“新民”一词在一百年前曾被多次使用,使中国近代历史烙上了《大学》的印记,例如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梁启超,他曾创办《新民丛刊》,并刊载了他的论文《新民说》,对当时的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曾参与创办和领导了湖南“新民学会”,这个学会孕育了一批著名的共产主义者,如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罗章龙、李维汉、谢觉哉、向警予等人。 4.《大学》与西方科学 大学八目的前两目是“格物、致知”,历史上对“格物、致知”有多种解释,到了清代,有人把西方传入的物理、化学等学问统称为“格致”。“格致”就是“格物、致知”的缩写。因此,当时的自然科学家被称为格致家。 到了现代,“格物、致知”的说法仍然为一些科学家所沿用,如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说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观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来描述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索,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试验。” 二.《大学》的背景知识 1.《大学》的出处 首先,《大学》不是一本书,而是儒家经典《礼记》里的一篇文章。《礼记》是一部孔子弟子、门人以及后学者论述先秦礼制的文章集,在历史上,《礼记》有两本,一本叫《大戴礼记》,一本叫《小戴礼记》,它们分别是由西汉时期的一对叔侄选编的。叔叔叫戴德,侄子叫戴圣。《大学》出自《小戴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小戴礼记》比较出名,里面有后人比较熟悉的《大学》、《中庸》、《礼运》等篇章,现在人们说的《礼记》通常指的是《小戴礼记》。 其次,《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易》、《诗》、《书》、《礼》、《春秋》。前面说了,《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到了宋代才被单独列出,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完成这件事的人是南宋大儒朱熹。 (曾子与曾祖父) 2. 《大学》的作者 小时候回老家,前辈告诉我,你是曾子的后代,长大以后要想把事情干好,要“三省吾身”,要读懂《大学》。前辈说《大学》里面有曾子的修身心法,《大学》是老祖宗的东西。因此从曾氏家族的立场来看,《大学》的作者是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末期鲁国武城人,就是在现在的山东境内。历史上称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曾子就是孔子众多学生中比较出名的一个,被后世尊为宗圣。曾氏家族认为,曾子留下了两个重要的述著:《大学》和《孝经》。而曾子为后人所熟知的是他的孝行和一些言论,例如三省修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后来我知道,关于《大学》的作者是有不同说法的,《大学》的作者起码有四种可能:孔子,曾子,子思,汉代儒生。在这四种可能当中,前三种都与曾子有关。其中孔子是曾子的老师,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也是曾子的学生。 3. 《大学》的版本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一个版本是古本,它出自《礼记》第四十二篇;另一个版本是改本,也叫朱熹本,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这两个版本的主要区别有三点:第一,古本不分章节,改本分章节,朱熹把《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是孔子之言,曾子述之,传是曾子之意,门人记之。第二,改本改动了个别字眼和一些文句的次序。第三,改本增加了“格物致知”的内容。 由于自元明以来,朝廷的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依据,因此改本和朱熹的注解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老家的前辈用的是古本,我个人认为两个版本都可以用,对现代人来说,也许改本更合适一些,因为更有条理,我们只要知道“格物致知”的内容是后来补充的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关于《大学》的背景知识,我们需要知道三点:首先,《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其次,《大学》的作者与曾子有关;再次,《大学》有两个主要版本,一是古本,一是朱熹本,朱熹本对《大学》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 《大学》的核心 《大学》的核心在于三纲八目,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八目这个叫法也是出自朱熹,他在《大学章句》里对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作完注解后写道:“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然后对格物、致知等内容作注后写道:“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从此以后,就有了儒家三纲八目的说法。 对于三纲八目的理解,难点在于三纲和八目中的格物、致知,难就难在历史上对它们的注解不唯一,并存在争议。下面试作一下简要介绍:(1)明明德:一种是指彰明光明的德行;另一种是指明了意识本有的灵明状态。(2)亲(新)民:一种是指亲近民众;另一种把“亲”理解为“新”,解释为使民众弃旧图新。(3)止于至善:到达最完善的境界。什么是最完善的境界呢?一指使明德和亲(新)民结合为一体,一指到达中庸的境界,一指到达大公的境界。(4)格物:一种是指研究事物;一种是指穷尽事物之理;一种是指去除心中不正的念头;还有一种是指使心与事物感应融通。(5)致知:一指获得知识或智慧;一指获知宇宙的本源;一指知道人本有的良知。 有了对文字的初步理解以后,再来看三纲和八目,看上去它们是两个东西,其实本质是一样的。从文字上来理解,纲原来是指渔网的总绳,可以引申为事物的纲要;目原来是指渔网的网眼,可以引申为事物的细目或要素。渔网就是由纲和目组成的,其中目听命于纲,因此有纲举目张的说法。所以要理解《大学》的核心,可以从三纲入手,也可以从八目入手。在这里,我们是从八目入手,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大学》的核心。 1.内求修身 理解《大学》核心的第一个层次是内求修身。前面说了,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八目的重心在哪里呢?就在修身。《大学》明确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不论你是皇上还是平民,做人的根本是一样的,都要修身。 什么叫修身?中国古人的修身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狭义的,身指的是形体,修身是指修正自己的身体或言行;另一层是广义的,身指的是人本身,由于古人认为人不但有形体,而且含有气和精神,因此修身是指修养自己的形、气、神。在《大学》里,兼顾了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的修身。 广义的修身包含了形、气、神三个内容,其中“神”是指人的意识活动。这在三者当中,谁是主宰?古人认为意识活动是主宰,因此不论是狭义的修身还是广义的修身,都可以而且应该以修养意识活动为主。在《大学》里,修养意识活动的重要途径就是诚意和正心,因此也叫修心。通过修心来达到修正人的形体和言行,进而提高人的生命状态,是中华古典心身整体观在儒家《大学》里的体现。 由于修身的实质是修养人的意识活动以及它的源头,而人的意识活动的本源在内不在外,因此使得中国古人的修身活动带有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内求。从《大学》以及先秦时期的各家经典论著来看,内求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的意识活动是向内而不是向外,即内求时的方向与平常相反,所以也叫“反求诸己”。二是人的意识活动是专一而不是散乱,儒家经典《尚书》记有十六字心法,其中的“惟精惟一”就是要求精神专一。 前面我们谈的《大学》修身实质和途径,是从心身关系这个角度来谈的,即通过诚意、正心来修身。按照古人的看法,修身还可以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来修身。前者是修小身,后者是修大身,前者的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由此可见,《大学》是以修身为本,修身的实质在于修心,而修心的主要特征是内求,因此可以说,内求修身是《大学》的核心所在。 2.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这个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但后世道家很少用它,反倒是儒家用得多,而且成为了儒家学说的纲要。明代思想家李贽就曾在《四书评•大学》里写道:“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具备此书。”他认为《大学》是关于内圣外王的学问。 内圣是指具有圣人的修养,也就是要有高的修身水平。外王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能够推行王道。王道就是仁政,与王道相对的是霸道,霸道是不仁之道。另一种是指生命力旺盛,不论在哪一个领域都能出类拔萃。《大学》主要是指前一种含义,即内有圣人气象,外能施行仁政。 就《大学》来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于内圣的内容,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的内容。从三纲的角度来看,前者属于明德,后者属于亲(新)民;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前者属于知内,后者属于达外;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前者属于内求,后者属于外求;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前者属于修己,后者属于治人。 《大学》认为,八目之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后者以前者为条件,如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前提。推而广之,内圣是外王的前提,认识自己是认识别人的前提,管理自己是管理群体的前提。这就意味着个人与社会是同构的,人可以通过调整自身来影响环境。这就是先秦儒家整体观的另一种体现: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儒家的学说最后是要落实到社会活动中去的,正心修身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内圣是为了外王。 3.人生三鼎 (人生三鼎示意图) 前面我们从八目入手,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大学》的核心,一个层面是内求修身,它把八目归结为一个核心,就是修身;另一个层面是内圣外王,它把八目归结为两个核心,一个是修内,一个是治外。下面我们来谈第三个层面,就是人生三鼎,它把八目归结为三个核心,一个是修身,是对自身形、气、神的修养;一个是治学,指学习和研究知识;一个是用世,是指进行社会实践。 所谓“鼎”是指容器,三鼎分别装载了古人重视的三类东西:修身、治学、用世。从后人的角度来看,八目中的格物、致知属于治学的内容;诚意、正心、修身属于广义的修身内容;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用世的内容。 三鼎装载的东西越多,说明人的成就越高,最高的成就是三鼎满载,称为“三不朽”。“三不朽”的说法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就不会被后人忘记,这就叫“三不朽”。而“三不朽”的顺序是先立德,后立功,再立言。 如何才能做到“三不朽”呢?古人认为需要从修身、用世、治学三方面下功夫,其中立德与修身有关,立功与用世有关,立言与治学有关。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三不朽”的人不多,由于道佛两家不强调用世,因此难以谈得上立功。站在后世儒家的立场来看,明清两代能够称得上“三不朽”的,只有明朝的王阳明和清朝的曾国藩。 人生三鼎把八目归结为三个核心,请看这个三鼎图,三个鼎排列成为一个三角形,其中修身鼎在左下角,表示修身是基础;用世鼎在顶端,表示用世处在人生的高峰;治学鼎在右下角,表示治学是修身的延伸。这种排法反映了儒家的价值观和先秦儒家学说的次第:以修身为本,通过修身把治学、用世结合起来,目的是要建功立业。 这个三鼎图的出现,改变了《大学》八目原有的直线递进序列:先治学,再修身,后用世,而是可以相互为用。例如,治学一方面可以作用于修身,另一方面可以作用于用世;反过来看,修身也可以作用于治学,用世也可以作用于治学。三鼎图给当代人的提示是:当一个鼎出了问题后,除了可以从这个鼎本身进行调整外,还可以通过其他两个鼎来调节。例如当我们在事业上遇到瓶颈的时候,可以通过强化修身或加强学习来突破困境。 以上内容就是对《大学》核心的三层次理解,这三个层次是从点到线再到面。内求修身是一个点,内圣外王是两个点,然后连成一条线,人生三鼎是三个点连成一个三角形,成了一个面。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三个层次的背后是中华古典整体观。 三.《大学》的心法 所谓《大学》心法,是指《大学》文字里记载和隐含的修身方法,由于这些方法着眼于人的内心活动,因此叫做心法。从整体观的角度来看,心法就是关于运用和修养意识的方法。《大学》的心法是通过调整意识活动来修正自身的言行举止、提高自身的生命功能,进而影响周围人群,管理或服务社会。 有朋友说:只听说过道家和佛家有练功方法,儒家真有练功方法吗?我个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先秦儒家有练功方法,它的方法就叫做心法。儒家最早的心法叫做十六字心法,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心法出自《尚书·大禹谟》,《论语·尧曰》、《荀子·解蔽》也有相应的论述。 这个心法谈到了“人心”和“道心”的区别,指出变“人心”为“道心”的方法有三个,就是“惟精”、“惟一”、“执中”。从儒家的立场来看,这些方法就是修身的方法。关于这个十六字心法,不是我们今天谈论的重点,等以后有结合再来说它。我们今天要谈的是《大学》的心法。 《大学》的心法包括格物的方法,思得五步心法(定、静、安、虑、得),慎独的方法,正心的方法、去偏的方法等。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两个心法,一个是五步心法,一个是正心的方法。 1.思得五步心法 思得五步心法来自《大学》前面的一段文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文字隐含了古人思考问题的五个步骤,就是定、静、安、虑、得,按照五个步骤去思考,就有可能得到出合适的结果。这个五步心法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而且有利于我们心身和谐和内外平衡,所以说它是一种修身的方法。 五步心法的定、静、安、虑、得对应着人的五种意识活动状态,而实施五步心法的过程,是意识活动由动变静,再由静变动的过程,也是意识活动由外向内,再有内向外的变化过程。概括来说是收外而定内,定内而松静,松静而虚安,虚安而外虑,外虑而内得。思得五步心法既是一个修心的方法,也是一个用心的方法。它的目的不在于心静和心安,而在于心虑和心得,这是儒家修身的特点:修内是为了治外。 2.执中的方法 (故宫中和殿上乾隆皇帝的御笔牌匾) 前面说了,《大学》心法里有正心的方法。什么叫正心呢?《大学》写道:“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当人有了情绪以后,心就不能中正,而心不正则身不修。反过来说,要想修身就需要在情绪层面进行修养。 古人认为人有七情,其中又有儒家的七情和医家的七情。儒家的七情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医家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大学》这段文字说了其中四种情绪,这四种东西与人的五脏有关系。情绪本来是属于精神上的东西,但古人认为它们与人的脏腑是有关联,其中忿懥是指愤怒,与肝脏有关;恐惧与肾脏有关;好乐是喜好,与心脏有关;忧患是思虑过度,内含悲观,与脾脏和肺脏有相关。这就是中华古典心身整体观在《大学》里的具体体现。 那么怎么样才能使自己心中正呢?《大学》似乎只给出了结论而没有给出方法,其实结论里面已经隐含了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执中。为什么这样说?既然有了情绪心就不正,那就意味着没有情绪时的心是正的,没有情绪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那就是“中”的状态。 儒家的另一经典著作《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请注意,在讲先秦儒家心法的时候,认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是一脉相承的,是可以用后者来解释前者的。 从《中庸》的这两句话来看,先秦儒家认为人的精神在没有任何思维与情绪时的本然状态就叫“中”,事情来了以后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处理,无过无不及就叫“和”。因此,《大学》的正心与《中庸》的中和是有内在联系的,或者说,正心的方法就在于执中,这个执中也与前面说到的十六字心法有关。 那么怎么执中呢?方法有多种,从无形到具体,对应着时间从先秦到后世,对应着人的意识活动从简单到复杂的。具体方法有理入法,楞神法,守中法,呼吸法,发音法等。这个讲座只介绍楞神法。 楞神法就是通过“楞神”的一刹那来进入“中”。“楞神”是一种前念已过后念未起的意识状态,它是“中”的自然表现,如果我们能够抓住两个念头中间的那个空隙,并把它延续下去,就是一种“执中”。大家可以体会一下,看看能不能体会到这种稍纵即逝的意识状态,注意只要一分辨或一有感觉就不是了。 如果一下子进入不了“楞神”的状态,可以用一些辅助的方法,例如平时养成遇事先沉默一下的习惯,又比如可以从把握呼吸当中的停顿空隙入手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回去以后可以自己琢磨一下。 执中或楞神有什么好处?首先,它是管理情绪的好方法,好就好在它能够“治未病”,不是等情绪起来以后再去对付它,而是把情绪直接压制在萌芽状态。其次,它像思得五步心法一样,有利于提高人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个可以从刚才说的“中”与“和”的意思去理解。 四.《大学》的应用 最后一个问题是《大学》的应用问题。其实在前面谈《大学》的核心和心法时已经涉及到了应用问题。比如人生三鼎图,可以通过三者的互动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又比如通过掌握思得五步心法来提高思考能力,通过练习执中法来强化调控情绪的能力等等。下面再补充两点。 第一点,是关于不同年龄段的修身。具体内容有:小儿修敬,少年修诚,青年修正,中年修明,老年修得。对于儿童来说,修身的重点在敬,敬是指敬长而不失童真;对于少年人来说,修身的重点在诚,诚是指诚于中而形于外;对于青年人来说,修身的重点在正,正是指心要正而路宜直;对于中年人来说,修身的重点在明,明是指心清明而事通达;对于老年人来说,修身的重点在得,得是指得于内而乐在外。 第二点,是关于情绪修养。修养情绪的目的,是使情绪平稳,以养成中和之气和中和之性。修养情绪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的是儒家的五常修养,五常修养既是修养情绪的方法,也是一种养生方法。具体内容有:仁民爱物去杀机,克除愤怒以养肝;恭敬礼让处世事,克除淫乐以养心;敦厚诚信待人物,克除谋思以养脾;见义勇为担义务,克除悲肃以养肺;睿智戒慎求蛰藏,克除恐惧以养肾。 2.古人修身的故事 就目前的国学热而言,可以从修身的角度入手来解读古典著作和人物,以丰富和深化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比如现在谈曾国藩的文章,不少是着眼于他的权谋,乐道于他的驭人之术和相人之术。如果从儒家修身的角度来看曾国藩,他是明清两代修身最为用功,也最为见效的一个,堪称儒家修身的典范。 我们前面说“三不朽”的时候曾经提到曾国藩和王阳明,其实曾国藩比王阳明更有代表性,因为王阳明是天资聪颖,而曾国藩是资质中等,大家也许听说过曾国藩少年背书的故事吧,故事说他在夜里背《岳阳楼记》,背了大半宿都没能背下来,把梁上的小偷堵在上面下不来,最后是小偷把书背下来了,曾国藩还在磕磕巴巴。就这么一个天赋不高的人能成为清朝中兴之臣,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修身下了大功夫。 关于古人修身的故事,史书上有很多记载,最后我讲一个古人的故事,这个故事与《大学》有关。《大学》在谈到诚意的时候提出君子要慎独,要求君子在没有人知道的时候要谨慎小心,做到光明正大。而《后汉书》上就记载了一个与此相关的故事。 话说东汉有一个儒家人物叫杨震,是陕西人士。他既教过书,又当过官。教书的时候学生很多,教出了不少人才,被人称为“关西夫子”。他当官的时候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为官清廉,不谋私利。 有一次,杨震从湖北调任山东,途径山东昌邑县,县令叫王密,他是杨震在湖北当官时推荐的人才。这个王县令为了报答杨震当年的推荐之恩,夜里揣着十斤金子前去拜见。杨震见面后对他说:你这是为何?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王县令回答:不碍事,夜里没人知道。杨震脸色一变: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说得王县令满脸羞愧离去。 按照《后汉书•杨震传》的记载,杨震说的原话是:“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后人把它改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把它当成是保守秘密的承诺或心理安慰,但它的历史出处却是在警醒人们“举头三尺有神明”,“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提醒君子要诚意,要慎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知”故事。 我今天的讲座就讲完了,谢谢大家。 (老平 2011-11-12)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1418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要办一个讲座: 合法拥枪、狩猎、家防
热度 35 东湖珞珈 2012-4-19 12:14
时间:04/28/2012, Sat 1pm~4pm 地点:Jungman public library 5830 Westheimer Road. Houston, TX 77057 http://www.houstonlibrary.org/jungman-neighborhood-library 这次讲座的内容将涵盖: 什么样的身份可以合法买枪, 买枪的手续,枪械的基本安全知识;猎人资格教育、考 试,上哪里去打猎,什么样的动物可以打等等。由于最近大家很关心家庭防卫的问题, 这次讲座里面也将会谈到这些。 由于这次的会场是公共图书馆,所以是不可能带任何真枪去的,只能是用幻灯演示了。 我会带一套自制子弹的工具去,给大家演示如何自己制作子弹。这个因为不是枪械,所 以没有问题。 这次讲座的内容是为初学者准备的介绍性质的,内容比较广,也比较浅。我准备用30分 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回答听众的问题。 这次讲座的会场座位有50个。 我现在正跟华夏学人协会联络,他们准备请一位休斯顿警察局的狙击手来讲座,如果能 请到的话,我也会在后面讲一些关于狩猎方面的比较高级一点的内容。不过这个讲座现 在还不能确定时间。
2384 次阅读|35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5 16:08 , Processed in 0.03282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