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经济学家

相关日志

分享 经济学家抓大象为什么不可笑?
gordon 2016-4-30 23:15
钱颖一以前讲过一个故事,就是经济学家抓大象的故事。 但是这个故事,用常识判断很扯淡。 因为有钱,就有人把大象抓来了。 注: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是一种非常扯淡的说法。 可能 类比或者隐喻,本身就很难说明问题。 ************************************************************************************ 我试着解释一下原因: 经济学家亦无力宣称拥有一种可以使他具有某种资格去协调所有其他专门家的各种努力的特殊知识。 经济学家所能宣称的只是,他对于诸目标上普遍存在的分歧或冲突所做的经济学探究,使他比其他专门家能够更真切地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 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握指导社会行动的全部知识 ,从而也就需要一种并 不依赖于个别人士的判断的 , 能够协调种种个别努力 的非人格机制( the impersonal mechanism )。 经济学家所关注的,便是这种非人格的社会进程(impersonalprocessesofsociety):在这种进程中,得到运用的知识要远远 多于任何一个个人或有组织的群体所能拥有的知识;而正是这样一种关注,致使经济学家得以持之一贯地反对其他一些因认为其特殊知识未得到足够重视而欲求控制 权力的专门家的抱负。 注:实际上是一种协调机制。一种超越 “专门工作人员” 的协调机制。
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金融与中国的现实问题(转)
gordon 2016-4-12 17:01
经济史学家声称:早在古希腊时代,第一张借据产生的那一刻,金融(finance)就出现了。 所谓金融,顾名思义就是指资金的融通或者说资本的借贷。 更进一步看,我们认为,金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对资源进行跨期地最优配置。 这还算不上是一个定义,但是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为了澄清“金融”一词 应当包含的确切涵义,我们不妨先详细描述一下,资源是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进行跨期配置的。 为此不得不动用经济学家历来钟爱的荒岛鲁宾逊(Robinson Crusoe)传奇。 故事仍然从鲁宾逊在沉船的残骸中取回了最后的一些谷子开始。他必须现在就消费其中的一部分,否则立刻就会饿死;但又不能图一时享受把谷子全部吃 光,还必须拿出一部分用于耕种,期待来年有所收获以维持生计。到此为止一切还好,就像经济学教科书中描 写的那样有条不紊。但很快鲁宾逊遇到一个新问题,在他耕种得已经很熟悉的那块土地上, 每年的产出量都是一个不太多的固定数目,他对此不太满意。一次在岛东边巡视时,他发现了一片看上去非常肥沃的冲击平原。他估计如果把谷子播种在这块土地 上,来年可能会 有更好的收成。但是他对此又没有十分的把握,如果把所有的种子都投放在这个风险项目上,而又不幸出了什么差错的话,那么他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来仍然难逃饿 死的命运。 现在问题复杂了,鲁宾逊必须同时决定现在消费多少谷子、投放多少谷子在原来的土 地上,又投放多少在有风险的土地上。 换句话说, 作为消费者的鲁宾逊 必须决定如何跨期地在不确定的环境下, 把资源最优地配置给同时又是生产者的鲁宾逊 。这就是金融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按照现代金融理论的术语,鲁宾逊要求解一个终身的跨期最优消费/投资决策问题,而他至少要了解随机最优控制方法,才能对这个问题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个不确定环境下的资源最优跨期配置问题都是相当棘手的。 ******************************************************************************************** 那么现实中的经济体系是如何对这个问题做出解答的呢? 既然我们说金融是一个资源配置过程,那么完成这种资源配置历来就有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 假定个人即国家,则鲁宾逊的决策就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小型封闭经济,在不确定环境下跨期资源配置问题的全部答案。 如果中央决策者完全掌握了经济的生产能力、了解每个人的偏好,对未来不确定性有足够的认识、有强大的计算能力来随时求解上述随机最优控制问题,并可以由始至终地贯彻自己的意志,理论上他完全可以胜任在不确定环境下最优化跨期资源配置的任务。 这正是大部分前计划经济,包括1956—1979 年间的中国所努力从事的工作。 但是出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从20 世纪80 年代起,几乎所有计划经济的中央决策者都不约而同地开始(部分或者全面)放弃履行资源跨期配置任务的职责。 以中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所占的比例为指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央决策者逐渐放弃了直接参与资源跨期配置决策的过程。 计划经济把资源跨期配置的任务交给了另一种可供替代的制度安排——市场。 整个封闭经济条件下,市场化的跨期资源配置过程和结构如图所示。 在市场体制下,原来由中央政府做出的决策又重新回到了鲁宾逊式的个人一级。 个人,或者更一般的经济体系中的资金盈余单位,获得收入并分割为当期消费和投资。 而在另一方面, 经济体系中存在着大量提供产品和劳务的实际生产者(主要是企业,也包括政府),为了生产和再生产,它们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在它们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的资金来源一方,是代表收益要求权(claim)的股票、债券和债权;另一方的资产则产生收入,再分配给个人进行新一轮的投资、扩大再生产和资源跨期配置过程。 连通消费和生产,媒介资源跨期配置的就是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这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同时也是货币经济)环境下金融的全部内容, 因此,实际上现代金融可以视为不确定环境下,资源跨期最优配置的市场解决方案。 换句话说,我们把金融定义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通过资本市场,对资源进行跨期(最优)配置。 ******************************************************************************************** 应当说,明确了金融的含义也就明确了金融学的对象和内容。但事实上,目前国内外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中,开设了各种各样的金融学课程,例如投资学、公司 金融学、金融工程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经济学、货币银行学、 国际金融学、公共财政学、数理金融学、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等。 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并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重叠。 尽管人们普遍认识到:原则上它们都属于广义金融学的范畴,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它们不得不处于目前这种离散的状态。迫切需要建立起一个能够涵盖这些紧密联系的分支学科,并为其提供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统一学科。 为了探讨这种统一学科是否有存在的可能性,我们不妨先看一下现有这些分支学科(也即是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微观层面上, 投资学研究如何把个人、机构的有限财富或者资源分配到诸如股票、国库券、不动产等各种(金融)资产上,以获得合理的现金流量和风险/收益特征。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以效用最大化准则为指导,获得个人财富配置的最优均衡解。 金融市场学分析市场的组织形式、结构以及微结构(microstructure),同时考察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它们的特征,以及它们在实现资源跨期配置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它们的合理价格是这种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 公司金融学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最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并形 成合适的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它会涉及到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一些诸如委托—代理 结构的金融安排等深层次的问题。 金融工程学则侧重于衍生金融产品的定价和实际运用,它最关心的是如何利用创新金融工具,来更有效地分配和再分配个体所面临的形形色色的经济风险,以优化他们的风险/收益特征(profile)。 最近才逐渐明确并正在快速发展的金融经济学,则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作为金融学科(统一)理论基础的金融学。同经济学面临的任务一样,它试图 通过对个人和厂商的最优化投资/融资行为以及资本市场的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分析,去考察跨期资源配置的一般制度安排方法和相应的效率问题。 而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上除了一些必要的关于货币本质、形式,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的介绍以外, 货币银行学的核心内容是货币供给和需求、利率的决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于宏观金融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相应的政策建议。就此而言,可以说它是主流宏观经济学的一种货币演绎。 国际金融学本质上是开放经济的货币宏观经济学,因而它往往被认为是货币银行学的一个外延和必然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它主要关心在一个资金广泛流动和灵活多变的汇率(exchange rate)制度环境下,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的条件和方法。 与以上这些分支学科相比,数理金融则显得比较独特,与其说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倒不如说它是做为一种方法存在。它主要使用一切可能的数学方法,来研究几乎一切金融问题,特别是复杂产品定价和动态市场均衡。 类似的还有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本质上它属于计量经济学:基于实际数据,以统计计量的方法为各种金融模型和理论提供效验(验伪)手段和证据。 综上所述,我们大体上可以认为: 金融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数理金融和金融计量经济学除外)所考察的金融现象发生在不同的层次之上,并存在着某种分工。 藉此我们提出构架金融学科的总体设想: 以金融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两门学科为主干,建立起统一的金融学理论学科, 它包括微观金融学(Microfinance)和宏观金融学(Macrofinance)两大分支。 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变化,它不仅意味着分类逻辑的通畅和完备,而且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各种学科之间的固有联系变得有机、清晰,并紧密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框架结构中。 建立一门学科,首先必须明确它的研究对象,又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论的问题。 这就必须首先为金融学下一个靠得住的定义。基于前面对“金融”一词内涵的认识,我们说金融学是研究如何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通过资本市场,对资源进行跨期最优配置的一门经济科学。 这听上去是不是有些耳熟呢?是不是很像经济学的传统定义呢? 实际上,金融学最早游离于正统经济学之外,是道琼斯(DowJones)式的简单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④,由于有巴舍利耶 (Bachelier L.)、马科维茨(Markovitz D.)、阿罗(Arrow)、德布鲁(Debreu)、 托宾(Tobin J.)、夏普(Sharpe W.)、萨缪尔森(Samuleson P.)、布莱克(Black F.)、休尔斯(Scholes M.)、默顿(Merton R,C.)、哈里森(Harrison D.)、克里普斯(Kreps)、达菲(Duffie D)和黄(Huang C.H.)等经济学家们的杰出工作,它日益向严格的经济科学靠拢,并紧紧地与正统经济学结合在一起⑤。实际上它就是经济学⑥,正如现代经济学最新的研究方 向就是试图在涉及不确定性和动态过程的问题上有所突破一样,金融学视它们为应有之义和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因此可以说金融学是专门研究不确定性和动态过程的经济学。 所以不奇怪它同正统经济学在学科研究内涵和基本方法论上存在某种相似性。 ******************************************************************************************** 与其说是由于研究方法(与经济学本质一致),还不如说是由于其特殊的研究对象(货币、金融现象),使得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存在。 实际上,金融学的这个定义和微观金融学与宏观金融学之间的关系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微妙。 把它们与经济学的定义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对照,就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从 1870 年的边际学派(Margin School)到马歇尔(Marshall. A)一脉相承的新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就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在一个制度永远不会变化的世界中,市场机制巧妙地安排产出、分配、社会福利⋯⋯人们在感叹这种制度的美妙时,只 要无为而治就可以了。 这种乐观情绪一直维持到20 世纪30 年代动摇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学危机。 这之前只有惟一的、研究资源配置的(新古典)经济学。 而以凯恩斯革命(Keynsian revolution)为分水岭,新古典经济学,包括它无所作为的政治信念,被正式冠以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的名称; 而凯恩斯和他的追随者倡导的宏观分析方法及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建议最终形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从此经济学包含了宏观、微观两大分支,而原有的经济学定义也得到了拓展。 ******************************************************************************************** 反观金融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在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那里,他们关心整体价格水平(如货币数量理论)、利息率决定和资本积累过程等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更多的是在宏观的意义上考察金融(经济)问题(熊彼得,1951)。 新古典后期的经济学家们,如维克塞尔(Wicksell), 则通过利息理论把宏观金融问题与一般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和经济危机)紧密结合在一起考虑。 等到凯恩斯的革命,顺理成章的,它不但确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也标志着现代 宏观金融学的形成,从此宏观金融学的核心内容——货币理论也同时作为宏观经济学中的 重要内容被不断改进,并一同传授给学生。 与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相反,金融学是先有宏观部分,再有微观部分的 。 一般认为微观金融学出现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如同新古典的经济学(即后来的微观经济学)一样,它也是一种价格理论。 它认为使得资源(跨期)最优配置的价格体系总是存在的,反过来说, 这句话就意味着: 它的目标就是寻找使得资源最优配置的合理(金融资产)价格体系。 宏观金融学 则没这么乐观, 由于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货币主义赋予它的精神实质都是国家干预(资本)主义 ,它势必拓展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版本。 因而有必要再重申一下,我们上面给金融学下的定义是新古典意义上的,它同时也适用于我们的微观金融学。 而宏观金融学则是资源非有效配置情况下(即自由价格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失灵),对微观金融学(即新古典的金融学)的一种现实扩展,尽管获得这种认识的历史顺序与逻辑顺序正好相反(同经济学相比较而言)。 我们希望这种意义上的金融学(包括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能够对现有各金融学分支学科提供足够的兼容性;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提供一个开放的学科结构,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金融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需要。 接下来让我们具体看一下,应当如何安排这门学科的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来实现对现有众多的金融学分支学科的兼容。 微观金融学: 微观金融学主要考虑金融现象的微观基础。如同微观经济学一样,它实质上也是一种价格理论,它研究如何在不确定情况下,通过金融市场,对资源进行跨 期最优配置,这也意味着它必然以实现市场均衡和获得合理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为其理论目标和主要内容。也许受到实际工作的过多影响,它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资产 定价(asset pricing)。 首先需要阐明的是: 微观金融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以及使用的主要数学工具和方法。 在初步引入不确定性、时间等一些基本概念后,同微观经济学类似,为了呈现理性决策的基础,需要建立个人偏好公理体系和效用函数理论。 有了上述基础,接下去很自然的,会考察个人如何做出投资/消费决策,以使得个人终身效用最大化。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便是生产者的融资行为理论。 企业如何做出它们的投资/融资决策,通过合理的资本结构安排,使得所有者权益最大化。 资金的供给者(投资者)和需求者(融资者)最终在资本市场上相遇。 同产品市场上的情况类似,当市场均衡时③,资产的价格和数量必须同时被决定。 一个完整的金融市场必然包括为克服风险而产生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同样的,它们的价格体系也是人们极为关心的。 此外,另一媒介资源跨期配置的支柱——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它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也是微观金融分析的应有之意。 宏观金融学。 宏观金融学研究在一个以货币为媒介的市场经济中,如何获得高就业、低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⑥。可以认为 宏观金融学是宏观经济学(包括 开放条件下)的货币版本 ,它着重于宏观货币经济(包括了开放条件下的)模型的建立,并通过它们产生对于实现高就业、低通货膨胀、高经济增长和其他经济目标 可能有用的货币政策结论和建议。 注: 上文是 《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一书的导言 ****************************************************************************** 中国人对经济学的崇拜,实质上是对金融学的崇拜。 和万虎的《一叶知秋 —— 经济学在中国的尴尬》,结合着看,别有一番滋味。 经济学提供的 “普通课本” ,解决不了中国人现实中急于处理的问题 。 注:相信我,其实你想学的不是经济学。
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如何对应炒股者的问题?
热度 25 云潇Rg 2016-3-30 23:46
前日一券商老总告诉我一个秘诀,要让前来咨询的客户满意的方法不是说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而是说出他们想听的答案。 他给我举了个例子,券商营业部投顾每天碰到客户前来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套牢了,要不要卖?涨停了,要不要卖?回本了,要不要卖? “客户来问你这个问题,显然他心理纠结,既想卖,又不想卖。卖了,怕涨;不卖,怕跌。 这样的难题,别说是巴菲特,神仙都难给出正确的答案。 其实答案正不正确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客户接受,并照做,而且结果是无论涨了跌了,他都还会来谢你。 说出客户心里的答案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客户心里的答案是什么,其实他来问你的时候就已经告诉你。”—— “客户想抛,但又不想全抛” 套牢了,【 先抛一半】 ,如果再跌不会损失过大,如果涨也有机会回本。 涨停了,【 先抛一半】 ,如果跌了已经兑现一半利润,如果再涨则还有种子。 回本了,【 先抛一半】 ,控制再跌的风险,也能赚到再涨的利润。 其实,当客户听到【 先抛一半】 时就很满意,因为你说中了他的心坎,后面的理由不再重要,如能自圆其说,自是锦上添花 ,他就对你更加言听计从。 这才是答疑的最高境界。 难怪,与我这样做惯投资甲方的人,对话很难进行下去。因为甲方只说自己所想,全然不顾客户所要。“这支票不熟。”“我一般不荐股。”“你需要自己判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得反思。 来问我人民币会否会继续贬值,是否要买美元保险,其实人想听的是“对!会贬值!赶紧买~” No-No-No,这只是初级销售。金牌销售会这么说,“你的担忧不错,人民币短期看跌,但长期国际局势 错综复杂 , 配置美元资产有效对冲汇率风险, 合理 的比重是关键。” 来问我是否该买房,不跟90后死扛的人,就想听一句“该出手时就出手,但要挑选 性价比高的 ” 来问我P2P出来的钱,是否能投资信托基金,就想听一句“的确信托基金风险相对低,但仍须 注意甄别 ,选择优秀的管理人” 大众传媒时代,为什么这世上真相反倒越来越少? Because that's what needs to happen. Because sometimes the truth is not good enough. Sometimes people deserve more. Sometimes people deserve to have their faith rewarded. 因为真相太丑陋,太骨感,太现实。 这个世界缺的不是钱和真相,而是信仰与爱! 搜索 复制
个人分类: 投资|760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行为经济学导论(转)
gordon 2016-2-28 07:07
我不是 “抄书狂魔” ,只是想讲清楚这么一个事情。 离开了作为先见的“偏见”,我们根本无法进行任何思考 (因此有必要始终对自己的思考持一种开放的 反思态度)。 注:把一个事情讲清楚不容易,自然就会多说两句。 ************************************************************************************* 行为经济学导论 作者:叶航 我 学术生涯 大部分 研究 都与行为经济学有关 ,但 2014 年之前从未想过 开设行为 经济学 课程,因为找不到一个关于行为经济学的科学定义 。如果自己都不能清晰地描述“行为经济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怎么指望学生理解行为经济学呢?不能为学生提供真知灼见,无异于误人子弟。我以为,这是教师必须恪守的原则之一。 事实上, 过去半个多世纪 以来 行为经济学 一直 扮演 了 一个传统经济学批判者 抑或修正者 的角色 ,但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都不可能仅仅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对此,我们 不妨看看行为经济学家自己的 观点 。 2004 年,科林·凯莫勒( ColinCamerer) 、 乔治·罗文斯坦(GeorgeLoewenstein) 、 马修·拉宾(MatthewRabin) 作为主编( 此 3 人均为行为经济学炙手可热的领军人物 ) , 邀请 当时国际上最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 30 余人,共同编 写 了一本《行为经济学新进展》 。在该书导论中,他们为行为经济学的学科属性定下这样一个基调: “行为经济学为经济学提供了更为现实的心理学基础,从而能提高经济学的解释力。” “行为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分析中强化心理学基础并使之更符合现实,这将有利于改进经济学自身的方方面面——能激发理论洞察力,更好地预测实际现象,制定更合理的政策。” 上述阐释中,行为经济学被描述成一种通过“强化心理学基础”使经济学更符合现实,从而 能 “提高经济学解释力”的 方法或途径 。过去 10 多 年中,这一描述成了理解行为经济学的标准“定义”。如果真是这样,行为经济学 不仅算不上是 一门独立的学科,甚至 都 谈不上是经济学属下一门 独立的 “子学科”, 因为 它本身就应该是 传统 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尼克·威尔金森( NickW ilkinson )所说 : “我们其实 没有必要 将一本书命名为《行为经济学》,如果我们的研究目标是 人们在各种条件下如何配置资源,那么在这个意义上,任何经济学都与行为有关 。” 2015 年 ,戴维·莱布森( DavidLaibson )和约翰 · 李斯特(JohnList )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 宣读的一份报告 中 建议 ,行为经济学 研究的内容应该被整合进传统的经济学教材,而不应该开设一门独立的课程 ,因为二者 间存在 着 强烈的互补关系 。 我把上述观点称 作 行为经济学的“取消派” 。 他们不想让行为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只希望加入一些符合心理学 的 经验事实来“改造”经济学,从而与 传统 经济学融为一体。我认为这或许是凯莫勒等行为经济学家的真实想法,但 极 有可能只是他们的一种“策略”:面对新古典经济学这一强大对手,指望通过“示弱”和“归顺”来消解可能遭遇的激烈反抗。 不 过,指望通过心理学“改造”传统经济学的想法往往显得过于天真,因为这一想法忽视了两门学科在理论构建上的本质区别。经济学是一个 逻辑演绎系统 ,它的所有 命题都来自一个基本的逻辑前提,即“理性人假设”。而 心理学是一个逻辑归纳系统,它的所有命题都来自具体且分散的经验观察 。 对经济学家来说,“理性人假设”是一切分析的出发点 ,但心理学家却“常常为发现人类的‘非理性’而幸灾乐祸” 。 更婉转的批评来自 德鲁·弗登伯格( DrewFudenberg ) 。 2006 年,他 在《超越“行为经济学新进展”》一文中 提出, 行为经济学在改进理论时所使用的常规方法就是在标准的经济学模型中修改 一 两 个 假定,以使之更为符合心理学上的真实性;但这种步步为营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危险,尤其在均衡分析、策略互动和自控理论中更是如此;对某个假定的放松,可能会对其他假定产生间接影响,使得这些假定彼此冲突,这一点必须予以考虑 ;因此,构建模型的人需要将所有假定视为一个整体,并考察其中有多少假定需要修正,从而使这些假定在重设后不会彼此冲突 。 弗登伯格 的 “担心”包含着一个深刻见解。比如,几乎所有行为经济学家都认为 有必要把冲动和短视等非理性因素、以及同情和正义等非自利因素引入经济学分析 ,从而可以使 我们在多样化和异质性的基础上对人类行为作出更全面的认识。但行为经济学家也许没有想过,正是这样一种“改进”,将会导致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经 典博弈论的彻底颠覆。因为在经典博弈论中博弈者的策略互动严格依赖于所谓的“共同知识”( commonknowledge ), 而“共同知识”的核心则是新古典经济学适用于所有同质个体的“理性人假设”。正是基于这个假设和共识,博弈双方才能藉此推断对方的策略并制定自己的策略, 从而形成有效的策略互动。试想一下,如果博弈双方是多样化、异质性的个体,我们怎样才能判断对方的策略并制定自己的策略?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我们又如何 计算“纳什均衡”?如果没有了策略互动和纳什均衡,经典博弈论乃至当代主流经济学还能存在吗? 因此,当行为经济学家 希 望把那些虽然符合心理学经验、但却明显违背“理性人假设”的事实补充到主流经济学的教材中去时,他们的“一厢情愿”会遭受什么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在我看 来,行为经济学的出路不是乞求主流经济学的接纳,从而把自己作为主流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行为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要有 自己的理论建构。而这一建构的核心 , 则是它必须能够提出一个 既能与 传统经济学 “理性人 假设 ”匹配的、 具有同等学理重要性的 ,又能包容行为经济学家所有洞见的 替代性假设。 上述 转机出现在 2009 年。 这一年, 美国著名桑塔费学派经济学家赫伯特·金迪斯( Herbert Gintis)在《理性的边界:博弈论与 各门 行为科学的统一》 一书 中提出 了一个在学术地位上完全可以替代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新假设—— “ BPC 假设”。 所谓 BPC ,是信念( B eliefs )、偏好( P references )和约束( C onstraints )的指代。 金迪斯认为, 这三个基本要素决定了人类的行为模式。 与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不同,“ BPC 假设”首先强调了信念对人类行为的重要影响,而信念作为一种“主观先验” ( subjective priors ),通常无法用理性来解释,它是通过个体的学习和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其次,“ BPC 假设”强调的偏好也与传统经济学有本质区别,它认为人类不仅具有自利的“个人偏好” ,而且还具有非自利、甚至利他的“社会偏好”;最后,“ BPC 假设”中的约束则在传统经济学强调的货币约束和信息约束外,增加了情境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由此可见, BPC 假设所强调的非理性因素、非自利因素、以及情境因素对人类行为模式的影响与决定作用,基本囊括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行为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研究的所有内容和洞见, 从而为行为经济学提供 了 一个 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独立 的逻辑前提 。 2009 年以后,我的思考主要聚焦在弗登伯格对行为经济学家的批评上,即在放松“理性人假设”的同时怎样修正经典博弈论的其他假设,从而使它们不会彼此冲突。 如前所述,这一修正的关键在于, 在 承认人类行为多样化和偏好异质性的前提下, 如何 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策略互动和均衡状态 。 结果发现,科林 ·凯莫勒( ColinCamerer ) 2003 年提出的“行为博弈”范式 和 梅纳德·史密斯( MaynardSmith ) 1982 年提出的“演化均衡”范式 就可以很好地描述“ BPC 假设”下人们的策略互动和动态均衡过程。经过整合, 一个 在我心目中期盼多年 的 、独立的行为经济学理论框架终于浮出水面。 2013 年, 在《超越经济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 一书导论中,我第一次对这一理论框架的雏形进行了阐述。至此,我觉得给学生们讲解行为经济学的条件成熟了。 2014 年, 我 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 《行为经济学》课程 。 2015 年,我又将该课程一个较为通俗的版本延伸至浙江大学 的 本科生。 而这本 讲义 , 则 是我 2014 年以来在课堂上讲解《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过去 10 多年中 ,行为经济学也许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文献数量呈 指数 式增长,学科边界迅速扩张、令人目不暇接 :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演化博弈论、演化动力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基因科学 、乃至计算机仿真模拟 等学科的研究 内容 和研究 方法都 纷纷融入行为经济学的版图。这种跨学科发展的态势并不让人奇怪,因为行为经济学 的 研究对象 是 人的行为,而人类行为本身 就 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上述各个学科的研究 内容 ,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也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但这种学科快速扩张带来一个 棘手 问题,就是使行为经济学的内容显得 异常 庞杂和凌乱 ,从而让希望研究或了解行为经济学的读者无所适从、倍感茫然。 当然,让读者产生“茫然感”的责任肯定不在读者而是在作者身上。 与国内外 现有的 任何一部行为经济学教材相比 , 我的 这本 行为经济学讲义 就是试图消除读者的这种“茫然感” 。这本讲义 最大 的 特点在于,它虽然囊括了行为经济学最近 10 年来前沿研究各方面的内容,但 读者 却一点不会觉得它像一盘拼凑起来的大杂烩。其主要原因,就得益于我所构建的 行为经济学 理论框架。事实上,这也是我希望每一个学习行为经济学课程的学生,以及每一个阅读本书的读者在自己心目中 应该 描绘的行为经济学图景。 叶航 2016 年 7 月 16 日 于杭州老和山麓 注:这个日期,原文如此
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权力的积木7:暴力的垄断(转)
热度 3 gordon 2016-1-2 20:16
马克斯·韦伯(Max Webb)将国家定义为一种垄断暴力的实体,即,它宣称在其领地内,只有它自己或经它允许,才能合法的使用暴力;这一定义(或至少作为判别标准之一)被政治学家普遍采纳,它确实抓住了国家的核心特征,对暴力的垄断,是私人武装组织向国家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假如一个社会始终没有任何组织能做到这一点,它便处于无政府状态。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转变,是出于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当武装组织从特定劫掠对象那里榨取财富时,假如他预期这是与对方的最后一次遭遇,那么最优策略便是洗劫一空,但是由于活动范围总是受限于地理、交通和生态条件,劫掠者往往只能从十分有限的一群受害者那里渔利,此时,竭泽而渔,毁坏潜在劫掠对象的生计,或将其吓跑,皆非最佳策略。 这一点和经济学家阿瑟·拉弗(Arthur Laffer)就政府税收政策所提出的一条原理类似:当税率从低水平提升时,税入增加,但税率提升同时也在削弱税基,达到某个临界点之后,继续提高税率反而会减少税入;同样,在长期劫掠/勒索关系中,也存在一个相当于拉弗极限的最优剥削策略。 然而, 要实施最优剥削策略,就必须垄断暴力,否则,你不竭泽而渔,别人也会 ,你精心呵护税基,结果却只是让竞争者占了便宜; 为了避免这种特殊的公地悲剧,武装组织就需要在其势力范围内排除竞争者,从而将公地私有化 ,变成专属领地。 一旦垄断地位建立起来,这些组织的行为模式也随之而改变,索取 定期贡赋将取代机会主义的劫掠行动 ,因为定期收保护费比伺机劫掠省事多了,遭遇的反抗也少得多,对于无力保护自己的弱者,纳贡也好过整日担惊受怕、生死难卜,固定的纳贡-保护关系对双方都是更有效率的安排,它 避免了对抗所造成的阻值耗散 ,当然,这一安排的道德含义则另当别论。 实际上,取得优势地位的武装组织,只要有机会,总是会谋求在自己地盘内垄断暴力并建立此类纳贡保护关系,尽管我们很难追溯国家起源之前的这段发展,但从那些因各种原因而陷入无政府状态的社会中,可以看到这一模式反复出现,其中被研究的最多的一个例子,是西西里黑手党。 西西里的历史是被一连串形形色色的外来政权轮番转手的过程,就像一个成长过程中换了十几次爹妈的苦命孩子,民众对政权历来深怀疏离感和不信任; 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人推行的土地改革逐渐瓦解了原有的封建体系,特别是长子继承制的废除,导致贵族的大地产不断分割,经过两代人之后,西西里的土地主数量从两千增加到了两万,和土地贵族相比,这些小地产主既无能力也无意愿保留他们的私人武装以维持地方秩序。 1860年的加里波第革命给了西西里本已脆弱不堪的社会秩序以致命一击,一时盗贼蜂起,但混乱并未持续太久,一种新型组织很快扮演起了地方秩序维护者的角色,它通常由一位权势人物(主要是早先替贵族打理地产的管家)网罗数十位追随者,组成恩主-门客关系,向当地土地主和商户勒索保护费,同时替他们防范盗贼,摆平争端,以及对抗政府管制和逃避关税。 如同其他黑社会组织一样,明确领地边界并在边界内实施垄断,是每个黑手党的头号诉求,领地之争也是各黑手党组织(名为“家族”,其实并非血缘组织)之间时而发生火并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领地纷争,发生在一个家族为执行其保护任务而需要进入另一家族领地打击盗贼时,或者当某家族首领身亡,其旧“客户”安全信心动摇,转而向其他家族寻求保护时;为了减少领地纠纷,各黑手党家族还组成了被称为“委员会”的协调机构。 垄断暴力有着重要的制度含义,它迫使垄断者不得不扮演起纠纷裁决者的角色 ,而同时禁止针对其客户的同态复仇和自我执行等传统自力救济措施,因为这些措施很难和普通攻击或勒索行动区分开来,而后两种都是对他本人的直接挑战;比如甲从乙店里强行拿走几袋面粉,说是乙欠他的,于是乙向收了他保护费的丙求助,此时丙就必须查明实情之后才能决定如何行事,特别是当甲也是他的客户时,更不能单听偏信。 然而,等到自力救济既已发生,再要查明真相并实施矫正,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而且 自力救济往往会发展成轮番报复和血仇循环,造成大量不可逆的后果,最初的是非曲直早已湮没于漫长纷争之中,后果更是无从矫正,如此一来,组织所提供的保护便失去了可信度,所以,可行的做法是干脆禁止自力救济 (当然会有一些必要的豁免,比如紧急情况下的自卫),一切纠纷必须提交保护者裁决后才可实施矫正行动。 这样,保护组织便承担起了一种司法职能,它不同于传统部落社会常见的司法机制,后者的仲裁结果通常没有强制性,其约束力仅仅来自熟人社会的道德压力,因为这些社会缺乏拥有压倒性武力的组织可为裁决提供执行力,而且 即便有这能力也未必有意愿,因为强制执行总要得罪一方,而社会秩序和其他公共品一样,大家都希望搭便车,却不愿为维护它而付出高昂代价,但垄断性保护组织就不同了,领地内的秩序直接关系到保护费收益 ,同时他也拥有执行能力。 对暴力的垄断不仅表现为抵御外部攻击和压制内部冲突,也体现在对 “对外攻击行动” 的约束上,因为攻击会招致报复,而 报复行动常无差别的落在整个群体头上,这既抬高了保护成本,也会破坏保护组织与邻近组织的友好关系,从而危及其领地控制,所以只有符合组织外交策略的对外攻击才会被允许 ,假如没有这样的约束力,外交策略便无法展开;那个人人都是战士,谁都可以自由组队、自主选择对象发起攻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正如诺齐克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所分析那样的, 在某一群体内取得支配地位的保护组织,为了有效履行其保护责任,不得不约束所有群体成员的行为 ,无论是不是向其缴纳保护费的客户;结果,无论出于裁决纠纷的需要,还是约束行动的需要,保护组织必须向群体成员施加一套行为规范,它将部分取代原先由自发协调所形成的社会习俗。 至此为止,政治学家用于识别一个国家的那些元素,已逐一就绪了:一个职业化的统治团队,一块边界明确的领地,对暴力的垄断,常规化的财政来源,向社会成员施加一套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司法系统; 从霍布斯自然状态中,巨人利维坦正森然浮现 。 在此过程中,并没有自由人自愿向利维坦让渡权利这样的事情,只有威胁和恐惧之下基于利益考虑所达成的均衡,一些社会契约论所宣称的让渡契约,只是基于后来才出现的政治伦理,为将国家起源过程合理化而作出的理论虚构,这些伦理原则显然不存在于前国家社会,因而不可能被用来规范最初的让渡和缔约过程,相反,它们是国家所建立的和平秩序长期持续的结果,有些甚至只是近代化过程的新近产物。 国家的诞生改变了社会结构的发展方向和节奏,将大型社会的组织从社会关系协调问题转变成了政治组织和控制经营问题, 统治团队无须与被统治的各群体保持熟人关系,只须通过定期征收赋税、裁决纠纷和惩罚叛逆来反复宣示统治权,在文官系统建立起来之后,核心权力集团甚至无须与下层官僚保持熟人关系,只须确保他们既可履行职责又不掌握武力即可。 只要能组建起一个紧密合作且拥有压倒性武力的统治团队,便可通过征服既有的、已经略具规模的定居社会而创建大型国家;在15世纪以前,秘鲁高原从未有过比酋邦更大的政治实体,每个酋邦约几万人,印加帝国的创建者只用了数十年时间,便逐个征服了这些酋邦,建立了一个拥有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上千万臣民的帝国,这还是在没有车马和文字的条件下做到的。 在有了更强大的武器(特别是进攻武器)、更好的交通和通信工具、基于文字的更高效管理与控制手段之后,征服将更迅速,统治也更有效,所以,伴随着每一次重大技术和组织创新,就会有一轮大型国家创建运动,秦灭六国从长平之战算起也只用了40年,最后决战只花了10年,成吉思汗家族在三代之内就征服了大半个文明世界,如此快速而大跨度的征服,说明征 服者根本不需要和被征服者具有文化同质性,而这是以往维系社会的必要纽带。 大型国家在其广阔领地中所建立的和平秩序,将众多小社会连结成了大社会,尽管占人口多数(常有90%左右)的农民仍生活在村镇庄园等小型熟人社会,但和平条件下变得更繁荣的分工和贸易,也孕育了许多更具流动性的专业阶层,武士、文官、行商、工匠、艺人,其活动范围和社会关系都突破了旧有的社区边界和家族结构,他们不仅在各社群之间建立了交流网络和联系纽带,也创造了一种全国范围的共同文化和通用语。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兴起演示了这一效果,士最初源自那些在宗法制下难有出头机会的诸侯幼子们,因为长子继承制,幼支小宗的地位随世代更替而不断跌落,特别是当土地充分开发、领地扩张也达到极限之后,次级分封无法继续,小宗子弟为维持其社会地位,必须发展某种专业技能,以求服务于某位领主。 早期的士大多是武士,因为武人是最早分化出的专业阶层,但逐渐的,他们发现还有众多专业技能可以发展,于是有了文士、谋士、策士、术士、方士……,最终形成所谓诸子百家;得益于贵族之间广泛的姻亲关系,他们都能在各国找到接待和庇护者,有能力周游列国寻找效力机会,因而这一阶层变得极具流动性,到战国时,他们已在各国取代世袭公卿的地位,也正是在此期间,该阶层创造并代表了华夏共同文化和民族认同。
278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小计委,中国的巨大创新
热度 1 gordon 2015-11-26 04:15
20世纪70年代,伴随信息经济学的异军突起,经济学家开始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激励问题。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框架是,将博弈主体分为委 托人和代理人两类,并将两者之间的交易看作一种契约(contract),研究委托人如何通过收入转移和风险分担来激励代理人。因此,信息经济学又可称为 代理理论、契约理论和激励理论。早期的契约理论假定契约是完全的(complete),即缔约双方可以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并以可证实的条款写入合同 之中,而且合同能够被第三方(如法院)无成本地强制实施,因此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事前设计精细的激励机制。 然而,由于有限理性和交易费用的存在,现实中的 契约通常是不完全的。首先,缔约双方难以预料到未来的所有或然事件,因为世界存在不确定性;其次,即便缔约双方知道会有不确定性,也难以用某种共同语言来 描述所有的不确定性;再次,即便缔约双方能够预料并且描述某种不确定性,也难以用可证实的方式写入合同之中并且被第三方实施(Hart,1995)。如果 契约是不完全的,那么事前精细设计的机制可能在事后失去了效果, 当事人不如在事前签订一个简单的契约,然后在事后进行再谈判 。出于对完全契约假设的不满, 以及从另一个角度设计最优契约的动力,催生了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不完全契约理论(incomplete contract theory)。 ********************************************************************************* 不完全契约 你无法把点滴与未来联系,只能通过回顾才能看见。(你懂的,面面俱到的计划是不存在的) 概括和一般性也是两码事的东东
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不懂经济学,你不要骗我
热度 22 zeal_zhang 2015-6-5 09:16
不小心看到一篇文章,结论比较有意思,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我们最好把高速公路和高铁都拆了对经济比较好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663-51742.html “要想富,先修路”的逻辑之所以成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修建高速公路,可以帮助中心城市的各种资源(资本、人才、技术等)向规模较小的边缘城市扩散,从而带动边缘城市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缩小区域间的经济不平等。但是最近这个假设却被有学者所质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 Benjamin Faber 在一篇名为《贸易一体化,市场规模和产业化:来自中国高速公路网的证据》的论文中发现,“被纳入高速公路网”对于“边缘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而稳健的负面作用:在 1997-2006 年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被纳入高速公路网的那些边缘城市,相比于其它边缘城市,其经济增长率平均要低 18 个百分点,而其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平均要低 26 个百分点。
2101 次阅读|18 个评论
分享 刚看到的好书,“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解疑答惑啊 ...
热度 20 范进中举 2014-11-12 09:52
近5年最好的经济学方面科普书。现在年轻人真牛,到底民智已开,大有希望。 曾经困惑的事情终于理清楚了。 对比之下,吴市场之流去耶鲁图书馆呆3个月回来,张某蝇还在嚎叫可以知道为什么中国经济学家就5个了。 忙总曾经感叹中国不是没有能人,是精英淘汰机制,过去上位的是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怎么说呢,能力超强,道德低下或者不得不低下。 那么,为什么呢,建国后社科领域是英美留学回来的,倒洗澡水把孩子倒掉,这帮人成为右派靠边了,30年后这帮靠边几十年到人生晚年的才出来抗几年旗,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呢,长期学术封闭环境下面成长起来,满脑子解放全人类的一下子发现要解放的是自己,脑子乱了。于是80年代全球的社会主义思维基本退潮,中国文化的落后性呢从五四开始就是这么认为的,经过第一代人重建后,以新中国名义树立的自信在社会主义大旗倒掉以后,中国人一代人陷入整体性的迷茫和反动中,酱缸文化啊,早熟文化啊,新教伦理啊等等,黄色文明不如蓝色文明啊,一句话中国人第一次整体性打心眼里瞧不起自己,后遗症是全民性崇洋媚外在80年代之后兴起,乃至到现在中国已经世界第二了,五十岁朝上的中国人还看见白种人,腿肚子还打圈圈。总体上中国人还是自己瞧不起自己的,这种状态即使在抗战时代,中国即将亡国状态下面都没有过。 这批80年代读书的正好是吴市场和力股份教育出来的,没有了理想信念,剩下的就是欲望了。这批人是脑子快的,脑子慢的老百姓还在建国前30年不准乱说乱动的惯性里面。所以90年代大下岗时候,几千万老工人也就局部自发性的有点活动,更多的是自己解决自己,大批的国有资产就被脑子快的精英分了。21世纪了,全国学香港搞房地产,刮掉整整一代80后,这时候再号召改革,在2008前后就不好使了,为啥呢,90年代三大改革已经把信任度搞掉了。所以2008-2013最好玩的事情出现了,就是中国的富人在大规模的移民逃离中国。 用一个老工人的话说,就是改开中拿最大好处的人居然是最恨这个国家的。当官的做裸官,恨不得不做中国人。分国有资产的恨不得赶快国家颜色革命,自己的灰色资产漂白。中小企业主恨不得当官的像欧美、香港不要管自己。白领键盘党恨不能用谷歌和脸书。于是奇葩的事情是人类历史上最大人群的经济革命居然是评价不高,居然是按照主流经济学理论必然崩溃,当然崩溃了十几年还是木有崩溃。 好在中国还是不缺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脊梁们,最近这些年民智大开,所以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建议好好看看
1227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嚎叫派经济学家的必备素质(转)
gordon 2014-4-23 13:05
问:成为一个优秀经济学家的必备素质是什么? 答:牢牢地抓住显而易见的东西,并且有意识地对它们进行痛苦而深奥的阐述。 就是揪住一点,庖丁解牛,“ 伽利略 ” 也不外如是吧。 ××××××××××××××××××××××××××××××××××××××××××××××××××××××××××××××××× 只有他妈的偏执狂才能生存,呵呵 说真话不但不招别人待见,也不招自己待见,但就是和自己拧巴。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E2NDczMzg4/v.swf 一声谢谢,帅呆了;峰哥,我爱你
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大部分经济学家都是大白痴
热度 6 gordon 2014-3-28 05:29
zz校内:“今天的计量课上,老师经过大段的分析之后得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结论:中国之所以能在08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中一枝独秀,稳定发展,完全是因为四个字:祖宗保佑。“ 拜服。 ××××××××××××××××××××××××××××××××××××××××××××××××××××××××××××××× 我都服了,最简单的道理,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促进专业分工。 以前为什么国内贸易发展不起来?交易费用太高。 为什么高速公路收费 反而更廉价呢?这是因为其它方法成本更高, “吃拿卡要 ”更多。由于费用的原因,国内贸易发展不起来。 从历史上说,荷兰、英国都是从国际贸易开始的。 杨小凯的假设是不成立的,他的理论是从专业分工开始,推出国内贸易,再从国内贸易推出国际贸易。 典型的 用框框套现实 ,实际上 先有国内贸易,再有国际贸易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 因为比较优势的原因,对于荷兰、英国这样的小国,国际贸易更划算,很简单,因为市场更大,比国内市场大的多。 历史上看都是先有国际贸易,再有国内贸易的。 英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原因和中国不一样,但 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国际贸易的量比国内贸易要大 。 ××××××××××××××××××××××××××××××××××××××××××××××××××××××××××××××××××××× 国内贸易的开拓,相对于 英国和荷兰 这样的国家,中国的要困难的多。 美国200万农民养2亿城市人口,中国 9亿对3亿。 这9亿人的吃饭时一个问题。 现在再来说说,为什么高铁对 以往交通体系是一个创新? 以前的交通体系看起来很完美,飞机、铁路、公路 ;但实际上呢,考虑到低收入人群这个特征,这并非一个最优的方案。 真正的消费者需要的是一个廉价的,安全的,能大批量运输的交通工具。速度比飞机差一点,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说高铁是一个创新。 ×××××××××××××××××××××××××××××××××××××××××××××××××××××××××××××× 可以这么说,高铁、山寨手机、小额贷款 是对中国社会的创新,完全为屌丝量身打造。 在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要何廉就当时的经济建设计划发表意见。何廉强调,经济建设要以国内的实际情况做基础,并以他刚刚做完调查的浙江省为例。何廉说:“浙江省规划要建 造2000公里的公路,可能已完工的有1500公里。建路的费用来自税收,土地靠征用取得。 我理解这个规划的军事价值,但是缴纳税赋、贡献土地的老百姓并 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 。我在这些公路上旅行,很少看到什么车辆,可能超不过5辆。对农民来说,这些公路只是供他们用双脚来走的通道。”蒋介石很惊奇,问 为 什么这些公路用不上。何廉说,道理很简单,因为农民付不起汽车运输费 。蒋介石显然深受震撼。 注:现在明白高铁的创新价值了吧,就是费用相对低廉。 ×××××××××××××××××××××××××××××××××××××××××××××××××××××××××××××× 国内贸易还是得立足 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么一个国情。任何高大上 都是吹牛逼。 四万亿的问题是货币发的过多了,但是基本方向没有大错,有问题也是操作的问题。 不能说,发展内需,发展国内贸易,促进专业分工 错了。 发展国内贸易、促进专业分工、发展内需 才是正儿八经的大方向。 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么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是关键所在。基本原因上面已经说了,有大量的人口 嗷嗷待哺,“ 吃拿卡要” 横行,什么经济都发展不起来。 强力政府正是中国社会的特征,大量的小农 配 强力政府,东亚社会的特点 。 解决这一问题,还是有赖于人口的降低。 另:强力政府也是一个创新,因为过去的政府,在统计上没有做的比这个更好的。 计划经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大胆直白地说吧, 现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屌丝利器:高铁、山寨手机、小额贷款、家庭农场、强政府。 你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那么完美匹配。知道 盎格鲁萨克逊自由和人文精神以后,越看越爱, 就象某些文青热爱西藏的感觉。 这是另一个西藏。
4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家"
热度 19 tanis 2014-2-15 12:49
看到成奎花的日志,也想到一个经济学家的段子。 仨儿经济学家掷飞镖。 第一个一镖飞出,正中靶子最左边,出靶。 第二个紧接一镖,正中靶子最右边,出靶。 第三个自己的镖往地上一扔,曰,“现在我们三人平均是正中靶心“~~
147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家
热度 24 巴巴爸爸 2014-2-15 10:28
FDH
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张维迎:经济学家的作用
热度 2 gordon 2013-12-18 07:28
张维迎获奖感言: 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殊荣。尤其是有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和一位杰出的企业家为我颁奖,我感到非常地荣幸。下面我讲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学中的利益与理念。 经济学一般被认为是研究利益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利益支配的,理性人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所以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就可以实现任何潜在的帕累托效率,这也是我长期以来在经济学中学到的东西。 但 我一直有一个困惑,如此一来我们为什么需要经济学家?就是说,既然有没有经济学家这个世界上每个人行为都是一样的,既不更好也不更坏,那我们要经济学家干 什么? 如果我们经济学家不能够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好,那么我们使用社会资源所做的这些事情可能就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学的假设,事实上也没有办法 解释我们人类为什么犯那么多的错误,包括为什么在那么长的时间内,世界上有1/3的人选择了一种经济制度,这个经济制度被称为“计划经济”,它给生活在这 个制度下的人带来了多重的灾难。我们甚至没有办法解释我们经济学内部的一些基本问题。我知道今天有一位非常令人敬重的诺贝尔奖得主萨金特教授坐在这里,他 是理性预期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我也有一个困惑,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任何预期到的经济政策是不能起作用的。但假如这样想的话,每一个政府官员也应 该有理性的预期,如果他们预期到政策不会起作用的话,他们为什么还要制定政策呢?这也是我长期的一个困惑。 过去几年,我越来越认识到,支配人的行为的不仅有利益,而且有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 也就是说,人们选择做什么,不仅受到利益的影响,也受到他们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的影响。或者更准确地讲, 人们是通过观念来理解自己的利益的 ,而人的认识有限,观念可能发生错误,这样的话,他们就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决策。 凯恩斯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他说:“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思想,不论它们正确与否,都比一般所想象的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它们统治的。 实用主义者自 认为他们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其实他们经常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俘虏。自以为是的当权者,他们的狂乱想法不过是从若干年前某个拙劣的作家的作品中提炼出来 的。 我确信,和思想的逐步侵蚀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被过分夸大了。……或迟或早,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 哪怕是胡说呢,都很有影响力,例如 柏拉图
29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家如何抓大象?(转)
热度 5 gordon 2013-10-25 04:54
经济学家如何抓大象? 据说,一个到南非抓大象的任务分给了数学家、计算机工程师、经济 学家。 数学家不急着去,他们在证明南非至少存在一头大象; 计算机工程师迅速设计好了 一套程序,从好望角出发,每十五公里搜索目标一次,与大象的差距正负不超过百分之五 的动物全部被抓来; 经济学家想了想也没有去,他们说只要价格够高,大象会自动过来的 。 经济学家的良心 医生、牧师和经济学家一起打高尔夫,他们发现一个人在场地乱打,严重破坏了 规则。管理员告诉他们,这个人是个瞎子,他为了帮助别人救火失明了。医生于是说,太 感动了,我要为他免费治疗眼睛;牧师于是说,太感动了,我要天天为他祈祷;经济学家 说,太感动了,不过如果让他晚上在这打球,会使效率得到最大化。 ×××××××××××××××××××××××××××××××××××××××××××××××××××××××× 在信息经济学中,常将博弈中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代理人”,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委托人”。 不同模型的基本特征概况: 1.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例如雇主不能观测到雇员是否努力工作,但可以观测到雇员的任务完成得如何;因此,雇员的报酬应该与其完成任务的情况有关。 2.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例如销售人员知道顾客的特征,企业经理不知道;经理设计的激励合同是要向销售人员提供刺激以使后者针对不同的顾客选择不同的销售策略。 3.逆向选择模型:例如卖者(代理人)对产品的质量比买者(委托人)有更多的知识。 4.信号传递模型:例如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雇主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雇员选择接受受教育的水平;雇主根据雇员的受教育的水平支付工资。 5.信息甄别模型:例如投保人知道自己的风险,保险公司不知道;因此保险公司针对不同类型的潜在投保人制定了不同的保险合同,投保人根据自己的风险特征选择一个保险合同。 ×××××××××××××××××××××××××××××××××××××××××××××××××××××××× 注:市场是人类万千欲望、猜度、妥协、冲突的集合,博弈论尝试从其中的一个角度探索出一条路来,现在越来越发现博弈论好用了。 张维迎,爱死你了。我们就需要这种屌人,别人说的好像都不成。 就爱看这种屌人写的书,一看,真屌。 别人写的书不行,“咂摸不出味儿”。经济学家,屌
30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信经济学家不能发财之席勒篇
热度 1 gordon 2013-10-17 06:16
09年深圳一次研讨会上席勒称“我很担忧上海的房产价格”。我提出异议:您认为中国的房子泡沫马上破灭吗?他回答“美国加利弗尼亚州房价与收入之比为8到10倍,而在中国的深圳、上海等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达到36倍”。4年过去,上海房价依然坚挺,未来人口流入预期决定房价。 此外, 以人口集聚为特征的大城市化比中国农村城镇化更迅猛 。这又可以解释三四城市房价涨幅低于一线大城市的原因。 ———— 李迅雷 还有一个事实是:三藩特别是硅谷一带房子又在创历史新高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在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给出了答案(分析荷兰), 这是因为城市里成本低。 房价这么高了,成本还低,怎么可能。 这和 “ 这一次创新活动的特征 ” 有关,信息迅速产生、迅速消亡 ,带来的变化正在不段吞噬传统行业的根基。 只要这个发动机不停歇,这种反常的现象就会一直存在。 注: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Eugene F. Fama)、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和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
361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何清涟是经济学家吗?
热度 15 晨枫 2013-9-17 00:16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focus_on_china/2013/09/130916_cr_chinapropertybubble.shtml 何清涟在BBC上发表:当中国经济只剩下房地产时 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的癌,这没有人不同意。但何清涟作为经济学家,似乎在下结论时,有搬弄数据之嫌。她在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房地产占GDP的百分比。 “2013年上半年,房地产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8%,2012年同期为13.5%。其中,住宅地产占房地产投资总额的70%。” “唯一比房地产投资更大的是制造业,其在GDP总量中的占比为18.7%,” “对比日美两国数据,可知中国这个泡沫有多大:在经济泡沫高峰时期,日本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数值从未超过9%;在美国,2008年因“两房”引发金融危机,这一数值也未超过6%。” 没错,房地产占中国GDP的比重过高,远远高于泡沫时代的美国和日本。但什么是泡沫?那就是大量投资都用于投机,而不是用于产生真实产值。何清涟倒是指出中国制造业的投资依然高于房地产,占18.7%,那美国和日本的数字呢?现在的和泡沫高峰时候的数字?在泡沫高峰时代,日本的其他91%的投资都是些什么?美国的其他94%?美日的9%和6%是只包括住房还是包括其他? 不分析那91%和94%,就断言中国泡沫比美日更甚,而在同时以中国房地产占GDP的比重超过美日作为中国经济泡沫达到危机的依据,这至少是不严谨的。
722 次阅读|17 个评论
分享 对经济学家的尊敬进一步减少了
热度 7 洗心 2013-6-25 00:37
前几个月到COURSERA 网上注册了母校一门课,号称是为科学家开的经济学课。 真正的原因是俺这个NERD 比较怀念数学了,多年工作不用, 专门选了这门号称数学用得比较多的经济学研究生入门课看看自己还会不会数数。 老公知道了也凑热闹注册了。 上课的过程主要就是两个人吐槽的过程。 optimization 过来, optimization 过去, 貌似很科学很严密的样子, 大概把一些数学不好的菜鸟绕晕了, 但optimization 之前的假定,是否成立,在哪些条件下才能成立, 永远不提不讨论。 这就是冒充科学的经济学。 后来成绩出来,没想到我这个随便混混的成绩居然还不错, above 90% . 于是俺对经济学家的尊敬进一步减少了。 其实平心而论,俺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的,但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 I don't want to belong to any club that will accept me as a member.” 对本版无辜躺枪的经济学家们提前表示诚挚道歉。
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转>市场上为什么假货经济学家那么多
热度 1 gordon 2013-1-27 19:15
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太大,而专业经济学家赚钱相对多,花时间做科普根本不划算,所以市场上假货横行。 哈耶克什么的只是一类,论流毒程度远不及货币战争这类。 这问题无解。
43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没想到还有这样的经济学家
热度 64 洗心 2012-8-29 05:58
有一位清华经管学院的老教授,将毕生约1500万元积蓄全部捐出支持贫困地区学生读书,却拒绝透露自己的姓名。2012年7月,78岁老教授因病去世。“每一笔钱都用在贫困学生身上”,是他的遗愿。而根据老教授的遗嘱,他的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 http://t.cn/zWnrh06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向赵家和教授敬礼!
121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分享 IDEAS全球经济学家排名top5%,1647个,就3个中国人,中国经济学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
热度 10 毛斯拉 2012-8-24 01:25
157 Shang-Jin 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 Beijing, China 202 Heng-Fu Zou China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cademy,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UFE) , Beijing, China 1533 Yi W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 Beijing, China 清华占2个,魏尚进和文一,中财1个邹恒甫 **** 不好意思,这是我的失误,应该讲是工作于中国大学的中国经济学家,就这3个。能上这个榜单的华人经济学家,绝对不止这3个,我是外行,这个榜单有上千个名字,因为有的华人经济学家工作于外国大学和机构,看的时候没有发现注意到。
55 次阅读|9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6:15 , Processed in 0.053354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