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矛盾

相关日志

分享 人-地矛盾,中国社会发展的困境
gordon 2017-2-11 08:46
犹太裔作家David Horowitz受邀在UCSD做关于 "激进伊斯兰"的演讲,其中提到 "穆斯林学生联盟" 是跟恐怖分子有联系的。问答环节中有个阿拉伯裔女生提问表达不同意见,结果被一个问题反问住了。 ********************************************************************** 那个孩子啊,主要是因为年轻 被人家涮了 ********************************************************************** 实际上,犹太人也不是啥好鸟。 复国为什么建在中东,不就是想利用 “民族主义” 进行快速的发展嘛 因为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也是一套成熟的体系,模仿成本低。 注:你要发明一整套东西,其实很困难的 ********************************************************************** 对于这个穆斯林学生呢,不就是本土环境不好,想换一个环境,获得快速发展嘛 到人家的地方,就不要硬抗。 ********************************************************************** 专制国家,你想宽容而不可得。 我去 跟免疫机制是一样的,自我伤害 防御而非进攻,为求得 快速的发展。 ********************************************************************** 伊斯兰女学生的错误 对于老一票,你哈哈一笑跑了。 模糊而非对抗 ********************************************************************** 保守主义,进步主义,那不就是自己说的。 翻手云覆手雨,翻云覆雨设机玄。 其实犹太人不在中东呆着,不就ok 了,那是人为制造的国家,借助民族主义,快速生长。 ********************************************************************** 绝对安全反而会引发战争,相互威胁反而能保证和平。 过早优化是万恶之源, 你越想跟人家讨论的人,人家越不想跟你讨论
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贾母那么疼黛玉,黛玉为何不敢要燕窝?(转)
热度 2 gordon 2016-12-25 02:09
【按:主子们的烦恼以及矛盾,大多来自主子和奴才阶层间的利益纠葛。贵为主子的姑娘们也深陷其中。黛玉在贾府的小心翼翼,更多的压力并非来自同阶层的人,而是下层奴才。从送宫花首露端倪。这种只有贵族才有的烦恼,可以称为“精致的烦难”。这贵族之家的痼疾,与其最终的破败也息息相关。】 林妹妹在贾府中的生活是苦是乐,也是红楼的一大公案。 一厢情愿的读者,读到黛玉的“风刀霜剑严相逼”,就以为黛玉被虐待,没妈的孩子是根草。恨不得化身黛玉的亲妈,把林黛玉搂在怀里。再深里读,又认为林黛玉的葬花词是误会,原是晴雯和秋纹吵架了,没好气,故意打着宝玉的名号,叫让林黛玉吃闭门羹。葬花吟里的控诉,当不得真。 然而,第四十五回,宝钗建议黛玉吃燕窝,黛玉叹道: 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倍受贾母宠爱的黛玉何至于如此烦恼? 二 作为凡夫俗子,我们常以为有钱有势就满足了。不要说出身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就算是富二代的公子,也都被奉为国民老公,成为多少男人的“情敌”。这种人上人什么都有了,应该没啥可烦恼的吧? 林黛玉和史湘云才貌俱佳,又投胎在有文化知礼仪的富贵之家,两样俱全。可谓幸运了。但是,某个中秋节,二人溜出贾府最高董事长贾母组织的团圆宴,去了僻静的凹晶馆时,对着清风皓月,一池皱碧,听着穿林渡水而来的幽幽笛声,二人并不是诗兴大发,而开始互诉衷肠。湘云嘲笑贫穷之家不懂富贵之家的事,又嘲笑世人的愚笨, 必得“亲历其境,他方知觉了 ”。黛玉表示首肯,然后扩大不幸面积:“ 不但你我不能趁心,就连老太太,太太以至宝玉探丫头等人,无论事大事小,有理无理,其不能各遂其心者 ,同一理也,何况你我旅居客寄之人哉!” 当然,或许这只是两个互相诉苦之人的矫情?事实没这么夸张? 中秋过了没几天,黛玉话里的探丫头就现身说法,证明湘黛所言非虚:“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这话说的严重 。一向,只有政治圈里的人要说互相吃人,比如皇室中的父子兄弟夺位,富豪们的尔虞我诈竞争,刀光剑影,充满血腥。 探春的话,却被一些红学家用来坐实黛玉在贾府的悲苦,一似新任皇后治下的白雪公主,没穿水晶鞋的灰姑娘。 虽说黛玉并非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但世家大族的日子不好过,是实打实的。而对寄居贾府的黛玉来说,不幸指数又比别人高出不少。 三 本人一向反对阴谋论 ,最怕人把怡红院当作皇宫,袭晴等为了争宠而时时算计。 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风刀霜剑。 贾府江湖的深渊在哪儿?在主子与下人的关系上。 主子离不开下人,下人更离不开主子。二者本是相互依存,互惠互助的关系。主子要奴才跑腿干活。奴才要从主子那里得口粮生存。 但有一种奴才,她们没鸳鸯那样的胆识,没紫鹃那样的聪慧,没袭人那样的细致,又没晴雯那样的好手艺,就仗着给主子捧臭脚过活。主子不得势,又没路转投明主,就挑拨离间,唆使着主子们窝里斗。万一主子从弱变强,她便从此背靠大树好乘凉。 这种人本是主子们特别防备的对象。可惜,这种防下人挑拨,防窝里斗的高度警觉性, 邢夫人是小家庭出来的人,没有这高度。听了下人的挑拨,就利落地把王熙凤收拾了一顿,看不出其中厉害的王夫人还老实巴交地说:也不用这些虚礼,把人放了罢 。这不等于支持邢夫人羞辱有理吗?把个胭脂虎王熙凤气得哭肿眼。 鸳鸯细心,发现王熙凤眼睛红肿,问了问,就打听出了真相。当别人再夸凤姐能干时,鸳鸯忍不住说道凤姐: 虽然这几年没有在老太太,太太跟前有个错缝儿,暗里也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总而言之,为人是难作的……如今咱们家里更好,新出来的这些底下奴字号的奶奶们,一个个心满意足,都不知要怎么样才好,少有不得意,不是背地里咬舌根,就是挑三窝四的。我怕老太太生气,一点儿也不肯说。不然我告诉出来,大家别过太平日子。这不是我当着三姑娘说,老太太偏疼宝玉,有人背地里怨言还罢了,算是偏心。如今老太太偏疼你,我听着也是不好。这可笑不可笑? 这些挑拨者,又或者叫告密者,在某些人那里,常常能得手。除了王熙凤被邢夫人当众羞辱,还有几件事都离不开下人的运作:吴新登家的出门没一会,中计的赵姨娘就亲自闹上门要徇私,逼得探春又哭又骂,狠话说绝。王善保家的一出手,王熙凤变成了哑巴,亦步亦趋,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王夫人被逼得下令抄检大观园,用探春的话说是:这是在作死。 贾府算不得人丁兴旺,人与人之间尚且如此倾轧复杂。若是主子多的家庭,又不知怎么样了。用政治思维解读红楼梦,某一方面来说自有它的道理。 四 黛玉心比比干多一窍,虽然不管事,但从小敏感多疑,生性聪敏。又多病,需要麻烦人的时候更多,因此,历过世事的心,领悟人情的厉害当比别人更深刻。 因此她好像每天在忙着看书写诗,忙着和贾宝玉缠绵,忙着伤春悲秋,忙着生病,没有时间和闲心去听下人们的闲言碎语。要不是因为和宝钗交心,读者哪知道黛玉心里明镜似的,对贾府的暗流暗箭一清二楚? 即便外婆、舅妈和表嫂始终如一地疼自己,也不是想要啥就要啥的。她要面对下人婆子的虎视眈眈。 正经贾府主子的探春还要面对“刁奴蓄险心”。管家的王熙凤自己那么能干,娘家强硬,尚且会被算计中招 。何况她一个寄养之人? 黛玉真的要顾忌。她也是真的顾忌。 凤姐、太太、老太太一定二话不说地给她(后来宝玉发现她在吃燕窝,就露了个口风,贾母就特供给黛玉)。 但是,她却真不能去麻烦这三个人 。因为难保有人说她不自重,真把自己当贾府的正经主子要东要西。 她是有病需要吃这么金贵的东西,如果别的主子也伸手要金贵的东西呢,贾府是不是也要一律供应?主子们不计较,但主子们的下人们是不是也不计较呢? 、 ********************************************************************************** 下人们一定会计较。探春比迎春得宠,迎春并不嫉妒,探春也同声相气,对这个姐姐经常施以援手。但下人们照样挑拔不误,在邢夫人面前说,探春就会要迎春的强。这话就说在探春毫不犹豫出手帮助迎春要回贵重首饰之后。客官看得不平啦。 黛玉对宝钗的诉苦,是大家族主子难做的苦,只有管过事的人才明白。平儿知,凤姐知,探春知,被李奶妈狠狠羞辱过的袭人知。宝钗在老家时,薛家也是大族,也是深知其中的厉害,马上就说自己给。 这些人事纠葛的厉害,人情世故的烦难,宝钗自然是早经历,并且早达到知行合一的高度。 宝钗不管何时出入园子,必不怕麻烦地关好 。帮邢夫人的侄女岫烟,都是背地里进行。湘云回史家,催着她快走,怕史家婶子不高兴拿湘云出气。 五 以前总替黛玉与宝钗结成金兰契感到不值。黛玉掏心挖肺,宝钗却只是淡淡相对。黛玉在推心置腹,宝钗却拿嫁妆开黛玉玩笑。 然而,读红楼梦是需要有林黛玉的玲珑心的。贾家是几代的贵族了,奴才们的婚姻都是主子指配。孩子们长大后又结亲,三四代积累下来,光血缘关系就很复杂。奴才与奴才还在共事中结下稳固的关系,各种盘根错结,宝钗是知道此中的厉害的。 面对黛玉的赤诚,宝钗是真不能接黛玉的话的 。宝钗的淡淡相对是必须的: 一来隔墙有耳,不保险,若流出去,对黛玉对宝钗都不好; 二来黛玉正在病中,以黛玉的性格,只怕越说越添烦恼; 三是,主子们的这些烦难,几乎是贵族家族管理上的癌症。既然无法奈何得了,又何必徒增烦恼去想它? 在这癌症面前,鲜有不败下阵来的。宁国府管理得一团乱麻,就和这癌症有关。 可卿去世,请了不是本府的凤姐来治理丧事,因为不用顾忌下人们的脸面,也不用怕挑拔离间,更不必担心有刁奴蓄险心。凤姐的才干完全挥洒开来 ,宁府的丧事才办得干净漂亮。 王熙凤管荣府管了几年,到后来,明知平儿在放水,都听平儿的话“迟早要过去那边的,何必得罪人”。探春管家,刚开始新官上任三把火,后来处理事情,却是这么个步骤:一问回过太太没有?再问回过琏二奶奶(王熙凤)没有。最后回一句:知道了。 这些精致的烦难,积累几代后,本是不可根治的。奴才是终身制,跟国有企业一样,吃喝拉撕生死全包。奴才们面对自己的切身利益,与自己的亲友结成联盟,各种拉帮结派,结盟合作,分分合合,其中利害,一不小心就扯开一个大窟窿。主子能干,被最权力者贾母看重,她们也跟着权力见涨,可以吆三喝四。主子挨骂失势,自己的前途也变得黯淡。因此,只能想法尽力帮子争。争到脸红处,离下三滥也就不远了。 凤姐在贾母生日时被邢夫人羞辱、探春管家被亲生母亲赵姨娘羞辱、邢岫烟必须当了绵衣请迎春房里的人吃酒,抄检大观园这样作死的事情,背后,都站着一群失意的奴才,她们的小心眼,她们的算计,各种挑拔离间。 六 黛玉跟宝钗掏心挖腑,宝钗却以嫁妆的玩笑跳过去,不肯接话,不肯吐半句真心话。以前觉得她冷面冷心。却不道,贵族家族那些精致的烦难,只能自个体会,冷暖自知,道不得 。若要道,只能道天凉好个秋。而作为贵族家的主子,这个癌症再磨人,也要受着,再郁闷,也得受着。老天确是公平的,人能享受多大福,就要承受多大的压力苦痛。 宝钗才是真正淡泊豁达的人,早把这一切看开。宝钗又是务实的人,真正的好友是分担,而不是仅当一个垃圾桶。面对黛玉的倾诉,宝钗不给无法兑现的承诺,给予的是真正的帮助:“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又劝她“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晚上,又派人送来了燕窝,并吩咐,吃完了只管派丫头去取。 这一晚上,不能尽情倾吐烦难的黛玉,病中终是没有毅力把这一腔郁闷吞下,写下了《秋窗风雨夕词》。诗中,她收起了葬花词中的激愤,笔锋不再凌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化作了“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还是问,但却是自问,并且,不须答。她也不再认为世间有净土,只是借景一哭“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 所以红楼梦看到最后,不喜欢宝玉。万事皆不知,百情皆不通。挨打受气被无视也都是正常的,毕竟是个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宝姐姐和林妹妹越长越成熟,体察人情,粗中有细,既打趣幽默,又伤春悲秋。都只因为风雨一肩挑!
25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好矛盾
热度 10 chenchanghai 2016-11-9 14:56
我知道希拉里上台会胡折腾搞垮美国,但却希望特朗普赢能教训绿猪。 事后看来,应该说这些看法之缺乏见识,就象那些搞民意测验的人员曾经预告,美国人民在投票中将使杜鲁门总统落选一样。从根本上说,这 些预言之所以落空,那是由于未能掌握一些极普通的人民的心理。   这全是老生常谈,无需多加发挥。但即使在今天,当中国共产党到处战胜蒋介石的时候,这些重大事件的原因,不是未得到正确的理解,便是受到蓄意的歪曲。于是我们看到,象前大使蒲立特、众议员贾德、陈纳德将军、艾尔弗雷德·兰登等这料一些高级人士,以及为蒋介石的覆灭而哭丧的形形色色的吊客,都把这个所谓痛心的结局归罪于马歇尔的错误政策、俄国人的阴谋、共产党的宣传以及天晓得的其他原因。 这些中国问题专家左看看,右看看,还惶恐地抬眼朝天上看看,却从来不肯抱着同情心地朝下看看。 他们找到造成蒋介石失败的各种各样的原因,可就是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即中国革命。是这场革命,而不是任何别的原因,造成了奇迹,把那个骄横不可一世的中国独裁者打翻在地,使东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以致整个世界历史都可能为之而改观。 摘自《中国震撼世界》
757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弯道超车” —— 怀疑和沮丧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热度 2 gordon 2016-5-12 06:57
(转载)真正的数学家什么样? ——评哈尔莫斯《我要作数学家》 胡作玄 哈尔莫斯的《我要作数学家》出版时,他已经是70岁马上面临退休的人啦。这把年纪还想要当数学家怕是真的没戏了。幸好,哈尔莫斯早已是有着国际声誉的大数 学家。既然如此,本来他可以像维纳那样直截了当说“我是位数学家”,看来他的确比较谦虚,他的书名可以说应了曹操那句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 年,壮心不已。” 因此,这本书实际上是哈尔莫斯自己如何成为数学家的自述。他与一般人不同之处可以说是三多:一是跑的地方多,见过大世面,当然也见过小世面。他在美国曾在 十几所大学任职,访问过著名的世界数学中心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到过南美、澳洲,也去过社会主义的苏联和匈牙利,在那个时候,这些可以说是很稀罕的。 二多与一多也有些关系,是结识的人物多。差不多20世纪中期对于数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大数学家在书中都有所介绍,其中还有些大人物如爱因斯坦的故事。我随 便就可以举出10位:如本世纪最有影响的大数学家冯·诺伊曼;随机分析的大家杜布;有史以来论文最多的,也是合作者最多的匈牙利数学家爱多什;苏联两位最 伟大的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和盖尔范德;使芝加哥大学中兴的斯通;布尔巴基的领袖人物韦伊、狄奥多涅和舍瓦莱;主观概率和贝叶斯统计的奠基人萨维奇等等。他 顺便提到的还有外尔·哥德尔、F·黎斯、M·黎斯、莱夫谢兹、辛格等等。 由于一般人对数学家了解最少,他的确给这些数学家的生平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除了这些真正著名的数学家之外,还谈到一、二百位不那么出名的数学家,而在这方 面多是他的学生、同事、同行(由于他的研究范围广阔,同行也特别多)以及由于各种活动的同道,所有这些数学家也都为他的主题———怎样作数学家做了注脚。 哈尔莫斯的三多则是他本人干的事多。一般数学家履历简单,无非是他写了几篇论文,教了点书,而他干的事则是他们的十倍、百倍。也许上帝的确不太公平,同样 的时光,同样的能力,他们的产出居然如此悬殊。哈尔莫斯的确是劳苦命,他把他的工作一分为三:研究、教学和服务。在研究和教学方面哈尔莫斯与其他数学家没 太大不同,可是哈尔莫斯差不多有一半时间是为数学界服务,其中的工作杂七杂八。归纳起来,一大部分是传播性的工作。 数学大国不仅研究做得好,数学传播工作做得更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数学的文化和数学发展的土壤。 他本人写过许多各种程度的书(例如《测度论》被译成上10种文字(包括中文),被公认是名著,哈尔莫斯也因此出名,在中国也广为人知),写介绍性论述和综 述(这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任何数学大国在这方都很强),写书评,当期刊的编辑,当丛书的编辑,写历史和进展简介,翻译,写百科全书条目。 另一部分是行政事务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当系主任,他花了大量篇幅写如何当好系主任,很值得一读。其它工作还有很多,例如写推荐信,他公开披露自己写的一些 信,特别是为辛格写的推荐信,的确让他引以为荣,因为辛格恐怕现在是比哈尔莫斯还大的数学家。这恐怕是数学大国的数学大家的气派,否则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 的瞎糊弄。 另外他还有学会和协会的工作以及咨询工作,所有这些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一丝不苟地去干好。他还干了现代数学家也干的第四类即应用数学于解决实际问题, 他参加战时研究,还搞过导弹。总之,哈尔莫斯在书中现身说法,正是他的生动事例使我们对于真正的数学家到底啥样有所认识。   我想,这本书有四类读者,首先当然是想当数学家的人乃至一般的数学和科学工作者,对于这部分读者,笔者的建议是最好多读几遍。不过,现代的人恐怕没有 时间或兴趣这样做,那你也可以读其中一些章节,如果你连这时间都没有又想知道他想说的主要是什么,那我奉劝你读5页尾声:怎样作数学家(546-551 页)。但愿读了尾声之后,你还能回来读全书。 “文化”这个词有时候用来指人类在千百年当中累积的艺术作品:诗歌、戏剧、各种文化、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我是不是漏掉了什么? 这种意义上的‘有文化’’,就是说和很久以前过去的人有接触,和仍在世的人共享(文化)遗产,除艺术带来的满足外,还有一种用别的方法得不到的感受和领悟。要想活着而有文化,我们必须一生继续不断地看和听。 这种文化差异之大会使你感到震惊,对于数学家来说,恐怕连对其它国家数学家的文化似乎也很陌生。不过,反过来说,如果你能一遍、两遍地仔细读下去,那么文化品味上会有很大提高。 **************************************************************************** gordon: 怀疑和沮丧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 个人拥有的能力和期望有着矛盾,而且你不可能一开始就在恰当的位置。
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儿子小一跟不上,犹豫是不是休学?
热度 16 一丁七丈三 2016-2-20 10:26
儿子是7月底的,一年级上学期上得实在吃力,除了数学还行外,语文拼音写字和英语都是前学后忘。考试两门课也是吊车尾,孩子不愿学非要大人逼。很矛盾,是让他休学半年去再上幼儿园衔接班好呢,还是继续上寄望于哪天开窍呢?痛苦 ------------------------------------- 儿子是龙凤胎,儿子从小就比姐姐在各方面要晚上半年以上,只有个子比较高一点。从小就挑食,食谱很单调,只能吃瘦肉和土豆。上学期主要是深圳教拚音进度很快,2个月就教完了,他还有好多当时记住了,过上一阵就又忘掉了,要命的还有英语,可能会相互混。 但是有个对照系,姐姐是一样的幼儿园,刚开始一个月不会,难过得会哭,但很快就掌握了,由于之前自己已经认识了几百个汉字,所以学习起来经常说太容易了。对比之下,儿子不仅不会,而且毫不着急,没有一点羞愧的样子,让人不知道怎么处理了。
2253 次阅读|18 个评论
分享 1846年的新自由主义,英日矛盾和当前的中美矛盾
热度 1 gordon 2016-1-1 06:21
新自由主义并不是一个很新的东西,在1846年,英国进入了自由主义时代。 尽管150年的保护政策、武力征服和国家控制已经使其远远超过所有的竞争对手,但是其向市场的转变却有限的很。英国40% 的纺织产品出口到了其殖民地印度,其他的出口产品也是大抵想通。英国的钢铁被高关税关在了美国国门之外,这使得美国可以发展自己的钢铁产业。但是英国的钢铁仍旧可以向印度和其它殖民地输出,即使在英国的钢铁因漫天要价而失去国际市场的时候。 18世纪晚期,印度的钢铁产量相当于整个欧洲的产量,1820年,英国工程师还在研究印度颇为先进的钢铁生产技术,以“缩小技术差距”。 其实是穆斯林的钢铁技术,中国对这个事情不太感冒,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的钢铁贸易,主要来自日本和新疆地区。( 对中国来说,钢铁本身就不是优势,所以不注意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和日本,它们逃脱了欧洲的控制并采用了英国的市场干预模式。 注:当时对中国经济威胁最大的是 英国的棉纺织品 。(但是纺织业是机器制造业的基础,外交上 没有解决办法) ******************************************************************************* 当来自日本的竞争变得已经无法对付的时候,英国干脆终止了游戏:大英帝国向日本所有的产品关闭了国门,这也是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部分原因。印度制造商就在这时提出保护的要求——不是防备日本,而是英国。 英国向自由国际主义转变的一个世纪之后,美国也走上了同样的道路。 ******************************************************************************* 为什么中美相安无事? 以前我简单归纳过这个事,跟英美竞争类似,因为英国早就失去了西线,所以要保印度这个东线。所以美国经济上来了,他也没有啥办法。毕竟西线好久没投资了。 还有一个事,美国强大的太快, 参考资料: “克鲁格电报” —— 为什么英国把火发在德国身上? http://www.aswetalk.net/bbs/blog-663-52441.html 德国为什么要向英美宣战? http://www.aswetalk.net/bbs/blog-663-53348.html 但在1939年,在大西洋上拥有制海权已不象在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那样意味着在远东海域拥有实际控制权 。 中国、美国、英国 —— 中国历史的全球角度解读 http://www.aswetalk.net/bbs/blog-663-47207.html ******************************************************************************* 中国的盯住美元和日本的金本位 实际上,中国的盯住美元和当年日本的金本位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吸引外资。(日本甲午后进入金本位,甲午战争的白银赔款做支撑) ******************************************************************************* 新自由主义和WTO 新自由主义在90年代初,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过程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这是《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一书的观点,不是我的观点) 反正,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是得利了。 为什么说这个事情呢?就是金本位和工业化干了这么多年,产生了矛盾。翻翻历史,有个借鉴吧
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文摘】四川调粮问题的幕后
热度 7 duanjian 2015-12-20 14:55
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中央、国务院为了缓解当时一些省、市特别是京、津、沪几个大城市粮食供应面临脱销的严重局面,多次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四川等省粮食外调,必须服从并限期完成中央下达的调粮任务。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本省粮食大幅度减产、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得不压低农村返销和城市供应,挤出粮食完成外调任务。由于口粮严重不足,四川城乡的浮肿病人和非正常死亡人数急剧增加。 1962年初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四川到会的有些同志,对死人多的问题反映强烈,对过头调粮也有埋怨情绪。四川省委进行过初步检讨,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四川过头调粮的问题作了重要的说明,但仍有部分同志有意见。“文化大革命”中,这个问题成为“李廖死党”特别是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的重大“罪行”,有的人认为是“只管讨好上级,不顾群众死活”,是“保官位”,甚至说“李井泉的政治局委员是靠外调粮食和牺牲群众生命买来的”……众说纷纭。总之,一句话:当时外调粮食过头有罪。 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廖志高回忆说: 四川历来就是外调粮食多的省份,“一五”期间共调出粮食162.72亿斤,平均每年32.54亿斤,尽管数字不小,但每年外调加上内销后尚有结余,从当时四川粮食生产较好的情况看,还是可以承受的。在1958年“大跃进”的“左”倾错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四川从1959年开始,连续三年粮食大减产,但粮食外调任务却连年递增。1959年外调49亿斤,比1958年的39.6亿斤增长23.3%;1960年外调68.4亿斤,比1959年又增长28.3%,比“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外调32.54亿斤增长一倍还多。 由于外调任务过重,原有粮食库存被挖空,省内农村粮食返销严重不足,以致农民实际留粮水平锐减人均留粮(包括种子、饲料和口粮)从1958年的512斤猛降为278斤,1960年又继续下降到260斤,两年都低于全国农村人均378斤的留粮水平。城镇居民粮食供应也压低到每月21斤,大大低于全国城镇平均27斤的水平,后来还要求机关厂矿职工每月节约两斤,只有19斤。 1959年完成中央外调粮食任务后,四川农村由于缺粮面大,开始出现浮肿病和死人的情况,1960年矛盾更加突出。省委分管财贸工作的阎红彦在出席全国财贸、粮食会议期间,也曾多次向中央分管的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反映四川缺粮的情况,要求减少外调任务,并且按照省委的意见表明:四川的浮肿病和死人情况日益严重,多调出一亿斤粮食,就会增加几十万人的缺粮面,必将导致肿病、死人大大增加的严重后果。 当时,全国粮食紧张形势也越来越严重,许多粮食调入省纷纷要求增加调入,调出省又一再要求减少外调,中央的粮食调拨计划难以落实。为此,中央曾多次发出紧急指示或召开电话会,要求各省市务必完成粮食调拨任务。有一次,中央召集各省市区在京开会的财贸和农业书记讨论粮食问题,主持会议的李先念在说明中央处境困难的情况后,提出了一个经修改后的调拨计划,要求大家顾全大局,承担任务,但会上一直无人表态。先念同志一再说服,几乎到了“乞求”的地步,最后不得不请周总理出面做工作。总理说,现在中央掌握的机动粮已基本告罄,先念同志焦头烂额,我这个总理日子也很难过。我们是几亿人口的大国,灾情发展下去,城镇粮食供应不上,出了问题后果难以设想,国际国内的影响不好,苏修也会看我们的笑话。如果大家今天不把任务背回去,那就只好不散会,都坐在这里“熬鹰”(指驯鹰时不让老鹰睡觉)好了。 到1960年底,全国形势更加严峻,许多城市、厂矿和灾区不断向中央告急,要求增加调入,特别是京、津、沪几个大城市的存粮只能供应几天,已面临脱销的危险局面。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中央采取断然措施,下达了四川等粮食调出省必须按期按量完成并突击运粮的死命令。省委当时收到的电话通知,主要内容是强调这是国务院的命令,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还讲到京、津、沪当时的紧急情况,并且说,中央领导认为,问题发生在四川总比发生在京、津、沪造成的政治、经济和各方面的影响要小一些(后来被传为“宁肯四川死人也不能让京、津、沪死人”)。当时省委正在开会,李井泉激动地说:你那里是国务院,我这里也是个小国务院嘛(“文化大革命”中就把这句话当作李井泉搞“独立王国”,想当“土皇帝”的“罪证”)!实际上他是对过头调粮有意见。后来,经省委反复研究讨论,最后一致认为:我们只能坚决服从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挤出粮食,继续外调。 时任温江地委第一书记的宋文彬回忆说: 一九六0年秋,省委在重庆召开地、市、州委书记会议,讨论粮食分配问题。省委意见,农村按人均每天半斤大米留口粮。我和其他一些地委书记的意见是,农村按人均每天一斤原粮留口粮。李井泉同志说:农民留多了,国家过不去。我说:农村不按人均每天一斤原粮留口粮,不仅生产不容易恢复,肿病和非正常死亡也停止不下来。李井泉同志说:问题己出了,是出在京、津、沪、辽,出在成都、重庆,还是出在你们专县,出在京、津、沪、辽是全国性的问题,出在成都、重庆是全省性的问题,出在你们专县是局部性问题。有的地委书记建议,把我们四川的情况向中央反映一下,意即使中央了解四川的情况,少调四川的一些粮食,我们好安排群众的生活。廖志高同志说:我们已反映了,而且话说到这样的程度,多调一亿斤粮,多死多少人(具体数字记不得了);中央还要调。就在这个会议期间,中央来电报说,北京只有三天的粮食,要四川在三天以内运五百万斤粮食到北京。省委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温江地委完成。我计算了一下时间,只有新都县火车站仓库的粮食,动员于部、群众连夜搬运才能赶得上,又把这个任务交给新都县委完成。在这种已经造成全国严重缺粮的局势下,只好局部服从全局。温江地区自己生产的粮食被外调一部分,本地区农民和全省农民一样人均每天吃半斤大米。在这样非常严重的困难面前,我们地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各县县委书记和地级机关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决定,从地委起,全区各级机关干部都和群众一样吃(农民大小人平均每人每月十五斤大米,机关干部大人多每人每月十九斤大米)。粮食不够吃,每人每天加四两糠(粗细混合),一斤蔬菜。如行了,我们就和群众一道同甘共苦度过困难。如不行,再说。 以上内容,摘自宋文彬的博客,链接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d2c8a0100032c.html
717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老美的黑白矛盾不是一般的大
热度 42 寞洑 2015-4-10 03:48
老美的黑白矛盾不是一般的大
以前一直同情警察,但这两天到处都在播放这个,看了以后,感觉美国警察对黑人确实手黑。 死的黑人,因为汽车尾灯破碎,被警察叫停,不知怎么起了冲突,先是被Taser枪电,然后他想逃跑,白人警察从容不迫地在背后开了8枪。其后此警察报告说,这名黑人试图抢夺他的Taser枪,但他没料到,他的行为被录了像。现在他被以谋杀罪起诉。
1242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一战时的德俄矛盾和法俄同盟
热度 3 gordon 2014-6-2 05:03
早期,俄罗斯是一个农业国,所以和德国关系比较紧密。 在亚历山大三世时期,这一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俄罗斯想要变成工业国,所以和法国迅速接近,反而和德国逐渐产生了隔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俄罗斯的钢产量接近了法国的水平。 法国由于普法战争失败和其它原因,成为了资本输出国。本国的工业发展受到了限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罗斯并没有一般人 "潜意识" 认为的那么落后。 这也是赴法勤工俭学的人为什么能够到俄罗斯的原因,俄罗斯的工业不比法国差,而且他们是一体的。 如果从亚历山大三世时期开始算起,日本的改革比俄罗斯还早。只是俄罗斯传统上是一个欧洲国家,所以不用象日本那样加速而已。 俄罗斯的情况和中国类似,都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不缺,但是资本缺乏。 现在中国依然如此,普通民众不富裕。 所以,有时候看俄罗斯的书,对了解中国的情况很有帮助。 注:实际上,在西伯利亚大铁路问题上,俄罗斯的有识之士建议,只占据地广人稀的北满,而不要到人口密集的南满去。可惜当时的沙皇听不进去这个意见,最后日俄战争的结果,还是日本占据南满,俄罗斯占据北满。 中东铁路是一个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丁字形” ,俄罗斯非要到 “旅顺、大连” 去,引发了和日本的矛盾。(其实没有必要,从海参崴出海就可以了。) 中东铁路几个点,赤塔到海参崴拉一条线,哈尔滨和旅顺拉一条线,这就是中东铁路。 为什么铁路要修到赤塔,这是因为想利用 蒙古的经济圈。(伪满洲国和蒙古国都与这条铁路有关) 正是俄罗斯在日俄战争的失败,使得它无法遏制德国在巴尔干的扩张,不得已宣布 全国总动员,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就是法俄 vs 普奥 ,英国是因为大陆平衡的政策后来加进来的。 ××××××××××××××××××××××××××××××××××××××××××××××××××××××××××××××××× 西伯利亚铁路基本上还是很直的一条线,从波罗的海到日本海。 西伯利亚大铁路西起乌拉尔山东麓的叶卡捷琳堡。穿越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茫茫森林,经过车里雅宾斯克、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赤塔、哈巴罗 夫斯克(伯力)等重要城市,抵达日本海之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全长7416千米(从莫斯科算起则长达9288千米)。 俄罗斯比德国还厉害,德国本来是想修一条通过巴尔干到 科威特的一条铁路但是没有成功。 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伊拉克、科威特 ,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德国的国力还是不行, 俄罗斯在拿破仑战争时已经是欧洲的主宰了,相对来说,德国是后来者。 另:欧洲大陆长期以来有四个霸权国家:法、德、俄、瑞典 ××××××××××××××××××××××××××××××××××××××××××××××××××××××××××××××××× 对于在远东与俄国激烈争夺的日本来说,这条铁路是他们极不愿意看到的,抢先发动战争赢得主动权,是必然的选择。 俄国把铁路的运力发挥到了极致,在一段时间内,只让西伯利亚的铁路由西向东单向运输,甚至在铁路末端将空车烧毁,不使其返回。通过这种办法,俄军在短期内把屯于贝加尔湖一线的大量兵员和补给品运抵奉天(今沈阳)、铁岭、宽城子(今长春),迅速集结了3个集团军,兵力达33万,超过了27万日军。而此前日军认为俄军"无论如何不可能"将足够的部队调集到南满。这使得俄军在丢失了旅顺和奉天,在对马海战遭到了惨败之后,仍能稳步后撤,依托中东铁路南下支线在昌图-四平一线建立防御。而日军苦于运输补给和军队动员方面的困难,无力深入发起攻击,双方70万人的大军互相对峙直至战争结束。这一战线也为日后的朴次茅斯谈判留下了砝码:最终俄国丢失了南满,但仍保住了北满。 四平是一个老战场了。基本上是南、北满的分割线,辽宁的经济中心不在沈阳,而在大连。 四平 — 长春基本上就是哈尔滨和大连之间的中点。 哈尔滨— 四平 — 大连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这是两种不同的叫法。 ×××××××××××××××××××××××××××××××××××××××××××××××××××××××××××××××××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苏军即加紧准备远东战役。远东战役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从西线欧洲战场将作战部队和大量物资调到东线远东战场。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队部署变更之一,大量兵力和兵器要在短时期内进行长达9000到12000千米的调动(苏德开战前纳粹德军由西线调至东线的调动规模最大,但距离较短;海湾战争美军的调动距离与之相当,但规模稍逊)。能否缩短战役准备时间,及早开战,达成战役突然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唯一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输效率。   当时苏联整个亚洲地区铁路的技术保养状况都难以符合局势的需要。在对德战争的困难岁月里,各条铁路储备的铁轨、枕木、道岔和大量机车都被调集到了西部的铁路线上。西伯利亚大铁路年久失修,严重地影响了许多地段的通过能力。某些路段的昼夜通过能力仅为12对列车。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之后,苏军总参谋部、总后勤部与交通人民委员部就会同拟制了部队东调的铁路运输保障计划。为了加强对这些铁路干线的领导,铁路方面成立了以交通人民委员部副人民委员加尔内克为首的远东铁路特区,调来了三个铁道管理团和三个管理处,另有两个铁道兵旅和一个专业队奉派参加修路工程。为了充实这些铁路线上的机车,从其他铁路干线上调来八百台机车,使远东各铁路干线上的机车增加到近三千台。大批铁路职工和铁道兵部队增建会让站、抢修复线和迂回线路,使西伯利亚铁路每昼夜通过能力达到30~36对列车。   战役准备期间,铁路民用基本停止。西伯利亚大铁路均归远东苏军总司令下属的后勤作战组(由苏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维诺格拉多夫领导)直接管理,支线则划归方面军使用。但所有向东行驶列车仍以民用列车为名,并保持平时列车正常运行秩序。   关于苏军对日开战的具体时间,是当时日本极为关注的事情,关东军指挥部通过多种情报来源,知道苏军春季便已开始调动军队,但没有预料到苏军能如此迅速地完成大规模的调动。1945年4月,日本在《远东苏军后勤准备调查》中,详细计算了西伯利亚铁路的昼夜通过量和苏军作战物资的需要量,其结论是,西伯利亚铁路的最大年运量为930万吨,月平均77万吨,苏军对日开战时间最早在9月上旬。   关东军结合以上分析和国际政治形势的判断,认为苏军将会在美军在日本登陆后对中国东北发起进攻,而美军登陆最早也要到1945年秋季。所以苏军比日军料想中提前了1个月发起进攻时,其规模和突然猛烈程度完全出乎日军预料。 据苏联的统计数字,在对日作战准备期间,约有13.6万节满载部队和物资的车皮从西部驶抵远东和后贝加尔。其中5月初至8月9日为止,总运输量达 127126节车皮(按25吨两轴车折算),其中运送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为81538节,输送部队约40万人;运送物资器材的为45588节,约100万 吨。平均每天1800多节,换算运量约4.5万吨,月换算运量达到135万吨。运量已达到当时铁路技术水平所能达到的极限。    到1945年8月9日,苏联在远东整个军队集团的人数由118.5万人增加到174.7万人,其中陆军137.7万人,空军和防空军19.2万人,海军 17.7万人。在有生力量上大大超过了日本的97万兵力( 东北75万关东军,朝鲜军22万 )。而在技术兵器方面,苏联更是形成绝对优势。共装备火炮、迫击 炮29835门,坦克5250辆,飞机5171架。而日本关东军火炮、迫击炮仅5000门,坦克160辆,飞机650架,不值一提。
25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随便听听] 《父母爱情》片尾曲
热度 7 山菊 2014-5-16 10:13
44集的电视剧,终于看完了! 一幅时代的画卷~~~我从那个时代走来,辛酸中倍感亲切。叙事一直采用平淡如水的手法,也没有刻意安排的矛盾冲突。表演也没有特别亮眼之处,但演员看着都还舒服~~~总之值得一看! http://player.56.com/v_MTA3Mjg3MjIz.swf 对了,看见唱歌的是刘欢的弟弟,想起多年前看过一个节目,刘欢介绍说他弟弟唱得比他好,然后他弟弟出来唱了一下~~~忘了唱得如何了:)
个人分类: 随便听听|539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师生矛盾的必然性 (转)
热度 1 gordon 2014-4-18 03:36
注: 长期以来,中国人的世界就是一个空想的世界 ,例如中国人的图腾龙 就是一个虚幻的动物, 由此衍生出一个有意无意谎话连篇的世界。 一个老师一辈子能够招到一个让自己感觉很好的学生应当视为他的幸运,一个学生一生中如果遇到一个让自己感觉非常好的老师,也是学生的幸运。但是除此之外,我们都应该视为正常,而不是不正常。 还有 学校不是伊甸园,社会阅历更丰富的同学,处理人生问题往往更好,学习也往往更好 。这也是我比较推崇哈代的原因。而老师们推崇爱因斯坦,其实没有一点帮助,净瞎扯淡。(你要知道 我们学校里的教学大多都是扯淡 ) 我最喜欢和实在人谈论问题,一点和烂人谈论问题的兴趣都没有。 ××××××××××××××××××××××××××××××××××××××××××××××××××××××××××××××××××××× 这么多年自己读研究生,也带研究生,有个体会, 导师和学生如果想要教学相长,师生感觉要相得,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尤 其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觉得没有招到自己满意的学生,而学生也大多数比较后悔跟错了一个导师,浪费了时间。这跟恋爱差不多,围城就是这个意思。老师有老 师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也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弱点。两者之间能不能互相产生类似NBA球员之间的化学反应,对于不长不短的研究生学 习生涯还是比较重要的, 但是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彼此不满意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甚至是必然的现象。 下面的原因可能值得思考。 原因一、期望的冲突; 每个时代的老师和学生对自己的期待是不一个样的 。 记得我们读研究生的时候,学生们总体上是比较老实的,而且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那个时候全国招收的研究生并不多,我在数学所的时候,一届硕士研究生 只有7人,而老师有好几十个导师。结果是导师争着要名额,最终每个老师多的只有不超过一个手的数目研究生,少的只有一个两个。所以,那时候的学生就是希望 能够好好跟着老师学点东西,其他什么都要靠后。 现在的学生似乎更加现实,大多数把学业和就业联系的很紧密 。 因此,学生们在读书期间判断老师是否满意,大都要跟这个期望值进行结合,有利于自己就业的,就觉得还可以,否则就是老师做的不好,做的不对。另外,现在的 学生的刻苦程度还是不如以前的学生,对于很多很基本的训练不充分的情况下,读研究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但是没有一个努力的过程是很轻松的。如果学生希望 能够轻松的毕业,那就可能想错了, 一个很轻松毕业的学生可能是没有收获的学生。 而老师也希望把学生当做自己科研工具,希望学生能够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有所帮助。在很多情况下, 老师更在乎自己整体发展,课题组的整体利益 。但是 学生们往往不会理解课题组的整体发展跟他有什么关系 。这样的结果是, 老师希望学生做的,可能并不是学生喜欢做的,因为做有些事情似乎就是体力劳动,与以后的就业关系不大。 这样的师生定位必然产生冲突, 时间的分配,质量的高低,成果的归属,都会成为潜在冲突的来源 。 原因二、风格的冲突; 学生的风格虽然在大多数情况没有完全定型,但是基本上已经成型 。是否具有很好的耐力,是否具有很好的基本休养,是否是一个细致的人,是否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是否是一个有利他思想的人,这些在研究生阶段之前,大体上都有了初步的答案。 老师尤其是年纪稍大的老师,无疑问是完全定型 ,包括思维方式,知识体系,生活习惯等。师生相处类似于恋爱,如果性格不合,两个人相处往往是很累的,而很累的情况下,很难让人有一种愉悦的感受。很多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来自于不同风格的冲突。 我是个比较大大咧咧的人,思维比较活跃,作风就有点重大不重小,对很多细节看的较轻,有些粗糙。所以,在科研上,我喜欢要两种学生,一种是思路很快并且理解力很好的,一说就懂,能跟上我的思路。另外一种,就是做事情比较紧凑,条理性较好。实际上, 前一种是跟自己很像的人,沟通交流比较容易。第二种人干活是自己的补充,师生互补能够将一件事情做的更好 。 但是两种学生对我都不满意,前一种学生觉得老师指导的不够细致,包括有些基本的东西也希望老师给讲讲。第二种学生就感觉总是给老师干活,体会不到科研的乐趣。 这种冲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原因三、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很多老师尽管自己在年轻时候很现实, 但是当了导师之后,会多一点理想主义 。比如对课题有个更长远的想法,对社会有长远的判断和分析。而学生们往往看得更多的是当下,怎么毕业,怎么就业等。 这两者之间在很大程度上会被看成是矛盾的,因为长远的事情在没有兑现的情况下很难说服一个很现实的人, 他们相反会觉得老师你也并不很成功,因此你的判断也未必好。老师觉得学生过于现实,会重新走自己曾经经历的很多弯路。双方彼此会有类似的冲突。 实际上,不管是理想的,还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性。我有很多年的心情类似于其他老师,希望学生能够听听我的一些看似合理的建议,但是效果并不很好, 真的能够听进去话的学生少之又少 , 大多数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选择 。现在我也有点点明白, 这就是每个人的命运 ,即便有人指明了一条路的风险和机会, 可是作为学生有自己选择的自由,虽然很多选择的结果可能最终并不理想 。不过话说回来,理想的前景很少有实现的。 我跟学生上课的时候说过, 在课堂里济济一堂的莘莘学子们,将来成就很好的,一定很少 ,这是历史的经验。 在大多数情况下,该理想的继续理想,该现实的必然继续现实,不容易改变。 原因四、成长不同阶段的代沟; 学生处于成长阶段,而老师出于成熟阶段。 虽 然每个老师都经历过学生阶段,但是今天的中国老师曾经的学习阶段和现阶段是有很大不同的,如同大多数父母都会感觉到跟子女有代沟,这是时代造成的。老师总 认为学生身上缺少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在老师类似的阶段可能是很重要的,从老师的经验看,这些东西需要重视。可是学生还处于摸索阶段,在个人自由被放大的 今天,学生尤其喜欢自主决定,自主选择。 对老师的话往往听不进去,这是成长中的逆反心理作用。 尽管我是个对前辈有否定意见较多的人,但是在我学习阶段,我是很喜欢听前辈的谈论,跟前辈交流。我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启示,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 的。总归能够一些启发。现在的学生似乎觉得老师跟他们属于不同的时代,不容易听进去,除非老师是一个著名科学家,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地位,因为中国的学生往 往对权威有一种内心的崇拜。 如果排除了崇拜,学生们对前辈的能力的判断往往就不够清晰。 原因五、大小两个环境的冲突。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老师和学生都受到这个大环境的影响 。 老师可能在课题的选择,经费的申请,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充满历史的印记,而学生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人生观。但是当老师和学生在 一个地方形成小环境的时候,小环境和大环境的冲突就显得很激烈。学生们往往用大环境的风格来看小环境的好坏。比如,有几年,有些老师可以拿到很多的课题, 这样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似乎成为榜样。而对于不能顺应环境,课题经费紧张的老师来说,可能会面临学生的内心质疑。 一个小集体,是构成这个集体的人的综合,虽然老师是个主导者,但是其风格是个混合体,既有导师的作用,也有学生的促进 。当学生们都有类似的倾向时,老师是改变不了很多的。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曾经是很单纯的,但是现在变得比较复杂。 老 板就是个不好的现象,也许很现实,但是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不符合。老师的作用更多的在于提供一个训练场和大方向的指导,学生就负责在这个训练场中不 断的锻炼,通过一个有一个小问题的解决来获得所谓科研的能力。老师通过学生的贡献也收获了一种社会成就感和学生成果带来的其他好处。 现实中的师生关系并不能让人满意,老师和学生都有责任 。但是不管责任在谁,不好的师生关系总是带来不愉快的结果,而不愉快的结果会使得师生教学效果变得不可预测。 其实不管是老师还有学生,都有责任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相长氛围,如果老师和学生能够开诚布公,能够摊开心怀进行交流,即便有矛盾也会得到化解。 如果真的化解不了有些冲突,也只能就此放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导师看待学生可以淡一点,而学生看待老师也淡一点 。期望值少一些,冲突也会少一些。两个人的命运中,这仅仅是短暂的重合点,这点并不能影响全部。 一个老师一辈子能够招到一个让自己感觉很好的学生应当视为他的幸运,一个学生一生中如果遇到一个让自己感觉非常好的老师,也是学生的幸运。但是除此之外,我们都应该视为正常,而不是不正常。 当我们都用理解的想法去处理师生关系,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快乐的生活,学习的效果,教学的感受,也会大大的不同。
21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其实现阶段中国政治也没什么矛盾
热度 1 gordon 2014-3-29 07:00
有人想当公务员就当公务员呗,屌丝的主要任务就是挣钱。 你挣了钱了,想去哪儿去哪儿。 张维迎说,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最倒霉的就是拿死工资的公务员。 诚哉斯言,他们想干就让他们干去呗, 看住不搂钱就行 。 呵呵 ××××××××××××××××××××××××××××××××××××××××××××××××××××××××××××××××× 看住他们不搂钱,过一段时间他们自己就不干了,呵呵 张维迎这个人,思想深邃,呵呵 你只要看住他们不搂钱,过一段时间自己都不干了。 咱们国家的人爱当官,不就是因为能搂钱嘛
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晨司机文章引发了别人家庭矛盾的原委
热度 52 洗心 2013-12-25 00:55
圣诞夜, 就不继续让晨司机耳朵根子发烧了, 说明原委。 上个月台风海燕的事情, 晨司机批评中国去道义化倾向的那篇文章, 我觉得很不错,当时在朋友圈里小范围转发推荐了一下。 12月回去,那天和一个社科院的小朋友吃饭,她说起这篇文章高瞻远瞩,感谢我推荐;然后说起她和老公讨论起相关问题,她老公持国内流行观点--国内啥流行观点,到那篇文章里看看晨司机舌战群雄就知道了。 于是她觉得老公目光短浅,孺子不可教也,两个人小小的吵了一架。 其实晨司机是躺着中枪,没什么好悔过自新的。安心过节吧! 明年继续多写点好文章。
94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晨司机的文章引发了别人的家庭矛盾
热度 34 洗心 2013-12-23 18:26
详情我是说还是不说呢?
1301 次阅读|21 个评论
分享 爱坛国和中国新疆的内在矛盾
热度 76 草蜢 2013-12-18 03:43
对不起,俺其实是因为刚刚读了 吴增定:现代民族国家的内在矛盾 联想到这几天爱坛发生人民内部的矛盾,就借此题目做了修改。 仅仅两天前,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又发生了一起暴力流血事件。 12月15日,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发生流血冲突事件,导致16人死亡,包括两名民警 《环球时报》报道说:  一名新疆强力机构官员16日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事发地点萨依巴格乡位于疏附县城南郊,乡政府与县城的直线距离3.5公里。15日23时许,疏附县公安局民警在萨依巴格乡展开常规入户调查。“入户调查是民警年终工作的一部分,是新疆基层公安机构摸排社情的基本做法。”这名官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民警们进入其中一户村舍时,发现内有大量人员非法聚集。就在干警对屋内人员进行询问时,有人鼓噪对抗,并且突然使用砍刀等袭击干警。2名正在询问的公安干警因猝不及防当场牺牲,而这伙暴徒还迅速从屋内取出自制爆炸物袭击赶来增援的公安联防人员。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干警果断开枪,打死14人,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 在文章 《吴增定:现代民族国家的内在矛盾》 中,草蜢读到了这个片段: 在公共政治领域之外的族群中,每个人又很可能因为分属不同的族群而相互成为完全异质性的陌生人。在政治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后者显然对人更为重要,也更具有亲和力。因为对一个现实存在的个人来说, 政治认同仅仅是外在和抽象的,而族群认同才是真实和具体的 。其次,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同时还使得 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和差异不断地扩大 ,也就是说,从过去的宗教信仰, 逐渐扩散至种族、阶层、职业、地域、性别、语言、肤色、性取向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为国家在保护某个族群的权利的同时,却使该族群与其他族群的差异性变得更加突出。 不仅如此,在现代民族国家中, 每一个具体的社会领域也不断地产生自我分化 ,旧的身份认同随时都会受到挑战和颠覆。如果说在一个国家之中每个族群都基于自身的差异性提出某种排他性的政治权利和诉求,那么在一个族群之中每个亚族群也会按照同样的逻辑提出类似的排他性要求。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以及相应的政治诉求,这个族群或亚族群必定会受到其他族群或亚族群的歧视、排斥和敌对。这种歧视、排斥和敌对看上去虽然比过去显得更温和,但却 更加根深蒂固 。 在北宸MM的日志评论中, 俺看到有人回复另一人的评论这样写: 我和你的生长背景一样,所以认同高度一致。 草蜢很想回帖: ”怪不得俺看你不顺眼, 原来是我们的生长背景不一样啊!“ 当时想到,算了,没有必要, 俺已经警告过这厮不要跟俺贴了,如果俺再去回这贴真是没必要。 大家不用担心。 此人的 这段评论已经不见了。 所以不用担心站队问题 。 所以呢,俺没有违反俺自己的原则, 哈哈, 不吐不快哈! 反正说的人心里明白,俺说的就是你! 小蚱蜢以前天真的认为,人之间,甚至族群之间的摩擦是因为彼此的不了解和缺乏同情心。 但现在不得不承认,许多人确实至少潜意识滴是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看问题的。 俺前不久在 西西河贴 了俺的 《基因中的人类史》 ,结果一大帮革命小将们就出来打倒俺,叫我居心叵测的黄皮白心的香蕉等等。 当然都是因为俺戏称50年代喇嘛国被灭国了。 我以为大家都可以看出喇嘛国此词有明显的贬义, 以我这几年在河里发帖的历史,我的立场再清楚不过了。 靠, 俺一直以为俺是最爱(中)国的人了,没想到这“海外关系”还是一个原罪。 当然西西河在大牛们陆续出走后,已经堕落的差不多了,所以俺也没有太在意。 但爱坛,俺一直以为是保留了原来西西河的精华。。。。 其实大家都可以看到北宸MM是有中华认同的妹纸,她老公还是大陆人。 所谓存同求异, 这个对中华的热爱,就是大同啊! 其他神马小异,几十年后都是浮云。 最后俺承认这是一个广告贴。 去看看俺的转帖吧: 吴增定:现代民族国家的内在矛盾 好吧最后发个 从左到右: 曲尼次仁和巴哈古丽
2959 次阅读|70 个评论
分享 大清早的 又笑尿了 俺不是故意挑起院系矛盾啊
热度 36 樱木花道 2013-10-23 09:40
大清早的 又笑尿了 俺不是故意挑起院系矛盾啊
哈哈 左二 神中刀的表情
755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分享 2013-08-08
小黄鱼 2013-8-8 22:01
遇到问题,矛盾的问题 需要重新学习中枢的定义!
个人分类: 股市日记|0 个评论
分享 中日矛盾不可调和
热度 8 gordon 2012-11-4 08:01
倒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这样最有利于日本的利益。 只要日本没有放弃“海上忽必烈帝国”的梦想,这件事就非行不可。日本、台湾、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 ,这都是日本在二战时曾经占领过的地方,核武器也要发展,战略纵深也不难解决。 既然在陆地上遇到俄罗斯和中国的强烈阻击,那为什么不建立一个海上忽必烈帝国呢? 如果日本再聪明一点的话,会发现结盟比军事占领更划算。
682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黑与白引起的矛盾
热度 77 graceusa 2012-9-16 11:41
去年,小葛丢了两个 iphone 。二月份丢了她自己的 iphone3 ,我看她很 难 过,就把我的 iphone4 给 她了,人家本事够大,五月份把那个 iphone4 又搞丢了。 我跟她 讲 ,高中 阶 段不再 给 她 iphone ,上大学以后再 说 。 架不住她 软 磨硬泡,爸爸答 应给 她 买 iphone5 。 当爹的怎么都这么没有原 则 ! 昨天,葛公在 ATT 定了三个 iphone5 ,两黑一白。他是根据自己的喜好 给 我和小葛决定了 颜 色,黑色 32G 给 女儿,黑色 16G 他自己,白色 16G 给 我。 晚 饭 的时候,他 刚说 完这个 order, 小葛马上就一 脸 不高兴:我要白色,不要黑色。还怪爸爸 为 什么不 问 一声就自 说 自 话 定了。 葛公没想到他好心做事还遭女儿 责 怪,很生气,反 问 女儿 为 什么不把自己的想法提前告 诉 他。 说 实 话 ,在这件事上,我是 觉 得葛公做得不好,但小葛的 态 度也有 问题 。在昨天他 们 两人都很生气的状况下,我没发表意见。晚 饭 后,打电 话 去 ATT 要求修改 order ,可惜, 暂 时还不能改,要等 48 小时以后再联系。 今天上午葛公出外办事。我 带 女儿去餐 馆 用早午餐。看她情 绪 不 错 ,我不失时机地把昨晚的事情拿出 来 分析, 让 她知道当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如何表达才能既不 伤 害对方的感情又能 让 对方接受意见。这需要技巧,过于直接直率地表达,不但不利于沟通交流,还有可能激发矛盾。 我想 让 女儿知道, 现 在她生活的环境比 较简 单,接触的只限于家人同学和老师;以后,随着年 龄 的增长和社交面的 扩 大,会和更多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善于交流,尤其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能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不单是修 养,也是赢得对方尊重并最终解决矛盾的前提 。中国人有句老 话 :有理不在声高。就是这个意思。 每个人的性格里可能都有别人不能容忍的部分,就像每支玫瑰都有刺一样。我 们 手拿玫瑰的时候都会本能地避免被刺 伤 ,但,同时,也要有意 识 ,别 让 自己的刺刺 伤 别人。 虽然黑与白引发了小葛和爸爸之间的矛盾,但,借这个机会,和女儿有了一番这样的 谈话 ,也算坏事变好事吧。
159 次阅读|27 个评论
分享 我是被当猪养的?
热度 16 redbud 2011-9-14 23:22
看了李根的日志,哦,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叫他总统,里根么,他的日志, 昨天俺和啃蹄妞闹矛盾了 ,这几天是热点。 爱坛里当父母的纷纷在下面讨论,说是老大当公主/王子养,老二当猪养的。以前就看过这些议论,从来没有往心里去过,最近学聪明了点,知道思考了。 咱终于明白了! 咱就是被当猪养大的!咱是老二啊! 可怜我老姐,是老大,从小到大,没有停止过对我的控诉,说是我出生以后她就没有奶吃了。 为此我内疚了30多年,一直想方设法地补偿她! 我弟弟是老小,又是男孩,当然觉得家里什么都是他的,理直气壮。 所以我从小就立志,谁也不跟你们抢,我自己开创自己的天地,走得远远的。 难怪我总有一种没有被好好珍惜过的感觉,原来原因在这里呀,都是因为我是第二个孩子,是被当猪养的? 下次回家老姐再跟我理论抢她奶吃的事情,我就有理论依据了!她得了最好的当公主的待遇,还哭叫不平。
个人分类: 流水日记|124 次阅读|14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2:36 , Processed in 0.048549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