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3-11-29 10:32 编辑
( Z: t: K9 ^% p. Z2 e
/ X7 d: G2 D! a: ~以色列早就有自己的巡航导弹了。80年代开始研发的“德利拉”到90年代才投入使用,当年中国和以色列军事技术合作关系密切的时候,据说中国有过引进的想法。当然,在美国阻扰下,“费尔康”预警机被搅黄了,“德利拉”也不可能引进成功。$ z5 [: p' y" z6 P# G$ D
]3 H, V* K/ Q9 b6 [8 z& v' H![]()
/ Q1 T- ~. ?3 C, f, I“德利拉”是以色列的第一代巡航导弹,射程和威力不及“战斧”,但很适合以色列的使用场景
9 m1 i& h; R0 p4 X" s
9 w* V% N S6 r+ F“德利拉”不大,发射重量只有187公斤,战斗部重量30公斤,射程250公里,速度较慢,只有M0.3-0.7,末段俯冲速度达到M0.85。“德利拉”的设计也中规中矩,差不多可以看成缩小的“战斧”巡航导弹,圆柱体弹体,平直短翼,腹下进气口。相比之下,“战斧”的发射重量达到1300公斤(带助推器则达1600公斤),战斗部重量450公斤,射程1600公里以上,速度M0.74。“德利拉”的射程和威力都不及“战斧”,但很适合以色列的使用场景。0 Q. G/ d3 r3 S+ _8 _ d2 ^
\- ~: Q5 }. ]7 J5 U- U) |$ {
现在以色列的拉斐尔又推出新一代巡航导弹“破浪者”(Seabreaker)。发射重量400公斤,战斗部重量113公斤,射程300公里,最大速度M0.8-0.9。比“德利拉”大一号,射程也大一点,威力提高好多,依然是为以色列的使用场景打造的,但也适合众多中等实力国家。以色列在努力勾引印度,越南、巴西、摩洛哥等都在视线之中。 P, p7 O2 r! l! q. j( h
/ a& \8 O7 P) a7 W' S7 X% x
, `2 C$ h& M" u) x6 |
“破浪者”的设计有点不同寻常
1 s% g8 Q, R+ b# Q/ L# {- a+ k# c9 i" y
在设计上,“破浪者”采用惯性- GPS-双向数据链-成像红外复合制导。弹头向下的斜切提供成像红外的视窗,还降低阻力、减小雷达反射特征。尽管尺寸相近,浑圆的弹头形成完美的“反光点”,很影响隐身。惯性用于在GPS收到干扰的时候顶上;成像红外有利于在末端精确辨认目标,GPS即可用作对固定目标的制导,也可用作概略制导时将导弹引导到目标附近,在最终攻击时转交给成像红外制导;双向数据链可将目标图像回传确认,或者在途中更改打击目标。
/ X% t: G# w6 b/ \' A. r/ B t6 ?* J
7 f: P' G0 r C2 K; x/ P
AI支持下的成像红外有能力在复杂背景中辨别目标,比如在岛屿背景里“抓出”隐藏的舰艇
, M3 N/ {( v3 @; N$ C, m& l( P5 x2 C& f: E9 P' r
# V$ Z- d; R) q- {; b' l
也能避免对民用目标的误击6 F" J- X4 m4 |
% {" \8 L1 \, R* w! B
e f! c) y' D1 v; J. S' O
设置路径点,多路包抄,这些能力都不在话下
7 W& S* {* s! b9 Q8 s$ p* B& @, u: e7 k
有意思的是,弹上搭载AI,用于成像红外的目标识别,但“人在回路中”依然起决定性作用。AI越来越聪明,但对抗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们也在殚精竭虑蒙骗AI,所以AI越发达,反AI也越发达。这对动辄鼓吹无人化、AI化的人们是一个警醒。2 [+ v2 H! ]7 \, G& u
) x0 U% y: E: _4 H, M& T5 g) M在气动布局上,“破浪者”采用弹出的大翼展后掠弹翼,这在巡航导弹的设计里很少见。& a2 t' x6 q" B- i: X% W+ d- D
; X+ Q. f) N7 T6 A. q% q; c
![]()
6 \1 x7 B$ N9 _ K' J& Z“破浪者”的弹翼在发射前折叠在弹体背上,发射后弹出
+ R/ |3 @. o9 _; I' ?7 h2 H+ T( a" ~% [0 r- Z4 f
高亚音速飞行是早就解决的问题,但这只是说有现成的解决办法。问题还是要用上办法才解决的。高亚音速飞行是巡航导弹(还有民航客机)最高效的飞行模式:速度最快,但还没有突破音障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更低的速度更加省油,但飞行时间太长。
. T ^1 p! X$ y0 Y
4 c, `; u1 o( ?8 A机翼是“上表面气流加速装置”,这是产生升力的关键。在高亚音速时,机翼上表面局部气流速度已经超过音速,产生强大的激波阻力。用后掠翼或者三角翼可以延迟激波的产生。第一代高亚音速战斗机大多采用后掠翼,如米格-15、F-86等,就是基于这个思路。# T0 n6 \, O" G+ F, w$ W$ T5 s
! k: [, w; G. C$ I U2 c% |' E另一个办法是用很薄的平直短翼。平直短翼可以降低阻力,还是能提供足够的升力,但在结构上容易做到弹出弹翼,所以“战斧”巡航导弹采用这个思路,以后成为一代巡航导弹的范本。
$ p; Z* [6 L# ]3 n* W5 I: e
2 z" ?( O) k8 y , c6 u/ z; A# J! }
“战斧”巡航导弹很成功,成为一代巡航导弹的范本
6 U/ w/ |; H8 M# P5 _
, O% o+ S, K, U) f! G' n# n: M5 } ) O ~# N) v/ H: O: O$ A
Block IV之后改用三翼面尾翼,降低重量和阻力,但平直短翼还是保留。弹头有隐身修形,弹尾进气口也从弹出式改为吸入式,改善隐身,降低阻力
" \6 E8 f: r1 U4 i% U9 h- U* B9 d
. N/ d0 G+ T: T+ P5 J4 D问题是,较大翼展、较高展弦比的后掠翼依然具有更高的升阻比,有利于降低巡航导弹的油耗和提高射程。民航客机都用相对大翼展和展弦比的后掠翼,而不用平直短翼,就是这个道理。: b+ i1 T( O# t# Z
* J2 \6 X2 k' k. c5 {解决弹顶折叠和打开问题后,大翼展、大展弦比后掠弹翼就成为选项,但还是需要解决升力中心和重心的问题。由于要弹顶折叠,转轴位置必然靠前,使得后掠弹翼的升力中心相对靠前。后掠可以把升力中心适当后移,但幅度有限。需要在弹尾另加升力面,恢复平衡。
, c7 x% J) X. u! Q2 [3 h: X* h
' ?+ T# a- F7 w6 @. ~. F# X![]()
& Y- [3 z4 w; k t. N“破浪者”采用X形尾翼,在同样的迎风阻力下,提供更大的升力面积* r4 [' Q3 Y! {% v7 \$ v' c7 R
* t! R- o$ R" q, }" B+ s% l与“战斧”采用十字形尾翼不同,“破浪者”采用X形尾翼。X形尾翼和十字星尾翼相比,所有四个翼面都在水平方向有投影面积,都产生升力。在同样的翼展、翼面积和迎风阻力条件下,X形尾翼可用于产生升力的等效面积比十字形尾翼高43%,与后掠弹翼相配合,可以有效地提供很高的升阻比。
% s, E! i# S* b2 _. V7 Y* D: K1 Z
/ A6 q& ^4 b7 \$ V现在还不清楚尾翼是否可以折叠,相信有需要的话,做到不难。7 ]7 A7 c4 e9 ^ Z0 Y* J& K, T, n( J
+ Y" y& N% U/ t- b t# l1 Q
吸入式进气口已经成为新一代巡航导弹的标配,“破浪者”也少不了。“破浪者”属于小型巡航导弹,但放大到“战斧”的尺寸在技术上没有多大问题,射程和威力就是完全不同的等级了现在“破浪者”主要是舰载发射,机载发射、车载发射、潜艇发射只是需求问题,改装没有困难。$ x) G: c) o8 e% T0 d3 U: r/ \, G! [
+ _4 a. b7 n5 {0 A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巡航导弹,但巡航导弹已经到了需要与时俱进的时候了,隐身化、低成本化是主要方向,“破浪者”提供了有用的启示。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