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7-4-24 13:01:26
|
只看该作者
1 H R! @$ ^ `) d5 x. \4 C5 z
青出于蓝
/ b7 O) q% j* J* ~0 g% z: ^! z: b5 i4 \
要分析“道尔”的强悍之处,就不能不提它的前辈——“黄蜂”野战防空系统。8 e2 c! A+ K, {! z
7 k1 e7 U2 Q& a% ]- ~) f
$ I6 m( @/ ]$ \" V3 h. b
“黄蜂”野战防空导弹系统7 k2 ?, ?" d: u+ O# g& ~2 l
- ~8 {7 g9 F1 F2 R
于上世纪60年代入役的“黄蜂”,是前苏联为其陆军研发的第二代野战防空系统,其系统型号为9К33。北约称其为SA-8“壁虎”。& e5 h. k% W0 w+ P) G
1 \8 S/ |0 i# h) R+ e# J0 A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强大空中优势,苏联陆军对已方前线航空兵战时提供可靠的空中掩护信心不足,因此热衷于构建一个从方面军、军、师直到团级的,层次分明的野战防空体系。通过对以往战争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军事科技发展的前瞻,苏联陆军认为,以野外机动防空为主要作战任务的“黄蜂”,应该将搜索、跟踪、制导等系统集成到一个平台上,以保证整体系统的高度合成化。而且该平台还应实现跟踪瞄准系统和火力单元共架。这样一来,如果不需要上级空情的共享,就可以不考虑水平、标定这些问题,由此可大大缩短反应时间,甚至有可能做到行进间射击。
" G' o: q* K. `' }1 A+ \* J1 @" y: O: U# U
由于“黄蜂”的设计始于60年代初,其最终产品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那个年代,前苏联强调大打火箭核战争,要求武器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必须要适应核战争环境。因此,“黄蜂”主要采用的是抗电磁脉冲有先天优势的电子管,其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电子设备体积大、功率大,人机接口复杂。体积巨大的设备占据了系统炮塔内的宝贵空间,因此“黄蜂”的导弹储运发射筒就只能安装在搜索雷达天线的两侧了。“黄蜂”的早期生产型在搜索雷达两侧各携带2枚防空导弹,后期改进时曾计划每侧增至4枚。但试验表明,如此一来会造成炮塔转动时离心力太大,形成安全隐患,最后每侧导弹携带量只能增加到3枚。
0 H$ e6 K$ F8 n# s# F2 x. W- h0 o) Q' i% Y
" U2 u' ?! K! k; V |9 f! m x
) ~$ Q" u/ l2 a改进型“黄蜂”
; W& C9 A7 m6 m6 [9 h
4 p. J! b( a; Q由于最终设计出来的系统体积和重量大到当时根本没有合适的履带底盘可供配套。而重新设计一款新式履带底盘,对于强调装备体系化、标准化的前苏联陆军来说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因此,“黄蜂”的系统载具,最终选择了为载运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而研发的轮式БАЗ-5937底盘。采用轮式三轴底盘的后果,就是“黄蜂”的野战机动性能较当初的设想还有不小的差距。原本装备用于团属防空分队的“黄蜂”,无法对团级部队实施有效的伴随防空,只能将其配置于摩步(坦克)师属防空团。- E) Z5 f, t! U/ ?
l$ F% ?# r& j5 ~/ |& _/ u不过,即便是有这样那样差强人意之处,“黄蜂”仍以其较好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和短至8秒的系统反应时间,成为同时代全世界最强悍的野战机动防空系统。设计理念和系统布局与其类似的“罗兰”野战防空系统,虽说整体性能尚不及“黄蜂”,但它在马岛战争和两伊战争中却成为耀眼的明星。到海湾战争时,虽说“黄蜂”系统的电子设备早已落后于时代,但其依然以机动性好和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成为伊军对美军威胁最大的防空武器。在多国联军被击落的37架固定翼战机中,“黄蜂”贡献了其中大部分战果。
% {8 v$ ~- J8 S, S% Z4 I
0 I3 s6 N. K0 s/ O: y由此可见,“黄蜂”的设计理念是完全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到70年代末,随着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前苏联开始着手研制“黄蜂”的升级换代产品,这就是“道尔”野战防空系统。7 v \. i+ v( Y: x2 @* Y b
1 n5 p( A& B+ T7 p4 z- r K
: U8 B9 K3 Q' q: t/ @
参加红场阅兵的道尔M1导弹系统
! u1 ?. Q! t# e5 a, n1 P
7 n- _2 ]" \+ {“道尔”的系统型号为9К330。“道尔”-M1是9К331。最新锐,号称终极“道尔”的“道尔”-M2的系统型号是9К332。和“黄蜂”9К33的系列型号相比,其传承的意味非常明显。8 Y# o: G, u( s3 R6 A# J
' ]0 j2 P% b4 N! n0 P不仅仅是系统型号,仔细对比“黄蜂”和“道尔”的炮塔,就可以发现后者除了导弹储运发射装置由倾斜安装改成了垂直安装,其他如搜索雷达和跟踪/制导雷达,以及指令传输系统等的布局没有大的变化。当然,二者之间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前者的轮式БАЗ-5937底盘换成了后者的履带式底盘。
. o: A* t+ D5 ]9 M: m( d/ u. `
2 L: t+ J! L: X L! X, @9 f) l5 e, q产生这些变化的根源,一是“道尔”设计时,正值前苏联集成电路工业奋起直追的年代。“道尔”开始大量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8位处理器(在同期的西方国家,中等规模集成电路也是主流,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刚诞生不久的高端产品,在战术导弹上的运用还很罕见),从而极大地缩小了操控系统的体积,不仅使之能装上履带式底盘,而且还能在搜索雷达天线和跟踪制导雷达天线间的空隙垂直安装两组四联装防空导弹。由于导弹安装位置接近质心,因此不仅一举解决了转动惯量问题,而且导弹垂直发射还进一步提高了系统反应速度和360度环射能力。二是到七十年代末,苏军的战役法发展到了冷战时期的巅峰,其对机械化部队的进攻纵深及进攻速度等要求大为提高,客观上也要求野战机动防空系统必须采用履带式底盘。
) G& x: p% |, |: H7 d# |2 J+ C- k5 |9 j. }5 _, A9 `3 y9 f
3 p) O" p" X& k/ v1 ?- V2 S俄制道尔-M1近程防空导弹系统' [8 u0 E6 \8 j' F/ S
* v2 ?& t# [. w" @9 |& B
经过以上改进的“道尔”,在性能上较“黄蜂”几乎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采用高机动履带底盘的“道尔”公路时速不低于65千米,在土路和无路的情况下,时速分别不低于35千米和15千米。它不仅野战机动能力很强,能够伴随团以下分队作战,而且其搜索天线拥有自动稳定系统,跟踪天线可以在通过波控自动找平。车载罗盘设备能够自动寻北,自动合并战区指挥坐标系。因此“道尔”接到上级指令后,能够立即进入射击状态,系统最快反应时间为5秒。该系统的独立预警时间远高于其他系统,跟踪雷达接班和捕获也比其他系统快得多。
' Z$ l7 y% e+ l7 \: d% j
9 |; ?/ z3 S1 M* X “道尔”可以在行进间打开搜索雷达。一旦捕获目标,可立即选择位置短停,由跟踪雷达接班,完成射击后继续机动。在实际运用中,几辆“道尔”可采用交替接通搜索雷达高压,同时机动的办法,产生对生效应,使得敌方电子侦察无法精确定位。使用跟踪雷达时,也可让雷达跟踪和光电跟踪交替进行,从而使敌方反辐射导弹无法持续跟踪且位置记忆手段也同步失效。加之“道尔”的系统集成度很高,一辆车就能构成一个独立作战单元,因此其战场生存能力颇高。
- C1 n% P. }& L X+ s* K+ U. l7 j* s& m5 D9 A9 q
0 t6 } D5 B0 A- E' v4 d5 U! P% [道尔-M1防空导弹系统所配用的导弹
8 b) i2 I Q$ _+ {$ t5 {. g) b$ W6 E0 Q @ l
“道尔”和其他苏系武器装备一样,非常可靠耐用。它可以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在-50度至+50度、98%的湿度,风速20米∕秒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正常使用。其底盘的平均无故障间隔为100小时,出厂前密封在发射箱内的防空导弹在10年内不需要检修。“道尔”基本型发射单发导弹对巡航导弹的命中概率为45%-95%(“道尔”-M1为56%-99%);对战斗机的命中概率为40%-88%(“道尔”-M1为45%-93%);对武装直升机的命中概率为命中概率为50%-95%(“道尔”-M1为82%-98%)。+ ]; B: q- @% |) Q, g' Q5 r. ]
4 G1 ]! I( q6 g9 s: W. b0 u
目前,即便强悍如美国空军,对付“道尔”也没有太有效的办法。传统的电磁干扰对于装备了光电瞄准设备的“道尔”来说,并不足以使其瘫痪。使用机载反辐射导弹摧毁吧?一则“道尔”具备多种作战模式,摧毁不易;二则“道尔”属近程低空防空武器,攻防双方短兵相接,在几秒至十几秒的时间里便已决定了胜负。这么短的时间,机载反辐射导弹连能否顺利发射出去都是个未知数,更别谈命中和摧毁了。
: f; k$ P9 u$ }: i& Z
4 @9 V1 ]( g2 Y$ T* }
- X; y. n4 D& d9 b) Z0 [" \
5 `5 K; I; d6 r
俄军道尔-M1导弹四联装模块式发射箱2 g* t- K9 M5 H! I
/ A I8 M/ I9 r( G
世界各国研发的同类武器系统,目前还没有一个能达到“道尔”这么高的水平。因此,将“道尔”称为世界上最为强悍的野战机动防空系统,一点也不为过。3 j. U8 K5 m6 X+ m9 M6 g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