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楼主 |
发表于 2015-9-5 07:07: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头布 于 2015-9-5 15:58 编辑 ' o6 ]$ O1 l0 m1 M+ M2 v
1 c0 R5 T& F R' K(二)龙是一种光现象?
! e+ D" T8 }5 z, ], E @ n" u c7 ^. F3 s) {/ V# U
先秦和汉魏古籍中对龙的很多描述,都使得我们只能把龙理解为一种能够灵动变化的发光现象。这似乎很令人意外,但除此而外,难以作别的理解,试阐述如下。; x4 V8 O2 }" ?" }% c( V( q6 _
- T3 A h6 B. x h早期典籍中,都反复强调龙具有“能幽能明”、“乍存乍亡”或者“一有一亡”的特性,就是说,忽明忽暗,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比如说:8 R# i; b; a, E; W1 R4 Z
龙,鱗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长。(《说文解字》) 龙,能高能下, 能小能巨, 能幽能明,能短能长,渊深是藏,敷和其光。(《广雅》) 黄龙者... 能巨,能細,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瑞应图》)
- D" B. E9 x0 M2 p+ {注意《广雅》中的“敷和其光”明白指出龙是一种发光物。最具体生动的是汉代的刘向在《说苑-辩物》中对龙的描述:
# t9 w8 i- L0 @: D& S. Q1 m8 K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薄乎天光也,高乎其著也。一有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虚无则精以和,动作则灵以化。於戏。允哉!君子辟神也。 3 b* @% k& T6 z# G4 t" Q2 ^! A
您可能会觉得太玄虚了,但其实刘向这个作者是很严肃的。读者们有没有注意到,先秦两汉古籍中对龙的种种描述,无论在今人看来多么“玄虚”,它们都存在明显的内在一致性。从而可知,并非是哪个作者的信口胡言或者凭空想象,而是出自当时的普遍信念。中国文化的许多基本元素,好像都是在战国和汉代之间集中出现的。但其实远在此之前,就有一个巨大深远的文化传统存在,只不过没有被形诸文字。在从战国到秦汉一段时间里,这些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文化传统被逐渐记录下来,形成文献。龙的观念在形成文字记录的时候,已经模糊了其本源。但先秦和秦汉的学者们秉笔直录,把祖先传下来、他们也不太明白的的龙的描述原原本本地写了下来,才让我们后人有了探究其本源的钥匙。
, s3 P; U3 B; {* [) b. Z5 u& X" h F1 W" _" |" }9 X" n5 j
从刘向的这一段描述来看,龙能短能长,能亮起来,也能暗下去,时而可见,时而不可见(一有一亡),不仅变化轻灵,而且光彩斐然。 这颇似是高空一种变幻莫测,瑰丽而灵动的光现象。这与孔子对龙的评述“智者不能察其变,辩者不能(言)其美,至巧不能贏其文”异曲同工,给我们揭示了龙的壮观美丽的一面。 5 d! T: G p y3 o- L- R
* [: T: ?1 X1 Z# e8 _; Z
龙是不是发光现象呢?让我们看看年代更古的典籍中有没有线索。《诗经-小雅-蓼萧》中有这样的句子 :
) x: h7 g0 d+ ?* U; d5 e. e/ z9 m% H8 r+ f/ _4 @
这个“为龙为光”很有意思。一般认为《小雅-蓼萧》是诸侯会见周天子时的赞颂之诗,旧注多认为此处的“龙”是“宠”的通假字,是蒙受天子恩宠的意思。但这种解释有两个不合理之处:第一是与场合不符,西周时诸侯和天子远不象后世君臣那样尊卑悬殊(所以此诗中还有"宜兄宜弟" 这样的词句),有的诗经注释者(比如朱熹)就认为这是一首周天子褒扬诸侯的诗,而不是反过来。第二个不合理之处是与字面逻辑不符,因为纵观全诗,“既见君子”之后的两句,有很明显的因果关系。比如:) `, ^% }5 T9 {: T2 E9 c
2 k! A8 V8 P& q- A# r. z显然在“为龙为光,其德不爽”这一句里应该有同样的逻辑结构,即:因为“为龙为光”,所以“其德不爽”(德行没有瑕疵)。那么这里的“龙”就应该释为与光同义,才合乎逻辑。 意思是赞颂对方“光辉四射,德行美好”。所以,龙与光一样,是表示一种伟大辉煌的神圣存在。
% _" b3 w7 E, m- ^0 c
7 `0 U/ w! g) g0 P3 v看来把龙解释为‘宠’是错了的。但是且慢,事情还不那么简单。宠的本义并非恩宠,而是“光耀”。《易经》中“师”卦的卦辞中有“在师中吉,承天宠也”。郑玄注释:“宠,光耀也”。郑玄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否则也没资格给晦涩难懂的易经做注解,他对“宠”字的解释更接近其原初的含义。宠以龙为偏旁,不仅是借其音,也是借其义。龙和宠的本义都与光有关。“宠”的的宠爱之义是引申出来的后起之义。如此看来,释龙为宠在郑玄的时代还不能算错,但以宠的今义来注解‘龙’就刻舟求剑,谬以千里了。2 B$ C8 ]- v) I
(待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