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9-4-25 08:39 |
---|
签到天数: 178 天 [LV.7]分神
|
7#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11 22:13:26
|
只看该作者
(之六)新的中国-沾着土气的新生
在简单地回顾了包着尸布的蒋介石政权在抗战中的表现后,让我们把视线转回中国的北方。4 [5 l" i1 r. C7 k0 a
( f1 m7 }2 d9 N% i那里,有一群年轻的,用自己所有的精力,智慧、勇敢都投入到这场民族决战的全新的中国人,当他们在1936年贫瘠的陕北出发时,是一群刚刚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疲惫之师,而在1945年,他们发展成为纵横大江南北,拥有1亿人口,130万军队, 100万平方公里的欣欣向荣的新势力,而这一切的取得是他们在强大的日军,无耻的伪军和阴险的‘国军’夹击的岩缝里,一点一点抠出来,扩大开,和着血水和汗水拼搏出的。------因此,后来的观察者不得不被一个极大规模的奇迹所迷惑,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两支力量和资源供给相差悬殊的政治力量,对抗同一个强大的日本帝国,然后却取得了和他们自身资源相比完全背离正常逻辑的结果。拥有几百万军队的,几乎占有全国大部分税收和全部外援的蒋氏政权,在抗战胜利时,获得了从峨眉山下来摘胜利桃子的美名,而以几万疲惫之师起家的TG在抗战胜利时,她的部队已经包围了南京、上海、接近了北平,她的抗日根据地像一片红色的海洋,浩浩荡荡地布满中国的地图。6 L& E& v' Q5 k+ k" ^
* n* N4 {4 Y. q- }5 s6 g0 d6 X3 n
所以,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这个问题的解答迄今还未结束。作为这个难以想象的坏成绩的继承者,马娘娘阁下很可能还在台湾省的日本总督府里,意淫着他们的战后四强影像。-----因此,这个问题的解答实际是非常严肃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 W' @! R) C; j/ {% T. M" r& Z
& I3 F# ]2 Q& i- p但在这里,作为一个科普性的框架文章,俺并不准备用繁复的论述来进行解释,简单来说,TG的成功有几个因素:
3 r. [) p6 l* e, H R
% w% H' K, e0 @) u L1. 来到陕北的TG告别了他的青春期,无论是TG的领导层,还是他们的天才领袖毛泽东,都在这时进入人生的黄金时期,因此,相对勾心斗角的蒋氏政权,延安,有一个成熟而饱经磨砺的队伍。7 t, x0 u; }2 Q1 W
[% b, x1 [, x4 ~& j2. 延安整风 将TG作为一个年轻富有奉献精神的政治力量提升到有高度纪律性和实事求是作风的队伍,也就是高度执行力的队伍。3 |* L! M: {) m8 L* C
r1 @, b v1 [( `4 z3. 通过广泛的减租减息,TG成功地在中国基层农村第一次让广大原来仅仅生活在自己小村庄,没有国家具体概念的农民体会到了一个半全国性的政权,通过大幅度地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降低地租)和提供安全保障,使得原来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真正地组织起来。从而使得中国相对于日本,真正发挥了她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势。/ {+ M( n8 T$ J) X, S
' u, o- v- I$ L4 W' V! z$ s' e: ^6 x4. 针对日军装备优良但兵力密度稀薄的特点,TG采取了正确的依靠山地的运动游击战战略,并在之后通过不断组织民众,形成了后来被成为“人民战争”的战略8 ? C5 }5 O# h+ ], j
. R, G( f1 I$ q8 \1 g, d: i" d a
但这些干巴巴的分析并不亲切,所以,为了提供用户的使用体验,让我们用几个小故事来做说明。
/ T4 G9 y# h7 x! ^4 F# Q
/ o" ?/ E( O6 n0 G6 R众所周知,建国后的人民解放军是一支经过(如果截止朝鲜战争为止)将近30年武装斗争的队伍,在这漫长而残酷的征战历程后,大浪淘金,留下的名将如云。而谁是这如林的战将群中最优秀的,最突出的呢? X# T" u, ]5 A% W* Q1 V
" L- ^9 r* k3 ]# @
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就是,帅才去总部,而真正的大将去镇守四方。因此,想知道TG内部评定的大将之才的名单,就看看各大军区主官的名单就知道了。尤其是对台前线的福建军区和对苏前线的沈阳军区和兰州军区。 举例说,人称‘丁大胆’的丁盛少将,本来是很难以他的资历跻身“平南将军”这样大军区司令之列的,但他凭着天津之战,衡宝战役和镇压三哥之战的显赫战功,俨然以四野新一代的领军角色,先后官拜广州军区和南京军区司令,所以丁盛之将才,可见一斑。+ n# z+ k5 Q9 M) M+ ^1 W5 w, a/ Z% B
; i) F4 s) i5 T/ _% I- {因此,我们也注意到另一个名将,他的战绩并不那么盛大,却非常突出,他就是官拜兰州军区司令和福州军区司令的皮定均。----因为中原突围的奇迹般胜利,解放战争中大多数时间都是王必成开国中将副手的皮定均,据说被东哥钦定,从原定的少将提升获得了中将军衔。---而推荐他从福建军区副司令升任镇守西北的兰州军区司令的,据说就是刘伯承元帅。
8 H6 U$ [5 k* ~: j7 u) i+ [' H
' {/ m2 ]* j S6 M; K但这里并不准备展开描述名将皮定均的战斗故事,虽然那非常精彩,无奈和本案无关。因此,我就讲一个非常小的故事,它只有几段话,却曾让我初见时不觉热泪盈眶。; K* \7 M: g8 _: W2 t/ L
- l4 t- r9 I+ ~% N% j, w8 v" q1959年,年轻的共和国10周年国庆,还在军事学院学习的皮定均中将参加了著名的将军合唱团,和其他彪悍的同袍一起,准备用嘹亮的歌声为国庆献礼。
; i/ o/ W6 ~+ \& F4 s& P
& b8 X7 t1 b, I7 ~; W' F2 o/ A4 w一天晚上,一群新华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的记者把他围在屋里,一定要他讲讲抗日战争里率领豫西支队开辟豫西根据地的故事,皮定均说:“那是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是先烈和广大八路军指战员奋斗的成果,不应该由我个人来讲。”记者们不答应,说不讲就不走,一直磨到了晚上九点多,皮定均终于被逼出了这几句话:“当时八路军战士每人背着自己一天十两小米的口粮,住在老乡家。而当地老乡家家都是颗粒无收,战士们和老乡一起扒树皮,挖草根,度过了一冬一春,夏粮熟了,根据地也就发展起来了。”! K7 v6 c+ I7 _4 O# |' f
/ e s6 w6 q% b3 J2 e这几句平易的话,说出了当时TG抗日大发展的真正秘密。十两小米并不是一斤,而是旧制16两一斤的10两,对于年轻又经常行军作战的八路军战士,这本来已经是少的苛刻的口粮。但在寒冷的冬天和后续的春天,被饥饿拉长的时间里,编制1500人左右的豫西支队指战员毫不犹豫地把这份微薄的口粮和老乡整整分享了近半年,这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真正亲人般的关系,---所谓的军民鱼水情,并不是电影上那些给老乡挑挑水,扫扫屋子就是了,那些浅尝辄止的投入无法打动那时饱经磨难又桀骜不驯的豫西人民,而皮定均队伍所付出的,不是一种帮助,而是一种认同,一种把老乡当亲人的认同。他们用两个持续饥饿的季节证明了他们的诚意,从而永远地收获,或者更确切地说,融入了这片土地,这片人民。---于是,他们变得不可战胜了。8 `% c s$ J( r5 L* e! \6 v
# N; R( t/ t' [! c( e* C2 U8 d$ e
需要注明的是,皮定均的豫西支队在开辟根据地时,是1500人,而在一年以后,他的部队消灭了几百日寇,数万伪军、土匪,解放了16个县城,并扩充队伍至10000人。这个队伍,就是后来中原突围的奇兵----皮旅。* q2 h0 u4 v4 j7 K- i
而结合上面的故事我们知道,这些炫目的战绩,是在战士们长期挨饿,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获得的。-----读懂了这些,我们才读懂了TG辉煌抗战大发展背后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牺牲,而反观蒋系政权在抗战时期的“德政”,让我们无法不为他们献上最鄙夷的评语。
0 O9 M$ t; o9 `3 m/ r$ M9 [. Z8 c
* ^- x4 u$ U3 A" n9 s9 z! H事实上,抗战期间,TG的绝大部分根据地和部队都做到了皮定均部队这样军民一家的程度。而其中的真髓就是那时的TG并不是居高临下式的给农民带来减租减息,要求他们起来抗日,----TG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农民深深感受到,他们就是农民的一部分,是农民自己的政权,自己的部队,自己的孩子和兄弟。-----而这,才让后来历史的观察者为之叹服和欢呼,因为传说中的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还没有真正出现过这样一个政权,他们可以毫无愧色的自称“人民的”政权。
2 T9 t3 @1 }, G1 r
- G+ i8 f+ V% T; G) j1 H当然,此刻请千万不用把您的注意力拉回当下,不然,您会感慨并且扫兴的。
0 q0 p( G0 b1 X! G1 v4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