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77|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刘说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17:4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京虎子 于 2011-9-1 04:44 编辑 3 \, E1 U0 [, }1 b7 y
# r+ k9 J& {7 K7 K4 Y7 b* J
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K1 s% _7 H/ E( y+ R5 T( l/ f. P
- M! E+ t  a9 b5 u5 K7 @/ x
      读历史不能有火气,须是泡上一杯茶,于心平气和时逐字逐句体会逝去的风华。然而人生在世,能有多少物我两忘之时?穷人有穷人的烦恼喜怒哀乐,富人有富人的喜怒哀乐烦恼。身外对身内的影响总是摆脱不掉,所以古往今来读史者往往以己度古人,或替古人担忧,或将古人的是非功过演化为自己的梦境,故云历史从来是被看客看歪了。
( r/ S0 S3 f1 O1 o1 X* s5 j* ~, O5 k- v" H
      赞古人骂古人可惜期人骑不上黄鹤全成粪土了,列位爱史的还得为五斗米折腰,因此历史最宜闲谈。要说中国的历史,值得骄傲的是有一批人从若干千年就开始记事,简单说叫史记。直到中国出了个司马迁,史记这个名字就归他专用了。读史不能有气,写史的更不能带丝毫人间烟火。可惜从古到今,写史的有几个是置身史外的?春秋笔法且不论,这太史公下笔就给二十四史带了一个阴暗的头。
) w4 `8 {+ z4 ~: q$ v  J) c3 a2 F" g" V
      本来正常人写历史一不留神家里那点事儿都能搀和到古代去,更何况二十四史开路先锋是个候补太监。一说艰苦奋斗就号召学习他老人家,去了势以后厚着脸皮活下去因为要完成这本书。从来都是这么教育的:司马迁同志因为为叛徒李陵求情顺便得罪核心的小舅子,结果被专政了。当年医学技术有待提高用不着肝肾,没在司马迁三字上画红叉,又不想让劳改农场养他一辈子,只好采用计划生育最尖端技术、大汉帝国多了一个阴阳人。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都会撞墙跳河,但是有勇气的司马迁同志为了写史记活了下来。
' j1 }  G/ K# d4 k; _; y
/ T$ |& @- k* F) e, Y      几十年以后再一想,不对。古时候有腐刑,受刑的又不是他一个。千古艰难唯一死,鸡飞了活下去的有的是。司马迁同志祖传的手艺是写历史,写赋肯定比不是他相如兄弟。写史一要掌握材料,二要有去粗取精的本事。二千年来发扬光大地说司马迁同志三山五岳天南海北、听来的看来的抄下的洋洋洒洒,鸡没了以后在家里成年累月整理卡片,巨著就这样诞生了。 ( Y8 x( W% F) Z/ K

& f* @5 u0 H3 C      再想想还有问题,史官的职责难道是公款旅游,如果是那样李陵出状况了皇上哪里问他去又没有飞机?刘邦入咸阳,萧何从秦廷抢到的典籍才是史记的原始素材。经年战乱山河破碎,民间能保留多少东西?司马迁同志守着老萧的家当给自己贴金:谁谁谁告诉我这么回事。。。。。。我采访谁谁谁这么个结果。。。。。。 ! ^& e1 t. T: B, t* r( ^
: L4 X3 k5 x! {6 s3 ^6 ^+ Q
      说大话是人类的天性到也没什么,关键是司马同志被去势了心里有气不许也不敢说,于是狠狠地揉进史记了。时间长了他取的东西传下来他舍的东西不见了,外加上他搀进去的水和脚丫泥,这样太监的历史就诞生了。
, Z6 b+ T: ^4 @( t. _5 `
. z& T8 p# g' j/ [2 F      后人佩服司马迁的一点就是项羽本纪,居然给反对派头子立碑树传!还列在伟大领袖前面,多刚正不阿呀。可是列位,帮李陵说两句话就给阉了,若是偷偷为反动派立传而且压在高祖头上,不要说汉武寡恩,换汉那个都得灭族。之所以有项羽本纪,是因为秦失其鹿,举世皆以为应该归楚。陈胜号张楚,其后项羽刘邦皆尊怀王,是故灭秦者楚也。汉之天下得自于楚,因此本纪自然要有项羽一篇,按朝代顺序当然在刘邦前面。后来孔孟之道走了酸腐一路,所谓正朔,才有个秦汉之说。司马迁当年不过循规蹈矩而已。 2 W: ~& j) j- ^; F
/ _$ K; x, W: ]) z* C9 q% _5 m
      说了这么多,该坐下来读读太史公的巨著了,翻开项羽本纪: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 v. ]  V7 |1 K3 l# m- l( M
: W: J# X  F8 B; D
      等等,学生刚读了一段就有疑问了,请司马老师指教。这起首一段是讲项先生的家世,说明小项出身名门是楚国贵族之后,将门虎子。简明扼要这么一段我怎么有那么多问题?司马老师按代往上数,二下就到项燕了,可是我怎么听着别扭呀?直接说项羽他爷爷是項燕不就完了?干吗非先说他谁谁,然后他叔他爸谁?世代为将之名门,怎么连爹是谁都不写清楚?就算早死了,大家族也会留下姓名的。刘邦什么都不是还有个爹,项羽直到坐天下了还没找到爹,说明他根本就不知道爹是谁,也就是说和項燕就没有血缘关系,或许是項梁的义子。古人以地为姓,项地都姓项不一定是亲戚。 1 o4 E& r' p/ C2 N. q

. }7 v3 u, e9 c      就是項梁和項燕的关系也不可靠,秦灭六国后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项燕在楚国也算有名人物,王翦可是率秦倾国之兵才打赢的。秦庭能够听任項燕的儿子这么个知兵的在家乡待着,就为了等机会造反?别说十二万户,二万户也轮到了。因此即便項梁真是項燕的儿子,也是小老婆生的养在外面的。 6 E: V- W' ~" K8 b7 \: Y  F. x5 l
# ?9 C2 r) D/ }( ~
      司马老师这么写就是要给大家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项羽这么一拐弯就成了名将的孙子了,真正的情况估计就是項梁手下一打手,按黎叔的情况也管項梁叫叔。按这种笔法,虎子的身世可以这么写:网名京虎子者,北京人。少时曾呼本院毛远志为姨,远志之大伯父即本朝太祖。这么一来起码具备了发行个人风格邮票的资格。 , {) Q9 o- ?2 y& \  O

0 U5 Y3 O: H) b1 x
      王侯将相的种子就是这样被太监笔法写出来的。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15 学识 +1 收起 理由
燕庐敕 + 5 精彩
老票 + 5 + 1 很给力!
万里风中虎 + 5 明晰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17:46:06 | 只看该作者

二、刘项原来不读书

      项羽本纪且放一旁,开始读高祖本纪:高祖,沛豐邑中陽裏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J8 Y3 j5 G& N/ `7 O2 I* `
* Y# y, Q' [% U. ]1 ]! ^; D+ v
      老师的水平真高风格多样,不知道爹妈是谁的写成那样,知道爹妈是谁写成这样。古人浪漫没有那么多礼教,所以不是吞鸟蛋就是踩巨足,全是性交或者男性生殖器的隐喻。到了刘邦这里干脆更直接了,夢與神遇都巫山云雨了,后面还有蛟龍於其上连体位都描写出来了。意思是太公来了,赶跑了奸夫,肚子里有了生下个儿子。家里多一劳力,就这样了。: ?4 z4 ?9 @' G  f$ E

! A; Q. }: {7 r. [      刘邦被传为无赖,主要证据之一是司马老师偷偷塞到项羽本纪中的这一段: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5 `- _% x! f% U
+ y) }5 d$ [3 W% |( [$ T) K8 b% j
      自己爸爸都要让人蒸了,还调侃,不是无赖是什么?问题是您让刘先生怎么办?投降?项先生那为人,投降以后一锅蒸俩。干革命就要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这段只能说明刘邦同志以解放被楚霸王剥削压迫的全中国人民为己任,不怕牺牲连爹都不要了,何况还不是他亲爹。
4 j) U) _, A2 K' X6 w/ T' {' V, g: s6 i
      汉得天下后,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虽然后来小人多嘴免了,说明对养育之恩还是牢记的。就是喝高了原形毕露:未央宮成。高祖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3 J7 c8 A( C2 Q8 t6 Z9 E
/ l8 A! F- _, E1 T5 D# |8 c
      这一段可见老爹从小对这来历不明的就不喜欢,连一帮臣子都知道,一起嘲笑老爷子。老头兵荒马乱时东奔西跑饥一顿饱一顿的,在大锅上面都没心肌梗塞,结果让这么一嘲笑,第二年崩菜了。3 r/ B0 H% Y) w3 g/ X6 f9 }0 y
0 h6 t0 ^* H  Q9 E, S4 b
      司马老师努力把项羽写成顶天立地的英雄、刘邦写成落井下石的无赖,天下归了无赖以至两千年来越来越多的英雄都理所当然地往无赖上发展。悲剧的英雄不是没有,问题是项羽不是,不能说最后输了咱们同情他就树立他为英雄?司马老师这两篇本纪估计是改了无数遍自圆其说都不容易了。
8 E  O( S- o3 U: J3 l2 s. u* n0 r1 m3 Z1 Y* e: X
      放下刘邦再读项羽: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9 C# m6 p8 |/ `0 P% {6 k9 q

) }* S- R/ u# W* x$ w* w      哈哈,读书击剑两无成,连兵法都学个皮毛,所以有自刎乌江的下场。过人之处是想取代秦始皇,事后诸葛亮们说他有大志。可是秦皇游會稽之时,秦朝如日中天,说这话只能说明这小子脑子有问题缺个心眼。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这段才和常理。最后一句说是个大个子,可以参加奥运会举重比赛不过拿金牌困难点,要不然张良博浪飞锥应该找到他头上。8 |) P- x! O% w3 v
0 G6 G, g2 ]- k
      哎呀,这个才氣過人是什么意思?不是学书不成嘛?连后人都知道的事: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才氣過人是怎么来的?翻一翻两篇本纪,里面不偏不倚一人唱了一段。1 m/ o8 C( |. i6 c9 M

6 {; k2 @' H( l9 E3 S& x1 N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_, `& l) N: j3 o

  f2 L$ i5 X# z. u, t' F      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筑,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i' {+ y" W+ d2 g; Z; w
' L& g! z7 O% \4 O
      一样的縱酒一样的高歌一样的泣數行下,可是一个是悲歌一个是慨歌。就这两段来看,一个是英雄末路居然还儿女情长,一个是壮士暮年雄心不已,此兮彼兮天壤之别。头两天真看见有人断定大风歌是司马迁所作,不知道怎么考证的?从具体情况来看,伪作的可能是项羽那段。兵荒马乱的虞美人没有下落,后来干脆都说是自刎了。左右听歌的肯定和项王一起突围,到乌江全死光了,因此这段极有可能是司马迁的假货,要不怎么这么儿女情长,马呀美人的全是太监的幻觉。- H; v, t4 J1 U+ Z8 h: T
* K+ h; T3 E* m' Y
      大风歌是高祖还乡时当着父老面唱的,虽然可能有个胡乔木类人物润色,可是绝对是皇上亲口说出来的,属于最新指示不能记错一个字、要马上上街游行的情况,别说司马迁没那气吞山河的气概,就是有了他也没法编。那才过了几代呀?相比之下,沁园春还经过柳亚子手一道,没准涂改了几个字。! e4 a3 u6 {& K+ G$ O) N

+ q  W1 `3 O* m0 u7 ?      最后这句纯属杜撰了。
, E  u; X; _: z7 P8 ~" f  U; R3 t9 A* d*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5 收起 理由
万里风中虎 + 5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17:47:06 | 只看该作者

三、如何过江东

      海滨风吹雨打,无网络亦无电脑,电视早被儿子霸占,只好再读项羽本纪。读到霸王别姬之时窗外惊涛拍岸,那楚霸王于四面楚歌中率八百健儿冲破十面埋伏,一路且战且走,斩将夺旗,直到自刎乌江。读书人一声长叹,热血沸腾怒发冲冠,冲出屋去欲学大侠杨过以掌击浪,可惜夜黑风高,遂复坐,独吟前人诗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T1 _1 S. B8 A" O6 C4 T2 O3 q
% z9 v4 O/ B0 N  N
      少年时读这段,也曾畅想如果项王登舟过了乌江,回江东振臂一呼重新拉起一支队伍,鹿死谁手未可知也。而今读罢,静下心琢磨琢磨,不是过不过江东那么简单。史记有: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这说明知兵的是項梁而非项羽,项羽在乌江边上说的“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这西楚赖以得国的精兵是由項梁带出来的。項梁死后,这支精锐由项羽统帅。破釜沉舟、东征西讨、以三万破汉军五十六万全倚仗这支江东子弟兵,而这支部队对霸王是绝对忠诚的。
$ Q# g5 w) O- x5 p% `1 |1 ]5 I7 w  g( v" U% e
      自古兵在精不在多,空有雄兵百万而一战而溃者比比皆是,凡成事者皆靠着一支无坚不摧的近卫精锐,而能否笑在最后要看这种精锐是否经得起消耗、能否及时补充和是否保持战斗力。项羽或许长于临阵指挥,但在带兵练兵上肯定不行,连年征战,这支近卫军逐渐凋零。所以垓下突围麾下仅八百骑,其余都不是近卫军。即便回到江东,真能重新拉起几万人马,以他之能,短时间内怎么能再练出一支这样的精兵?怎么能和汉王韩信久战之师抗衡?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纵使江东子弟依旧相信霸王,也根本没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所谓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是虚言。连年战乱,十室九空,彭越反复骚扰,江东怎么还能征兵?- T. y) p5 C% \; u8 L+ W7 X" J4 j8 y

8 F9 |% b- E0 p, \1 _% L  N: U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真正的英雄只有死于自己的手中,项羽自刎,没有被叛徒出卖,没有为奸人暗算,更没有死在无名之辈手里,算得上一个悲壮的结局。自刎乌江,千古悲歌,而今读罢,哎,还是不可尽信。4 |$ b0 e% p6 H1 ]) R
( g& ]5 J" G8 L1 _2 G# ^$ c; ]
      首先,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力气大在对阵中有多大用处?骑兵作战讲究弓马武艺不是力气。灌嬰以五千騎追之,一路血战,项王单骑就可以横扫,这样的话还逃什么?那五千人哪里够他杀的?4 l% ~8 U4 \- y6 u- x# K: e
- k7 j4 C, ^1 |! z) u' n
      其次,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这是要逃命。路上渡淮、至东城都是在逃。为什么到了乌江而且有船,他老人家主意变了。不走了在此了结余生了?早知如此一开始逃什么?整军和汉王一战或许能两败俱伤那。逃了一夜就为了找个地方自刎,没道理呀?% W* G' i& b3 k

$ g: m0 a; F/ Q( v0 V; l  K6 H# v      这好多漏洞的逃命说明項王最后到了乌江人困马乏再也逃不动了,烏江亭長肯定是瞎编的,或者根本就是个套,准备让老项喂王八的。不管怎么说,跑到了乌江边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之所以下马步战,是因为那些马早开始拉稀骑不上人了。就这般英雄末路,留给后人那么多感慨。$ B8 v# V# ~9 h% H
& G1 F! E) n- Z! Z& R4 W
      乌騅日行千里,逃命又不是去钓鱼,又是江又是河的,找死。
/ H" s, r7 K2 f* y8 I. M- j
! c. H- |. u$ y/ L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6 收起 理由
燕庐敕 + 6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17:48:21 | 只看该作者

四、一增何用

      楚汉争雄,人才是一个关键,汉王手下人才济济,霸王手下数得上的唯一老范增。就是这一增,也不得其用。所以人才呀,从司马迁嘴里开始说,两千年了到黎叔嘴里还在说。
  F8 ?( G5 ^. s9 r+ q  z( e3 T4 a- v" u: G
      那么我们就看看这范老。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嗯,姜子牙的情况,先活他七老八十的活够了再平天下。这位老先生一出来就见识不凡:立怀王之后。好计谋,一举收容了旧楚势力,项梁得楚了。放羊的捡了个王位,按理说就是个摆设,大小事还不是都听项家的。怎么项梁一死老项家几乎啥都没有了?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并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军权让放羊的收了去,范老这首倡之人干什么去了?+ {) @: v+ `1 R4 _2 N
& K  e* y0 M* D7 m& s& n! z
      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噢,在这里,自己捞了个末将。后来要不是项羽先下手、或者宋小白脸机灵一点先发制人,项家的基业就彻底葬送了。立什么人为王没关系,关键要控制住。老范劝项梁找来个放羊的,大模大样真的当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挟天子有个屁用?
* x$ V4 |- l  A; C, O
2 P5 Q" m) @  ?8 o) F      项羽的霸业怎么来的?是因为他叔果断地拥立放羊的?不是。是靠破釜沉舟,與秦軍九戰,殺蘇角虜王離的巨鹿之战,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接着屡破横行天下的章邯軍,才奠定了基业。西楚的霸业完全是打下来的,属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和有没有个没落王孙根本无关。
  r- i/ l: Z3 w$ w! _* w4 f( Q' c8 _) d/ u2 \
      范老最大的业绩是要求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当时如果杀了他,后来不就没有人争夺天下了嘛。这种事后诸葛亮最没有道理,按这种说法,在巨鹿就应该把做壁上观的诸侯全杀了,免得日后他们反叛。不要说看不出来会是个对手,有时候明知是对手也不能杀,这跟毛蒋会重庆的情况一样。
, X6 n+ Y* V, f7 h, a/ `. F. k! N. b! q4 ?. D" Y* W3 a
      当其时,楚军阬秦卒二十餘萬人,已经尽失关中民心。项王手下二十萬对付刘邦十万,虽然有2:1的优势,可是刘邦手下也是惯战之师,交战的结果很可能是惨胜。项羽20万部队中自己的楚军应该在五万以下,其余是诸侯兵马。灭秦同心,击刘恐怕无人出力,还得靠自己的部队。一场混战,万一再有秦人起义,诸侯可能就成散了的猢狲了。所以乘势攻击刘邦绝对是招臭棋。
9 G* F5 d1 S  a9 B6 I( M- R8 w6 |9 H! |
      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一样得不偿失,怀王约先入关中为王,杀了预定的关中王肯定会失去诸侯的拥戴。刘邦的哀兵会死战,加上诸侯的反水,楚军没有必胜的把握,纵然胜了也无法号令天下。利用鸿门宴的机会,得到刘邦对项羽权威的承认,是项羽入关后最明智的选择。刘邦臣服了,其他诸侯自然臣服。然后利用分封的机会,夺去刘邦大部分军队,只留下三成。所谓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肯定是司马迁的私货。如果其后与诸侯关系处理得当,汉王会死心,老死巴蜀。
4 ~! C& B  e( S% }  K/ k7 C  I" H0 v7 P" ~/ x5 Y9 i2 P; W8 n1 S
      范老最后的功绩是要求项羽不要同刘邦讲和,宜将剩勇追穷寇,结果陈平使反间计。关于项羽是真中计还是顺水推舟,历来看法不一。就史记来看,项羽是顺水推舟。首先,范增去后项羽依旧依范增策狂攻,以至刘邦要靠纪信假降,仅率几十骑逃命。其次陈平使反间计后,项羽只是稍夺范增的权力,没有立刻双规,也就是稍加提防而已。
  E0 M  U+ T: M2 N% a: B2 h, h
1 R! y! v# Z* @. T; Y; l# `3 U      范增者,项羽尊为亚父,从上面几段看来,不是一增不能用的问题,而且该增无可用的情况。楚汉此消彼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恰恰是这个老范左右项羽的决策。项家封于鲁,可是项梁起兵靠的是江东豪强。相比之下,山东是人文之地,项羽完全可以利用世代封鲁的背景招揽山东人才为己所用,可是最终还是一增而已,说明范老嫉贤妒能不容人,依老卖老结果人才们只好投奔汉王。
( e+ {+ t& g5 u' p$ P, o0 V& x
0 D. B' p  H  n! }/ }+ C      别的不说,就是权利稍稍少一点,他老人家就大怒老夫不干了,项羽留他不住,他老先生还一边走一边生气,死在半道了。病死这句好像是项羽亏了他了,让两千多年里面大家为他惋惜。您想想,古时候寿命短,人生七十古来稀,何况最后都是生病死的,他七十多了还这么大脾气能走到彭城嘛?$ z: \2 s& X2 A9 O2 n0 F
6 U% u- U6 O% X  h7 ?  l
      可惜西楚基业毁于一增。6 V: B5 {, O( o+ n) R1 @2 Q

8 Q$ G$ m3 H; [2 v$ x7 c# y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5 收起 理由
燕庐敕 + 5 淡定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17:49:45 | 只看该作者

五、怀王约

      争霸天下,领袖个人的气质起很重要的因素。楚汉之争亦是刘项两人为人高下之争,究竟因为什么决出胜负?! T/ [1 S1 ^* m0 s# L

: h' P6 E7 S$ |$ T' q! H      绝对不是英雄不如流氓,打天下的哪里有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也不是什么仁者无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温文尔雅的早大浪淘沙了。更不是民心向背的原因,逐鹿天下民如草芥,打打杀杀有今天没有明天谁在乎民心,唯有天下粗安以后才开始体惜老百姓。) _" B6 N$ Z- U4 }% A  V

/ D, M" u! f3 K$ p      从史记粗一看,项羽真残暴反衬出刘邦的仁厚。屠这里屠那里而且还爱活埋人,刘爷一看就忠厚。但是多看几遍,我的视力有问题?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阬之。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头一件是項羽围攻襄城,一番费劲拿下来,把里面的人都活埋了。后一件是刘邦和項羽一起屠城陽。在項梁手下时項羽残暴,刘邦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对蒙古将领的祖师爷。
, ]) J' i4 u: x* b; b0 I
( B' L& r8 p1 |/ I            項梁死后两个分道扬镳,各有新鲜事迹。到新安。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諸侯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阬秦卒看来是诸侯报复,最后屎盆子扣項羽一个人头上了。刘邦这时候南攻潁陽,屠之。再往后就是项羽破齐后皆阬田榮降卒。看来看去,两个人都很有杀人天赋,手上干干净净能得天下吗?
) t9 @' f# Y6 B! ~+ v1 E- l: U. j
/ [( {4 p5 k8 }      那么何以两个土匪一个成王一个成寇,就因为五十步笑百步,一个多埋了两回人?不是,是因为怀王约。
* r: f7 C& ^& G( s: K
+ S/ x* O4 ]1 }. |7 |6 P      趙數請救,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当时秦兵势力很大,各诸侯都不愿意入关,眼看着长此以往就要被秦军各个击破,因此怀王便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秦得六国,关中此时富甲天下。以此希望诱惑别人卖命。& l0 n" I. @7 t8 x) B$ A0 T  H3 C

# s# n8 y$ Y* k$ V3 Y      當是時,秦兵彊,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願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彊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彊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 K3 ]9 @) T- q' {

% }9 y' _7 @6 {2 U, ?3 K" G      这说明除了刘项这俩项梁旧部外,怀王约对其他诸侯諸兵头没什么诱惑力,最后灭秦能有权争的也就是这哥俩了。怀王諸老將所言不是司马先生编的就是妄传,項羽固彊悍,那阵子沛公也不是素寬大。项羽一门心思报仇,救赵便救赵,而且谁能料到秦这么快就烟消云散了?刘邦直到章邯降及趙高殺二世,看到先入关的希望了,才諸所過毋得掠鹵,入关以后財物無所取,那是自以为怀王约能落实,关中是自己家的了,怎么能糟蹋自己家那?( k3 \; S% J& \! K3 Z

8 t& k5 b% a$ |7 E      这样一来,项羽在道义上就先理亏。自己一路血战消灭了秦的有生力量,胜利果实让刘哥拿走了,心里当然不舒服,可是又不能杀刘邦,就是因为怀王约。由此可见怀王與諸將約是相当隆重,属于对天发誓如有违背天诛地灭的。与约的估计全割了指头喝了血水的。入关诸侯一个个老老实实。连天下无敌的项羽也不能不承认这个誓约,鸿门宴刘邦臣服了,他赶紧找怀王问,希望怀王能出面说这个约不算数。没想到怀王也是敬天地畏鬼神的,答复:如约。项羽烧秦宫、富貴还鄉也是因为做不成关中王,后来杀怀王也是因为这个誓约。到分封时,项羽还得承认怀王约:「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 p- K- _+ C% K* a, B' \+ ?: E$ W" U4 T. t, N% O$ g6 q
      后来汉王起兵,诸侯响应,一个很大的原因还是怀王约。当阵数落项羽罪状,不履怀王约为头一条,杀怀王才排第八,说明怀王约的份量。汉得天下后和楚得天下后一样,都是诸侯相继叛乱,劳累君王连年征战,刘邦最后也是因为平叛受伤而死。之所以楚灭汉兴,也是因为汉初诸侯没有这个怀王约的问题,没有领袖也就不能团结。3 H5 ^6 S, S/ E

# }6 l* t0 o. E, l4 D      想当年刘邦率百餘人见項梁在薛,项羽当在场,楚汉双雄风云际会,矢志亡秦,从后来两人一同领别军来看,英雄相见惺惺惜惺惺,刘邦最后葬项羽侯诸项,说明两人初交很好,以至在怀王前结拜为兄弟。只是天下终归是一个人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F+ c6 R+ i; L7 X9 r- h% k0 ^' ?. b  P

, \# y, O" ~4 t0 h            秦王吞六合,海内统音辄,千古霸业二世而终,种种原因之中竟然有偶然。陳勝吳廣等因大雨失期,依秦律皆斬。押送官吏因为事不关己,造成星火燎原。刘邦送徒半路释放所送之人,甘愿自己逃亡。押送陳勝吳廣的官吏若是有汉高祖的胸怀,秦或许不至于速亡。
! v0 Y  I8 r/ y- f" e9 {3 t: l
: m' p9 M' W2 F% q( D8 C      摧毁举世无匹的庞然大物的不过一两个火花而已。
) s; X+ U% n4 d6 s* C) g7 _
7 M( y, }: v' m  i4 }% C2005年3月
0 n9 c5 I0 ^$ {$ r
, e$ q8 M7 U0 k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4-20 00:14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6#
    发表于 2011-9-1 21:2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京虎子 的帖子' q) m8 \7 ^7 a/ s

    - |( M+ d; @6 O- S2 \  E. j其实项羽过江东会怎样,用贾诩对李傕、郭汜的话来讲就已经很清楚了,“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也就是说,象这样单打单的人,其实就是丧家犬,只要一个亭长就可以绑起来送官,项羽到江东的结局,九成以上就是被当地的什么人绑了或者杀了。1 @6 ?- i8 z; i1 ~
    历史上多少雄人,穷途末路,都是死在小人物手中,也一样是给人当垫脚石的。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8-2-25 20:16
  • 签到天数: 128 天

    [LV.7]分神

    7#
    发表于 2011-9-1 23:2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京虎子 的帖子
    7 N+ f+ X, _1 P3 V# x6 Y/ z
    4 {6 k: P8 W4 |“司马迁没那气吞山河的气概” 深以为然
    & W# w# t& ?5 [: ^沁园春也一样,何人能有太祖之气势?

    点评

    一九二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大概是太祖离开长沙去广州所作,当时太祖32岁,位置么,呵呵。越是细想,越是觉得太祖真神人也  发表于 2011-9-2 18:02
    我不这样认为,如太祖年轻时的【沁园春•长沙】  发表于 2011-9-2 17:59
    人只有到了那个位置才可能有那个气概。  发表于 2011-9-2 12:54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1-9-4 14:33:05 | 只看该作者
    我倒觉得章邯那时候也是一神人……
    + G3 S2 L7 L1 N) D" }4 F
  • TA的每日心情

    2021-2-5 00:48
  • 签到天数: 1421 天

    [LV.10]大乘

    9#
    发表于 2011-9-7 08:38:01 | 只看该作者
    司马迁把刘邦写的很真实,读起来是个真人。倒是项羽有点悲剧英雄的意味。另一个是韩信。4 g$ y; o/ _, U% {$ K" w) D( D

    7 V/ H7 D, Z6 p! V. Q% E看来司马迁比较喜欢裂土封侯的时代,对大一统不太感冒。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10#
    发表于 2011-9-7 08:4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猫元帅 的帖子
      S" s  ^' H% A! Y$ I3 q. o: f5 U9 w1 u
    4 w# {4 b  r/ t# S* @的确,史记-高祖本纪被后人所公认,以至于汉书-高祖本纪几乎就是照抄史记的对应部分,只是多了个赞而已。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3-7-7 20:03
  • 签到天数: 525 天

    [LV.9]渡劫

    11#
    发表于 2011-9-7 21:07:07 | 只看该作者
    项哥可是俺从小的偶像啊
    3 {/ {# X) |$ f. t& ]" F小学一年级我看的第一部纯文字的大作就是上下五千年之二,开篇就是项哥的故事,看到垓下之战,项哥带二十八骑如入无人之境,那叫一个热血沸腾。5 V2 U9 m# w: f9 e4 R
    如今被虎哥批的是体无完肤,精神损失严重) G% M% q6 L. @
    其实窃以为,项刘之差,关键还在用人上。项哥喜欢名门之后,还是贵族那一套,刘邦则是平民出身,没那么多讲究。只不过几百年后,翻了个个,诸葛亮玩起了血统论,走向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1-9-17 08:58:07 | 只看该作者
    网名京虎子者,北京人。少时曾呼本院毛远志为姨,远志之大伯父即本朝太祖。这么一来起码具备了发行个人风格邮票的资格。
    : a' M  U! @6 k$ }

    & @7 m, e, q+ ?# D  K+ G  x怪不得虎子看照片跟毛新宇有点像呢。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3 10:19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13#
    发表于 2014-6-9 18:24:55 | 只看该作者
    梦晓半生 发表于 2011-9-17 08:58
    ( X# [2 e# {  r2 r6 m. Y' ~怪不得虎子看照片跟毛新宇有点像呢。
    " A$ n3 m/ X; |$ @% i9 W( h3 a) W& {4 S5 K
    绿帽
  • TA的每日心情

    2020-11-20 06:24
  • 签到天数: 1618 天

    [LV.Master]无

    14#
    发表于 2014-6-9 22:31:13 | 只看该作者
    河蚌 发表于 2011-9-1 21:25
    ( d0 H+ S- @" r" A回复 京虎子 的帖子
    ! o5 b2 r* b3 ]8 p+ Q, j  K
    5 z( O" C8 Y7 l( B6 l! j* h  e: {其实项羽过江东会怎样,用贾诩对李傕、郭汜的话来讲就已经很清楚了,“而诸君弃众单行 ...
    ( ]0 Z8 {$ b. m4 }- \) q) e6 g: k
    李闯王?到底哪里去了?
    & _. y( `( P8 Q
    2 V# m, o) v: o5 V6 m6 v想想反正没活到现在,死了也就死了。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6-2-4 15:19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15#
    发表于 2014-6-11 11:06:30 | 只看该作者
    虎子大才。可惜秉承这家伙一贯的暗黑路线,于是乎他写出来的东西比太史公还不靠谱。通篇猜测,想象做依据。
    8 A! x. J  a' X* W* R* k( q4 X, Z4 d% O6 Q

    点评

    我也是和他半开玩笑。否则不会用这么恶毒的字眼评价他。 虎大还是我们的宝贝,经常贡献好东西给我们的  发表于 2014-7-11 16:46
    虎大写这个就是游戏之作,认真就输了  发表于 2014-7-10 23:06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4-7-9 02:31:00 | 只看该作者
    项羽失败除了政治原因还有个战略方针的错误。太史公说他读书学剑两不成,是个半吊子军事家,其实不然。项羽在秦楚战争中胜多负少。项梁吃亏时,他老人家压根儿不在跟前。所以后来大家都怕章邯,只有项羽不怕。对俺这种军迷来说,史记最让人遗憾的就是没有详细记录巨鹿大战的过程,只有“于是至則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殺苏角,虏王里。涉间不降楚,自烧杀。”这么几个字。8 V& X* i  ]3 j+ Q
    不过就从这几个字也可看出项羽的指挥决非一勇之夫所比。首先,他袭击了秦军的粮道,这和官渡之战老曹袭击乌巢有得一比。其次,他打了九战,对秦军是各个击破。最后,他杀苏虏王逼死涉,符合老毛的歼灭战方针。所以灭秦以后,项羽已经是神州大地公认的武林第一高手,当之无愧的首席战略大师。可惜战争这玩意儿最讲究与时俱进,三天不读PAPER就会落后,不管你得没得过诺贝尔奖。灭秦之后,他老人家不愿锦衣夜行,要光光鲜鲜在彭城享清富,孰料无赖子刘邦黄雀在后。
    0 Y1 j( k" c4 a7 {刘邦为了战胜项羽,几乎采取了类似于二战中的总体战观念。政治上约法三章争取民众,经济上依靠萧何“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馕,不絕糧道”,建立了巩固的关中根据地,还使用统一战线策反了英布这样的重量级楚将。军事战略上:刘邦本人在成皋作正面牵制,以为正。韩信偏师出燕赵,实行空前的大迂回,除去项羽的羽翼,以为奇。还有彭越的游击战不断袭扰项羽后方,使其疲于奔命;张良的反间计,除去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等等。可以说使用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谍报,统战等领域的各种手段。这些谋略在当时可谓匪夷所思,从这里也可反衬项羽的军事成就非同一般。老毛有句名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项羽的失败可以说是其最好的注释。6 u2 q& B& @0 u' P- v# ~) h

    点评

    油墨: 5.0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油墨: 5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4-7-9 03:19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8-3-12 16:01
  • 签到天数: 189 天

    [LV.7]分神

    17#
    发表于 2014-7-10 10:38:40 | 只看该作者
    mingxiaot 发表于 2014-7-9 02:31 / K# T; S! ~2 Z, ?# O
    项羽失败除了政治原因还有个战略方针的错误。太史公说他读书学剑两不成,是个半吊子军事家,其实不然。项羽 ...

    & A' A0 P, @% O1 ?从这点看中国的战争理论是超前先进,到老蒋时代就是瞎搞!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4-7-10 21:48:06 | 只看该作者
    tnq 发表于 2014-7-10 10:38 ) {0 T4 D& L. H7 n) _) E1 z) {+ ^" K
    从这点看中国的战争理论是超前先进,到老蒋时代就是瞎搞!

    & `8 k: L0 ~7 y) ]* m% X国民党从上到下就是唯武器论。其实,如果你自己生产的武器可以超过对方,这么做也还凑合,像二战中的英美军。国民党臭就臭在明明啥先进武器都生产不了,还死抱住唯武器论不放,这不欠抽吗?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1-8 09:40 , Processed in 0.051555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