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9-12-6 14:58 编辑 - e& I0 N( r( b2 {. e
9 S+ @; E* j6 d不着急!这些预测最大的问题就是problem scoping。从现有状态简单外推。按照70年代的罗马俱乐部预测,现在石油早该枯竭了,那时的错误在于对新发现油气资源的认识不足。按照80年代的状态外推,也肯定得不出现在中国的能源消耗仅次于美国而超过欧盟这样的预测。1 h7 e$ M, D: {, r6 [' J5 F
; |$ R+ a3 j% d# q3 V7 o1 D9 M如果只看欧美日澳中,图中的趋势可能靠谱。但在未来20年内,第三世界国家也是要发展的。随着一带一路和RCEP、TPP之类的扩展,大量“非传统发达国家”的能源和交通需求会大大增加,而他们远没有处在全电化的门口,内燃机和化石燃料是在可预见将来最可行的途径。
" E# F& \# \6 o4 t9 t4 ^7 Z8 @+ _9 M/ x% ^7 R1 W7 J' T. k* f, `/ l
另一个问题是:随着经济发达和生活水平提高,城镇的“铺开化”不可避免。一般人概念中的“上海@1969”和“上海@2019”是非常不同的。在1969年,中山“环路”(实际上从来没有环起来过)就是市区边缘,除了外滩这一段,到了中山环路已经不能算市区了,而是“准郊区”。现在已经外推到江苏、浙江边界了,朱家角、松江都通地铁了,那里面都是“正儿八经的上海”,包括居住在那里、每天到市内其他地方上下班。这样的出行(不管是公交还是私车)都是巨大的能源要求。对于印度、巴西、尼日利亚这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全电化很难在2050年前实现。首先是铺装路化,然后是电气化,然后才谈得上交通全电化。
* z6 i9 T( ?0 q5 r6 U( K8 z/ [' D, x2 Z2 [) | P* r2 H; P
这还不算电池的回收问题。全电的时间太短,回收和影响在发达国家都还不清楚。8 l' _ l( O( D3 I: h: i
* n( C8 p7 c( K, K
这也是巴黎公约、马德里协议之类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国已经越过了“发展权vs环保”的难关,但这些国家才刚刚进入。剥夺他们的发展权,强求一步进入环保经济,这是不现实的,也是反人权的。
% E5 ?# J9 b9 z2 b7 V( h: F* |0 T7 s, t/ h& F5 T
但反过来说,石油和化工行业也确实需要未雨绸缪。作为燃料,作为塑料,石油现在都是过街老鼠。希望不至于在10-20年内就走上煤的老路。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