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9#

楼主 |
发表于 2017-3-12 16:16:40
|
只看该作者
( D% |+ B) i# H: w* {$ \( d, t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U; ^/ u+ V$ A! E9 D2 g: z
& W% T; `2 S( Q. u3 ^
八路军的大生产运动是从驻陕甘宁边区的后方留守处等部队开始的。早在1938年,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在第一次党代表会议上,就提出了把开展生产作为三大任务之一。从当年7月起,后方留守处的一些部队在战斗和训练之余,组织干部战士喂猪、养羊、种菜、织衣、做鞋,开展农副业生产,明显改善了生活。这一做法立即推广到后方留守处的所有部队和中央军委直属机关。
* ?/ ]% Z U! q, m" u. @( r2 r- O e% |+ x: s) P! f/ t8 C
5 j3 u: I4 [' c: V/ \7 A- [八路军开荒# Z" ~, H' U; m3 J5 ^
5 G/ H2 o8 }# D( w. w5 u: s1939年2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生产动员大会上指出:边区有200万居民,还有4万脱离生产的工作人员,要解决这204万人的穿衣吃饭问题,就要进行生产运动。同年春,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生产自给”的方针,并在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开展生产运动的题词中提出:“现在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将来一面作战,一面生产,这就是抗大的作风,足以战胜任何敌人!”' R0 |! \2 t9 ^3 `
* N7 X* u4 i7 V" l) U2 {, i
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指出:“斗争已进入更艰苦阶段,财政经济问题的解决,必须提到政治的高度,望军政首长,各级政治机关努力领导今年部队中的生产运动。开辟财源,克服困难,争取战争的胜利。”要求各部队根据不同环境和条件,开展生产运动,做到“一面战斗(非战斗机关是一面工作)、一面生产、一面学习”。从此,以改善生活为目的的局部性农副业生产,发展为整个陕甘宁边区军民以逐步实现经济自经为目的的大生产运动。
# s/ R' Q$ r2 V4 @! V2 S5 g: t8 D" v+ t% q
6 K4 g' F$ c3 j X' R
八路军养蜂7 y" z' o9 N& K' l# u
% C$ h' }* ?4 p) I" S% K! F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对面的山沟里,亲自开垦出一块土地,浇水、拔草、种菜。周恩来、任弼时经常盘腿而坐,手摇纺车,成为纺纱高手。* v% P! H7 {& S) t S
7 ?+ _/ i' E' H1943年,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开荒近20万亩,收细粮465万公斤,蔬菜1650万公斤,织布13000余匹,养猪1万余头。5 {1 b% p6 [: `/ s( q& g; v( V/ p
4 z; g6 d# M3 j% ~
在大生产运动中,最为著名的就是359旅。该旅于1941年初开赴延安东南约50公里的南泥湾屯田。他们风餐露宿,披荆斩棘,硬是靠自己的双手,把一个荆棘丛生,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五谷丰登的米粮川。1941年至1943年底,359旅共开荒13.8万亩,粮食自给率由79。5%达到完全自给有余,经费自给率上升到93.3%。在开荒的同时,359旅还兴建了纺织厂、肥皂厂、开办了作坊和商店,制订严格管理制度和生产计划,厉行节约,实行盈利分红与奖励制度,调动生产积极性。1944年,该旅不仅实现了粮食和日用品全部自给,而且实现了“耕二余一”,开始向边区政府上交粮食。
% }( e3 o! f5 O! q: j" I
4 p/ _8 [) Q9 B k& _前方部队也积极响应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1942年,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所在的太行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热潮。总部直属队开荒1.2万多亩,人均2.8亩。
, ~3 [, U' m. L" H5 k) N
5 N6 v2 S. l9 v( V
: H$ P3 V" v8 p; j八路军指战员纺线
: H+ ]( q$ w) D8 g
, Q; m* D+ E0 S6 `" a129师增设了生产部,领导部队开荒种地,兴修农田水利。刘邓亲率机关和部队在旱灾严重的涉县筑起一条10余公里的漳南渠,解决了数百亩农田的灌溉需要。太行军区开荒10.2万多亩,连同手工业、畜牧业收入,共折合小米485多万公斤,可自给3个月的粮食和全年的蔬菜。部队行政费用全部由生产收入中解决,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1944年,全区增产粮食4500万公斤。3 _% p& D. T8 T8 z) G3 K
- e& U! j" J8 W8 V% Y d& P7 {# q( v120师各军分区成立了生产委员会,并在团一级组成专业生产队。除了开荒种粮种菜,饲养禽畜外,还办了许多工厂、作坊。1941年,晋西北抗日军民共垦荒30余万亩,其中部队开垦7.3万亩,收细粮9万公斤,蔬菜28.5万公斤,养猪4000头、牛羊2000头。1944年,120师生产粮食蔬菜各80万公斤,土豆185万公斤,棉麻2万余公斤,全年经费自给率达30%。
- Q8 K6 L- ]7 q0 Y$ d& H) W5 q
- G! C l2 Y' z" B8 ]7 [% F
; f( J& L2 q7 x7 n& T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女战士自己织袜子; w9 W) K& H4 {2 _/ z
w3 C% k1 ?3 c$ W" \* c0 W山东军区积极开荒种粮、养猪种菜、开作坊、搞运输、自制日用品。1942年,115师部队做到了每人每天5钱油、5钱盐和1斤菜。1943年,山东军区生产总值达4700万元。1944年,仅胶东和鲁中部队即开荒1.1万余亩,渤海军区垦区部队每人种地1.5亩。为不与民争地,沿海地区部队积极开发盐田。仅1943年,山东部队就开垦盐田2000余亩。全军区部队生活大大改善,有效减轻了人民负担。鲁南军区统计,1944年人民负担较1942年减轻15%-20%,1945年又比1944年减轻了25%。7 a7 D; j9 F, Z8 [! J6 ~2 X& A& O5 I
2 Y& g6 \4 J' f
6 p2 W" `7 l9 ^7 u# Y% o
+ R( a# N, ?: d y; }% ~' v- V大生产运动中,场面蔚为壮观的纺线现场6 p/ K+ ?, _# D8 t$ Y0 Q5 U5 ^
6 D# d) \3 u. o& N晋察冀军区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起,就开展了生产运动。军区供给部和各军分区增编军用经济科,开办榨油厂、皮革厂、造纸厂、肥皂厂和饲养场,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利用山区的杏仁、核桃、胡麻籽等原料榨油。利用树皮、废纸和旧麻强生产边区紧缺的纸张。许多山多草多的条件开办饲养场。冀西山区的各军分区根据各自的条件,办了许多饲养场。养了许多羊,解决了机关部队过年过节的吃肉问题。1942年,晋察冀军区军队共收获粮食220余万公斤,大部分单位做到了每人每天3钱盐、2钱油。1944年,全区又垦荒6.1756万亩,收粮食2000多万公斤。( v: d8 i' ?# `; R& _
* d ?- I1 |/ z4 t5 I) a( b/ @" _
1944年4月1日,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大生产和厉行节约的指示,八路军总部颁布了《总部伙食单位生产节约方案》,提出了“生产有分工,劳动有报酬,公私两制”的方针,将先公后私,公私兼顾的原则具体规定为集体与个人生产节约的奖励分红办法,号召人人动手种菜种粮,机关力争做到1年或半年粮食自给,部队做到3个月粮食自给,停发或少发公杂费。方案具体规定总部各伙食单位和个人生产节约奖励与分红原则:凡今年完成3个月粮食生产者,公家只收80%,余下20%作为单位完成生产任务的奖励。从事手工业生产者,以工资折合交足3个月粮食和全年蔬菜以上者,自得70%,余30%归伙食单位。在规定范围内节约办公用品,按市价分红,八成归公,三成归私。
3 F' ^7 ~) X# k* d
/ L% Y5 Y, s* v' p) _7 j. W! R
+ f6 `& c! `/ y p4 P- |" O$ l. [1 x- K; [9 v! O$ G$ _
八路军指战员在菜地浇水; c' U# B2 @0 r' P) Z! {1 P% p6 q( C
V4 i% O1 Q3 h3 i, t1 G& U0 n
在大生产运动中,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从生产粮棉、蔬菜,饲养家畜,发展到开设作坊生产肥皂、毛巾、纸张、布匹、药品之类的工业产品。到抗战后期,晋冀豫区和总部所辖工厂基本做到了主要必需品半自给,如军队纺织厂供给部队所需毛巾的70%。纸厂解决了印书报所需的全部纸张。其他如被服、印刷、工具、化学、制药厂也能部分或全部满足边区军民所需。
' k1 n9 k% p9 N2 c, g0 k
0 Z4 M! {% A; T6 b& k f结语- B6 J3 i7 L6 o- D8 W$ R
2 O. i. F1 f1 }4 ]- F+ I, N3 _
抗战八年,八路军后勤部门以自力更生、依靠群众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粉碎了日伪顽的封锁,基本满足了规模不断扩大的部队军需供给需求,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军,赢得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v/ @ \& ~, S/ d6 T
. p2 j& d5 P6 k% D
) U; }4 y# g1 A( h5 z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