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2-9-17 12:18 编辑
2 n4 ?$ }1 l9 v* q
8 W/ P4 n& U9 w" N& a
~2 `& F3 M F0 h
- z# j! V: T% q
在2022年长春空军节的展览上,出现一架号称是沈飞“雪鸮”的模型,有说法这就是当年输给歼-20的沈飞四代方案。看着就不靠谱啊。
- H* A1 y& m+ u, h0 t- o+ R/ z% `7 H) d1 L, G! U
这深受苏-27到苏-33的影响,当然全面隐身化了。
4 s7 L7 U. j" N9 P5 k0 t( a0 _, h" w
9 m2 A3 h$ T; \; j# Z; N9 M5 x苏-27在气动设计上是划时代的,但苏-27划的那个时代过去了。4 x, \$ X, |1 Z. ?4 Y& {. {
+ y* R: v4 M# z3 L1 p1 t9 V
苏-27是机动性的时代,低翼载、中等后掠角、静不稳定带出了新一代设计特点。但四代需要加上隐身、超巡,“雪鸮”明显做不到。5 }" y& z0 f- C+ r
+ B' m) P6 W" C/ {3 H“雪鸮”零碎太多,只是相对于三翼面苏-27进行了隐身修形,连发动机舱和上表面的整合也只是把圆柱面整形为平柱面。每一个细节都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形成整体后,就太应付事了。
, s! E2 E# g! r6 p* z' |
0 Y7 \/ e% C H" S# F( k这也将是第一个从设计时就三翼面的战斗机。
6 J' o/ c! }4 U6 D; T e1 B6 R9 {. ~+ s D& u8 ]8 B, Z
苏-33是第一个采用三翼面的战斗机。苏-27是静不稳定的,但静不稳定度很低,偏向中性稳定。这是模拟电传飞控的必须,也是静不稳定技术初级阶段的必然。在上舰、滑跃起飞时,需要用前翼产生额外抬头力矩,容许平尾减少下偏,增加对升力的贡献。* d D5 ?1 ^9 [! V7 P! e
5 x) U8 ]) ~: Z8 B3 F2 A' i到了苏-30MKI的时候,起飞不是大问题,但增加的机头无源电扫雷达重量是个大问题,前翼用来恢复重心。前翼作为更加有效可控的涡流发生器,也比边条更加管用,代价是重量、复杂性和阻力。! x7 P. w" C* @% @2 j8 h5 G
+ u0 z/ w; g6 B1 P/ W8 T& F9 j# W但全新设计弄上这么个影响隐身、影响阻力的东西,就很不思进取了。
9 @% w' ^! _ B* ^, v/ A# ^! y
0 R- R7 @* C& J3 Z增加一对控制面当然增加气动控制的排列组合,可以做出很多花哨的动作,但这是对空战的错误理解。在超机动导弹时代,战斗机靠过失速机动摆脱导弹是不可能的,在过失速中对准目标、发射导弹一来没有必要(导弹具有越肩发射能力),二来损失能量太大。过失速机动能力还是有用的,把安全的飞行包线大大扩大了,过去的极限机动现在不极限了。但为此付出很大的隐身和减阻的代价就不值得了。
* X( f, @7 t. |! M% ?! \# X) D+ b$ M/ C- R5 B9 P" E. |
看不到下半机体的设计,对进气口和机内武器舱的设计无从评论。猜测起来,可能进气口采用类似YF-23的修形,但机背发动机短舱暗示依然是“桥”式中央升力体,机内武器舱的有可能像苏-57那样的格局,会有武器分离问题。7 F: W4 z9 t- U% E' ]+ N) I4 G# H
) u, E: Y M8 X6 n舱盖的边缘对齐做到了,但很多浅突起的舱盖,不知道是不是模型或者图片的关系。, E# B/ t' C u
; ~1 e# i) d& N5 H! R1 M9 L
机翼的前后缘设计有点看不懂。前缘是两段式襟翼?为什么前缘是平直的,反而与机翼连接的铰链线是转折角度?在气动上想不出理由,这是要整合两段式、不同角度的前缘雷达天线?后缘襟副翼反其道而行之,与机翼结合的铰链线是平直的,但后缘是两段式的,也是很少见的设计。% A7 g8 M. U' s" ~9 a! ?1 a
- E! u9 ^3 A5 \/ O- }8 Q1 a尾喷口算比较用心。参照了YF-23的思路,采用沟槽式尾喷道,有利于从下方遮蔽喷流的红外特征。这对高空巡航有用,但三翼面并不适合高空巡航,这样的矩形喷口意义不大。这也是的推力转向难以实现。
4 |: a5 \" I5 C# p( r6 n. T4 e$ U6 n2 J, B+ J6 K) z l
相比于“雪鸮”,苏-57都算锐意进取了。歼-20入选理所应当。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