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常挨揍的训练场 http://aswetalk.net/bbs/?6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热度 18已有 386 次阅读2024-5-25 19:31

高峰枫:“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坊间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属于不知不觉就学会重复,却又不知从何处学得的那类“无主”格言。这句话既然提到哈姆雷特,就有可能来自英文世界。但将此句倒译成英文,掷入国际搜索引擎,却发现很多网站将其判为“一句著名的亚洲谚语”,甚至会直接定性为“一句中文格言”。鉴于中文网络上密布带着洋味儿的假名言、伪警句(“柏拉图说:不要暧昧,我必生死相依”),所以有学者认为“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国人炮制出的“山寨版英谚”。
……
至此,“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桩案子也许可以告破了。大致推理过程如下。1957年2月,朱光潜翻译的爱默生《论艺术》一文刊登。在翻译过程中,他也同时在撰写《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这篇论文。朱光潜可能顺便阅读了,或重读了爱默生此集中的其他文章。在读到《精神法则》时,爱默生谈到维吉尔对一千个读者就意味着一千本书,这句话表明不同读者对同一著作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可能给朱光潜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同时期撰写的美学文章中,当开始讨论审美差异问题时,朱光潜不觉想到刚刚读过的爱默生的表述。或许因为记忆偏差,或许因为维吉尔不及莎士比亚那样家喻户晓,所以朱光潜用他更熟悉的莎剧《哈孟列德》替代了维吉尔。因为原句出自爱默生,所以朱光潜使用了引号,表示此句自有出处。从此,中文世界里就诞生了这句名言。
1980年代之后,朱光潜的著作出了新版。当时的编辑对原文的旧译名进行了不甚专业的更新,于是“一千个哈孟列德”就变成更加醒目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之后,这句由美学大家误译的名言,开始风靡简体中文世界。王蔚提出,1981年出版的《艺术概论》一书引用了此句。因此书是当时的高校教材,读者众多,可能是这句名言广为传播的重要节点。此外,高尔泰在1982年出版的《论美》一书中也引用了这句话。这两本书或能代表文艺学和美学界开始传播这句名言的重要窗口。以上就是目前我能推导出的从“一千个维吉尔”,到“一千个哈孟列德”,最终变成“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大致过程。
朱光潜在1957年以误译的方式发明了这句格言,本意是要强调不同人在审美趣味方面的显著差异,也就是下面这句西谚所说的意思:个人的品位和偏好实在不必争论(De gustibus non est disputandum)。但在当下的中文世界中,这句格言的引用已泛滥成灾,并且溢出了朱光潜所论的美学范围,扩张到了更广阔的文本解读和文学批评领域。我发现,最爱不假思索地念诵“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人,大概率是抛售那些荒唐、任意、不靠谱解读的读者。这句话已变成不负责任的读者和拙劣的批评家为自己开脱的借口,已变成理屈词穷的信号。对“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滥用,实际上是宣称一切解读都没有差别,一切解读都天然正当。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我的解读再离谱,你也没有权利来评判我,而你的解读再合理,我也有权利去唾弃你。最后,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势必会导致一种解读的虚假民主,一种有悖常理、病态的平等主义。这绝对是朱光潜先生当年未曾预料的景象。
1

膜拜

鸡蛋
12

鲜花

路过

雷人
3

开心
2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8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indy 2024-5-25 20:29
不双标就好
回复 五月 2024-5-26 09:15
前面的考证很好,学习了。后面夹枪带棒的是什么鬼?

考证出这句话不是“西谚”而是土谚,含金量就没了?使用者就成为“大概率是抛售那些荒唐、任意、不靠谱解读的读者”?

跪在键盘前写文章确实会影响文章的质量。
回复 雷达 2024-5-27 09:36
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另一个提法呗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7:09 , Processed in 0.03073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