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5|
什么是[标准九](Stanine)?它是将正态分布曲线划分为九个部分,平均值为5,标准差为2,除了标准一与标准九两级之外,各个分数的范围全部都是半个标准差。如下图所示: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首先,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测验结果,心理学家对普通用户解释时,不再说,你的“宜人性”是68分,而是说你的“宜人性”是7 分;不再说,你的智商是115,而是你的智商是7分;用户马上就明白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区间。其次,它让我们更好地整合不同来源的测试结果。 最后,它更符合人类习惯。我们难以清晰地认识到智商135、100分的孩子有什么差异?但是,标准九与标准五的孩子区别一目了然。
Stanine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一般来讲,在标准七分(以下简称为标准七)以上的那批人,是极少数,拿到标准八的人只有7%,拿到标准九的人只有4%。但是太多国家的教育,让我们不断地与他们比较,努力成他们呢?
注:扯鸡巴蛋,我为什么要变聪明?
什么是社会比较?它来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概念。一般划分为:平行比较(与那些与自己差不多的人比较,比如,一个标准五与一个标准五比较);向上 比较(与那些比自己强的人比较,比如,一个标准五与一个标准八比较);向下比较(与那些比这些差的人比较,比如,一个标准五与一个标准三比较)。
人的自尊体系非常有趣。身处标准七的区间,会自认是标准八区间的能力。但一般不会与标准九区间的大牛比较,而是更多与标准八区间进行平行比较。这就 是认知偏差中常常提到的过度自信偏差、乐观偏差等。一个极端的变式是心理学家杜宁(Dunning)与克鲁格(Kruger)1999年发现,2000年 荣获搞笑诺贝尔奖的杜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无能的人从不觉得自己无能,因为他们不具备区分有能力与无能的能力。杜宁们实验发现,那些成绩处于末尾12%水平的人反而认为自己的百 分比等级至少应该是67%,也就是身处标准三太久了,反而会认为自己是标准六。与此同时,那些能力更强者却可能反过来低估自己的能力,标准九们常常以为自 己是标准七。
注:砍死他,标七竟然想跨级挑战,和标九比较。
如果标准九恰巧处在标准七的社交网络的前三层,那么,这位标准七会很受打击。很快将自己下移到标准六甚至标 准五、标准四。当一个原本能力是标准七的人在标准五区间呆久了,他会变成什么呢?另一个相反的极端是,标准七在标准八区间呆久了。最后降低了对自己的评 价。这就是教育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大鱼小池塘效应(Big-Fish-Little-Pond Effect,简称为BFLPE效应)。心理学家Marsh在1995年进行了一项实验,将两组超常儿童,一组放在超常儿童组成的实验班;一组放在由普通 儿童组成的普通班。一年之后,在普通班的超常儿童的学业自我概念显著强于实验班学生。
注:谁让标七 贱呢,非要和标八比,呵呵
多数遇到良师益友的标准六,比较幸运,他们遇到的标准八区间的牛人或老师们常常具备性格友善,善于做榜样与正面鼓励人这些特质。于是,原本的标准六会慢慢跃迁到标准七乃至标准八区间,如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等。
人的自尊体系会在不同领域反复经历这种跃迁或下降过程。这种反复反复反复的过程,慢慢地将导致一个新的衡量心理健康的指标——韧性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如果说人的心理健康可以用强度与韧性来形容。人的自尊体系多导向强度,相反,韧性却被太多人忽视。那些韧性强的标准六能够意识 到,自己在科研这样的领域可能能做到标准七,但是在艺术等领域只能做到标准三。这样,他们的动机强度适中、自尊体系的来回拉扯不会导致情绪崩溃。
韧性差的标准六,不少人会走向一个极端。在每个领域都伪装为标准六甚至标准七标准八。心理不具备这种在不同领域来回拉扯的能力。整个人绷得很紧,表 面上看是高自尊高成就动机,一旦在某个领域受到打击。这个打击还被人际网络金字塔前三层的人感知到了,那么,他会脆弱得失去动力,滑向标准四乃至标准二。比如,Alicke等人1997年发现个体应对消极的社会比较,会夸大优秀他人的能力,当你是标准七时,你常常不觉得标准八 是天才;当你下滑到标准四时,你常常感叹标准八是天才。你会发现,社会上的天才总是那么多。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天才效应”(Genius Effect)。
恰当的社会比较促进人类进步。不恰当的社会比较不仅损害心理健康,同样损害人际信任。心理学家将信任分成两种,一种是对事的信任,因为你做了某些 事,从而信任你,也就是认知信任;另一种则是对人的信任,自己有多大程度受到他或她的感染,信任或她,也就是情感信任。在一篇2012年的研究报告《两方 面的伤害:社会比较如何伤害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It Hurts Both Ways: How Social Comparisons Harm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Trust)中,研究者发现,当人们在进行向上比较时,自己的考试分数比同学更低,他们对同学的情感信任会降低——在类似于“我会向这个人承认我最糟糕的 错误”事情上,标准六不倾向于告诉标准七;同样,当人们在进行向下比较时,自己的考试分数比同学更高,他们对同学的认知信任会降低——在类似于“我认为这 个人的工作做得很好”这样的事情上,标准七倾向于对标准六说:不。
然而,实验出乎研究者预料的一个结果是,标准六们进行社会比较的次序也有重要作用。当首先进行向上比较再进行向下比较,只会损害情感信任。因为标准 六与处在牛人区间的标准八、标准九们比较,此时此刻,向上比较是自己进行的唯一重要的比较,那么,接下来的与标准五们的向下比较就无关紧要了。当首先进行 向下比较再进行向上比较,这个时候,标准六们对标准七与标准八们的不信任更少。因为已经在向下比较时,从分数比自己低的那批人获得了情感资源,研究者写 道:
理解之后“(首先进行)对自己有利的比较,可能会让受试者对随后进行的向上比较的产生的威胁拥有了‘免疫力’。受试者无需非难或疏远分数更高的那个人,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的表现比另一个同学更好;其结果就是,情感信任就此保留下来。”
除了选择不恰当的社会比较标准,比如,与盲人比阅读速度;或者逃避正常的社会比较,比如,故弄玄虚故作清高。我们还有哪些正常的或者积极的选择?
注:小坏蛋,经常拽小孩的小鸡鸡,嘿嘿
将自己的目标定在标准六、标准七附近的中高区间而非标准八、标准九这样的区间。《人生只有七十分》中写道:
没有人喜欢失败。但花太多时间才做出决策才会导致大失败。经历越多案子才有一个体悟,你无法用 plan 的 plan 到 100 分,因為这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变动,今天这样决定当时也许是 100 分,三天后只剩 80 分,一周后剩 60 分。规划出一个完美 plan 死死的执行,只会撞上冰山沉船。比较好的做法就是有七成把握就做,然后一边做一边修,就可以永远 70+。70 分高不高,非常高。因為很多人作一作就自动 0分了….光用 70 分就可以干掉一堆人了。
这是一种极其符合心理科学原理,避免行为瘫痪的做法。西蒙将其称之为,做【满意的人—— Satisficer】,不要做【追求最优化的人——Maximizer】。多数硕博逃离科研,很大程度上是被标准九们给吓坏了。太多人接受的科研训练, 是瞄准世界上的top4%+top7%,却做着更低层次的事情。
参与人类智慧的集体进化,这是最简单的让自己变得更智慧的方法。如开放科学、开源软件、开源硬件这样的领域。法国哲学家利奥在《后现代知识》一书中 写道:“知识的传播不再是为了培养能够指导民族走向解放的精英,而是为这个系统提供一些能在其体制所要求的实际岗位上合格地完成他们的角色的扮演者。”从 此,无论是他所谈的“职业知识分子”还是“技术知识分子”都将不再是精英。
哪有那么多精英?精英不是标准九,精英更不是能帮助你从标准五跃迁到标准七的智者。
一般来讲,在标准七以上的那批人,是极少数,拿到标准八的人只有7%,拿到标准九的人只有4%。从小受的教育,却是让我们去与这批人去比较。这怎么 可能不导致行为瘫痪?!我们要避开社会比较陷阱。在一个智慧加速进化的时代,牛人与牛人、大牛与小牛会非常频繁地短兵相接。很快,会将大量牛人 拖下水,走下神坛。在这样的趋势下,一批人觉得标准八不过如此而已,于是继续活在自己小世界,因为自己的社会比较标准已经下放。另一批人,却走上了另一条 道路,从诉诸外界的标准改为对自己的要求。
社会上永远存在着一个“人比人”的问题。我们不会因为自己的愚蠢而悲伤,只会因为比周围的人更蠢而痛苦。
××××××××××××××××××××××××××××××××××××××××××××××××××××××××××××
扯淡的刻意练习
生性懒惰的我们,总是在寻找借口,试图回避练习。有一天,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Gladwell)告诉你:“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 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只要练习1万小时,就有了成为标准九的希望,无论天赋无论出身。你是不是怦然心动,屌丝的人生终于可以开始逆袭,立即购买作者的图书,并且报名参加各类1 万小时练习小组。
然而,真相是,从来不存在一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一次不太严谨地演绎而已。一万小时定律的真实来龙去脉是什么?
让我们再次回到标准九西蒙那里。1973年,即将在1978年拿到诺贝尔奖的西蒙,与合作者Chase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 文。在这篇论文中,西蒙们发现,通过长期训练,虽然工作记忆容量相差不大,但是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都显著强于一级棋手、新手。其中,国际象棋 大师、一级棋手、新手三类人能记忆的组块分别是:7.7、5.7与5.3。 西蒙在文中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10 year rule),西蒙推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到10万个棋局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
这就是西蒙的十年定律。当时间来到1976年,一位瑞典心理学家移民美国,他就是埃里克森(Ericsson)。埃里克森参考西蒙论文的10年定律,两人在国际象棋领域的专业技能习得领域再次合作发表论文。 随着西蒙老去,埃里克森在专业技能领域,积累的证据越来越多,1993年,发表论文,阐释他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这就是被格拉德威 尔引用,以致演绎出一万小时定律的实验:
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个组。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只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 三组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他们将来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 实际上,到20岁的时候,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已经在他的生命中练习了10000个小时,与这些卓越者相比,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练习的时间是8000个小时, 而那些未来的音乐教师,他们的练习时间只有4000个小时。
从论文标题到实际内容,埃里克森的研究报告强调的也仅仅是刻意练习 (Deliberate Practice )而已,而非一万小时这个魔术数字。心理科学史上从来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以致埃里克森2012年10月在捍卫刻意练习的观念时,提到格拉德威 尔的演绎使得他的研究经常被当做一个稻草人在挨心理学界的批评,并且对格拉德威尔没有提及刻意练习,略有微词。
注:呵呵,叫丫胡说,揍死他。
每位熟悉写作技巧的畅销书作者们,常常会用一个清晰的行动规则,如:练习一万小时成为标准九、二十一天养成好习惯等来激发你的行动。但是对于究竟有 多少人能够坚持一万小时?一万小时是否真的导致成功?坚持一万小时的关键节点?一万小时练习的本质却置之不理。这些畅销书作者略过不谈的细节,却是科学着 墨最多,也对人们提升自我最有帮助的地方。
事实上,埃里克森的刻意练习核心观点是,那些标准七区间以上的人们,拥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工作记忆】(Long-term working memory)。长时工作记忆正是区分标准七区间以上与标准五们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那些卓越的专家,能够将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 对接起来,在进行钢琴、象棋等自身熟悉的专业活动时,能够调用更大容量的工作记忆。如同西蒙等1973年那篇开创性研究报告所指出的一样:国际象棋大师在 长时记忆这款硬盘中存储了五万到十万个关于棋局的组块。
标准五们怎样才能买得起那块硬盘?刻意练习的任务难度要适中、能收到反馈、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此如此,必成大器。
其中,多数不靠谱的成功学在于选择了错误的练习方式,虽说喊的口号是刻意练习但实质不是刻意练习,因为没有激活长时工作记忆能力。比如,下象棋的次 数毫无作用,十个一万小时,也成不了国手。但是,如果看着已经发表的棋谱,然后推测国手下法,这种刻意训练方式,就是往长时记忆硬盘里面攒SSD硬盘:存 储关于象棋棋谱的组块。
【长时工作记忆】的培养要点主要有:
所以,刻意练习的指向是去买SSD硬盘,而不是纯粹卖苦力,更不是畅销书作者们喊喊口号:一万小时,今天,你坚持了吗?
目前对刻意练习最大的批评是,埃里克森关于刻意练习的证据多在【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如象棋、钢琴、篮球、出租车驾驶、拼写。但是,对于【认知复杂性】较高的活动,如销售、管理等作用有限。怎样练习一万小时成为一名卓越销售与卓越CEO,从哪里练起?怎么练?练什么?
认知复杂性高与认知复杂性低的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差异在于隐形知识的多少与比重。隐形知识需要往情景中去寻。
仍然是西蒙,他认为人是【有限理性】,体现在学习中,就是【情境理性】。【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人的学习受到情景制约或者促进。你要学习的东西 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 比如,你要学习讨价还价的技巧,就应该在实际的销售场合学习,因 为这一技巧最终是用在销售场合的。
刻意练习虽然并没有否认情景的重要性,但是在畅销书中,那些已经被学习科学证实的主流方式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隐形知识被忽略 了。学习科学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有效学习是进入相关情景,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然后学习者刚开始围 绕重要成员转,做一些外围的工作,随着技能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
这就是学习科学日益主流的观念:从【情景学习】出发,当一名【认知学徒】,它的要点有:
在许多领域,通往卓越的道路不是精确计算时间的结果,而是模糊与含糊不清的。没有简单的模型成为伟大。
也许谦逊和耐心,才更重要。
现在回到俺提出的问题,人的智商多少合适,标六已经足够。
that‘s All
另:经验总是对别人有用,而对自己没用的东西。我多想我开始学习的时候,知道这些啊。
说实话,我努力程度不下于任何人,却越学越糟糕,这种滋味,诸君恐怕是没有体会过的。
有的人天生脾气好,真的。没有象我这样对成功的渴望。
GMT+8, 2024-11-17 04:52 , Processed in 0.02857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