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度的核心就是不让老百姓挣钱。
中国旧有体系就是: 除了 “政策性贷款” 的央企和上市公司、自有资金的民企,以其他方式融资来进行投资的,都是越投越亏。 地方政府项目也一样。
然后是垃圾债券上市,股市为国企脱困服务。
然后是扩大私募。整来整去,根子不变,最后经济效率还是 原地 踏步。
中国人过于穷困,所以好赌。(还有传销,这都是从中国本地的土壤里诞生的)
没啥说的,体会一下。
××××××××××××××××××××××××××××××××××××××××××××××××××××××××××
一般人都只能靠自己,依靠自有资金,说实话。
也不要埋怨假货,他们放不起账期,只能卖得便宜一点,图的就是资金回收快。
价格便宜,没有利润,当然产品质量不行啦
老百姓活得不容易
注:语言反映了人的思想,
工业党和对老百姓没有良心的,都是同一类人。 还有想当官,都是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他们咋这么象呢,呵呵
××××××××××××××××××××××××××××××××××××××××××××××××××××××××××
中产、轻松,不赌,不放过每一个赚钱的机会。这是唯一的活路。
余华《活着》,生个小孩,叫不赌。叫有庆。
里面还有一个人叫春生,开汽车那个,呵呵
电影《活着》多看两遍
××××××××××××××××××××××××××××××××××××××××××××××××××××××××××
在实物货币(银、铜)时期,由于中国人口的增长,到了王朝后期,流动性就紧张,每个人分摊的金银就少了嘛,利率就升高。
经济的特征就是短期性,赶快回本。
工业积累的长期、低利率 资金,并不能说是错的。不过
“ 铁公基 ” 的建设,推升了房地产价格。土地价值捕获(land value
capture)是地方财政从业者之间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1997-2006年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相比于其它边缘城市,被纳入高速公路网的边缘城市经济增长率平均要低18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平均要低26个百分点。
高速公路增强了中心城市的吸血功能。这是典型的设施效益再分配。
国内,大力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就相当于把钱摊到受益的物业上。
如果是融资基建,业主在得益的同时并没有提高税负,则进一步刺激受益地段的房价上涨。 现在该怎么弄,我也没有主意,只是回顾一下 中国经济的历史。
个人观点是公共事业的投入应以政府出资为主,市场融资为辅。近来的PPP讨论,是银行式融资出现了瓶颈,希望靠私营融资缓解,但还是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过度依赖融资的“中国模式”里绕圈圈啊。
财政要没钱,就别投;
不能融资。至少得谨慎融资,它会谨慎吗?
PPP特有的时间差,使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和中期预算框架无法显示未来现金支出,好像政府不花钱也可办事。地方政府常利用这个时间差隐藏债务、规避预算监管;当债务问题暴露时则为时已晚,形成财政危机,如90年代的墨西哥/匈牙利和2000年后的葡萄牙/西班牙。
财政危机多发于公私之间的灰色地带,如希腊(公立医院)、葡萄牙(PPP公路)、西班牙(PPP机场);灰色地带包括PPP(多集中于基础设施,比当期支出更易形成债务)、预算外公立机构(如学校/医院)、国有企业/金融机构。
PPP can be a tool of financing, but not a source of funding. PPP financing是向私有部门融资,和债务一样,都是资金的时空挪移。可以应急,却不能救穷。期待利用PPP来解决地方财政风险,是南辕北辙。
注:国外大学的专业,PPP (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
Land value capture and the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in Urban Governance 城市治理中的土地价值捕获和公私营伙伴关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