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大师与煮米 —— 中国教育的谎言对普通人的影响

热度 8已有 479 次阅读2013-8-2 06:47 | 中国教育, 普通人, 影响

       中国教育中的谎言,多不胜举,尤其是对天真而真诚的人来说杀伤力巨大。

        反而不信的人却没有什么事,这非常有意思。

       数学、动力学和弹性力学事实上不是牛顿的主要兴趣所在。他的心思是在炼金术、关于年代学的研究以及神学研究上

       只是由于一种内在的力量在驱使他,他才把注意力转向数学的再创造。

        有时他在这些“消遣”上所花的心思比花在他的正式工作上的还要多,他由于夜以继日地思考月球的运动而重病一场,他说,月球运动的问题是唯一曾经使他头痛的问题。

       物理学根本就是牛顿的一个“业余爱好”,我们的说法是他是一个物理学家,到老了相信神学。以为牛顿是毛主席,还是汉武帝,“虽然人的普遍规律是老年人是比较倔的”,但事实如此。

       如果不是哈雷巧妙耐心的诱哄,牛顿根本就不会出版自己的“业余爱好”。

      普通人谁去思考这种问题啊。亲,我们都是平常人,正常人。

      莱布尼茨更离谱,他是一个外交官,他一生都有这么一个特点:他具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工作的能力。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既颠簸又四处透风的破马车里写出来的。

       莱布尼茨和笛卡尔很像,莱布尼茨是法律专业的学生,博士学位,古典语文不能满足他了,然后转向了逻辑学。(笛卡尔也是法律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

注:开拓者和后继者是很不相同的,开拓者很多都不是全职从事这个职业的,很多都是业余爱好,瞎想本身就是一种消遣一种放松,普通人谁会这么想。

       职业工作者是另一种工作状态。

××××××××××××××××××××××××××××××××××××××××××××××××××××××××××××××××

      真正受爱好驱使,去从事这项事业的是另一个人“拉格朗日”,他和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很像。

        他迷上了哈雷写的称赞 “ 微积分比希腊人的几何方法更优越” 的文章。

        在短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时间内,他就完全靠自学掌握了他那时的现代分析。19岁时,拉格朗日成了在都灵的皇家炮兵学院的数学教授。(都灵研究学会的早期发起人之一,这个学会后来发展成为都灵科学院)

       19岁时,把自己的一些著作送给欧拉,最后,欧拉使拉格朗日在23岁时当选为柏林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达朗贝尔让拉格朗日适当注意自己的健康,达朗贝尔训斥这个年轻人用茶和咖啡提神。事实上,在16岁到26岁期间的过度用功已影响了他的消化系统,他在这以后终生迫使自己严格遵守纪律,特别是在过度工作方面。

       到中年的时候,由于持续专注于头等重要的问题,使拉格朗日的热情锐减。在刚刚40岁时,心理疲劳就很严重了,达朗贝尔给了他鼓励。

       不过“因祸得福”,巴黎人发现他在谈话中温和而有礼貌,而且从不争先。他说得很少,显得心不在焉,非常忧郁。这是长时期连续过度工作造成的神经衰弱的明显症状。

        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他平稳的度过了法国大革命,呵呵。

        当巴黎高师在1795年创办起来时(第一次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拉格朗日被任命为数学教授。师范学校关闭后,在1797年成立巴黎高工时,拉格朗日规划出数学课程,任第一位教授,他被找来给程度很差的学生上课。拉格朗日适应了他的未经训练的学生,他似乎更像学生中的一员,而不像他们的教师。

        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成了一个伟大的数学教师。


        “我希望死,是的,我希望死,我在死亡中发现了一种愉悦。但是我的妻子不希望我死。在这样的时刻,我竟宁愿有一个不是这样好的、不是这样热切地想恢复我的活力的妻子,那样的妻子会让我平静地死去。我过完了我的一生;我在数学方面得到了一些名声。我从不恨任何人,我没做过什么坏事,这样死去会是很好的;但是我的妻子不希望我死。”

        他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他的朋友们(蒙日等)离去以后不久,他昏了过去,再也没有醒过来。1813年4月10日凌晨他去世了,终年76岁。

注:著名的“ 三体问题 ” 就是拉格朗日提出的。

×××××××××××××××××××××××××××××××××××××××××××××××××××××××××××××××××

        约瑟夫·拉格朗日(Joseph  Louis  Lagrange  1736~1813)全名为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1736 年1 月25 日生于意大利都灵;1813 年4 月11 日卒于法国巴黎.数学、力学、天文学. 拉格朗日父姓拉格朗日亚(Lagrangia).拉格明日在都灵出生受洗记录上正式名字为约瑟 普·洛德维科·拉格朗日亚(Giuseppe Lodovico,Lagrangia).父名弗朗切斯科·洛德维科·拉 格朗日亚(Francesco Lodovico, Lagrangia);母名泰雷萨·格罗索(Teresa Grosso).他曾用过 姓有德·拉·格朗日(De la Grange),拉·格朗日(La Grange)等.去世后,法兰研究院给他写 颂词中,正式用现在姓名.

        父系为法国后裔.曾祖是法国骑兵上校,到意大利后罗马家族人结婚定居;祖父任都灵 公共事务和防务局会计,又同当地人结婚.父亲也在都灵同一单位工作,共有11 个子女,但大 多数夭折,拉格朗日最大. 据拉格朗日本人回忆,如幼年家境富裕,可能不会作数学研究.父亲有一条家规:必须有一 子继任他职业,拉格朗日也不反对.但到青年时代,在数学家F.A.雷维里(Revelli)指导下 学几何学后,萌发了他数学天才.17 岁开始专攻当时迅速发展数学分析. 18 岁时(1754),他曾用意大利语写出第一篇论文,是用牛顿二项式定理处理两函数乘积高 阶微商.寄给数学家G.法尼亚诺(Fagnano),并用拉丁语写出寄给在柏林L.欧拉(Euler).可 是当年8 月他看到了公布G.莱布尼兹(Leibniz)同J.伯努利(Bernoulli)通信,正是这个内 容,即后来莱布尼兹公式.此不幸开端并未使拉格朗日灰心,9 月给法尼亚诺信中说他正研 究等时曲线,并于年底开始研究变分极值问题. 拉格朗日在1755 年8 月12 日写给普鲁士科学院数学部主任欧拉信中,给出了用纯分析方 法求变分极值提要;欧拉在9 月6 日回信中称此工作很有价值.他本人也认为这是第一篇有意 义论文,对变分法创立有贡献.此成果使他在都灵出名.9 月28 日,年仅19 岁拉格朗日被 任命为都灵皇家炮兵学校教授.

1

膜拜

鸡蛋
7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coo 2013-8-2 08:28
折磨他的人是他自己。他的纠结是他研究的动力。
回复 楚天 2013-8-2 08:30
"当巴黎高师在1975年创办起来时"
回复 gordon 2013-8-2 08:34
楚天: "当巴黎高师在1975年创办起来时"
是1795年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3 09:51 , Processed in 0.02902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