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否在装逼2 —— 我在做什么?
热度 2已有 357 次阅读2013-7-23 10:49
|
做什么
我说我不装逼,却引用了大量名人的言辞,我到底在做什么?反正 “ 多一句不多,少一句不少 ” ,我就再引用一个人的话,来说明我在干什么吧。
“我最大的乐趣是研究发明者的进展情况,看看他们的天才怎样千方百计对付他们碰到的障碍,以及怎样克服这些障碍。然后我把自己放在他们的位置上,问自己,
我会怎样去克服这些障碍。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替换只是使我的自负蒙受耻辱,然而为他们的成功而感到的欢欣,丰厚地补偿了我这点微不足道的屈辱。如果我
有幸能给他们的工作添加一些东西,我会把全部功绩都归于他们最初的努力,并确信他们在我的位置上会比我做得更好。。。。。。”
———— 拉普拉斯
论证是很讨厌,但是一些问题解决不了,你就走不动,走不通。
按道理这不应该是业余人士搞的,但专业人士又不搞,或者说没能力。那只好业余人士搞了。
就像《数学在19世纪的发展》这样的一本历史书,要不是丘成桐把它引进来,知道的有几个人,其实这不是克莱因的书,是柯郎的。
还有哈代那个。一般人能想出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常规来说都是 “Out of box” 思维,我也不例外。我是看了港大 梁贯成先生的
《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才完成了从 “行为主义” 向 “认知心理学” 转变的。OK , 那回过头来,我们再来 “boxed-in”
在思维受限的情况下思考这个问题,无意中发现了哈代的方法,这是一个重大发现。但是再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哈代这个方法需要学生具有一定
的 “人际交往能力 ”,就是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情商”的概念。也叫做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拥有社会智力的人“具有了解及管理他人的能力,能在人际关系上采取明智的行动”,也就是
Wechsler提出的普通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他在1943年提出非智力因素是预测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这些都是死读书的学生所不具备的,反而是那些
有一定社会阅历,比较狡猾的学生所具备的品质。
一般说来,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为人和善,品行端正,从无劣迹 ” 学习成绩顶死是中等成绩。
对一些社会现象,一直很困惑,这是俺的一个解释,一个论证,是为记。
注:这一教育现象,不是现在才有的,前清时期就是如此,如果看过 英国人对清朝留学生的评论的话。
其实说这么多反而显得我很无能,整个国家就是一个选拔性考试,水平性考试的事别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