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魏晋南北朝重甲的流行和戟的消亡

热度 10已有 1172 次阅读2012-6-22 10:07 | , 流行

      上一讲从耙子这个农具我们讲到了戈,又讲了农民兄弟们,你们有耙子也不能使,就得玩命的练块,都得使戈,还介绍了步战的王牌兵器——戟。

       那戟是如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的呢?谁又是下一个长兵器王者呢?

       东晋永和十三年( 即升平元年,三五七年) 冬寿墓壁画中,在冬寿出行时所乘牛车前面行进的步兵,装备着戟和盾,画面上的戟是双叉形。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画面中的重装骑兵——甲骑具装,手中所执的兵器全是长柄的槊。这幅壁画给人们带来这样的信息,即当时的重装骑兵已淘汰掉马戟,改用马槊,而步兵有的还维持着原来的传统兵器装备,仍持戟作战。

       其实从戟本身外貌的改变,已清楚地呈现出衰落的征兆。因为传统的卜字形戟,主要不是以戟刺前刺,而是横击和向回勾斫,仍保留着以戈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勾兵的特征。晋朝时改为双叉形状,就只能向前叉刺,丧失了传统的勾杀的性能,也可以说是向以扎刺杀敌的矛类兵器靠近,这种丧失原来特色的改变,正表明戟这种兵器的衰落的命运已无可挽回了。导致戟的衰落的原因,还是因为它不适于对付铠甲日益坚精的重装骑兵的缘故。为了穿透或斫断骑兵的铠甲和战马的具装铠,戟虽改进成双叉状,但刺与枝都较窄,其穿透力不及长身阔体的两刃槊。而且在工艺制作方面,锻制在刺
旁加伸小枝的戟,较锻制槊要复杂费工,特别是用于大量装备军队的格斗兵器,要求精工而量足,工艺简便易造的槊较之复杂费工的戟,自然更合于需要。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写下这样的名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后来,“折戟沉沙”一词被用来比喻失败惨重。两晋以后,由于盔甲的制作日趋精良坚固,钩啄兵器的效用降低。所以,戟就淘汰了,这也是失败惨重的喻义所在。

      《后汉演义》有这样一段描述:吕布与太师董卓结仇,欲刺杀董卓,便与李肃择机行刺。这一日,“这位恶贯满盈的董太师,内穿铁甲,外罩朝服,大摇大摆,缓步出来,登车按辔,驱马进行,两旁兵士,夹道如墙。……蓦见李肃突出门旁觑准卓胸,持戟直搠,谁料卓裹甲在身,格不相入;肃连忙移刺卓项,卓用臂一遮,腕上受伤,坠倒车上,大呼吕布何在?布在后厉声道:‘有诏讨贼!’卓怒骂道: ‘庸狗也敢出此么?’道言未绝,布戟已刺入咽喉,李肃又复抢前一刀,枭取首级。”可见在银盔铁甲面前,戟的杀伤力大为减弱,而枪、矛等刺兵器仍能大显身手,于是枪渐渐取代了戟。到唐代,戟退出了军用兵器的行列,成为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礼兵器,叫“矟戟”。那时,矟戟是朝廷文武官员表示身份的仪仗物,门前列戟以示身份高低;皇帝派重臣巡视或统兵出征,赐“矟戟以代斧铖”,表示授于权柄。唐代典章对树戟有详细的条文规定,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实物标志。

        槊在汉代已是骑兵使用的格斗兵器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马戟,但到南北朝时期,这种兵器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将柄部加长,据《释名》一书所记,汉代的槊长丈八尺,到梁时制作的新式马槊,长二丈四尺,增长到汉槊长度的一倍半。另一方面是刃部增长而且制成两刃,因而增强了效能。可引“折树槊”故事为例,那是发生于公元五三七年的事。梁少府新制成长二丈四尺的两刃槊,梁武帝萧衍让名将羊侃试槊,“侃执槊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当时观看羊侃使槊的人很多,有人竟登到树上去看,梁武帝看到说“此树必为侍中折矣”( 时羊侃官衔为侍中) 。果然因登树人多,以致树木折断,所以又称这种新式的槊为“折树槊”。当时槊上的装饰物是幡,北魏禁卫皇室步兵所用槊采用乌黑颜色,缀接黑虾蟆幡。

       一根马槊里边有非常多的讲究。槊杆根本不像步槊所用的是木杆,而是取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胶合而成。     

       那韧木以做弓用的拓木为最,次以桑、柞、藤,最差也得用竹子。把细蔑用油反复浸泡。泡得不再变形了,不再开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

       而这个过程耗时将近一年,一年之后,将蔑条取出,荫凉处风干数月。然后用上等的胶漆胶合为一把粗,丈八长(注,汉尺),外层再缠绕麻绳。待麻绳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

       然后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装精钢槊首,后安红铜槊纂。不断调整,合格的标准是用一根麻绳吊在槊尾二尺处,整个丈八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杆般两端不落不坠。这样,武将骑在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费丝毫力气。

        如此制造出来的槊,轻、韧、结实。武将可直握了借马力冲锋,也可挥舞起来近战格斗。只是整支槊要耗时三年,并且成功率仅仅有四成,因此造价高得惊人。所以汉唐以来,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将领的标志。以南梁武帝之富,造了把长两丈四尺的槊,也要四处跟人卖弄。

       用以上方法制成的马槊,首尾重量分布均匀,骑兵只要握住中段,便可挥舞自如,丝毫不显笨重,而在平端冲刺时,亦无需花费太多力气,刺入人体后,因为槊体亦会利用弹性分散受力,而不会出现欧州骑士长枪那样只能用一次就折断的情况,只是造价不菲,无法大规模装备。

       马槊是集合了枪头、剑身、狼牙棒、复合枪杆制成的多用途长兵器,它的威力十分巨大。

       那为什么不用长枪呢?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在战场上使用的兵器,不是一种简单的单对单格斗技击技术,而是尽可能多的杀伤敌人的杀人技术,因此可刺、可斩、可劈、可砸的马槊要比只单纯具有刺击效果的长枪更为实用,而且大家要明白一点的是一名骑马武士在战场上造成的杀伤力一般情况下要比步战武士高出许多,而且存活几率也更高。

        只不过马槊对使用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成本较大,仅仅价格优势上比不过长枪。

       用马槊的猛将名将有高敖曹(当世项籍)、薛安都(薛仁贵的祖宗)、北魏大将于栗磾("黑矟公")、李世民、秦琼、尉迟恭、程知节、李元吉、李孝恭、薛万彻、薛万钧、单雄信、羊祜、姚襄、曹操(横槊赋诗)、李存孝(腰弓髀槊,五代第一猛将)、张飞(丈八槊矛)、韩世忠  ....等等

膜拜

鸡蛋
8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1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回复 青叶子 2012-6-22 15:40
长见识了。
回复 马克西姆 2012-6-22 16:26
好文章
回复 nj_power 2012-6-22 22:19
这在冷兵器时代
算是高科技了
回复 erha 2012-6-23 02:35
槊杆就是古代的复合材料啊。多谢楼主好文章。
回复 gordon 2012-6-23 07:05
erha: 槊杆就是古代的复合材料啊。多谢楼主好文章。
没办法,木杆冲刺一回估计就断了。
回复 daxiang 2012-6-25 21:51
怎么有一段我好像在网络小说里看到过,就是说槊制作方法那段。您是是引用的么?能不能介绍下是哪本书?
回复 gordon 2012-6-25 22:08
daxiang: 怎么有一段我好像在网络小说里看到过,就是说槊制作方法那段。您是是引用的么?能不能介绍下是哪本书?
这是一个论坛里的东西,整理出来的,介绍长枪和马槊,有两派在争论到底是使用长枪还是马槊,

在百科里也能搜的到。
回复 daxiang 2012-6-25 22:40
gordon: 这是一个论坛里的东西,整理出来的,介绍长枪和马槊,有两派在争论到底是使用长枪还是马槊,

在百科里也能搜的到。 ...
了解了,谢谢。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7 20:31 , Processed in 0.02914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