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9|
注:因为是转的,不保证信息真实性,就当是娱乐吧。
海湾战争被人们定义为信息化战争的开端,正是由于技术先进的各类传感器,使得美军干净利落地赢下了这场战争。先进的传感器源于西方发达的半导体工业。但事 实上,苏联半导体研究的起步并不晚,但由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半导体工业发展缓慢,造成到了80年代苏式武器开始明显落后。
美军信息优势得益于先进半导体工业
苏27战斗机的NO01火控雷达体积非常庞大,重达550千克,苏27的体型比F-15庞大主要是因为雷达重量无法降低,但NO01雷达的性能并不出色。
而美军的先进传感技术——红外设备、雷达性能的提高依赖于集成电路等半导体元件性能的提高。西方半导体工业在70年代后的高速发展,为美军先进军用传感器技术奠定了工业基础,而苏联半导体工业的徘徊不前,使得苏式第三代主战装备与西方出现了明显的性能差距。
例如苏27与F-15两款战斗机的机载雷达,苏27的NO01火控雷达重达550千克,对典型战斗机目标的探测距离却只有110公里;而 F-15的AGP-63雷达探测距离超过150公里,重量才221千克。更为重要的是AGP-63雷达的火控计算机运算速度达4000万次/秒,NO01 雷达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才为17万次/秒,这使得苏27的多目标能力攻击能力与F-15又产生巨大差距。
苏联僵化体制导致半导体工业落后
F-15的APG-63火控雷达要小巧得多,而且探测距离、多目标能力均优于NO01。
二战末期,军用雷达的发展催生了晶体管,西方的市场经济使得这种新技术在民用产品上。优势劣汰的市场竞争,使得西方半导体工业在晶体管基础上推出了集成电路,微电子元件的持续升级换代进一步催生了高速发展至今的信息产业。
民用工业的这些技术进步,又回头促进军用电子设备、传感器技术性能的提高。可以说,美军在海湾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信息技术优势,是市场经济促进的工业技术进步成果。
微电子元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在2000年得到了承认,晶体管、激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的3位发明者获得了200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其中一位获奖者正是前苏联的科学家若尔斯·阿尔费罗夫。
苏联曾拥有领先的前沿研究,但这些研究成果却因为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无法如西方那样高效率地进行工业应用和升级。结果导致从60年代末期开始,苏式武器装备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同类产品,差距最终在80年代显示出来。
前苏联科学家若尔斯·阿尔费罗夫因为半导体方面的研究获得200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使得半导体工业发展缓慢。
不仅在军用装备领域如此,由于半导体工业的落后,到了80年代,苏联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主要外汇收入是出口石油等自然资 源,经济上的困境最终导致苏联在1991年末自行解体。无怪乎有人偏激地说,“导致苏联衰落的真凶是半导体”,1991年的海湾战争宣告苏式武器神话的破 灭,同年底苏联解体,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戏说 “导致苏联衰落的真凶是半导体”
沙皇俄国自彼得大帝时崛起,至十九世界末成为世界列强之一。十月革命后经济一度受到严重破坏,三十年代后又逐渐恢复,苏联仍然是世界工
业和军事强国。二战后,苏联经济迅速恢复,至六、七十年代达到顶点,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尼克松访苏时,赫鲁晓夫曾非常牛气地和尼演出了一场厨房辩
论,声称苏联依靠社会主义优越性必将超过美国。可是,就在那之后不久,苏联经济很快转入衰落,无论是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还是戈尔巴乔夫,谁也无法挽
回苏联经济的颓势。这段历史非常典型,也非常有意思。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变革期。首当其冲的大事就是阿以战争和此后全球范围的石油危机。从此,石油价格大涨,靠廉价原料发展经济的时代一去不
返。但与此同时,一个小小的器件 ---
半导体却迅速崛起,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开始扮演重要角色。也就是在此期间,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经济开始迅速发展。日本也在此期间迅速上升为世界第
二大经济体。美国和西欧则呈现后工业社会的征兆:制造业衰落,服务业取而代之。这段期间的经济变革导致八十年代的全新格局:信息业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世界
经济的龙头产业,人力资本和知识则取代石油和钢铁成为产业的主要原材料。
中国当时陷入文革内斗,游离于这场变革之外,自不待言。苏联的僵化体制也使它无法加入这场变革。如果说,苏联的体
制在石油和钢铁时代尚有足够的发展余地,到信息时代,这种体制的弊病则充分暴露出来。苏联经济能造就出庞大的生产规模,靠得是强化投资和大规模动员。这种
经济可以不管市场需求,不加入世界竞争,不顾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只要投入资金和下达指令,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钢铁、水泥、汽车等等重工业产品,还可
以大批生产飞机、坦克,造出导弹和卫星,可以维持很高的国民总产值。但到了信息时代,这一切都不灵了。信息时代的产业靠的是低成本、高品质、高附加值,产
品的价值不再和重量和体积成正比,而是靠内部结构和功能取胜。一台精巧的电子计算机加上完整的应用系统,其价值远远超过一万台老式的笨重计算机。它可以把
航空公司的服务价值提高一个数量级,可以把电信系统的容量扩大百倍千倍,可以把年产百万辆的汽车生产线变成无人工厂。苏联没有这些,仍然在大量生产着笨重
庞大的设备,仍然按官方汇率计算着国民总产值并以此而自豪,全然不顾其产品的比较价值已经大大下降,卢布的实际汇率也已经随之下降。以至于后来卢布真的一
落千丈时,天真的苏联人和中国人把一切都归咎于戈氏的改革。岂不知,戈氏所做的不过是把幕布打开,让真相暴露于世。
俄罗斯人曾经是世界电子技术的先导。根据前苏联的说法,无线电是波波夫发明的,而不是西方所说的马可尼。苏联七十多年的历史中,其电子技术虽不是世界领先,也不比西方水平落后多少,至少比后来居上的亚洲四小龙领先过很多。到二战时,苏联的收音机已经很普及。50 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人造卫星、远程导弹、载人飞船和太空站都要借助电子技术的支撑。苏联在 1968 年就开始研制相控阵雷达,七十年代投入使用。1971 年推出的苏-24 战机已经配备了数字计算机。
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推动苏联经济。象苏联这样一个大国,集中财力研制几项尖端技术不是什么难事。但其代价是高昂的研制成本。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政治宣传和军
事目的,但无法用于推动国民经济。只有当新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本身可以支持技术前进时,新技术才能成为推动经济的发动机,否则它只是一个吞吃国家资源的
无底洞。苏联的体制恰恰使它无法借技术起飞,因为这种体制缺少控制成本的管理手段。亚洲新兴国家能靠电子技术崛起,苏联却无法做到。苏联败局已定,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注:这篇文章的触动还是很大的,光做技术是不行的,也要适当的关注关注国家的制度创新。
关于苏联的半导体工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响应 能力慢等缺陷,苏联在半导体工业发展上犯了很多致命错误-如真空管小型化和锗半导材料,再加上加工工艺的劣势,苏联和美国的差距仍然是非常巨大的,不过苏联的教育办的非常不错,部分弥补了这些劣势,在微电路方面也出了很多大师级人物。
其实美国公司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但由于市场经济的高响应性,这些公 司很快就被市场淘汰了,
下面简单介绍下苏联的半导体工业:与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在解体前,苏联非但不是一个在微芯片方面极度落后的国家,反而是一个整体体系非常完善,整体技术 实力仅次于美国的国家。苏联著名的半导体元件制造部门有乌克兰科学研究所、白俄罗斯明斯克半导体研究所、Erbrus等,年生产数量以万计。不仅是苏联, 华约的计算机技术也是非常不错的,比如东德的德累斯顿由于有Robortron等公司而号称东方硅谷。话说,即便是解体后,德累斯顿混的也还是相当不错 的,很多著名企业,如英飞凌等的总部就设立在那里,那里还有AMD的欧洲研发中心,所以虽然华约垮了,但曾经种下的大树却方便了后人乘凉。
不过解体后苏联就悲催了, 首先是华约的东方硅谷划给北约了,乌克兰也分了,白俄罗斯也分了,苏联时代的巨头就剩一个Erbrus在苦苦支撑,这还没完,冷战刚结束,Erbrus曾 经的5人小组其一成员就带着数百个好苗子跑美国去了。所以,苏联一解体,对于遗留下来的半导体工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苏联的仅次于美国的半导体工业在一夜 间仿佛就回到了石器时代。
注:其实德国的电子工业在二战时就很有名,和苏联关系不大。
苏联在超精密加工技术上和美国差距其实也不大,其实在精密、超精密加工和特种加工领域,苏联有很多优势,因为超精密加工技术和工艺与物理学基础研究的水平
有很大关系,而这个正好是苏联的强项,苏联人在数理基础研究上的雄厚实力使得他们在特种加工、超精密加工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磁性研磨加工这一概念最
早由前苏联工程师Kargolow于1938年提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有不少学者对磁性研磨加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磁性磨料的制备方法和制
备工艺上做了很多工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磁性研磨才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包括美国的磁流变研磨也是苏联长期研究的成果之一。
另外电解加工也是苏联一绝活,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就生产出带磨料的超声波钻孔机床,以及柔性电解仿形加工机床,加工精度可以达到0.02mm,表面粗糙度可达到0.2-0.6μm
严格来讲,苏联半导体工业落后美国,除了决策层的失策以外,半导体设备的落后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苏联的半导体设备长期不能商业化,走不出实验室的大门,直到80年代中期才有了突破,可惜,没过几年苏联就解体了,但是即使如此,毛子的IC产业在欧洲至少不比德国差,当然老毛子没有象德国英飞凌(奇梦达)这样的大企业,但是有为数众多的很有技术特点的中小型的IC企业,光刻机老毛子自己也不是没有,只是和ASML的比起来差太多,很不划算,西方在光刻机这方面可是对老毛子敞开大门的,毛子只要有钱,菏兰人连极紫外光刻机都卖!
猫元帅: 这很难说是不是体制问题。苏联走了电子管小型化的道路,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但是在五六十年代,谁敢说就一定是错误的呢?在军用航空方面,苏联和欧美国家也走得不 ...
gordon: 那美国也犯过同样的错误,为什么美国走出来了,为什么苏联没有走出来?
GMT+8, 2024-11-25 14:27 , Processed in 0.03489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