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宇文泰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232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纪录片《复活的军团》(2003)的真实性

热度 38已有 2175 次阅读2013-10-5 20:31 | 纪录片

作者:飞虎队

说明:这是根据我以前用化名 kankan (沙汉),在史海钩沉,琅琊三国,战争研究等论坛与 gtdgtd laminin )和烧光光等人辩论的资料整理而成的,事情缘起于中央电视台拍的一部很搞笑的愚民宣传片《复活的军团》(其实这部片子应该改名叫做《意淫的军团》才对),在这部搞笑片中充斥着大量完全不顾科学常识和历史常识的谎言和胡吹,我那时候对这些技术问题很感兴趣,很喜欢上网跟人讨论这些问题,我本来是很想要博览群书,遍查资料,然后谋篇布局,引经据典,咬文嚼字,精雕细琢地写篇文章对此驳斥澄清一番,呵呵,然而我现在再也没有时间精力和兴趣,来干这种无聊的事情了,因为没有人给我付稿费。所以我就根据我所掌握的情况对此简单地做一点说明,并把以前跟人讨论的原始资料附在后面,权当娱乐吧。

先简单地将《复活的军团》中一些荒谬之处大概地列举出来,逐一说明一下(【】内是引用):  

1。【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
秦军曾经投入了60万左右的兵力。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500公里。2000多年前,60万的一支秦国军队,远离国土,连续作战达两年之久!这是一个令今天的军事专家们迷惑不解的地方,以当时的条件,秦军的后勤供应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
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
中国古代军队人数,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加分辨地绝对相信古书上那些夸大其词的记载,那么那些人数确实是一些很令人吃惊的数字。但是实际上这既不符合科学常识也不符合历史常识。

我们可以从几方面看出这些数字的荒谬:首先古书上记载的那些军队数字都很粗略,往往都是恰好整数,怎么会总是那么齐整呢?如古书上经常都有持戟百万”“带甲百万的说法,但是实际上这只是纵横家之流说客的夸张修辞手法,并不是真实事实。而很多人就不加分辨地引用作为事实了。

其二,即使确实是史书明确记载了某次战争或者某个国家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人数,这些数字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根本不符合科学常识。

因为我们要知道,在现实战争中存在的士兵,并不是象电子游戏中的虚拟玩偶一样只是个数字概念而已,以为只要花费金钱若干,材料若干,就可以大批量地生产出若干士兵出来,而且以后也不用再管它了,只要象工具一样随便用就是了,用完了再生产

而现实中的士兵要征召,训练,装备,住宿,饮食,维持基本的清洁卫生(排泄,洗漱),运输,调度,通讯,这一切,不仅耗费巨大,而且要保障这一系列复杂的后勤措施能够顺畅运行,是很费时费力的,而且人数越多越困难,特别是在古代那种信息传播手段,交通运输手段都极度原始落后的情况下,以及物资生产力水平也极端落后的情况下,要保证上百万人军队的生活,以及作战行动能够顺利运作,是极端困难的事情,只要领导指挥过一点集体活动的人都能够体会到。

实际上军队中对集体卫生的要求相当高,一来因为大量的人员密集生活在一起,不注意清洁卫生很容易就会发生瘟疫,进而严重影响战斗力。其次,保持清洁卫生也是提高士气和军人荣誉感的需要,这些,当过兵的人都应该有所体会。

所以即使是在古代那样极度落后的生活条件和人权状况下,保持军队的清洁卫生也是一个重要的要求,而并不一定象我们通常想象的那样:古代当兵的都是常年不洗澡不洗脸,蓬头垢面邋里邋遢的。

这就要给他们随时供应清洁水(包括饮用水),因为不是随便走到哪里都正好有条河在旁边,不说专门运输供水吧,至少也要时时就地打井,这就要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

每天的饮食也不用说,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因为吃不饱吃不好就不能打仗,至少影响战斗力,而且不打仗时也要训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军事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当然要把最好的优先供给军队使用,特别是在战争时期。

而每天这么大量的食物需要,不仅仅只是简单地保证供给,还需要保鲜,加热用的清洁水,灶具,柴火燃料,古时候没有罐头,冰箱,煤气灶,电炉,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当然,也许这个问题对中国人来说不是大问题: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人就不值钱,米可以吃陈米,肉可以用盐巴腌成肉干(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根本就没有肉吃),蔬菜就只好省了,牛奶是不喝的。

霍去病攻匈奴时,由于他挥霍浪费,再加上调度无方,回军时很多士兵饿得都站不起来了。而战时后勤调度稍有脱节,就会造成军队补给困难,士兵饿死。

不过中国人很有创意的,古代打仗时经常都把死人的尸体用盐巴腌成肉干充军粮,这又是一个解决方案。

不过这么一来,省事是省事了,军队的战斗力可就受影响了,人数再多,质量也下降了。人数再多也只是乌合之众。

住宿,也很重要,虽然野战时可以住帐篷,但是如果是作为一只常备军存在,那就一定要有固定的驻地,就要有相应的大量建筑。古代的气候比现在冷得多,衣服肯定少不了,起码要好几套厚衣服,我们前面也提到了清洁卫生的问题,不可能一支正规点的军队中士兵整年都只穿着固定的一件又脏又破的旧衣服。

盔甲,刀枪,弓箭,更不用说了。这些都是易耗品,经常要更换。(实际上中国战争中最大的易耗品是人)

而保障这些需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人越多不仅消耗越多,调度也越复杂越困难,作战时间越长,供应也越困难。

反正,古代的军旅生活绝对不是象诗歌里面或者武侠小说里面描写的那样浪漫多彩,每天随便在哪个野地里面滚一夜就对付过去了,白天一起来就四处远征,吃的也不用愁,穿的也不用管,整天消遥自在地杀过来杀过去。

按照兵民比例,即使是在现代条件下,有机器化工业的生产力,电报电话电台广播,火车汽车飞机,一个国家即使是上千万人口,上亿人口,要同时维持几百万人的军队数量都很困难,通常也只能维持一到两百万人的兵员数量,而在古代只有锄头牛犁的极度原始落后的农耕生产力水平下,没有电报电话电台,只有近距离通信的锣鼓旗帜加大嗓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只有人推肩挑牛拉,总人口才区区五百万的秦国却能够供养上百万的军队,还要保证这么多人能够正常生活,同时进行调度,作战,远征,这是根本不符合科学常识的,兵民比例高达14,根本就是极其荒谬的。

然而,《复活的军团》中自己也承认:秦军曾经投入了60万左右的兵力。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500公里。2000多年前,60万的一支秦国军队,远离国土,连续作战达两年之久!这是一个令今天的军事专家们迷惑不解的地方,以当时的条件,秦军的后勤供应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48
年的冬天,淮海战役爆发,这是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在宽阔的战场上,紧随在解放军身后的是一支支由农民组成的运输队,他们用自家的小车、耕牛连续不断地向前线输送粮食和弹药。在整个战役中,解放军投入了60万的兵力,这个数量与长平之战中的秦军大致相当。但是,在60万解放军身后,为他们提供后勤支持的有整整543万农民。平均9个农民供应一个战士!2000多年前,秦国的人口总数也不过500万而已,60万秦军的后勤保障是怎样实现的呢?
在一个铁制农具和牛耕刚刚开始使用的时代,秦国用什么供养这支560万人的军队进行经年累月的战争?对于这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来说,粮草和武器装备的消耗是惊人的。秦国的国力如何支撑如此巨大的消耗?

但是他们东拉西扯地胡扯了一大通,最后都没有向我们说明秦军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是话头一转,开始没头没脑地吹捧起:我们的祖先是多么了不起啊!他们做到了我们现代人都做不到的事情,真是奇迹,祖先的智慧真是伟大!

真是胡扯蛋,哪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伟大智慧,我不否认古时候确实是有一些聪明人,我也不否认他们的智慧在那个年代,在那种技术条件下,确实有高明之处,但是古人哪有什么狗屁的现代人无法想象无法理解无法超越的智慧,现代人会制造原子弹,飞机,电脑,汽车,火车,电视,能够登月,上火星,你叫古代人给我制造个原子弹,飞机,电脑出来?你哪怕是一个零件都制造不出来。

而古人能够制造的东西现代人都能制造出来。

很多搞文史的文科生老喜欢拿着古代的某些古董当宝胡吹一通:什么古人的智慧多么不可思议,技术多么难以想象,现代人都无法复制。纯属胡扯,能够轻而易举复制这些古代原始技术的理工科博士到处都是,只是他们忙着搞高精尖的现代科技研究,哪有闲功夫理睬你们这些文科傻妞的胡扯。

最后《复活的军团》举了这样一个不明不白的证据试图来证明古代的百万大军是有可能的:在方圆10公里左右的地方,到处都是掩埋尸骨的大坑。仅仅在一个坑里边,他们就发现了100多具赵国士兵的尸体。

但是实际上这离要证明四十万赵军还差了十万八千里,你还没有一具一具尸体地数出四十万来呢,才仅仅数出来一百多具,而且也不能证明那就一定都是在长平一战中被活埋的。

所以大家可以明白,中国的某些狗屁学者和霉体,一贯都是惯于用这类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等等手段来混淆黑白,蒙骗公众的。

其三,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先秦时代动辄每个国家都是上百万甚至数百万的军队人数,可是在那个时候,不仅生产力水平低下,不仅单个国家的人口数很少,而且整个中国地区的总人口数都不过区区上千万,却能够每个国家都供养上百万的军队,反而到了后来的汉,唐等更强盛,生产力水平更高,人口数更多的时期,军队数反而大大不如以前了,这又是一个完全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汉武帝时期卫霍攻匈奴之战,倾举国之力,也才拼凑出了十万骑兵,剩下的几十万步卒绝大部分都是随军运送辎重的民夫。汉武帝时期可以说是整个汉代甚至整个中国汉人历史时期中最强盛的时期,至少是之一。但是全国的兵力也不过几十万。唐朝时全国的兵力也不过几十万,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重要的边防地区才区区几万人。而这时候不仅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先秦时代,人口数也是数倍于先秦时代,都是几千万人口。但是能够供养的军队却反而远远少于先秦时代。

所以,要么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先秦时代那些惊人的军队人数被大大夸大了,因为毕竟那个时代更久远,历史记载更粗疏,纸也还没出现,统计工作,文书记载等都很不方便,所以数字往往容易夸大。再不就是象前面提到的那样:这些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中大部分都是保障后勤供应的非战斗人员--民夫,或者抓壮丁来临时充数的乌合之众。

其四,如果我们要完全相信古书上的记载数字,那中国古代也没什么可吹的。因为西方古书上的历史记载也同样有很多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军队作战例子,而且比起中国古书上粗略的,只有整数没有零头的,一笔带过的记载还更详细,更可信。

如希罗多德《历史》记载希波战争时期波斯一次出动远征军两百多万,《亚历山大远征记》记载高加米拉大战时波斯军一百多万,而且这些记载都很详细可信,如希罗多德还记叙了波斯军在阅兵时是怎样点算军队人数的:是让每一个万人队逐一通过一个大土围子,最后清点出来军队总人数是两百多万;而且这些史书上每次大战都还很详细地记载了各兵种,各分队的人数,以及阵列配置,而这些数字也要精确得多,不像中国的数字往往只有整数没有零头。这就相对来说要可信得多。

可是即使是这样,西方现代历史学家也仍然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严格地否定掉了古书上记载的很多被认为是夸大了的数字,推算出一些更为合乎实际的较小的数字。但是中国人是从不加分辨地一概引用古书上的夸大记载,并运用双重标准,拿这些没有被质疑和审查过的夸张数字来跟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推算出来的实际数字相比较,大吹特吹什么中国古代的百万雄师”“赫赫军威

《复活的军团》中多次提到亚历山大的军队是5万人左右,最为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暗示西方的兵力是多么少得可怜。但实际上,亚历山大虽然刚出征波斯时是只有几万人马,但是他就用这几万人马横扫半个亚非大陆,大破波斯军一百多万,所以兵在精不在多。而且亚历山大消灭波斯后就远远不止五万人马了,接受了波斯境内各族各部的归附部队后,军力大增,至少也是二十万以上。而罗马兵力最盛时也不止几十万,前后三雄内战时期全国总兵力也是一百多万(当时除了正规的罗马军团之外,还有同等数量的辅助军团),后来屋大维结束内战统一罗马才把军队裁减到了几十万人。

说起中国的人口数,人们的印象中都是自古以来就人口众多,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不过这应该是一种因为现代的情况而产生的误解,因为中国的人口数急剧增加主要是因为清代时大量种植从美洲引进的土豆,玉米等杂粮,大大解决了人口吃饭问题,才使得人口数量得以大量增加。在古代却未必人口数就一定象现在这样有着对于其他地区绝对的优势。

 

2 。【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
----------------------------
关于秦青铜剑,是《复活的军团》中最无耻的一个谎言。要说清这个问题,需要简单介绍一些冶金学的基本概念,正好我学过金属材料学,所以先深入浅出通俗地介绍一下金属材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识,如硬度的表示法;青铜,钢铁的概念,以及性质;铸造,锻造的概念。

先说硬度的表示法,金属的硬度一般有三种表示法,布氏硬度( HB ),洛氏硬度( HR ),维氏硬度( HV )。

这几种硬度表示法之间的换算关系,大致是:当 HB<450 时, HB 约等于 HV ,这是教科书上的原话。

那么,用现代科技和工艺制造的工业用铸造锡青铜,其硬度是多少呢?一般只有 60 80HB 。超不过 100HB ,也就是 100HV

工业用锡青铜其含锡量一般在 3 %- 14 %之间,当含锡量大于 10 %时,塑性急剧下降,当含锡量大于 20 %时,就会变得很脆,强度急剧下降,但是硬度有所增加。

先秦时代的青铜剑,根据《周礼 . 考工记》上记载,说得很清楚: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另外,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也就是说锡含量已经达到了 33 %- 40 %!这么高锡含量的青铜剑,已经远远高出 20 %这个临界值,就假设其硬度很高,但其强度很低,脆性很大,这么高脆性低强度的青铜剑,说其是垃圾也一点不为过。

只有压力加工锡青铜(也就是西方那种锻打青铜剑)才能够达到 HB160 200 ,这是教科书里面说得明明白白的,而且还列出了铸造锡青铜和其他各种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对比值表,并明确指出,即使是用现代科技和工艺制造的铸造锡青铜,其硬度也远远小于其他钢铁类材料以及锻打锡青铜的硬度,根本达不到一百。

教科书上指出:提高铜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只能靠压力硬化,也就是西方那种锻打青铜,热处理对铜合金硬度的提高作用不大,而且,铸造青铜,铸造时,其体积收缩很小,液态合金流动性差,偏析倾向大,易形成分散的孔,铸件的致密程度很差,所以其机械性能很受影响,根本就不可能像中国的某些 学者 胡扯的那样在铸造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刃部硬度很高(吹嘘的是比锻造铁还高),脊部硬度低却强度高韧性高,这种梦幻般的情况。

另外,虽然强度是在 20% 时达到顶峰,过了 20 %则急剧下降,但是塑性却是在 8 %时达到最高,过了 8 %则下降,过了 10 %则急剧下降,而这种塑性的急剧下降严重地影响到了锡青铜的机械性能,所以实际上根本就不需要等到 20 %的时候(到了 20 %时塑性已经接近最低了),锡青铜的机械性能就已经很差了,开始变脆。

锡青铜恰恰是在 10 %左右的时候,其各种机械性能正好达到一个最均衡最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西方那种青铜剑的锡含量。因为这时,虽然锡青铜的强度还没有达到最高值,但是已经很接近了,而其塑性又离最高值也不远,再加上正是这后一个原因,使得西方青铜剑可以锻打加工,大大提高其硬度,所以其机械性能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最均衡最理想的最佳状态。

那么,用现代科技和工艺制造的钢铁材料其硬度如何呢?我查了金属材料的各种硬度值表,原来低碳钢是 HB130 170 ,中碳钢是 HB180 255 ,也就是说西方古代(罗马时期)锻造铁剑其硬度实际上并不低!相当于现在用现代科技和工艺制造的普通中碳钢的硬度(当然,这只是普通钢,不包括特种钢)。不要说中国古代的铸造青铜剑那可怜的最高 HB80 的硬度(连人家 HB160 200 的锻造青铜剑都不够格相比),就是铁剑,也比不了。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你小的时候,或者在乡下,或者在电影电视中,有没有看到过打铁铺(现在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已经很难看到了),那么你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常识:对硬度强度韧性都要求很高的锐利工具,如菜刀,切肉砍骨的屠刀,砍柴刀,镰刀,凿子等等,都是用烧红的铁块反复锻打而成的。相反,那些对强度韧性要求不高的,笨重的,大块头的农具,如犁,还有镇子,塑像,或者铁锅,才简单地用熔化的铁水倒在砂范里来铸造。你看到过用熔化的铁水倒在砂范里来铸造菜刀砍柴刀屠刀之类的事情吗?

从这些简单明白的生活常识就可以看出锻造和铸造的区别是什么。你用锻造的菜刀使劲敲打一下铸造的铁锅看看是哪个会破裂就知道了。

中国 学者 老是撒谎吹嘘什么中国 发明 了铸铁技术,比西方早早早一千多年,实际上那根本就没有什么可吹的,首先,将铁加热到一定温度就可以熔化,并用来铸造,是西亚人早就发现了的,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用来制造高硬度高强度高韧性的锐利工具,和兵器,所以在西方不流行。特别是在欧洲,由于不容易加热到足够高的炉温使得铁熔化,所以他们习惯于用烧红的铁锻打工具,兵器。而在中国,有足够多的人力来鼓动风箱,鼓动一个风箱经常都需要几十到上百人,能够很容易达到高炉温,所以铸铁相对容易。

当然铸铁并不是一无是处,到了后来火器时代,由于可以用于铸造炮管,和其他大体积的机械部件,再加上成本低廉,制造简单,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但是仍然不能代替锻造钢铁的作用。

锻造和铸造的区别,其一,锻造相比铸造,能够大大加强金属的硬度,强度,不管是青铜还是铁;其二,能够被用于锻造的金属本身就已经必然是韧性很好的材料,如含锡量低于 10 %的压力加工锡青铜,含碳量低于 1.7% 的钢铁(注意: 可锻铸铁 只是个称呼,实际上可锻铸铁仍然是不可锻的,教科书上都会加以说明)。

所以,锻造的金属器比铸造的金属器各方面机械性能好得多。而秦军只有质量低劣的铸造青铜剑,是根本不能跟使用锻造铁剑和铁长矛,披挂锻造青铜甲,锻造铁甲的希腊,马其顿,罗马军相比的。

所以说,拿着 HB 硬度最多不过 80 的,含锡量高达 30 %- 40 %(至少远远超过了 10 %的最佳状态,也远远超过了 20 %的强度临界点)的强度和韧性都极差的铸造青铜剑,和短短的青铜戈(没有矛方便和杀伤力大,秦军矛很少,长度也很短,所谓的 七米长矛 只是《复活的军团》的杜撰),披着薄薄的简陋皮甲,没有头盔,弩也只是臂张弩,的秦军,如果碰上了拿着 HB 硬度高达 160 200 的含锡量 10 %的最佳机械性能的锻打青铜剑,或者 HB 高达两百多的锻造铁剑,或者操纵方便,锐利的四米长矛,穿着同样硬度强度的锻打青铜甲,或者硬度更高的铁甲,青铜或者铁头盔,拿着大盾,装备高效力的腹弓,弩炮,的希腊,马其顿,罗马之中任何一支军队,等待他们的只会是被屠杀。 

3 。【 在河北易县出土的这把燕国铁剑,锋刃部分已经达到了今天高炭钢的硬度!
----------------------------
真实情况是:这只不过是淬火局部硬度而已,只是淬火后的马氏体颗粒组织局部硬度而已,而不是剑的整体硬度,而且,最关键的是,马氏体并不是钢铁热处理所要求的最终组织,在通常情况下,淬火之后获得的马氏体,虽然具有很高的硬度,但是塑性和韧性变得很差。

而且,实际上已出土的先秦铁器跟已出土先秦青铜器数量相比,不过千分之一比例。先秦时代使用的绝大多数仍是青铜器。

4
。【 司马迁解释说,秦始皇的配剑太长了,所以不能及时拔出来。
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 91 厘米
-----------------------------
实际上,我看这是司马迁根据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情况来臆想一百多年前秦始皇时的场景,因为司马迁那个时候已经有了较坚韧的铁剑了。

而且司马迁还说:秦始皇拔出剑以后,用这把铸造青铜剑,一剑就斩断了荆柯的大腿,而这是完全不符合常理的,因为即使是用现代技术打造的钢刀,也很难一下就砍断一个成年人的大腿。

司马迁的《史记》中信口开河胡编乱造的成分很多,以前我们分析过。

而关于长剑,一米长的长青铜剑,长铁剑,在希腊,罗马时期早就有了。
5 。【 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 300 米,有效杀伤距离在 150 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
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
秦军骑兵竟然是用弩在马背上作战
在秦军之后将近 2000 年,欧洲人还用类似的方法组织火枪手,秦军很有可能开创了这种经典的连续射击方式。
-------------------------
关于中国古代弩的射程,是一个很能迷惑人的问题。这其中充满了种种不着边际的胡吹。其实都是夸大的神话。

中国古书中记载的那些蹶张弩腰开弩一类远射武器的射程和穿透力,动不动就是几百米射程,甚至几千米,而箭矢的重量,体积都远远大于子弹,再加上用来维持平衡的迎风面很大的累赘的羽翼,整支箭所受空气阻力远远高于子弹,弹射力和初速却远远低于现代高效能无烟火药驱动的子弹,就是这样,居然能够射出几百米,甚至一两千米,然后准确地命中远处直径不过半米的目标,并还能击穿金属盔甲,这真是比现代狙击步枪还厉害得多。

而按照这个射程,杀伤力,根据空气动力学计算,箭的初速要达到音速才行,这不是胡扯吗?纯粹是写科幻小说。

这不仅完全违反物理原理,而且也不符合历史逻辑。两千多年前拿着简陋的青铜兵器,披着薄薄的皮甲的秦军,竟然就已经有了如此超级先进,远远超过现代步枪射程和初速,杀伤力,以及精确度的射击武器,那你还拿着落后的青铜戈,青铜剑干什么呢?还使用落后的战车作战方式干什么呢?完全是浪费嘛,直接人手发一只 强弩 去征服世界就可以了。

而且,拥有这样超级先进的科幻兵器,那么为什么还需要修筑长城才能勉强阻挡住原始落后的匈奴游牧骑兵,为什么短短十几年之后就被拿着木棍的一群流徙之徒打得落花流水?

而且,希腊和罗马古代也都是有弩的,事实上,世界上最早发明弩的恰恰是希腊人,这个常常被忽略,大约在公元前五六世纪的样子,在现在西西里岛上的叙那古城(就是阿基米德生活的那个地方)发明的。

这种希腊弩,又称为腹弓,其使用原理跟中国的蹶张弩,腰开弩等有点不同,不是踏张,而是用前推的方式张弦的,类似于电视上大力士俯身前倾拉动汽车飞机的那种姿势。可见这种力量是很大的。

Discover 节目上的介绍,根据用复制的腹弓做的实验,其弓弦张力,一般人都可以很轻松地达到 200 磅,就是九十公斤,这个弩的力量,及其射程,已经远远超过一般的弓,毫不逊色于后来中国汉代的踏张弩。

至于马其顿和罗马时代使用的大型攻城弩炮(也有小型的野战弩炮),原理跟腹弓和中国的弩都不太一样,是用动物的筋腱或者植物纤维的扭力作为发射的动力源,用绞车上弦。这种动力方式其力量是很巨大的,大家应该有印象,有些犯人在越狱时,用湿毛巾将两根铁栏杆捆住,然后搅动毛巾,就能够将铁栏杆拧弯。

当然罗马的弩炮也有象中国弩那样用弧形弓体的弯曲弹力来做发射动力源的,发射物既有石块,也有弩箭,标枪。

说希腊罗马没有弩,这是一个很无知的笑话,实际上希腊罗马使用弩比中国早。

而蹶张弩的用力方式虽然看似很合理,很省力,但是实际却有很多缺陷:一来,蹶张弩的工作张力是定死了的(因为扳机挂钩的位置是固定的),这就存在一个力量瓶颈:使用的人力量小了无法装上弦,所以蹶张弩的工作张力只好根据平均下来的最小力量设计得低一点,但是这样一来,使用的人力量大了,超过这个额定工作张力又是浪费,所以其远不能发挥出最大效力。而且尽力多拉几次以后就筋疲力尽不能再操作了,不象腹弓可以在任何随机张力上推开使用,方便得多(因为腹弓弩臂上有逐格锁定的倒齿挂钩)。

而且蹶张弩的弦很细很锐利,操作弩的士兵没有戴手套(扳指也只是套在大拇指上,没有作用),在用十指关节处钩住弓弦大力拉弦时,手指关节得不到保护,根本承受不了过大的弓弦拉力,甚至可能被弓弦勒断,由于这个技术瓶颈,所以使用力量又受到限制。

而且蹶张弩做蹬腿开弓的动作时,弓弦与弯曲的腿膝等身体部位互相阻碍,并受伸展空间的限制,以及斜向分散的分力,还有弓的张力变化与腿的蹬力变化不合拍,开弓力量和功率又大打折扣。

由于这种种缺陷,蹶张弩相对于腹弓来说,并不具有什么优势。

而在面对重步兵方阵和重骑兵,特别是重骑兵在一百多米距离上的快速冲锋时,蹶张弩,腰开弩,其真实的射程和穿透力,命中率,并不能构成任何致命的威胁。

中国古代兵书上记载:普通的弓 临敌不过三发 ,更何况是张弦和发射速度慢得多的弩,临敌最多一发,敌人很快就冲到面前了。

这同时也证明了所谓秦军弩手开创了所谓的轮番交替装填射击方法根本是胡扯,只是现代人的臆想。他们站成三排只不过是为了使火力有更大的覆盖面。因为如果只有一排射击,就只能覆盖一线的敌人,火力密度就不够。

而且,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秦军使用的就是蹶张弩,更大的可能只是力量小得多的臂张弩,如从《中国古代兵器与兵书》这段叙述就可以看出: 强弩的强主要表现在弩机上。先秦的弩机,牙、牛、悬刀由栓塞直接装在弩臂的机槽内,但木臂是木制的,很容易劈裂,不能承受更大的张力,也就限制了威力更大的强弩的制造。西汉以后,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在弩机外加了一个称 的匣状青铜外壳。弩机的各种机件,用栓塞按一定组合关系装入郭内,苒把郭装在弩臂的机槽内。青铜的耐强性能比木材大多了;可容纳张力更大的弩机。

从《复活的军团》中这种说法 秦军骑兵竟然是用弩在马背上作战 也可以看出其荒谬透顶,如果使用的是蹶张弩,那么在马上使用这种弩作战完全是搞笑,首先那时没有马镫,在马上坐都坐不稳,你怎么开弩,还是用腿蹬开弩?这不是耍杂技吗。其次,如果这样你就只能停下来蹬开弩,瞄准,射击,然后再策马奔跑,根本无法边跑边射,那就是跟步兵没什么区别了。所以可见其荒谬。

那么就只能是使用臂张弩,即使是这样,在马上使用臂张弩也是很荒唐的,很不方便,还不如使用弓。

古书上记载的事物都很容易夸大,西方也有这种情况,史书上记载的希腊罗马弩和弩炮射程也有几百几千米的例子,甚至能把几百公斤的石头射出几公里远。但是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本着严谨求实的精神,通过复制原物,实验验证,实事求是地否定了那些夸张的记录,得出了实际的射程和力量数值。而中国的这些 爱国学者 从来都没有能够复制出一个纸上记载的那种 能够射出几百米,甚至一两千米,然后准确地命中远处直径不过半米的目标,并还能击穿金属盔甲,比现代狙击步枪还厉害得多 强弩 ,他们也不敢再去尝试,只好不管三七二十一抱着纸上的记载拼命宣传吹嘘,反正骗得了一个人算一个人。

《复活的军团》中那些荒唐可笑的自吹,那种幻想中 万箭齐发 如下冰雹一样对步兵骑兵进行毁灭性打击的壮观场面,只不过是提供给弱智的中学生意淫的少儿节目。

6 。【 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
这也是不着边际的胡吹,实际上子弹的外形设计跟箭头的外形设计所依据的原理根本不一样,子弹的初速很高,远远高于箭头,设计成流线型的圆弧状,一是为了减少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二是为了在飞行过程中能够旋转以保持平衡。而弓箭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首先弓箭的初速很低,根本不能拿子弹来比较,其次弓箭是靠箭杆尾翼来维持平衡的,而不是象子弹那样靠高速旋转来维持平衡。

所以即使箭头的外形轮廓跟子弹有某些相似之处,也纯属是巧合,根本没有任何原理相通之处。而且事实上那个秦箭头的外形轮廓跟子弹的外形轮廓根本就不一样,子弹是圆弧形的,箭头则是三棱形的,根本就不一样。这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秦箭头之所以做成那种怪模怪样的形状,根本不是出于什么高深的 科学原理 ,而是出于我们前面分析过的那个铸造锡青铜的机械性能原因。因为铸造秦箭头的锡青铜跟铸造剑和矛的一样,强度韧性都很低,为了不致于一碰到目标就折断,所以只好铸造成这种较粗钝的略带弯曲的三棱形,而不制造成按照常理应该是尖锐细长的尖刺形的那种穿甲箭外形。

7
。【 当瞄准远处的目标时,射手参照望山估算弩抬高的角度,弩箭沿抛物线轨迹就可以准确命中敌人。望山,很可能是步兵武器最原始的瞄准系统。
-----------------------------
这没什么可吹的,希腊罗马的弩炮上一样有类似的瞄准装置。

8
。【 标准化
----------------------------
这是《复活的军团》中最弱智的一个牛皮。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标准化的真正含义,标准化是为了使不同地方生产的零件能够互换并组装使用而定的统一生产标准。《复活的军团》自己也说了: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

只有这样(不同地方生产的零件能够互换组装使用),标准化才有意义,才算得上是真正的 标准化 。而秦军那些根本无所谓标不标准化的箭头,剑,根本不存在要跟其他零件组装或者互换搭配使用的需要,所以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 标准化 的问题,他们之所以制造得一摸一样,原因很简单: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都是用一个模子成批铸造的原因,当然一摸一样。《复活的军团》故弄玄虚把这个误导成是 标准化 ,是在偷换概念。

实际上,如果真要说是 标准化 的话,那应该是弩机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复活的军团》对此问题却含糊其词地一笔带过 秦军使用的弩机,由于制作的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应该是可以互换的 应该 ?呵呵,不是 应该 ,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编造的谎言自己也感到心虚。

然后接下来又是话头一转,又开始大吹特吹秦军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作为西方现代工业基础的 标准化生产 ,又是领先西方几千年的伟大成就,又是对人类的又一伟大贡献了。呵呵

其实,真要说到标准化的话,罗马时代倒才真的算是实现了标准化,因为他们生产的弩炮上的弩机就是可以彼此互换的。

9
。【 有的士兵戴着小帽,有的士兵却仅仅梳着发髻,这种差异意味着什么呢?这些戴着板状帽子的似乎是军官,
似乎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这种不顾性命的行为,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
-----------------------------
本来,秦军的的装备,跟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比起来是很落后的,当大部分国家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已经使用高硬度高强度高韧性的锻造钢铁刀剑和长枪,披着锻造的青铜盔甲或者铁盔甲,而秦军还在使用硬度较低,韧性强度都很差,很脆,易折断的铸造青铜剑,操作不便的青铜戈(矛很少),披着皮甲,连头盔都没有,本来,对于这些缺点,这些落后之处,应该正视,实事求是地面对,并没有什么丢脸的,相反有助于我们找出差距,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但是《复活的军团》编导的做法是不择手段地掩饰缺点,把黑的也要说成是白的,如在前面公然不顾基本的冶金学常识,把硬度强度韧性远低于锻造铁器的青铜器,而且还是青铜器中机械性能更差的铸造青铜器,硬要颠倒黑白地说成是 机械性能高于锻造铁剑

而在这里,他们又把秦军因为没有锻造青铜甲可用,也没有铸造青铜甲可用,只好披着薄薄的防护性能很差的皮甲(大部分是猪皮的),硬要颠倒黑白地解释为是 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 ,呵呵,真是无耻到了极点。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到了后世,汉唐时,逐渐有了青铜甲和铁甲可用的时候,为什么汉唐时的中国军队不肯舍弃这些 过于沉重 ”“ 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 的铁甲铜甲,为什么不再觉得 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

如果你没有盔甲防护,在刀枪如林涌来,乱箭如雨横飞的战场上,你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你又怎么 杀敌晋爵 呢?

所以大家可以从这一点看出中国的某些 学者 ”“ 媒体 为了撒谎吹牛进行愚民宣传可以不择手段颠倒黑白无耻到什么程度。

 

10 。【 在这只矛头附近,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条 6.3 米长的矛柄遗痕,加上矛头,完整的长矛接近 7 米。
如果用来单兵作战, 7 米的长矛根本无法自由格斗。但是,在古代希腊,亚历山大的军队就以 7 2 的长矛而闻名,由长矛组成的方阵曾经使他们战无不胜。专家推测,秦步兵中应当有类似的长矛方阵,长矛的威力在于集体的力量。
-----------------------------
这也是《复活的军团》中一个很无耻的谎言,实际上,他们只不过在地上发现了一条 6.3 米长的棍棒拖曳痕迹而已,在痕迹的前端发现了一个矛头,他们就把它撒谎说成是 七米长矛 ,并杜撰出一个所谓的 七米长矛方阵 ,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没有发现任何所谓 七米长矛 的实物,历史上也完全没有这种记载,而在同一时代发现的大量长矛实物都是没有超过四米的。中国古书上自己也说得很明确:《周礼 · 考工记 · 庐人》 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

其实那个孤零零的七米痕迹最大的可能性只是旗杆而已(因为都是在指挥车旁边发现的),或者根本就是棍棒拖曳的痕迹。

而《复活的军团》之所以要无中生有地杜撰出这个所谓的 七米长矛方阵 ,只是出于他们不服西方的先进,事事都要跟西方攀比的心态,却又盲目地愚蠢地搞错了对象。

从他们这句话 在古代希腊,亚历山大的军队就以 7 2 的长矛而闻名 就可以看出这些狗屁 专家 是什么水平,实际上亚历山大的长矛方阵根本没有所谓的七米长矛,只有四米长矛,是到了后世安提柯王时代,才把长矛加长到了七米,而长矛增长到了这个长度以后,反而变得操作很不便,机动力大大降低,很快就被灵活的罗马军团击败并淘汰了。

这是任何一个军事历史爱好者都不会犯的错误,但是中国的某些狗屁 专家 出于一种盲目地急切地要跟西方的任何事情都不分好坏地比个高低的心态,在根本没搞清历史事实和真实对象的情况下,就胡乱编造些 中国的世界第一 出来攀比,还弄颠倒了优劣,他们认为是领先的 七米长矛 恰恰是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他们以为只要数字越大就越好,越有面子,呵呵)。

11
。【 秦车的系驾方式令人惊讶
-------------------------------
没什么好惊讶的,轭靷系驾法在古代西亚早就已经有了,欧洲倒是长期使用颈圈系驾法,但是也很难说颈圈系驾法和轭靷系驾法哪个更有优势,据说 使用颈圈系驾法的欧洲牛车能够比使用轭靷法的中国牛车拉力大46%,出处为1984年美国农业部的一份报告。当年我国的学者曾因此大声疾呼改变农村耕牛的系驾方式 (出自《关于秦国武器的误区与探讨》黄谦)

12
。【在世界军事史上,秦军很可能最早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军衔体系。】
--------------------------
早于此的波斯帝国军,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都有很完备的军衔体系,而且有比秦军完善得多的兵种体系(轻步重步轻骑重骑四大兵种),和工兵,预备队等设置。罗马军团也早有军团、大队、支队和百人团逐层逐级的严密指挥体系。

反正随便什么普普通通的东西到了《意淫的军团》编导嘴里都可以两眼一闭不管不顾地吹嘘成是 最早 ”“ 最大 ”“ 第一

秦军没有重骑兵,只有射箭的轻骑兵,和落后的战车作战方式(战车机动性很差,很难转弯,地面稍有不平就会翻车,而且不像现代汽车,没有减震装置,人站在上面很颠簸,很难正确平稳实施战术动作,甚至很容易摔下来,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在碎石路上坐拖拉机的感觉),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长矛方阵,那些持戈步卒只是混和战车编队,随战车前进的散兵。

而马其顿军却有着完整的轻步重步轻骑重骑四大兵种体系。显而易见的是:同时拥有长矛重步兵方阵和长矛重骑兵这两大制胜兵种和攻城用的各式轻重希腊弩,以及弓箭手,投石手,投射轻骑兵(注意:马其顿有大量的马弓手,而不是都使用标枪,详见《亚历山大远征记》)等辅助兵种的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军队,毫无疑问地是当时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这之前,以及之后几百年之内的任何一只军队。

而没有头盔,只穿着薄薄的皮甲,拿着青铜兵器,装备的是杀伤效率低下的戈,粗糙简陋的早期蹶张弩(甚至可能只有臂张弩),没有重骑兵的秦军,只会被轻易地粉碎。 


13 。关于战术战略问题,这个简单说一下,并不是象很多阿 Q 无知地想象的那样,西方打仗只会面对面地决战,而不懂得谋略战术,实际上从《亚历山大远征记》恺撒《高卢战记》《内战记》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李维《罗马史》塔西陀《编年史》等史书中的记载可以看出:西方使用诱敌,埋伏,火攻,夜袭,突击侧翼,夹击,包围,迂回等等战略战术手段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而且西亚等国比中国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巧早得多,如亚述帝国,赫梯帝国。

中国也是到了战国时期才开始逐渐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奇谋诈术的作战手段,春秋时仍然是讲究和流行贵族式的 堂堂之阵 的正面决斗(当然我个人认为这并不一定是坏事,至少对于本民族打内战来说)。

而亚历山大的战略水平显然非常高明,毫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军事家,只会远远高于他们。他远征波斯刚进入小亚细亚的时候,连打了好几个大胜仗,但是他却并没有头脑发热,轻率地继续进攻波斯本土,而是非常冷静地沿着地中海岸一路摧毁波斯帝国的海军基地和港口,消除后顾之忧,并迂回先攻取埃及,运用高超的外交手段 和平解放 了埃及,兵不血刃地取得了一个大后方和粮草基地,如此花费了足够的耐心消除了所有的后顾隐患,才放手大举进攻波斯本土,一战而灭波斯主力。

他平希腊,取埃及,灭波斯,剿西徐亚人,征印度,每次战役战斗都安排计划得恰到好处,调度得当,从未一败(是真正的百战百胜,不像中国的 名将 总是有失败的时候)。

亚历山大的军事战略水平只会远远高于中国的任何一个军事家。

而他非凡的人格魅力,统帅才能,在中国历史上,也许只有唐太宗李世民才能够相比吧(这或许也是中国历史上我唯一敬仰的一个人。)

如果当年亚历山大能够放弃攻取炎热潮湿,蛇虫肆虐的印度丛林,转而向东进发,以阿富汗为根据地,逐步攻取占据西域等地,进而又利用这些在当时还水草丰茂没有沙化,非常繁荣富裕的地区作为基地,最后顺着河西走廊,长驱直入,一举而降服当时还羽翼未丰的秦王国,那么我想,在面对秦国多年的威胁下,又加上亚历山大高尚仁厚的人格魅力感召和高超的外交能力,懂得 远交近攻 的东方六国,一定会与他里应外合,左右夹击,联手一起攻破秦国,这样,不仅先进的希腊文化,科学技术,和早期的民主自由思想能够得以传播到中国,使得此后两千年中国人都能够受惠于此,而且也可避免于后来被暴秦奴役,以及被外儒内法 君君臣臣 的专制哲学荼毒的命运吧。这是多么令人遐思的美景啊。

14
。关于《孙子兵法》,也简单说一下,不可否认,《孙子兵法》中确实是有很多很深刻很高明的哲理和军事原则,但是《孙子兵法》中很大部分内容只是肤浅简单的普通战斗技巧和常识,如什么 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 ”“ 半济而击之 ”“ 众树动者,来也 ”“ 鸟起者,伏也 之类的,并没有什么高深的。

而那些军事哲理的部分,也充斥着很大部分的文学修辞,废话太多,这就大大减少了其技术含量。

而关于军事原则的那些哲理叙述,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也会发现:往往都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往往都是些空泛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大道理。

确实,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史书上记载的战争中,往往观点对立的将领之间在争论时,都会引用兵书上特别是《孙子兵法》的教条来作为依据,经常出现的争论有:是速战还是坚壁打持久战等情况。但是可笑的是,不管争执双方观点如何对立,但是他们引述兵书上的教条来作为依据都能够说得振振有词,都能够说得很有道理,都能够自圆其说。

但是结果只有一个,不管败了或者胜了,原先押对了赌注的那一方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对于兵书教条的正确诠释。押错了赌注的一方,不管他原来引用的兵书教条是如何能够自圆其说,都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是错误的了。

所以说,这个《孙子兵法》不能够太信以为真了,它那些军事哲理太空泛太脱离实际了。我认为恰恰是西方那种讲究实际的,通过把军事原则融会贯通在具体战例中现身说法地讲解的兵书,才是真正科学合理的,才是真正有军事价值的。如恺撒《高卢战记》。

而且,古代西方也并不是没有哲理式的,系统化的兵书,如古罗马弗龙蒂努斯著的《谋略》,可能哲理性并不逊于《孙子兵法》。

总之,我认为,《孙子兵法》的军事意义远远小于它的哲学意义,而它的哲学意义又远远小于它的文学意义。我们把当作一篇散文小品看就可以了。

15
。【 《战国策》中,当时一个谋士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胳膊下夹着俘虏、身上挂着人头,追杀逃跑的对手。
-------------------------------
《复活的军团》编导居然连这种纵横家之流说客的胡吹乱侃都拿来当证据证明秦军是多么 勇猛 ,也真的是弱智到了极点了。这也没必要多说了, 身上挂着人头 且不说,《复活的军团》编导你倒是 胳膊下夹着俘虏 来追杀一下我试试看,我也不要求你能够 胳膊下夹着俘虏、身上挂着人头 跟我格斗一番,你只要能这样追上了我就算你有本事,连刘易斯都自愧不如。 

16 。【 秦直道:两千多年前的军用高速公路。
平定南方的战事耗尽了巴蜀的粮仓,而关中平原保障都城的粮食是不能调用的,因此,供应北方军队的粮草主要来自于山东半岛。从那里到北方草原,直线距离 1000 多公里,运粮的队伍要两次穿越太行山、至少三次渡过黄河。
“700
多公里长的直道,为秦帝国迅速投放部队、及时输送粮草,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
直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军用高速公路, 2000 多年前,这是只有秦人才能修造的军事工程。
秦人建立了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网络。
-----------------------------
这又是胡扯,他们是随便找到点什么中国古代的原始玩意就给加上点现代术语作为修饰拿来吹嘘一通,实际上秦朝的马路只是简陋的夯土路面,根本不能跟罗马帝国那数千公里四通八达贯通全境的坚固耐用而且平整的混凝土石板路相比(罗马时已有火山灰制成的水泥),这些混凝土石板路有些到现在都还在使用。

而在此几百年前波斯帝国也早就已经修建了更长里程的贯通波斯全境的公路系统。

什么叫 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是指将左右两边的单行道各自分开隔离修建的封闭式的道路系统,这样就不用担心车辆高速行驶会发生对撞,所以速度得以大大提高,符合这个原理和定义的这才是高速公路,不然就只是到处都有的普通道路。

他们连这点基本概念都搞不懂就随便拿着一条烂泥巴路胡吹是什么 高速公路 ,那依我说我们村那条机耕道也是 高速公路 ,可以行驶拖拉机,比 秦直道 先进高级多了。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前面他们自己也说了 关中平原保障都城的粮食是不能调用的,因此,供应北方军队的粮草主要来自于山东半岛 ,那么这条道路就应该是从山东修到北方前线去,但是很显然做不到,因为怎么穿越太行山?难道他们会打火车隧道么?显然没有。

而这条七百公里长的秦直道,片中告诉我们仍然只是从咸阳都城通到北方前线的,那么怎么就 为秦帝国迅速投放部队、及时输送粮草,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 ?前面不是说了 关中平原保障都城的粮食是不能调用的,因此,供应北方军队的粮草主要来自于山东半岛 。这不是仍然等于零么?(对了,我看到网上有篇文章说 秦直道 从咸阳到内蒙古 直线穿越秦岭 ,呵呵,很有意思)

一条七百公里长的泥巴路,就这样被他们吹嘘成了 高速公路 ”“ 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网络

17
。【 当时长江和黄河已经沟通,这意味着,从帝国的都城咸阳上船,就可以直达广州。
-----------------------------
我只知道隋朝时才开通了京杭大运河,连通了黄河和长江,秦朝时 长江和黄河已经沟通 这我倒还是第一次听说,也许中国的 考古学家 又发现了一条我们以前不知道的连接黄河和长江的秘密河道吧(春秋时开凿的邗沟也只达到江苏淮安一带)。

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们在吹这个牛皮的时候 从帝国的都城咸阳上船,就可以直达广州 ,忘了一个起码的地理和交通常识:能够连通长江和黄河的水道只能在中下游(因为在上游都被崇山峻岭阻断,不可能连通),而且,仅仅连通了黄河水域和长江水域还远远不够,还要接着连通长江水域和珠江水域,所以就修建了灵渠,于是这样一来, 从咸阳到广州 ,就得离奇地绕上好几个大得离谱的大弯路,而且其中大部分路程还是逆流!

呵呵,为了要 从帝国的都城咸阳上船,就可以直达广州 ,你就得莫名其妙地先顺着渭河到黄河,再顺着黄河走好几千里路,到中下游的某个地方,顺着某条不知名的 连通长江和黄河 的秘密河道走几千里路进入长江,然后再顺着长江逆流而上好几千里路,进入湘江,再顺着湘江逆流而上一千六百多里路(湘江全长 817 公里),然后通过灵渠进入漓江,最后才能顺着桂江水域又走上一千多里路到达广州。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迂回好几个南辕北辙的总共几万里的大弯路。

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我宁愿走陆路,哪怕翻山越岭也要方便得多,反正关中到四川的栈道也已经开通,再不走陆路到襄阳一带,再从襄阳进入长江水域。哪可能 从帝国的都城咸阳上船,就可以直达广州

反正《复活的军团》为了吹牛,怎么样不合常识地信口开河都可以的。

18
。【 公元前 221 年,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
------------------------------
我们经常都会听到有人吹嘘中国古代某某城市在当时是什么世界第一大城市,世界中心之类的,如长安,洛阳,开封等,这暂且不论,毕竟那时候是汉唐等最强盛时期,多少还有点根据。

但是先秦时期,中国地区在世界上无论各方面都还没有进入到先进国家的行列中,无论是文明水平,生产力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其他文明地区,还处在青铜时代,而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而这个所谓的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是怎么个定义法?是人口最多,还是面积最大,还是最繁荣富裕?如果说人口最多,面积最大,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古时候中国地区人口不一定占有优势,而且人口多面积大也没有什么可吹的,按照这个定义,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恰恰不在欧美发达地区,而在某些第三世界国家,如墨西哥城,或者北京上海。

如果是最繁荣富裕发达,那么在此之前,埃及,巴比伦,亚述,赫梯,都已经繁荣领先了三千年到几百年不等的时间,希腊也远远领先于中国地区,即使是印度,罗马,文明水平也毫不逊色于中国地区,那时候两河地区的巴比伦尼亚,或者埃及的亚历山大尼亚等城市,才可以说是世界的中心,才当得起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称,《复活的军团》编导没有给我们作出任何证明,证明在当时相对于上述地区无异于第三世界的中国地区是怎么样繁荣富裕法,话头一转,而这个临淄就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所谓的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所以很多中国人吹牛都不打草稿的,张口就来了。反正就当世界上其他国家都不存在似的。

19
。【 震惊了整个世界!
各国元首和政要纷纷来到陕西,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古代中国军队的面目。无一例外,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
中国的媒体上最爱说这句屁话 震惊了整个世界 ,动不动中国一点屁大的事情就 震惊了整个世界 ,这世界就那么容易 震惊 啊?世界上几十亿人,人家每天不关心自己的生活,柴米油盐,自己本国内更 震惊 的事情,整天就被你 震惊 过来 震惊 过去的, 震惊 了这么几十年了,也该麻木了吧?

其实人家最多只不过把你那些玩意当猴把戏看看稀奇而已。你们乡巴佬没进过城,才会动不动幻想别人被你 震惊 了,等你进了城,该 震惊 的恰恰是你。这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特别是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人,甚至根本搞不清楚中国在哪个方向。

其实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种 贱胚 心态,老幻想着有外国人能够被自己 震惊 ,对自己加以承认,这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最后,对所谓的 数典忘祖 ”“ 亵渎祖先 说明一下。

如果是真爱一个人,就会很自然地积极地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帮他改正,使他更进步,更完善。特别是对于自己本身,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上,要面对种种生存竞争,更是时时都要反省自己的缺陷,积极地修正,以加强竞争力,以便于更好地生存下去,相信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

那么,我之所以戳穿这些关于秦军的谎言,倒也不是出于什么 爱之深,责之切 ,我对秦军没什么可 的,自古以来秦都是残暴野蛮的代名词,从没有人会赞美歌颂秦军的行为,如果我们要把他们奉为 祖先 ,那么被秦军屠杀的六国人民又算什么呢?所以这不是一个问题。

但是我也不是出于恶意的嘲讽挖苦心理,我对早已死了几千年几百年的古人没有什么怨恨,没有兴趣去挖苦嘲笑他们。我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而这些 民族主义 爱国者 ,他们关心的永远只是虚假的面子,从来不关心老百姓的死活疾苦。 

 

 


2

膜拜
8

鸡蛋

鲜花

路过
4

雷人
6

开心
1

感动
1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2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5 个评论)

回复 晨枫 2013-10-5 22:10
看了一点,没有看完,但还是没有看到如何得出结论:秦军为什么不能有百万。用现代条件推断古代是不合理的。二战美军作战时,后勤对作战是二比一的比例,所以德军嘲笑美军是坐在补给列车上打仗。用同样的比例推断解放战争或者朝鲜战争时代的共军作战就要出问题。同样,用现代做法推断秦军数量也要出问题。你最多只是提出一个reasonable doubt,但是没有可信地回答你自己的问题。
回复 老芒 2013-10-5 22:24
臆断太多,对罗马推崇过度。
回复 假如十八 2013-10-5 22:36
你提到了青铜,还说古代的东西现代都能生产出来。好吧,铜车马复制是我那个大学干的,可是费了老多劲的哦,还组织了攻关。
回复 seek 2013-10-5 22:44
古代征召士兵很简单,有时候连训练和装备都免了,农民集合起来就是军队了,百万大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回复 燕庐敕 2013-10-5 22:49
老芒: 臆断太多,对罗马推崇过度。
你为啥破坏彩虹?
回复 martian 2013-10-5 23:01
喵了个咪,木有研究过古代战争,抱谨慎的怀疑和谨慎的相信态度。
回复 老芒 2013-10-5 23:11
燕庐敕: 你为啥破坏彩虹?
另两个都不是我想选的。
回复 澹泊敬诚 2013-10-5 23:27
很多内容是为了否定而否定,情绪化的成分太多了。批驳需要把事实摆明,道理讲清才可信服人。
回复 将进酒 2013-10-6 00:05
唉,这么着,用不了多久抗美援朝中方不死个百八十万的对不起希望国刻石头上的那五万多的战死数字了,然后参战人数必然要突破千万了,可按这段子里的,后勤起码也得这个数,凌乱了。。。。。。。。
回复 冰蚁 2013-10-6 00:07
中国部分,通篇的胡扯,自己的臆断。
回复 不想咋呼 2013-10-6 01:28
牛皮不是吹的
回复 lianpb 2013-10-6 02:13
回复 兜胖胖 2013-10-6 02:25
额,大体看了一下,兄台的错误不少,比如说弓弩的威力不是直接和拉力挂钩的,而是和拉力与做功距离的乘积,还有箭头箭形箭重的因素,上回德国就有一个节目,对比手枪和弓箭的威力,距离大概是二十米吧,一个沙袋,手枪打不穿的,弓箭能轻易击穿。

欧洲有不少弩因为材质过硬,拉力确实很大,但同时限于材质,扳机到弩首的距离太短(形变小),做功距离短,威力还不如英格兰长弓,在这一方面,中式复合弓形变大,做功距离长,确实比较领先

腹弓Gastraphetes这东西,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使用范围有多广,可不是没有有争议的,除了Heron的描述以外,没有实物出土,至于说腹弓和大力士拉车的动作一样,纯粹是夸张了,腹弓是抵在肚子上往下“推”,主要用的是腰腹的力量加上部分体重,这个动作可是很不舒服的,效率值得怀疑,如果做小了,那相对蹶张弩做功距离也短很多,如果要增加做功距离,那这玩意就要做得非常大,完全不能用于单兵野战,还要木头支架才能用,射速更是没法想,所以欧式的早期弩弓发展到极限是罗马巴列斯塔弩炮而不是中国这样的单兵弩。而蹶张弩能使用从大腿,腰腹,背肌到臂肌的全套肌肉。相对于大量出土的青铜弩机和没有实物的腹弓,这个……

而且去查一查腹弓这玩意的结构就可以想象,在当时那个加工条件下,这玩意的可靠性基本是没指望的,上下两个部分稍微受力不一致就容易材料疲劳导致折断
回复 tanis 2013-10-6 03:53
假如十八: 你提到了青铜,还说古代的东西现代都能生产出来。好吧,铜车马复制是我那个大学干的,可是费了老多劲的哦,还组织了攻关。 ...
貌似湿蜡法到现在无法复原?
回复 semtex 2013-10-6 07:32
太长了,觉着你所谈的明显在你能力之外。
回复 锦候 2013-10-6 08:27
太长了,没耐心看完了。
但是开头就有常识性的错误,后勤补给和前方士兵的比例这一块各国现在都不一样,每个国家各个时期都不一样。古代和现代更不一样了。用现代的后勤补给的思想来衡量古代的战争显然是错的离谱了。而且谈到汉朝的时候说十万骑兵,作者好像觉得少。这么一看就知道作者对各兵种的了解很有限,十万骑兵不要说在那个时代,即便是在现在保有这个数目的骑兵那也是非常惊人的了。
回复 山远空寒 2013-10-6 08:27
假如十八: 你提到了青铜,还说古代的东西现代都能生产出来。好吧,铜车马复制是我那个大学干的,可是费了老多劲的哦,还组织了攻关。 ...
复制品卖的老贵了!就不能整便宜点嘛!
回复 孙星星 2013-10-6 08:58
总人口500万,军队总数100万也是可能的,长平之战, 秦王悉起国中丁壮壮妇, 也是调动了所有的资源, 打胜的一方总不为明年的粮食发愁的。
回复 四处张望 2013-10-6 10:44
大家为了一篇转帖激动...不是对正主啊。
回复 xlan1976 2013-10-6 13:44
我还是很有耐心的看了一多半的。。 别的不说啥,就冲这位对于子弹和箭头的说法看,他自己估计也不明白自己在说啥。。
12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2-23 10:15 , Processed in 0.04283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