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6 10:30:59
|
只看该作者
/ |5 S3 Q" Z0 A# j1 i: [$ U致命缺陷
% Q& P' U e& ]: T* \& S% D2 }9 U) A, {# `& }9 e# ~
对不少人来说,“粟树”这个名称很陌生,但“卡什坦”就耳熟能详了。实际上,二者都是指“短剑”的出口型。只不过前者是其俄文系统名称的音译,后者是音译罢了。# x* c' @, [/ y+ t' {4 W, J
" o5 S: w0 Q6 F: H& N
5 t/ u, d9 p, O( Y
" b2 D4 N, o: q! N, V
“短剑”速射炮开火时震动极大) X8 L3 D2 L3 u+ V4 Z/ l9 I6 T
# B8 N8 D1 f7 J' `+ C5 Q1 _“短剑”是前苏联研发的第二代舰载反导近防系统,也是世界上首款舰载弹炮合一近防系统以取代由以防空为主的AK-630改进而来,但实际效能却不理想的AK630M。。十余年前,它的出口型“粟树”曾随2艘956EM“现代”级驱逐舰“远嫁”中国,国内媒体连篇累牍地竞相报导,因此其设计思路、系统架构和基本参数广为人知,故本文不再赘述。( G* m. m8 N! p" I5 I+ {
$ w) `5 E" q* d2 o- v
让不少人大跌眼镜的是,那个年代引进的绝大多数俄制装备,如苏-27战斗机、基洛级潜艇、“道尔”防空导弹、“顶板”雷达、“音乐台”雷达、“俱乐部”反舰导弹等等,其基本设计思路和系统构架为中国军工科研人员吸引、借鉴后,结合自身需求,借助军工科技全面进步的东风,最终都推出了一系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产品,并大批量服役。唯独在舰载近防系统方面,中国却最终选择了美式发展思路。由郑州713研究所牵头研发,借鉴了“粟树”设计思路和系统架构的国产“冰雹”-1型舰载弹炮合一近防系统,只能转为外贸产品,出现在2007年阿布扎比防务展上。要问这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粟树”的设计思路和系统架构,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
2 c3 q* g4 Y, R2 Z; v2 {3 j* n( Q8 O t" a
: N8 y3 X2 G5 S& e& b5 F, F# u“短剑”体形庞大
}4 M2 J) Z# ]; K/ |3 v; @2 w+ s( x( u& X& x
首先,“粟树”将2门GSh-6-30K∕AO-18KD型30毫米加特林炮及其弹药、8枚9M311防空导弹、搜索雷达、跟踪雷达、电视/光学跟踪系统、伺服电机全部集成在一起,加上前苏联落后的电子元器件水平,最终使“粟树”系统全重高达19.4吨,而且需要穿透甲板安装,甲板下所需空前颇大,还需5个舰员“伺候”,因此其适装性极差。考虑到该系统雷达和伺服电机耗电量极大,因此它刚面世时,苏联红海军中基本上只有7000吨级以上的战舰才能满足安装条件。: k* I' Y% D: d% P4 K. r2 j. H' w
$ r9 o* a) r% [* C, ?9 Q其次,“粟树”将搜索雷达、跟踪雷达、电视/光学跟踪系统及导弹、火炮集成在一起的一体式布局,理论上独立作战能力强,特别适宜于老式舰艇的改装。但需要指出的是,它这种事实上独立于载舰对空防御体系之外的设计思路已经过时了。现代战争是体系作战,舰艇防空亦不例外。在现代化的舰艇上,舰艇的空情警戒雷达发现目标后,根据来袭目标方位、距离和已舰态势,由计算机自动解算出最佳应对方案,防空作战指挥中心将相关指令下达给舰载各种软、硬杀伤作战单元,指挥它们在恰当的时机投入战斗,以形成合力,达到全舰防空效能最大化。显然,受功率、安装位置等各方面限制,“粟树”搜索雷达获得的空情信息,不可能比舰艇早期预警系统获得的空情信息更早、更精确。“粟树”的“单打独斗”也不可能强过舰载软、硬杀伤作战单元通力协作时的作战效能。面对多批次、多方位来袭目标时更是如此。如果强行将“粟树”整合进对空防御体系,强迫它接收防空作战指挥中心传来的空情信息和目标分配,那么“粟树”系统中的早期预警单元便形同虚设,为这个单元付出的系统体积、重量、电磁兼容、伺服电机功率等各方面代价通通打了水漂。和“粟树”一样采用一体式布局的“密集阵”,在历次实战中需要它大显身手的时候,却无一例外地毫无反应。虽然美国官方每次的解释都是“密集阵”当时恰恰处于“意外情况”。
0 @- {/ a/ _& j+ o' ^+ x
8 X3 T% E; ?: x! M第三,将防空导弹和速射炮整合到同一炮架上,看似结构紧凑,实际上互相拖了后腿,导弹整体效能不升反降。对于速射炮来说,要提高反导效能,首先就要求响应及时,指向精度高。问题是“粟树”的2门GSh-6-30K∕AO-18KD型30毫米加特林炮中心位置相距2.5米,转动惯量本来就大,却又在每门炮上方架上了4枚9M311导弹。每枚导弹加外包装筒后重达80千克。等于在一根“长扁担”的两端,又各加载了320千克的重物。这毫无疑问加重了驱动电机负担,恶化了伺服精度和响应速度,对速射炮精确瞄准十分不利。而导弹本无需精确指向,却也被迫跟着速射炮转来转去。如果是对付单一目标的话还无妨,因为9M311导弹和GSh-6-30K∕AO-18KD型30毫米加特林炮的实际作战区间并不重叠。但如果要同时对付多批次、多方位目标,在速射炮接战的同时,9M311导弹可能就很难接战其它方向来袭的较远距离目标了。正因为这个原因,“粟树”的系统反应时间为6.5秒,远高于“密集阵”的3.7秒。作为舰艇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付末端冲刺速度通常都能达到300米秒的亚音速反舰导弹,这2.8秒的反应速度差距,很可能是致命的。而且“粟树”同时对付多目标的能力及系统灵活性非常可疑,至少不会如苏俄官方文宣中吹嘘的那么强。/ U; ^/ v; S, i( |" o9 R
" a8 f! L& G5 L! k* M% j
. H1 N5 J0 L3 C2 {
( i. e* m/ ]/ Q7 g5 d7 X第四,由于雷达在探测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时受到种种制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粟树”系统中的电视/光学跟踪系统又易受雨雾、夜暗等不良天候的影响,因此“粟树”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全天候作战能力,不如西方同期发展的“密集阵”和“守门员”。 9M311导弹采用的半主动雷达制导+无线电指令的复合制导模式,理论上可以互补并达到较高的制导精度,但在复杂电磁环境和高海况的情况下,实际效能并不乐观。; Y' k* Y9 B* @
7 |3 h, Z1 d5 b# Q, ~5 W
第五,“粟树”系统中的速射炮部分反导效能十分低下。2门GSh-6-30K∕AO-18KD型30毫米加特林炮完全照搬自AK-630M。这种内能源炮虽然有启动速度快的优点,从启动到达到最高射速只需要0.2秒,高于“守门员”系统里那门同口径外能源驱动GAU-8/A型速射炮的0.55秒,这对拦截高速目标十分有利。但是,内能源炮的射速不可调,而且6根炮管中间也就是转轴位置有个汽缸,汽缸中间有个活塞,火炮射击产生的火药燃气将活塞交替向前、向后推。活塞的后端连接着炮尾的一个曲轴,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化为曲轴的圆周运动,再通过齿轮带动炮管组尾端的齿圈,整个炮管组就绕轴旋转,持续射击。由于活塞的往复运动有前后死点,导致自动机的速率曲线呈波浪形的波动,对火炮的射击精度十分不利的,在短点射的时候尤其明显。因为短点射时,火炮自动机刚刚起转就停转,转速还没有稳定下来,所以导致射弹散布变大。苏俄的解决之道,并非如西方那样使用大闭环火控系统,靠对弹群散布与目标之间的偏差进行实时校正,而是简单粗暴地将2门GSh-6-30K∕AO-18KD型30毫米加特林炮集成在同一平台上,靠提高系统总射速来弥补单门火炮精度不足的缺陷。这种典型的苏俄粗旷思维实际效果却并不好。两门相距2.5米的速射炮在集火射击时产生的强烈震动,会彼此干扰、进一步恶化单炮射击精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系统内集成大闭环火控,也会因同时射出去的两个弹群散布有所重叠而极大地增加校射难度,使得大闭环校射的误差激增,因而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无论是苏联还是后来的俄罗斯,都放弃了采用大闭环校射的打算。% q# B# t9 r+ |; ^+ C3 [' n, ^
/ G! b% y$ H( ?6 H
不仅射击精度差,射击效果更是悲催。“密集阵”、“守门员”都是采用脱壳穿甲弹的直接命中体制。从AK-630M到“粟树”,却走了条使用榴弹的间接命中体制的技术路线。说到底,这还是因为苏制内能源速射炮的射击精度差,因此指望用装有近炸引信的榴弹来加以弥补罢了。但是,30毫米口径的榴弹本就不大,要形成足够的破片,单个破片的质量必然不能太大。即使破片命中来袭反舰导弹,也极有可能因为动能不足,不足以催毁目标或使来袭导弹失效。另外,GSh-6-30K∕AO-18KD型30毫米加特林炮炮口初速只有960米/秒,配用的杀伤榴弹弹形系数欠佳,千米速度为265米/秒,加上精度不高,因此在对付来袭反舰导弹时,火炮的实际有效射程不超过1500米,较其标称射程大幅缩水。
5 D' [) ?2 ^4 g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