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3-19 08:21:02
|
只看该作者
/ E, ~. A. V9 s, ?, N" S% \$ `
$ O9 b7 ? M* c9 C* c, ]
在R-77已入役的情况下,苏30SM仍挂载R-27
( Z) G: q9 B/ q
6 W! B3 K' e3 z% k9 E8 z枝繁叶茂
# `8 {/ k* q% K5 ]! ?5 h6 z0 Z* K$ L% ]# [3 w
经过三十余年发展,R-27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中程空空导弹家族。如果按制导方式分,可分为R(半主动雷达制导型)、T(红外制导型)、A(主动雷达制导型)这三个系列。在冷战时期率先问世,并行发展的,是R和T两个系列。
6 q: e( T$ G% l' G f% q7 C* \
' S+ X0 E' o5 J8 W其中R系列又可细分为R-27R(基本型)、R-27RM(在基本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各种改进型号的统称,内又可分为若干子型号)、R-27RE(增程型)、R-27EM(在增程型基础上的改进型,至少包含3个衍生型号)。3 u2 L; K3 w9 m3 J/ m6 @
7 {5 E& {* V$ e6 M8 a, I- y0 eT系列分为R-27T(基本型)、R-27TM(在基本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各种改进型号的统称,内又可分为若干子型号)、R-27TE(增程型)。
8 y& w9 p' P7 u& V0 c+ h
1 H: R/ P* j$ p- c2 M$ gA系列的研发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是在R-77技术成熟前,俄方应一些国家挖掘R-27潜力,提升苏-27SK作战效能的要求而开发的,算是在“正宗”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堪用前,能“顶一阵子”的过渡型号。A系列同样包括基本型R-27A和增程型R-27AE。
) L; {1 v" I* N/ f+ E; ], b9 D3 w8 K7 A
% z% _, H* ^9 C1 f# N驻叙俄空天军苏30SM带R-27着陆+ Z# a; F/ e# {/ G" T! I
% ^' |1 r" K9 u( `% {7 e; w4 Z. ~因为研发较晚,以及过渡产品的性质,因此平时我们所讨论的R-27,通常只包含R和T这两个系列。研发中程空对空导弹时,并行发展雷达制导、红外制导两个亚型,这是苏联的首创,并从早期的R-8(北约编号AA-3,绰号“阿纳布)、R-23∕24(北约编号AA-7,绰号“尖顶”),一直延续到R27的通行做法。这么做的初衷,是早期的雷达半主动制导导弹在实际使用中受到各方面条件制约,战场实际效能和靶场表现大相径庭。加之苏方认为,因为客观存在的电子技术差距,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已方雷达型中距弹效能下降得将比对手同类型武器更快。
- m, m9 E4 G# l9 c8 f1 A( o3 H2 Y9 C4 Z$ J2 |& T# h
应该说,这是苏联方面看到了美制AIM-7“麻雀”中距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在越南战场上的拙劣表现后,又根据已方微电子技术落后于西方、短期内无望赶上的事实,立足于现有条件,在技术上另辟蹊径的创新思维,即便是放到今天,仍然值得借鉴。就连一贯特立独行,喜欢在武器设计方面标新立异的法国人,若干年后在研发“米卡”导弹时,亦借鉴了这一思路,说明它确有独到之处。那种凡事以美国马首是瞻,凡与美国不同的技术路线都是落后的旁门左道的思维定势,完全没有考虑到国情不同、技术基础差距和具体性目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思维。
9 X; B" X+ U. m% p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