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8-3-19 08:22:07
|
只看该作者
7 o0 B. T! s1 p% s5 u
机动为王. ^0 w% l! m$ m7 a7 H
; [5 J$ f+ q# @& V; J
关于R-27家族各亚型的基本设计和技术参数,本文不再赘述,需要探讨的,是R-27那些看似不那么起眼的独到之处。
$ D' u5 K' i6 D2 L& h, J" n0 D1 v! c& \5 A5 s- I
R-27的针对对象,是美国的AIM-7“麻雀”。因此无论是比较具体技术参数,还是探讨设计思想上的独到之处,都应该和AIM-7“麻雀”相比才对。脱离时代背景和针对对象,用时下的技术和新锐的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去和上世纪80年代初问世的R-27相比,并得出其落后不堪的结论,显然是不公平的。
) j8 x% H9 P; L
/ V* V# S. n4 N `/ W C和AIM-7“麻雀”相比,R-27家族的气动外形显得异常复杂,但在付出了体积和重量的代价后,却获得了远超“麻雀”的射程,而且在后续改进过程中,苏联方面情愿进一步付出体积和重量的代价,也要追求更大的射程,这些做法的背后,究竟有些什么考虑呢?
* j! i V, M* }. @+ Z, ]8 f5 M1 P$ w6 H
- R* ] l0 C# V, e! UR-27弹体中部4片巨大的倒梯形差动弹翼
6 H1 E3 i* t- h H5 e J
5 W3 @ y5 c! p0 M' U4 V9 D R-27采取了三翼面布局:导引头外布置了4片梯形稳定翼,弹体中段的4片大型倒梯形弹翼构成主要的控制面,弹体属部设计了4片固定式双三角尾翼。其中,大型倒梯形弹翼应用在空空导弹上,R-27是第一个“吃螃蟹”的。R-27采用的倒梯形弹翼翼展高达970毫米,远大于尾翼770毫米的翼展。这么做的好处,是在无需在弹翼后缘加装陀螺舱的情况下,可利用4片大型倒梯形弹翼的差动偏转获得足够的横滚稳定作用。导弹由此获得了较大的横向过载,有利于提高弹道末端的导弹机动性,非常适宜对付战斗机之类的高机动性目标。
m- F8 }0 b: L: m; L+ X" {% c* N. g% m. O7 v% l
有人认为,R-27气动设计成这样,是因为当时苏联造不出体积小功率大的舵机,因此只能如此“剑走偏锋”,却付出了阻力大的代价,继而得出R-27气动设计落后的结论。但当初苏联国内竞标时,R-27竞争对手采用了和AIM-7“麻雀”一样的气动布局。最终结果却是R-27胜出,这充分说明外界对R-27气动布局的垢病是不正确的。事实上,R-27采用这样的气动布局,是为了追求远距离上的大机动过载所致。是一种在射程和机动性之间作出的巧妙平衡。因为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中距弹若采用与近距格斗弹一样的防滚转模式,不仅会进一步增加弹重,还会急剧损失射程。从实际效果来看,R-27在弹道末端的可用过载、敏捷性、爬升和转弯角速度等各项指标上,不仅远高于苏联此前的各型同类弹,而且与当时美国新锐的AIM-9L“响尾蛇”相当。这是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1 }. A5 a7 I- \* Z+ q# ?
, n0 R1 ?! E5 J& c8 W导弹机动性高低对攻击效率的决定性影响,以及提高中距弹末端机动性的重要意义,如今已尽人皆知,不必笔者多言。可以说,苏联强调中距弹末端机动能力的理念,远远领先于美国。1 |7 I; C. Y+ e6 P4 O3 G
7 O* D6 G- e6 y, d. q) j+ n
5 w8 L4 T( G# a' j: T
R-27与其后辈R-77同台展示
/ s; T- U! O+ G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