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V: s) l$ n; f4 p 这一段话足可以看出方鸿渐的盲目。他不明白没有刻意化妆打扮其实不过是唐晓芙的门第和气质所致。而这一点也正和方鸿渐乡绅的出身有关。出身于无锡乡下的乡绅之子和大上海十里洋场的律师中产的女儿,在审美的情趣上是一个不对等的比较。所以方鸿渐才会觉得唐晓芙的形象是如此的纯真和美好。相较于苏文纨的那种高不可攀贵气十足的范儿,这种小家碧玉式的低调奢华才是小资产阶级的最爱。7 O3 Y3 E% c/ ~# b/ r& X; @
v* R. ]& P) C& ^0 {, I 当然,如果以小说中的描述从方鸿渐的角度来看,唐晓芙是他的感情失败的最主要的经历。而这个经历其实和他在三闾大学时看到韩学愈的克莱登文凭时的感觉是类似的。都是因为他自己对于说谎的不坚定而导致了感情和事业的双重挫败。这个其实是最典型小知识分子的软弱思想。也是围城之中方鸿渐所最应该被贴上的标签,一个软弱的小知识分子。对照来看,唐晓芙的形象就是给这个小知识分子第一击的人,萍水相逢的鲍小姐肯定不是,苏文纨倒是非常想是,但确实在方的情感历程中没有如此的份量。也只有唐晓芙能给方这样完美而现实的残酷烙印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综合一下唐晓芙的形象的要点。北京某大学政治系的大三学生——很有可能是北大,搞不好还有可能是金岳霖的学生;上海滩某知名律师的女儿——父亲在租界的townhouse充分显示了中产阶级背景。同时还在父母眼中是不折不扣的“交际明星”;这些情况综合看起来,一个颇有些心计的现实大学女生的形象已经呼之欲出。而唐小姐对于另一个表姐追求者曹元朗的挖苦,也充分说明了这并不是一个纯粹天真烂漫的女学生——唐小姐道:“表姐书里讲的诗人是十八根脱下的头发,将来曹先生就像一毛不拔的守财奴的那根毛。”所以如果我们真的能够从钱老先生为读者预设的方鸿渐的视角中脱离出来,也许就能比较清晰的看出来唐晓芙其人了。与其费力去猜想杨绛先生是不是有些唐晓芙的影子,或者钱钟书所写的唐晓芙有没有代入杨先生;还不如换本书去看看琼瑶阿姨打造的《六个梦》或者《水云间》来的过瘾吧。9 _* b5 m. K0 }+ M, M
# N1 C" `- d" ]% k 由以上的评述,似乎可以看得出我对于围城之中的唐晓芙形象的态度。这个形象在整部围城的书里貌似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似的清流。但是实际上仔细的分析起来这个形象其实并能算是一个正面形象,只是她的形象在方鸿渐的意识里的投射出了一种美好的希望。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唐晓芙才是诸多拿围城当言情小说来看的青少年读者的女神吧。 7 P, \; T' H# D1 R! m2 L 3 m% Q: W% F. h 最后再说到唐晓芙的名字。题目所引的诗句是刘禹锡的《和西川李尚书伤孔雀及薛涛之什》,全诗如下: 8 S6 I5 L9 f% Q3 s9 u( r& j玉儿已逐金镮葬,翠羽先随秋草萎。; H; R$ B% H+ c
唯见芙蓉含晓露,数行红泪滴清池。 2 v" v3 R, e2 x) D; B9 [2 `/ i6 _ w% H9 p
后两句巧妙地出现了晓芙二字。先不说整个诗有伤名妓薛涛的背景。仅仅这首绝句本身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后魏元树,南阳王禧之子。南阳到建业,数年后北归。爱姬朱玉儿脱金指镮为赠,树至魏,却以指钚寄玉儿,示有还意”。后魏也就是北魏,元树的故事也很曲折,是个投南梁后又被北魏俘获回洛阳最终被杀的有才华的宗室。他在以南梁的身份北伐的时候他的宠姬玉儿赠送自己的金指环给他。元树在北伐被俘之后又托人将金指环带回南梁给玉儿。这一段乱世的感情也确实令人唏嘘。而这芙蓉晓露的诗家意象想必钱老先生也是熟稔无比。所以才会有这晓芙的名字称谓,芙蓉上的晓露固然美好,但是确实并不长久的影像。对于围城之中的意思大约也是如此,唐晓芙的形象再美好,其实也不过只是方鸿渐思想中的一滴晓露,当时的刹那芳华固然美好,但却也不过只是自己在那一瞬之间的体会罢了。 ; \$ p; z9 y) q+ F. ]/ w"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