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8-1-30 10:56:45
|
只看该作者
& w7 b1 s$ }" a q
战术考量4 J8 |0 f9 C; ~) D/ d. b4 P5 H
% S) P! ]8 R4 F# V2 D/ f" H
解放前,我军使用的班用机枪可谓五花八门,但供弹方式却只有三种:弹匣、弹盘和弹斗。捷克式轻机枪及其衍生品优良的战场表现,证明了即便是20发弹匣如此小的供弹具,只要采取诸如多用短点射、配备副射手、不待弹匣打空就换新弹匣等战术手段,亦能很好地满足战场需求。) L; C9 U0 `! U1 s, J; J8 W
" a, @# l6 f! |* }( _! ~ 建国后,全军装备制式化过程中,我军深受苏军影响,在短暂装备使用弹盘供弹的53式班用机枪后,很快便采用了使用100发不可散弹链供弹的56式班用机枪。不可散弹链最大的优点,是可重复利用,经济性较佳,这对当时并不富裕的中国来说,显得特别重要。不过,整条弹链未完全打完前,那些空弹链对于射手来说,是毫无益处的负担,而且一旦有其些链节变形或受损,将极大影响弹链的战术使用。/ I# f8 w/ W# r4 F x
) u5 J# l, o4 P+ {# i3 [1 u
中苏决裂后,中国轻武器设计走上了自行研制的道路,但在设计思想上却深受苏军影响。苏军传统上强调进攻,要求班用机枪必须突出机动性,至于提供持续火力的要求,则由装备在连排的通用机枪去完成。因此从RPK开始,苏军的班用机枪一律采用弹匣供弹和固定枪管。虽然苏军也为RPK配了75发弹鼓,但从历史照片和演习视频上,实际上苏军RPK班用机枪绝大多数时候,用的仍是40发弹匣。这是因为苏军认为,该机枪在一个阵地上连续发射40发以上子弹的需求很低。在转移阵地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更换供弹具和让枪管冷却。这种思想同样体现在RPK的替代产品——RPK74班用机枪上。只不过由于采用了小口径枪管,后者得以将弹匣容量提升至45发而已。0 K, n' ~1 \* |& K
6 y% {" q% s6 R! v
对中国军队来说,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战略上无疑是取守势,但在战术上却同样强调进调,强调尽可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因为体格的关系,我军比苏军更强调武器的轻巧,因此从夭折的74式班用机枪身上,就可以早早地看到中国军方摒弃弹链班用机枪的决心。而对越自卫还击战,无疑进一步坚定了军方高层的决心,并催生出了国产第一代弹匣∕弹鼓班用机枪的诞生。后续的QBB95式班用机枪,自然而然地延续了大获成功的 81式班用机枪的设计思路。只是由于无托的限制,不得不将弹鼓设计成了“歪脖子”,不仅影响武器颜值,易容易造成武器射击过程中重心偏移过大,从而影响持续射击精度。
" Z% P& A& l6 f* ]8 g: b
) S, n( e! s" ]& |' @4 ?4 s+ f 反观美军,其第一代班用机枪——BAR就是款不折不扣的弹匣机枪。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换型时,因为使用NATO7.62毫米全装药弹的M14步枪连发精度差,因此美军将取消连发功能的M14发给普通步兵使用,计划用配两脚架,能全自动射击的M14E2充当班用机枪,从而实现枪族化。但由于M14E2并没有定型和装备部队,因此实际上美军常常将M60通用机枪下放到步兵班使用。
# i5 t4 Y$ G" A6 G* ~( f
; V, t" i( B7 M) A$ E. L7 R5 L对于步兵班而言,M60通用机枪无疑是太过笨重了,在步兵班全面换装小口径步枪多年后,美军开始了小口径班用轻机枪的选型。不过,最终入役的却并不是M16加重枪管、加装两脚架的衍生品,而是比利时研发的“米尼米”轻机枪,美军赋予其M249的制式编号。
+ C8 h( T( N# n9 J) s+ G8 {# V" b, n6 Q* {
最初入役的M249“米尼米”既能采用200发弹链供弹,也能用标准的M16 30发弹匣供弹。可同时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供弹方式,“米尼米”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结构复杂、重量颇大。该枪空枪重达7.5千克,比QBB95式班用机枪的3.95千克的空枪重量,几乎重了一倍。至于复杂的结构给加工工艺、成本和可靠性带的负面影响,就更不必提了。 @% Z- r- B/ r3 @
- s3 f+ a6 [: F0 t美军为什么会认同这种设计,还得从其战术思想上寻找根源。" w( q2 I" e' }0 _4 V- v
6 L/ P& B4 V H$ G
美军是世界上后勤供应最为可力的军队,没有之一。因为美军可以毫不顾忌后勤压力,肆无忌惮地在战场上倾泻火力,依靠强大的火力压制对手,取得较高的伤亡交换比。具体到M249“米尼米”,虽然名为班用机枪,但美军实际上是将其当成固定装备在步兵班的小口径通用机枪来使用的。换而言之,就是M60通用机枪的小口径替代品。由于要追求持续的火力输出,所以自然要以弹链为主要供弹方式。
, T/ ^& j" r3 P# b) r
& e6 t; G, k& f( e0 U" c既然如此,初期型的M249“米尼米”班用机枪上,为什么要同时保留弹匣供弹功能呢?这是因为根据美军在越南的使用经验,部队巡逻时,M60通常只压上一条10至20发的短弹链,这样可以让笨重的M60有相对较好的机动性,遇有突发情况时能更加快速地将枪口指向目标区域,迅速打出1至2个短点射,压制对手的同时,为步兵迅速寻找隐蔽物争取时间。尔后,M60机枪手也会卧倒隐蔽,给手中的机枪换上长弹链后,再寻找合适的射击阵地,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p1 n6 e8 M. o+ t8 G/ b2 @
" P; Q7 s2 D3 g7 g" s* u
这种在战场上获得的宝贵使用经验,自然而然地会被美军延续下来。鉴于美军并没有为班用机枪手配专职的副射手,而只是指定步兵班中的一名成员,帮助机枪手携行备用弹药。因此必要时拿起步枪标准供弹具插上机枪就开火,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同时,M249“米尼米”班用机枪插上弹匣巡逻,也远比挂条短弹链更为可靠。因为弹链若不整理平顺,稍有扭曲就可能造成供弹故障。暴露在外的弹链,沾灰夹砂在所难免。/ H* ?7 ~7 ]; A2 a i( M
# t( h/ S7 u X9 J1 @) F6 |
不过,在后期型的M249“米尼米”上,美军又取消了弹匣供弹功能。这是因为这挺结构复杂的机枪,初期故障率实在太高,高到了美军一度停装退货的地步,甚至还曾因此获得过“昙花”机枪的“雅号”。从提高机枪可靠性的角度出发,美军才不得不降低了对战术灵活性的要求。: o5 O2 O e/ F& X8 T4 C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