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9-5-3 12:57 |
---|
签到天数: 1085 天 [LV.10]大乘
|
1、在一些关键点建桥时就做好了炸桥准备,似乎是国际惯例,南斯拉夫电影《桥》就表现了这一点,茅以升造的钱塘江铁路桥也有这个设计。不过都是预留了炸药室,到要炸时才装填炸药,不可能一开始就把炸药封存在里面。不光安全性问题,炸药还有个保存期,你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必须炸桥。这个炸药室在哪里是保密的,即使被敌特知道了,一两个人背的炸药不足以炸毁铁路桥,《桥》电影中有所夸张。
8 i/ `# _3 }" Z: w9 y0 q2 b% n抗美援朝电影有个《奇袭康平桥》,那康平桥肯定也有炸药室,只是志愿军不知道在哪里,只好在桥墩顶上堆上炸药,否则可以少用不少。《桥》电影中突击队只好带上建桥工程师,同时因为保密,你问到知情人也不会告诉你。
4 l) ] U/ g& ?5 j7 B' j# J当然如果国力足够强盛,敌对势力大规模入侵的可能性极小也就没必要留这个炸药室,美国海龟硕士的故事有一定合理性,除了那预持炸药在里面。到一战时已经基本能排除大规模入侵的可能性,美国硕士不知留炸药室是可能的,如果是留欧的就不大可能不知道。4 U& J) F; F, q- l+ a+ ~, o8 n* q
- {" ?+ k7 V: I1 P2 v: |
2、平行运输法:( J0 T2 `. m o* D, ^( D
先看看铁路运行图:; V$ ?$ i5 E% X- @
![]()
8 U5 A% b* i3 Q: _, c$ n0 Y8 r$ |2 Z" _; b6 Q& b7 W
这是单线(无自动闭塞,或者是有自动闭塞但两站间是一个闭塞区间。)的动行图(示意),复线的没见过,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3 Q% f2 q% d6 V: \* W* Q图中ABCD表示这个调度室管段内的四个车站,0123是时间。实际应该上下还有相临管段的一个站,省略了。# \3 q0 U% Z$ T5 l
红色135是下行列车,蓝色246是上行列车。* A5 k5 d0 i0 c
从左向右,6次0:0从C站出发,0:20到B站停下避让0:10从A站开出的1次快车,1次0:30通过B站,0:40分6次B站开出1:00到A站。$ C1 s$ g1 p/ c0 {: G/ y
4次0:23从D站出发0:43到C站停下避让0:50经过C站的1次快车。
( E) i2 L) M$ z" D- y( [$ _很容易看懂此图。
: Q# p: e* z3 d5 {! B) ?! b% g# `
这种单线正常情况下的运行原则是在两站间只能有一列车运行,即使是同向,也得等前方列车到站后才能发后车。就象此图中最右上部分,同向的2次2:40到达A站后,在B站等待的4次才能出发(2:45)。
4 i! s& R# a' V! H" M+ w7.23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在确认区间闭塞信号恢复正常前,调度应该等前方D3115次到站后再发后面的D301次,这样就能保证不出事故。3 n, y! F# ^, Q) Y- _8 _
( ?& S4 t( J0 z2 m0 v换一种调度法,如下:, [ J: K# g8 G5 m% G, `! D; W
![]()
! j( P3 j% E/ Z( D+ i2 b( W0 A/ i/ P% r B6 f
一个方向哗哗哗连续放过多列车,区间空出后反方向也哗哗哗连续放过多列车,这样能提高总的行车密度。
, ?0 k O4 S7 N前一个方法行车线多为人字形,后一种方法就多为平行线。% ^" u8 n; v& S( _! s
具体调度,能连续往前放多少车受中间及尽头车站股道数限制。比如此图的B站,上行2次到站停下,A站到B站连续下行四列车1、3、5次直接通过,第四列7次停下,再连续往A站放行2次和后到的4、6次,最多同时停两列,此站有三股道就够了。图中4、6次都在B站停几分钟是为等前方列车到站。8 ?/ o! }6 w5 h
4 u2 u3 P% @6 o# s7 v/ S& G* D7 f" d5 W: q/ B9 Q# |
在特殊条件下,还可以不等前方列车到站就发后车,如下图:4 n: `' D: ]3 G0 i5 J
3 {7 ^0 W N) r![]()
$ L* F& a# e. N6 p* l f6 L( @这样行车密度更能大大提高,但带来不安全性也提高,这一般用在战时铁路随炸随修,列车时速快不了的情况下并且要增加安全措施。朝鲜战场上白天铁路被炸,傍晚开始抢修到半夜抢通,然后连续往前方放车直到前方停满然后往后方连放空车,空车放到天亮被炸损失也不大。
( K6 |( k- {7 L' ^! g- T( z$ O; c1 P' \, G4 D7 ~: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