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需要一种清明的理性。这种理性是在这个嘈杂的物化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种力量。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可以使我们触目生春,所及之处充满了欢乐。* t8 i* _' G7 c5 r
f m$ ]0 Z" d! O0 e 关于这两个意象,在宋代的笔记当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记载。% H! l& ~) V1 b/ X _- n6 I9 N
o* V8 z. G, C/ }# b! ?* _, u. o 苏东坡和佛印经常共同出游,看到很多的事物情景,但是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解读。0 h3 V9 _' F+ s2 |. _2 R
5 P" b7 x' E. H3 m 有一天,两个人结伴出游,见到一个木匠铺,看见木匠自己在那儿正在做家具。木匠拿出一个墨盒,“啪”一弹墨线。
1 w* [! \# F. \' E& P+ G5 [: N* h4 H$ ?% b
佛印见了,马上就拿起这个墨盒来,做了一首诗:5 C1 M; w* Z& A4 v
/ |4 r8 v' Z0 q" @5 F9 |0 r
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与转轮王。
& I; \. @) k" s
9 v: R9 p( b& K+ N4 a( o4 } 有时拉出一线路,天下邪魔不敢当。: C' s. x* a: x' Y( S
6 j4 V* Q" T [ X( \2 u0 M
这诗是拿墨盒做比喻。墨盒有两个墨池,就是“两间房”;墨盒里面不有一个轮子吗?墨盒的一头通过轮子把这个墨线拉出来,叫做“赁与转轮王”。这个墨线弹出一条笔直的线,就是正直与准则。在这样正直与准则的标准制衡之下,所有的妖魔鬼怪是不能抵御的。这就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把尺子,做人要有底线,不能超越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这就是理性。
. X( I% _9 b% _9 m s( p+ M U4 `+ r0 s1 u7 Y7 B
苏东坡也做了一首诗:" p1 a* Y, ` ~) J* b$ X$ c
& r4 B, p/ ~" w 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 k: J! |* U* p( L5 A, s8 q- ~
c0 Y% [ ^' D, O5 x0 I 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0 K; n8 L S% E4 @; F7 z( S
. D$ n& w+ x) f1 H* S 苏东坡说,我也有一样东西,不是墨盒而是一架琴,五条琴弦都藏在我的肚子里。我自己随兴所至的时候拿出来就弹,但曲声是你们别人听不到的,只有我的心智可以听到,“尽出天下无声曲”。5 @0 _, ?. m0 [6 m
这无声的音乐是至极的天籁,这琴就是人心中感性的欢欣。每到一处地方,每见一个风景,心中便有一种悲悯之情自然生发,一种欢欣之意自然流露。0 E& ^$ ?" d; y2 T @) ]: r' j
5 v0 R# N* K' P( a& d/ M: ~' A
其实,苏轼与佛印分别代表了我们人格理想上的两个支点,叫做“依于仁,游于艺”。
5 M$ T, D# n) \4 V
" ^# \( Z5 Q$ N$ e0 ~6 {/ x( f “依于仁”,指一个人内心要有仁爱的准则。这是一种标准,就像墨盒弹出墨线一样,清清楚楚,不容置疑,定为标准。“游于艺”,就是人的自由境界,就是苏东坡心中的那架琴,可以自由演奏内心的音乐。 |
评分
-
参与人数 1 | 爱元 +5 |
收起
理由
|
山菊
| + 5 |
西诗也有: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