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史鉴 于 2011-8-23 08:46 编辑
" i0 Z, Z" I4 u- B* V: o! `5 R
: Y: h3 S! G% ]% ~. L
4 m' e$ k" U, m3 ^- @4 t5 X& z
# B9 W/ f3 T8 c8 S1898年9月1日清晨,英国远征军司令基奇纳率领英埃联军2万5千人在恩图曼(Omdurman) 以北10公里尼罗河西岸的科莱里平原(Kerreri Plain)停了下来,随即将他的6个步兵旅面向西方呈半圆形展开,阵线两端与河岸相接,尼罗河里有10艘炮艇提供火力支援。英埃联军的两支骑兵部队 - 英国第21骑兵团和埃及骑兵团分别向西南和西北方向伸展出去,强占制高点。第21骑兵团占据了英军阵线左前方5公里远的索加姆山(Jebel Surgham),埃及骑兵团则抢占了右前方高大的科莱里山(Kerreri Hills)。英军阵线的正前方,是平坦的砂土地平原,地势稍稍向尼罗河倾斜,并有平缓的波浪起伏。4、5公里以外,一道隆起的高地挡住了英军的视线。
( }% J6 s9 h& P2 c
& W! S1 m# Z1 n8 U$ x23岁的战地记者丘吉尔跟随第21骑兵团的行动,登上了索加姆山。从这个制高点,英军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西南方向6公里以外的一架山梁上,一条黑线绵延数公里,那便是阿布杜拉哈里发(Abdullahi Khalifa)率领的马赫迪亚大军。上午11点钟,马赫迪亚大军开始前进,那条黑线如同一卷地毯逐渐展开。马赫迪亚士兵排着整齐的队伍,源源不断地翻越山梁显现在英军的望远镜头里,整个山梁象是在向前缓缓移动。马赫迪亚的领袖哈里发在奥姆德曼集结了6万大军,准备和英军决战。恩图曼位于喀土穆以北30公里,是马赫迪亚政权的所在地。哈里发明白,过去对英军取得的胜利都是马赫迪亚采取攻势,在运动中歼敌。哈里发和他的将领们已经制定了一个大胆的战役计划,要在科莱里平原消灭基奇纳的英埃联军。
. o6 F2 d+ p8 K, l, s- Y w ?0 W. \/ z# T9 j. f1 j7 y
' ?( o6 m: m" } b" B& `" W* c
1. 复仇之路! e* y) }* Q+ R, m& d+ E( [
* ?+ O) U7 }% h1 z# U' B
自从戈登丧生喀土穆以后,有好几年英国政府忙於应付俄国在阿富汗的咄咄逼人之势,似乎已经将苏丹遗忘。事实上正如维多利亚女王所说,戈登之死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为戈登复仇成为政府的责任,反攻苏丹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n! t5 E) N" P' S9 i
2 t/ {. c2 @/ }! X% L/ p' Y' `, [1892年,基奇纳被任命为埃及军队总司令(Sirdar),开始为反攻苏丹做准备。英国政府决定攻占苏丹,一方面是给戈登复仇,为帝国雪耻;另一方面也是形势所迫。苏丹落入马赫迪亚政权以后,法国和比利时开始从中非向尼罗河上游扩张,大有吞并苏丹之势。为了确保英国对尼罗河水道的控制,反攻苏丹势在必行。
4 K) B; k; c- F
4 t5 N/ c: @( \5 H, k基奇纳于1850年生于爱尔兰,早年曾在瑞士求学,后来考入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毕业以后进入皇家工兵部队,被派到巴勒斯坦、埃及和塞浦路斯绘制地图,期间掌握了阿拉伯语。1884年,基奇纳作为情报副官参加了解救戈登的军事行动。基奇纳性情孤傲冷峻,组织策划一丝不苟。“如果胜利是绚丽的花朵,运输则是花的梗茎,没有梗茎的鲜花无法盛开…同马赫迪亚的战争主要是一个运输的问题。” 基奇纳对现代战争的理解可谓深刻。2 K2 W& q' H- I; a) n
. H3 j8 g2 }, G1 K) F+ _$ D0 P
1895年,基奇纳得到英国新上台的保守党政府批准,开始远征苏丹。虽然反攻苏丹完全是大英帝国的军事行动,对外却以埃及政府的名义,而全部军费由埃及政府承担。自古以来,埃及进入苏丹的主要路线是尼罗河的水道。尼罗河在苏丹北部的河道呈“之”字形,蜿蜒一千公里,其间有3道落差瀑布阻隔,水位低的时候便无法通行。基奇纳主持修建了一条350公里长的铁路,穿过大片荒漠,直达尼罗河“之”字形河道南端的阿布哈马德(Abu Hamad),这条铁路于1897年竣工。接着基奇纳又沿着尼罗河修建了200公里铁路,抵达柏柏尔城(Berber),此去恩图曼仅400公里。这段铁路直到现在都还是苏丹的运输干线。1898年4月,英埃联军在柏柏尔以南的阿巴拉(Atbarah)同一支马赫迪亚军队发生激战,将其击溃。* V4 E+ w" u% A2 u4 l
4 E& |' |3 j1 I0 N基奇纳反攻苏丹的时机非常好,哈里发治下的苏丹经济近于崩溃,人口由於连年的饥荒、瘟疫和战乱减少了一半。马赫迪运动初期的宗教狂热经过十几年已经逐渐消退,一些部落首领公开反对马赫迪亚政权,导致内战不断。尽管如此,哈里发依然拥有6万大军,和几个忠实的宿将。当英军逼近恩图曼之时,哈里发在城外举行大阅兵,号召苏丹人民投身圣战,消灭侵略者。大战前夕,马赫迪亚军队有6千人逃亡,加上尼罗河要塞需要2千守军,在奥姆德曼之战中哈里发的可用之兵只有5万2千人。马赫迪亚军队并非只是大刀长矛武装的军队,他们拥有大约1万5千支缴获的步枪,甚至一些火炮,但弹药奇缺。
' o+ \) ]$ c. X
3 P7 b* g3 k9 e. v$ `: w1 F9 s5 i英埃联军的2万5千人中,英军有8,600人,其余都是埃及部队,包括6个营的苏丹部队。和13年前相比,英军发生了许多变化,最明显的是土黄色卡其棉布军装代替了红色呢制军装。英埃联军士兵装备的李-梅特福(Lee-Metford)新式步枪,使用无烟火药,射程达2,500米,射速可达每分钟10发。联军拥有40挺轮式水冷马克辛机枪,射速高达每分钟600发,此外还有50门榴弹炮。奥姆德曼之战将成为所谓“非对称战争”的代表,欧洲军队的技术优势如此巨大,使战争的结局早已注定。8 I. |9 q: T% e$ n) N
; J% n& x3 Y! z' {* G3 Q6 R" j
. B9 f% E ^$ R% H. K! s2. 决战前夕 ~' u J O, o: L9 v
! {$ p, i, R& v. u4 k3 ~正午时分,英军从索加姆山顶可以清楚地看到马赫迪亚军队的全貌。马赫迪亚大军阵线长达6公里,面向东北方向。阵线从左到右如下排列:瓦德赫鲁(Ali-Wad-Helu)率领5千士兵组成左翼;中央是谢克埃丁(Osman Sheikh-ed-Din)和阿兹拉克(Osman Azrak)的部队,共有12,000步枪兵和13,000长矛兵;右翼是谢里夫(Khalifa Sherif)的部队6千人,这支部队的500面白色旗帜迎风飘扬,甚是醒目。在中央阵营后面,雅库布(Yakub)的军团13,000人作为预备队,而哈里发亲率3千人的卫队拖在最后面。马赫迪亚大军以步兵为主,骑兵只有约3千人。3 s& m9 \, b: s# i
. e2 r* h$ a5 U4 { h在马赫迪亚军队前进的同时,英军10艘炮艇开始逆流而上,进攻数公里以外奥姆德曼的尼罗河要塞。要塞里有大约50门大炮,但苏丹人的操炮技术无法和英国人相比。英军炮艇发射的炮弹装填利德烈性炸药(Lyddite),威力极大,很快将要塞大炮压制。然后英军炮艇靠近要塞,以大口径迫击炮彻底摧毁炮台,并用机枪扫射堑壕里的守军。要塞被攻克以后,英军一个榴弹炮连登陆,开始炮击奥姆德曼城中高耸的马赫迪陵墓,很快将其夷为平地。摧毁马赫迪陵墓对马赫迪亚军队的士气打击很大,因为他们一直认为马赫迪陵墓受安拉保护,是坚不可摧的。) B) [- |( R2 M5 | ^. Z! @
5 g% z3 _" {/ G( }
尼罗河要塞激战的同时,马赫迪亚军队一直在向前行进,渐渐逼近英军阵营,但由於地形的阻隔,英军阵营依然无法看到马赫迪亚军队。为了了解敌军的动向,基奇纳亲自登上索加姆山观察敌情。从索加姆山顶向西南望去,马赫迪亚大军如同涨潮的海水一样向前涌动,其右翼向索加姆山南侧伸展,对山上的第21骑兵团成包抄之势;其左翼向科莱里山逼近,威胁到占据此处的埃及骑兵团。从索加姆山顶向东北回望,英埃联军5个步兵旅背靠尼罗河组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形防线,阵列仅有两行纵深,虽然略显单薄,但可以充分发扬火力。每个团仅留两个连在后面作为预备队,而一个埃及步兵旅作为总预备队。面对强敌基奇纳充满信心,他对副官说:“我们不能要求更好的局面了,这是一个能够发挥火力优势的战场,他们最好今天就开战,而不是等到明天。”
( X6 x) Q6 o6 }/ J& C3 `, G$ R
下午两点,马赫迪亚大军前进到距离英军防线6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一阵雷鸣般的欢呼伴以排枪齐放以后,士兵们就地卧倒休息。显然哈里发认为天色已晚,将决战推迟到第二天。英军阵营也命令士兵原地休息,但加派哨兵严加防范。是夜皓月当空,英军阵前有400米的能见度,而停泊在尼罗河里的炮艇打开数十支探照灯,将英军阵前一公里的地面照得通明。哈里发很可能有夜袭的计划,但英军的探照灯使敌军的活动失去了夜幕的掩护,马赫迪亚大军只能等待黎明。
% B* i5 r9 u4 z+ T- L5 d/ w1 s' `4 t1 b$ ]
o$ I$ M; i+ e& g9 M3. 恩图曼之战
. U; Q5 s# b \5 F/ r; J' M$ Q9 i7 n8 p. ~6 }0 W% W
9月2日清晨6点,马赫迪亚大军开始发动进攻,战斗首先在两翼展开。英军第21骑兵团占据的索加姆山受到马赫迪亚右翼谢里夫“白旗”军团的攻击,大约6千人迂回到索加姆山的南侧,开始向山顶攀登,而第21骑兵团有目的地退到山脚。马赫迪亚士兵登上山顶以后,立刻沿东北一侧的山坡冲了下来。他们并不知道,这一侧的山坡正在英军大炮的射程之内。瞬时间20多发炮弹呼啸而至,在“白旗”军团上空爆炸,马赫迪亚士兵立刻倒下一片。虽然勇敢的苦行僧们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无奈英军数十门大炮将索加姆山炸成一片火海,“白旗”军团在山坡上丢下一千多具尸体以后退走。
C n. s% }2 G' A1 m! \7 K1 J- W! \1 q- X4 Z
与此同时,谢克埃丁的部队15,000人向科莱里山上的埃及骑兵进逼,而左翼的瓦德赫鲁军团5千人则向科莱里山北侧迂回。基奇纳发现埃及骑兵团处境危险,命令团长布劳伍德(Colonel Broadwood)率部撤回英军阵营。布劳伍德回复基奇纳,决意向东北方向撤退,吸引谢克埃丁的部队远离主战场。谢克埃丁以步兵为主的部队徒劳地向北追击了5公里,结果远离主战场十几公里。布劳伍德的大胆主见,事后被证明是此次战役的胜负手。
) C+ u6 Q# R% Q
9 u6 k7 w! O# v* ~% [% A% w哈里发的作战计划其实相当精明。他将部队分为三个部分:谢克埃丁和瓦德赫鲁的左翼军团2万人前进至科莱里山麓,隐藏在山后;右翼谢里夫军团和中央阿兹拉克军团大约15,000人组成第一攻击波,向英军阵营发动正面强攻;他本人率领最精锐的卫队和雅库布军团共17,000人组成第二攻击波,隐藏在索加姆山背后干涸的河谷里。倘若第一攻击波失利,英军必然向西南方向追击,哈里发打算等英军大部队越过索加姆山以后,向英军迎头痛击,同时谢克埃丁和瓦德赫鲁的左翼军团攻击英军的侧后方。哈里发的作战计划体现了运动战歼敌的思路,如果得以顺利实施,战役的胜负未可逆料。
5 e/ N+ `* N* C+ R" M0 n# f1 s7 j, E) X4 o4 Q
7点钟,马赫迪亚右翼的谢里夫军团和中央的阿兹拉克军团合兵一处,向英军阵营发动正面进攻。1万2千马赫迪亚士兵越过科莱里平原中间隆起的高地,他们前进的同时,将密集的队形向两翼扩展,形成一个新月形。马赫迪亚士兵刚刚进入英军视野,就遭到炮火的袭击,英军炮兵和尼罗河里的炮艇矫正射角以后,纷纷开始急速射。由於此时马赫迪亚士兵队形相当松散,炮火造成的伤亡并不大。当马赫迪亚军队接近到两千米的距离时,英埃联军的步兵陆续开火。由於敌人距离尚远,英军步兵以整齐缓慢的排枪射击,而40挺马克辛机枪不停地扫射,在英军阵前形成一道弹幕。有好几挺机枪冷却筒里的水用尽,不得不用士兵水壶里的水补充。每一挺机枪的旁边,弹壳堆成了小山。在这种滴水不漏的火力封锁之下,马赫迪亚士兵象秋收的麦子一般被成片割倒,无人能够冲到英军阵营前300米的距离。悍勇的马赫迪亚将领阿兹拉克亲自率领一队骑兵冲锋,结果身中数弹毙命。上午9点钟,枪声渐渐稀落下来。阿兹拉克军团几乎全军覆没。
# G- ]$ J6 v7 h' B" j) `) t, j, u: @# o7 M3 f9 R" P0 y' A
马赫迪亚的第一次进攻被击退以后,基奇纳命令第21骑兵团向奥姆德曼方向攻击前进。第21骑兵团行进途中遭遇马赫迪亚阻击部队,一共约3千步兵。他们大部分隐藏在一条干涸的河谷里,只留数百人在河岸上。由於不明敌情,第21骑兵团贸然向这股部队发起冲锋,虽然最终击溃敌军,但伤亡71人,其中包括几名尉级军官。这是英军历史上最后一次骑兵冲锋。7 t5 Y( B( D; X
& H! w/ K+ T8 T! `' b5 c第21骑兵团离开不久,基奇纳就率领5个步兵旅向西南方向前进,目标奥姆德曼城。英埃联军各旅以四行纵列行军,呈梯队依次出发,麦克唐纳准将的步兵旅拖在后面。基奇纳知道科莱里山中尚有为数不少的敌军,於是把最强的部队做为后卫。英埃联军前队翻越索加姆山时,正位於索加姆山北侧平原上的麦克唐纳旅突然停止前进,急急忙忙地面向西南方向展开战斗队形,在他们的正前方,哈里发指挥精锐部队雅库布军团1万7千人从隐蔽的河谷里冲了出来,向麦克唐纳旅发动突然袭击。敌人如此密集,距离如此之近,英军士兵们射击可以不用瞄准。基奇纳见此情况,立刻命令离麦克唐纳旅最近的部队迅速靠拢与之衔接,其他3个旅从索加姆山上冲下来,攻击马赫迪亚军队的右侧。马赫迪亚军队受到英军“V”字形阵线的夹击,伤亡惨重,但仍然作困兽之斗,疯狂冲击英军战线中较弱的埃及部队,逼迫其渐渐后退。基奇纳不得不派两个连的英军上刺刀在埃及部队后面督战,才避免埃及部队崩溃。$ @7 h' r g! ?/ I) j4 B# _
0 R @% V$ r- ?
在不远处观战的哈里发心急如焚,他此刻唯一的指望,就是谢克埃丁和瓦德赫鲁的左翼军团出现在麦克唐纳旅的侧后。可惜这两支部队远离战场,狂奔十几公里赶到时,雅库布军团已被消灭大半,雅库布本人也已经战死。哈里发策划的分进合击,结果变为逐次投入兵力的添油战术。当马赫迪亚的正面攻势渐歇之时,基奇纳将部队陆续调到麦克唐纳旅的右侧,组成一道面向北方的战线,并在这一线加强了3个炮兵连和8挺马克辛机枪,以应对马赫迪亚左翼军团越来越强的攻势。在这一侧马赫迪亚士兵冲到英军战线200米距离以内,英军炮兵不得不用霰弹直瞄射击。随着越来越多的部队赶来助战,英军阵线火力也越来越强,马赫迪亚左翼军团伤亡惨重,渐渐失去了进攻能力。
( u$ H. X" S! K! P# P
) m! l; H9 k9 y! f& R! B% ?瓦德赫鲁看到大势已去,亲率400骑兵排成密集队形作最后的冲锋。他们中间许多人连武器都不带,一个个策马疾驰,狂呼呐喊着冲进英军的火网,结果全部毙命。作为战役的尾声,英埃联军士兵上刺刀冲锋,向西扫过科莱里平原,将马赫迪亚残余部队赶进沙漠里去。上午11点半,基奇纳收起望远镜,满意地认为“敌人被很好地清理了一下”(The enemy had been given a good dusting)。奥姆德曼一战,马赫迪亚军队阵亡20,000人,伤22,000人,被俘5,000人,战损率高达90%。英埃联军仅仅阵亡48人,伤382人。哈里发有幸逃脱,一年以后死于英军的围剿中。战后基奇纳拒绝救护马赫迪亚伤兵,留他们躺在荒原上听天由命。4 K' Q5 _$ S( C" i3 O0 K
" W8 p' F1 q+ N
虽然此战马赫迪亚军队惨败,他们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征服了战地记者丘吉尔。丘吉尔写道:“战败者的英勇举动被胜利者贬低了,我认为这很不公平。一个有勇气的人应该承认他们都具有高尚的理想,坚信自己的牺牲能够保证他们的名誉不被失败玷污。” 恩图曼之战中,马赫迪亚军队不但表现了勇猛顽强的精神,也展示了相当高的战术素养和组织纪律性。英军的胜利,其实是高能炸药、马克辛机枪和达姆开花子弹的胜利。此战反映出精神力量的局限性,不能指望其完全弥补技术上的巨大差距。
+ C: H9 W5 L. L
* r1 q* w) q9 `4 D% C3 I) K' Z: N+ ?+ E; B) W: @
4. 后话
4 d1 |) c q6 r2 v9 D9 _) D
6 o' e! {& E5 Q基奇纳率领英埃联军胜利进入喀土穆。为了给戈登复仇,基奇纳命令将马赫迪的遗体挖出来焚烧,扬灰于尼罗河中,随后英军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悼念戈登。同年11月,基奇纳被女王封为“喀土穆男爵”,以表彰他克服苏丹的战功。基奇纳治理苏丹期间,致力于教育改革,创立“戈登纪念学院”(Gordon Memorial College),面向社会各阶层招生。1924年,戈登纪念学院和其他几所机构合并,成为喀土穆大学。这里培养了大批当地精英,苏丹独立以后的几届政府总理,如马呼德(Mohamed Ahmed Mahjoob) 、阿布德(Ibrahim Abboud)等人,都从这里毕业。' D2 L# M" x0 H4 J5 l+ X% a
4 }! o& O1 }' m1 q8 R* k& N
基奇纳贯彻信仰自由的原则,重修喀土穆大清真寺,按照穆斯林的习惯将星期五作为法定假日。基奇纳甚至严厉禁止基督教会发展穆斯林入教。一次大战爆发以后,基奇纳出任国防大臣。当时英国内阁普遍幻想能速战速决,只有基奇纳认为战争将旷日持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击败德国。基奇纳主持庞大的征兵工作,一共招兵3百万人。1916年6月4日,基奇纳启程出访俄国之前,在下议院接受质询。当反对党议员抨击他对战争准备不足时,基奇纳披露他在战前就向美国军火商下了两百万支步枪的订单,现在已经有50万支交货。议会200多名议员起立鼓掌,而反对党领袖乔治-阿瑟爵士亲自向基奇纳表示感谢。次日,基奇纳登上“汉普郡”巡洋舰前往俄国,军舰在北海触雷沉没,基奇纳溺水身亡。$ a9 ]# L5 `% h% E+ y
- T0 t1 x; _0 l3 I' `
1998年,英国首相布莱尔为英治时期爱尔兰发生的大饥荒向爱尔兰人民道歉。苏丹前总统哈里发(Sirr al-Khatim al-Khalifah)要求布莱尔为基奇纳在苏丹的暴行向苏丹人民道歉,布莱尔置之不理。可见英国到现在依然不能正视其殖民时代所犯下的罪行。
& h& |0 L8 ^. b" t! n/ F
5 i9 |: ]! W( d( K
$ k8 j& \- P. Z2 T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