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6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词曲] 【词牌资料】菩萨蛮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04:5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4-2-27 16:13 编辑

    【钦定词谱】菩萨蛮

    唐教坊曲名。《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名。《樽前集》注:中吕宫。《宋史‧乐志》亦中吕宫。《正音谱》注:正宫。唐唐苏鄂《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孙光宪《北梦琐言》云: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绹命温庭筠新撰进之。《碧鸡漫志》云:今《花间集》温词十四首是也。按,温词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句,名《重叠金》。南唐李煜词名《子夜歌》,一名《菩萨鬘》。韩淲词有〔新声休写花间意〕句,名《花间意》;又有〔风前觅得梅花句〕,名《梅花句》;有〔山城望断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晚云烘日南枝北〕句,名《晚云烘日》。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
    ○○■ ◎ ◎○⊙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 ◎⊙○■ ⊙○□换⊙○⊙

    此调以此词为正体,若朱词之不换韵,楼词之三声协韵,皆变格也。按,元好问《中州集乐府》,王庭筠词,〔断肠人恨余香换,尘暗琐窗春。小花檐月晓,屏掩半山青〕,李、晏、孟宗献俱有之,盖回文体也。每句一回,即同李白词体。或以单调另分一体者误。温庭筠词,前段起句〔牡丹花谢莺声歇〕,牡字仄声;后段起句〔无言匀睡脸〕,无字平声;第二句〔钗上蝶双舞〕,蝶字仄声;结句〔无憀独倚门〕,独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余参下词。

    又一体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朱敦儒
    秋风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敧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
    ○○
    ○○■ ○○○○■ ○ ○○
    起来钩翠箔。何处寒砧作。独倚小栏杆。逼人风露寒。
    ○○■ ○○○■  ○○

    此即李词体,但后段仄韵、平韵,即押前段原韵。

    又一体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协韵、两平韵

    楼扶
    丝丝杨柳莺声近。晚风吹过秋千影。寒色一帘轻。灯残梦不成。
    ○○○○○◆协○○○○◆协○●● ○○●●□
    耳边消息在。笑指花梢待。又是不归来。满庭花自开。
    ○○◆协○○◆协 ○○

    按,《太平乐府》无名氏词,〔镜中两鬓皤然矣,心头一点愁而已,清瘦仗谁医,羁情只自知。〕仄韵即协平韵,名三声协,元人多宗之,此词即其体也。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05:03:58 | 只看该作者
    (来源:网络~~~应该是网友整理的网络教室录音笔记)


    词牌《菩萨蛮》的填法(by大唐东风)

    一、词牌知识简介
    《菩萨蛮》,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号称菩萨蛮队,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

    二、词牌《菩萨蛮》的填法
    菩萨蛮44字,双调,平仄换韵
    词谱如下: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以上两句押仄韵)
    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以上两句押平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仄,(以上两句押仄韵)
    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以上两句押平韵)


    三、三分钟看看格律〔填法〕

    本调四十四字,为词调中之最古者,即以五七言组成;通篇两句一韵,四易韵,两平两仄。第一、二句即为七言仄句。第三句为仄起之五言句,换用平韵。第四句为五言拗句。

    下片第一句(全词第五句)为平起仄韵之五言句。第二句(六句)为仄起仄韵之五言句。第三、四句(全词最后两句)与前片第三四句同。 此调四次换韵,在词的小令中,算是用韵最密,换韵最多的一个词调了。可以说,是比较难填好的一个词调了。换韵很多时是暗示要转意了。此词,两句一换韵,填时,忌讳一意直下,就是说每两句要写一个意象,意象不同,但全词还不能散,要有一个意境的主线将其相连在一起。

    填此词最易出的问题,是全词如组织不好,易让人感觉散,(可以套用“起承转合这一概念)但和律诗的不同之处,在于,律诗,首联为起,但,中间的两联可都是承,颈联做为颌联的加深和补充。但此词必须是一韵一意,层次分明。我们看几个例词说明,这是我的体会,可能和百度的不同(一家之言)大家参考。

    例词(一):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体会一下古人的写法,两句一意象。
    这是花间派,开创者之一,韦庄的作品。

    例词(二):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①壁
    [南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两首都是古人名作,不细评说,感兴趣的到百度上一搜便知。
    大家要做的反复读两遍。对照我讲的要点,品一下我用我填的《菩萨蛮》为例子,细讲。

    例词(三):

    《菩萨蛮、梦相同》——大唐东风
    酒中月影嫦娥醉,晶莹恰似离人泪。(仄韵)
    那日别潇湘,烟波更渺茫。(平韵)
    飞鸿传一帖,邀看梅花雪。(仄韵)
    思远送西风,今夜梦相同。 (平韵 )


    上片,前两句,“酒中月影嫦娥醉,晶莹恰似离人泪。”夜晚饮酒,月影入杯,嫦娥也醉了,晶莹的象似离人的眼泪。(点出这是首思别之作)三,四句“那日别潇湘,烟波更渺茫。” 承接一二句,那日的离别,别后云水茫茫,(也暗喻,所以酒才象离人泪)

    五,六句“飞鸿传一帖,邀看梅花雪 ”紧扣上片别离的主题。别后终于接到来信,约好冬天见面。七,八句,“思远送西风,今夜梦相同。 ”但现在离冬天还远,想早点把西风送走,我们能早日相见,这一点上,我们今晚的梦也会一样的。

    就是要把这四个层次,完整,连续的写出来,一韵一意,但又不能散。也就是说,四个层次,暗合了“起承转合”这样的章法。


    例词(四):

    习作《菩萨蛮》——丹书浅墨
    池中旖旎归何处,落红惹动相思树。漫卷万花厅,情了梦亦浓。
    痴人斟酒问,心有几多恨。问情为何如,红尘难解书。


    很不错的一首《菩萨蛮》,意境很美,四个层次很分明,可以说掌握了此词的关键所在,不详细评了。但,第四句的“了”字出律,第六句的“有”字出律。第七句,“问情为何如”有点牵强。

    风生水起:
    大唐老师我的理解,这词,形散而神不散,一个主题一个思想,如果掌握好这一点,加上不用受一韵到底的限制,反而比较容易!

    大唐东风:
    是的,风声理解的对 。一韵一意象,但要联好。



    例词(五):

    《菩萨蛮.月》烟雨梅溪
    常约彼岸千丝柳,也曾几度相思瘦。碧水去无声,投影在波中。
    寒宫空许许,丹桂谁折取?三五不逢圆,方知别亦难。



    很美的一首《菩萨蛮》梅溪的基本功扎实,无可挑剔的一首佳作!

    例词(六):

    【菩萨蛮.浓香】中华新韵 ---文:紫菡飘香
    玉笺谱曲清风醉,墨凝几许相思泪?又见海棠红,花香情更浓。
    遥思南岸柳,独饮西塘酒。不解离人愁,寒江兀自流。


    下片连的松点,但还是算很美的作品。遥思南岸柳,独饮西塘酒。
    不解离人愁,寒江兀自流 。最后两句,转的猛点。

    作业:
    1首《菩萨蛮》
    2出句自己接对句,要符合对仗

    说明,如对句也完了,把对句扩成七绝就是想让大家,把对联,和诗有机的联在一起。你现在的出,对句,可作绝句,的一二句,或三四句也发到各自的空间。

    表扬留下,批评带回群里。

    这样,大家,出句,对句,诗,都有了。
    绝句有了,再从对仗延伸到律诗。这样,大家不至于,对联和诗脱节

    风声水起:
    老师讲得太透彻了,以前对菩萨蛮一无所知,现在成竹在胸。谢谢唐老师。



    提示:大家请风声、纸鸢、真水(青荷)多看看对联。
    绝句:梅溪、沙华、紫菡、清荷等多看看。
    惠心依,呵呵你两头跑,也要出点力,你的基础很好,呵呵。
    没有说到的基础好的,多帮一下刚进群的朋友,让我们共同前行。
    帮助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尤其在诗上,诗心帮助诗心,是一件很美的事。

    下课,祝大家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学习!

    后记: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唐师的课总能让人有意外的收获,而且听着是一种享受 ,寓教于乐,深入浅出。能够授人以渔是为师者最高的境界,这次课的最大收获是可以一举多得,即练习对联,又练习绝句,最后还能完成《菩萨蛮》词的写作。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平沙落雁 + 4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05:27: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4-2-27 16:37 编辑

    江南雨先生讲课纪录:

    我们先看温庭筠的这首菩萨蛮,这首词,我跟个别人曾经讲过一次,那么今天我们算是一个正式讲课还是要讲这首词,我也就简单的串一下.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从词牌来讲叫菩萨蛮,词牌是什么呢?词牌其实就是音乐的曲牌。这是首先一点。过去有个特点,音乐的曲牌,因为音乐是有调子的,有了调以后,它大概会表现什么样内容基本上就定了。菩萨蛮是个什么概念呢?据说当初这个词也是从西域传来的,传来的时候,当时是那种蛮女,蛮女她在演唱的时候,随着那个节奏,小蛮腰一扭一扭,显得特别活泼欢快。但是因为是蛮女唱的,所以都跟女人,最早词都是跟女人有直接关系,都是讲这些事。我们来体会一下,这个词牌它有什么特点:这个词分为八句,四个韵脚,分称为叫做四拍。每两句押同一个韵。换句话说是个什么特点呢?就是两句一转韵。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这是一个韵。懒起画蛾眉,弄桩梳洗迟。这就换到四支韵了。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又转一下韵,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那么上下两片,上片前两句的韵,是仄声韵。这里用的入声韵,也归为仄韵。然后转成平韵,然后再接仄韵,然后再转成平韵。那么八句四换韵,音乐的节奏就变换四次。我们就想象蛮女在跳舞的时候,腰这么一扭,啪啪两句,那么一扭,啪啪两句,换了四次。所以说菩萨蛮的这个蛮呢,有人解释是这么个意思。那这个解释到底对不对,我也不清楚,但我倒觉得利用这样的解释方法来讲解菩萨蛮倒是挺有意思。

    我们看它小蛮腰到底怎么扭?首先从音乐上来讲,从灭,到雪, 然后蛾眉,迟~~~你看这就是两下,第三下呢,镜,映。 第四下呢,襦,鸪。这样的话,就体现出来一个音乐的特点。第二个从内容上,它每两句集中讲一个内容 ,然后再换两句,又集中讲另一个内容。换句话说,我习惯于把这种方式叫做一拍。也就是前两句它是一拍 ,在这一拍里不管是两句也好三句还是几句也好,总之是一个复句 ,在这个复句里集中讲一个层面的内容,等到下一句就换一个场面或换一个内容。

    我们先把这首词简单的串一下,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渡香腮雪。你们大家如果是课前预习的话,大概应该知道了什么叫小山重叠金明灭。书里大概是讲呢,小山,有两种解释。一种说,小山,是指小山屏。一种解释呢,小山,是小山眉。第一拍出现的它是一个女子躺在床上。鬓云,就是头发一缕一缕的。欲度香腮雪,怎么叫欲度呢?香腮指脸蛋,用雪来形容脸蛋特别洁白细嫩。小山重叠,小山它说是小山屏或者是小山眉。但是我个人理解,小山屏和小山眉,可能都不一定是对的。我倒觉得它是什么呢?我个人以为,小山指的既不是小山屏,也不是眉毛,而是发髻。女人头上的发髻。用簪子也好,或者用什么首饰一别,这叫发髻。发髻它不是梳成一个卷,是几个卷连在一起,这叫小山重叠。金明灭,我理解是头发上用金属做的,不管是发卡也好,还是什么也好吧,是这样一种东西。

    我是从哪去理解的呢?是从章法结构上来理解。我们来想一想,画面是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女子躺在床上。然后能看到,她的头发沿着香腮,似乎要从这边大概要度过去,要跑到那边去。如果说是小山屏的话,那么第一句是讲女人床边的屏风,第二句就讲这个女人的头发和香腮。那么我觉得这样的话,离的太远了够不着,为什么说够不着呢?你想这两个画面,小山屏和头发接的很远。所以说,有人就说了这不是小山屏,是小山眉。眉毛呢,前边第一句说眉毛,小山眉不是重叠,而是重(读众)叠,叠,当蹙眉。眉拧在一起,大概心有愁事吧。但是我觉得这样写还是有点远,先写眉毛,然后再写鬓云。这样倒是好象是比较顺,比小山屏的理解好一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理解。先说头发然后说发髻,前边说头发,先说发髻,再接着写一缕头发,我觉得这样的理解可能更好一点,如果说眉毛,然后再说鬓云,反正大家理解吧。这是我的一种理解方式。

    那么我所强调的是什么?就是说一首词它分四拍,每一拍只讲一个很集中的内容,然后下一拍,就要跳开上一拍的内容,然后再去讲另一拍的内容。换句话说,在一拍里面,两句也好三句也好,是紧密连在一起的。而换到另一拍的时候,他们之间要有一定的跳跃。如果再和前一拍的内容连的很近,那这样就太密了,后边就不能写出更多的内容来。这是我的理解。下边紧接着说,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前边写人睡在床上,后边写人起来要梳妆,不管它是懒梳妆也好,还是不想梳妆也好,总之在想梳妆。你看这两个内容呢,它就离的远一点。所以前两句一定是紧紧连一起的。而三四句是紧紧连在一起的,而前两句和三四句和他们之间要离的远一点,然后等到下片的时候怎么办呢?下片的时候它就开始,下片的内容要和上片的内容又要跳开一点。

    怎么跳开一点呢?往往做为一首词来讲,上片讲一段内容,等到下片的开头第一句,一般情况下是对上片的一个总结,然后重新开启下片,重新开启另一个内容,我们在词上可以这么理解,我们讲诗的结构是起承转合,先起,然后承接。承接完了之后转,转完了最后一合。是一道线,一环连着一环,可以弯曲,但是基本上是一道线。我在《江南讲记》里反复讲了诗的章法,起承转合。那么到了词,它就打破了这种章法,它和诗从体裁上不同所以结构上就有很大的不同。我把它做一个比喻,好比是女人织毛衣之前在倒线球。这个线球怎么倒呢,先倒一个球,然后这个线头绕一个球,绕完了它是上片,然后上片完了之后,不是这样就结束了,已经绕的线球里澄出一个线头来,这个线头和已经绕成的线球紧密相关的,它是从它身上澄出一个线头,然后这个线头,又绕出一个球来,然后这两个球是合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的。

    我们来看它是怎么来绕这个线球。首先上片分了四句,然后前两句是一拍,后两句是一拍,那么等于上片这个线球就绕完了。然后下片呢 ,因为它上片讲到了弄妆梳洗迟,先是睡觉,然后睡完觉以后,起来了梳妆。怎么梳妆呢,它不讲它怎样涂脂抹粉。只讲它化完妆之后,讲照镜子的过程。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照镜子的过程既可以理解为,正在梳妆,也可以理解为妆已经化完了,最后看一眼,明白吗?所以说,这就是从上片澄出来的新线头,然后接着这个线头,以这个线头为基础接着往下绕。于是就变成花面交相映,你看它连的很紧。然后最后又跳开了,新帖
    罗缛,双双金鹧鸪,已经完全是梳完妆了,照完镜子了然后又接着做别的。所以它是这么一个过程。这首词呢,具体的内容,每句的内容,我想就不细讲了。因为花间词呢,我觉得从内容上,没有什么太好讲的,更多的就是理解它的技巧。技巧上它是怎么把这四拍连在一起,中间怎么四换韵,四层的内容是怎么分的那么清晰,每一层之间,又怎么联系的那么紧密,我觉得这是需要理解的,这首词就简单的就先讲到这里。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05:36:19 | 只看该作者
    (接上楼)

    还有一个补充,就是上次讲了温庭筠的那首:小山重叠金明灭。总觉得有些话还需要再说一说。我们把这个再简单的再说一下。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第一点,小山重叠金明灭。我之所以说小山指的是头上的发髻。原因有这么两点,这是我个人的思考不一定正确。首先从词的脉络上来讲,第一拍,写一个女人躺在床上。我们按照一般的原则,说一个人躺在床上,我们不管是挑帘一望也好,还是远远一望也好。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呢?我想如果说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头发可以,是她的头上发髻,这应该是可以的。如果说首先入眼的就是她的眉毛,那么细致,眉毛。我总觉得这个有点不大合情理。所以我认为小山是发髻而不是小山眉。第二个理由是什么呢?就是说山眉,或者说叫眉山,是说眉毛像山,或山像眉,这两个比喻,都是存在的。我们如果在户外或者春天,说远山如眉,把山比喻成眉,这叫山眉。或者叫眉山,眉山,像眉毛一样的山,这也行。翻过来我们写美人的话,说美人的眉毛是眉山,眉毛像小山一样,无非就是或者是卧蝉眉,什么柳叶眉。跟这种山眉比喻形式是一样的,形态的比喻,这可以。但是不论怎么说,山眉也好,眉山也好,总之山和眉两个字它是连在一起的。如果专门说一个小山,它是否就能代指眉毛,这个我怀疑。说古人有小山眉这样的称法,但是有没有小山就是眉呢?我只是怀疑这种理解,所以更加强了我对于从章法上理解,先看到发髻,然后再走近一点,或者说目光再近一点,才具体看到鬓云欲度香腮雪。上面说头发的发髻,下边说凌乱的头发那部分,鬓云。那么,这样我觉得更符合思维的逻辑习惯。我是觉得这样,好象似乎更细腻一些。否则说,上来一眼先看到那俩眉毛,眉毛那么小。然后下边再看到她的发髻。那这样怎么看呢?那个美人在那里睡着了,我得把眼睛曲乎着,离她一尺两尺三尺远,很近,然后仔细瞪着眼睛看,奥,眉毛这样的,发髻这样的。

    就是说作者在描写一个东西的时候,它有一个主观视觉。你这个主观视觉,你这个眼在什么地方。所以你站在什么角度,你看到什么东西,你站在什么角度,你的耳朵听到什么,你站在什么角度,你又想到什么。无非是眼看,耳听,心想,还有你可以感觉,比如手,皮肤,对外边温度的感觉等等,总而言之各种感觉。那么怎么办?就是说作者,作品当中不出现的那个视觉主体。把这个词打出来,视觉主体,听觉主体和感觉主体。

    我们用的三觉。第一是视觉主体,视觉主体,你站在哪,这个很重要。第二个感觉主体,你在什么时候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下,你怎么感觉。这个感觉主体。第三个听觉主体,甚至你还有味道,你还可以闻到,你还可以摸到,你还可以碰到等等。

    那么我们觉得视觉主体,听觉主体,感觉主体,它要在哪,要有一个定位。你定位,定完位之后,你就不能乱动。你不是不动,可以动。第一,你先要有个定位,你定位好了之后基本上就先不要动了,如果你要动,比如说我要转回廊,那么你就交代转回廊,说我要想当初,你就想当初。转回廊就是动作说明视觉主体在移动,想当初,说明你的思想在移动,说忆当时,也是你的思想在移动,然后,在你不动的时候怎么办,你不动的时候你身边的花草树木色香味等等,就以你为中心,不断的像你展示。你把这个交代清楚,读者一看就清楚了,如果你自己本身是乱的,那好了读者就全读乱了,全搞不清楚了。关于这一点,我在一篇文章里,叫做“解析青青子佩的一首大概是临江仙”, 她写七夕的一首临江仙。我在解析她那首临江仙的时候,讲过这个问题。你们可以再参照那个东西再来看。这是我从这个角度来,我为什么认为它是小山是指的是发髻,当然我这个结论很有可能根本是错的,但这是我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大家理解这一点就行了。

    那么下边再说它的脉络。上边是先对美人的美好的外在的形象的进行描写,美人很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香腮雪。就是用点代面的形式,点到几个方面然后就把美人的形象烘托出来了。那么第二层,第二拍的时候它怎么接的第一拍又怎么转呢,第二拍就开始写另外的事情,写她不想起来画眉,所以弄妆才梳洗迟。起来的很晚,比较懒。躺在那不想起来,起来画眉也百无聊赖,没有这个积极性。为什么呢?这里就是给大家留下一个问题。为什么,等于它没有交代。那么这一拍就和前一拍中间隔了一段距离,他是另起了一个空间,或者另起了一个内容。

    下片呢,我们说下片的开头要承接上片,然后再转下片。怎么承接上片呢,就是把上片已经绕好的一个线团,抽出一个线头来。好,我们看它怎么抽出一个线头来?它说照花前后镜。怎么叫照花前后镜?古人没有现在人的这种多个四面八方全是镜子,玻璃的没有,就是两个铜镜。但是它是前边弄一个铜镜,后边再弄一个铜镜,两个铜镜互相照着,这样可以看得着前边还可以看得见脑后,这叫照花前后镜。照花前后镜是在干嘛?说明她在梳妆。上片说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下面就开始写梳妆,这就是承接上片。那么怎么转呢?它说花面交相映,分明就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就从原来上片那开始是睡觉,写她形象外貌,然后说她懒得起来梳妆,现在开始写她梳妆,是不是转呢?内容上就是又转了嘛,转移到别的去了。如果说它还接着写,她躺在那不动,或者接着写她这懒那懒,什么都懒得干,那这就不叫转了,就叫继续了,就是重复了知道吗。所以这样里呢,承接然后转。然后最后一拍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对吧,在下片一开始的基础上继续往下承接,继续往下走,然后要收住全篇。

    也就是最后这个线头绕绕绕大了,要把整个前边的线头包住,或者把它整个一起捆起来,那怎么捆起来呢?我们看,前边写的三拍,都是写的表面现象,触及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了吗?换句话说主人公到底是什么心思?为什么这样做?交代没有,统统全都是暗示,没有交代。而到最后虽然也没有交代,但是把暗示的结果暗示出来了,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这已经化好妆了,然后再从侧面去描写她的形象,这时形象变了。新帖绣罗襦,大概身上那个罗襦,罗襦有的说是丝织的衣物,有的说是罗帐。我们不管它什么吧。就跟那个说我们今天在窗户上贴个窗花一样,那么它是什么呢?是双双金鹧鸪。金鹧鸪无所谓,那就是一个今天化妆,可以说比如身上印个什么图案,或者衣服上绣个什么图案,或者窗户上贴个窗花,等等无所谓。关键是什么呢?关键就是双双,这一下呢就像一个谜语一样,听到这谜语全清楚了,这是写什么呢?这是写思妇或者类似于闺情。思妇,为什么思妇?她是一个孤独的思念男人或者思念自己丈夫的,用双双两个字来衬托她自己的孤独。那么前边写的都是外表的,直到最后才把本来的面目,或者说创作这部作品的真正的目的才交代出来。那么前三片都是为了这个,来做准备来做铺垫的。这句话全部告诉你了,这就叫什么呢?这就叫收住全篇。我们说不光是菩萨蛮,其他的令词,分四拍也好,分六拍也好,基本上也都一样,但是略有差别,那么这个菩萨蛮呢,它是很清晰的这样一种结构方式。这就是第二点我需要补充的内容。
            
    还有个内容我觉得很重要,也需要给大家做个补充。就是说,这首菩萨蛮到底写了什么?按一般的理解,它就是写一个思妇,写她的孤独也好,思念丈夫也好,描写的那么细致入微,手法那么细腻,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等等,这个我们都可以理解。那么有一点,就是有人认为这首表面上写思妇,直写思妇,实际上是在暗中或者说是隐喻写士大夫情怀,写的是怀才不遇。这是有人持这种观点。这个话要说清楚的话,就要往远一点说。过去有一种说法是,骚笔,或者是离骚笔法。过去屈原的离骚,从屈原那,离骚是比喻骚忧愁忧郁,香草美人法。有人认为是这样一种笔法。从屈原开始传下来一种风格,后人基本是肯定的,就是写诗写词,写香草花草,写美人,其意不是仅仅就在香草美人,而是别有深衷,别有喻怀,别有隐托。这种说法向来就有的,屈原里有这样的句子,“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众女指的是身边的奸邪小人,嫉余之蛾眉兮,我的蛾眉,不是说我是漂亮的,换句话说美人。这个时候的指的是品洁高尚的美人。君子佩玉,簪花。佩玉是君子才能佩,簪花,美人才能簪。也就是志趣格调,心境比较高雅的人才可以餐菊佩兰,春兰可佩,秋菊可餐。这不是一般的俗人能做的事,都得是那种君子啊志趣比较高雅的,美人才可以做的事。还有一种,传统上把男人比喻为君主,或者上级领导,臣下就自比为女人,这也是过去那种已经形成的那种比如说三从四德也好,还是说男女不公平也好。总而言之,作为文学艺术这种方法,离骚的笔法就从那时候开始了。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5#
    发表于 2014-2-28 09:20:12 | 只看该作者
    山菊 发表于 2014-2-28 05:36
    (接上楼)

    还有一个补充,就是上次讲了温庭筠的那首:小山重叠金明灭。总觉得有些话还需要再说一说。我们 ...

    额滴娘啊~~~这也搞得太细了,女人涂脂抹粉的两句话写了那么一大篇儿,真服了他们了!!

    叫俺说,这首词无非就是在铺陈女人家的玩艺儿,为啥要玩儿命铺陈这些?不为神马,就因为他喜欢,就像《金瓶梅》里非要详详细细地写谁穿的神马衣裳,上身儿是神马,下身儿是神马,鞋帮子上绣的神马花儿,潘金莲手指头上呆戴了六个金戒指,《红楼梦》里非得详详细细写出那个茄虌的作法一个意思,温老湿就是一千年前的贾宝玉,就是喜欢摆弄女人的东西,你有招儿么?

    死乞白劣去找艳词的内涵,非得搞成春秋笔法是过度解读了,温老湿就是因为他喜欢这个闺阁情调才写的,神马深意都木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6#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23:02:07 | 只看该作者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2-27 20:20
    额滴娘啊~~~这也搞得太细了,女人涂脂抹粉的两句话写了那么一大篇儿,真服了他们了!!

    叫俺说,这首词 ...


    这个是热心学员整理的语音课纪录,所以读起来就比较啰嗦些~~~课的重点不是此词的内容,而是讲这个词牌的构思技巧。

    江南雨先生是个细致体贴的老师,像偶这样基础差的学生碰上他是福气~~~网上不乏学问好的先生,但他们一发言就掉书袋子,讲文言~~~碰上这样的老师,不想把时间都花在查字典翻典故的俺只好充满崇拜地悄悄退出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7#
    发表于 2014-3-1 10:04:50 | 只看该作者
    山菊 发表于 2014-2-28 23:02
    这个是热心学员整理的语音课纪录,所以读起来就比较啰嗦些~~~课的重点不是此词的内容,而是讲这个词牌的 ...

    他前头讲挺好,就是这首温老湿的《菩萨蛮》未免过度解读了一些,这位老师必定是男滴,他不懂这首词透露出的是一种庸懒的性感,女人晨起慢腾腾地梳头洗脸,一件件精挑细选首饰,衣裳,再往脸上涂脂抹粉在很多男人看来是最性感的时刻,十八世纪的法国贵妇都流行二次梳妆,先在卧室里作一次梳妆然后,再到梳妆间里周围围上一圈儿献殷勤的男人作二次梳妆。

    这些老夫子阿,一脑门子正气凛然,完全不往人的本性上去考虑。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20:22 , Processed in 0.04709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