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1-7-9 21:14:20
|
只看该作者
5. 伦敦,在炸弹中培育希望
- _' z5 j' b# N! X0 s. q n
( c/ V5 w1 F1 d7 L& V) O5 i 单就对军事目标的摧毁效果而言,KG3对英国军事工业和军火供应的损害微乎其微。英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体系毫发无损,军火工业企业也没有因为轰炸而被迫停工或者减产,繁忙的海运系统和港口设施同样没能吃到几颗炸弹。: ^5 J) E7 r0 p/ W1 Y2 E
: y& ]2 _( r$ T4 W: H
德国空军高层和KG3早就预料到了这样的结果。以哥达式区区500kg的载弹量(总载弹量有1吨,但是为了发挥840公里的最大航程,只能减少装弹量),KG3倾巢出动也不过是几十架架哥达G.V,最多带装载二十多吨炸弹,再考虑到当时高空轰炸可怜的命中率,能有一两枚的命中记录已经是上帝保佑了。
( o0 T* W# T2 N' K1 H. w( A , j) o6 `! n3 z( A
在整个“哥达式灾难”中,KG3一般只使用30架左右的编队出击。建立之初的KG3拥有36架哥达式,经过频繁的战损和补充,到KG3寿终正寝之时,它不过装备了43架重型轰炸机。KG3的最后出动中,这43架铁十字之鹰终于倾巢出动,用最强大的阵容完成了自己的谢幕。, I( _/ [5 H6 e
" W$ l3 S' Y0 E% i4 k 虽然KG3在实际战果方面乏善可陈,但德国空军不以为意。勃兰登堡的空中袭击产生了可观的心理战和宣传效果。在德国本土,空袭伦敦的KG3勇士成了新的国家英雄、民众偶像。新闻界和军方都乐于通过对轰炸行动连篇累牍的报道将英国渲染为一个软弱的、奄奄一息的敌人。! D" `0 [. K M% G6 C3 O
6 ]. w! {& ~# o
平心而论,说此时英伦三岛的防御是固若金汤也不为过,但是对KG3而言,英国乃至伦敦的防御就是一层窗户纸。强大的皇家海军一如既往的控制着英吉利海峡和北海的制海权,但他们却奈何不了高来高去的哥达式。
5 U; F* i7 k9 m4 [# ?' m
; \. l0 v- k+ U4 r# H, Q0 J 英国民众愤怒了,政府曾告诉他们英伦三岛绝不会遭到敌人的攻击,现实却是1915年齐别林大恐慌的噩梦重现,炸弹又开始在他们身边爆炸。在上流社会看来,大英帝国多年积累起来的海洋王者自尊再次遭到了伤害。于是从议员到普通民众都狂热的要求军方从西线将战斗机部队调回,保卫帝国的心脏。+ A- g0 n' Q; B2 _6 K. z$ H
, I) c. z: G0 U2 B; @# J* i4 w
在一战中,心理战和舆论战还处在理论萌芽中,此前从没有人仔细的科学的研究分析过战争中的社会舆论。即便在今天看来,战火中的民众意志也是微妙的、难以琢磨的。英国朝野对勃兰登堡指挥的KG3袭击的第一波反应是完完全全的恐慌,不过下面的发展就出乎德国人的意料了。
! K/ \- K8 t, k7 j$ c8 h2 g0 ~# [
1 O) G% [! i/ m% S 德国高层曾预计昼间轰炸会使英国工人不敢去工厂上工,谁知道英国工人的工作时间和热情却因此增长。面对自己后院落下的炸弹,工人们明白上不了战场的他们除了努力工作没有其他的反击途径,只有多造武器,才可能去防御德国入侵者,甚至用炸弹作为礼物去柏林“回访”。/ v7 P8 }4 ~2 Q7 c1 _
- ~. |* R/ u' L7 S2 n
上下议院比民间冷静的更为迅速。一批原来主和的议员公开要求将本土和首都的防空作战优先级提到最高。但经过劳合.乔治等人冷静而理智的分析和论证,整个议院都被说服了。国家军事机器的正常运作丝毫没受到影响,一批本来无法通过的国防预算案却趁机过了关。
# t7 b! x4 h( u3 I ! ] g( n4 I t( e# [
后世研究者认为,英国朝野戏剧性转变的关键在于他们认识到德国人完全不顾英国和平居民的伤亡,甚至可能是主动的进行了屠杀行动。无论齐别林飞艇和KG3哥达式的首要攻击目标是军用目标还是名用目标,它们造成的主要伤亡都来自民间。德国人的无差别攻击制造了一条“后院战线”,伦敦和英国所有城市的居民都被德国人拉入了血腥的战场,他们被迫变成了战士。
2 }. H* d6 q/ S4 C+ P, R+ N4 u, u
l* v( {. Y) O v 当全体英国人民都武装起来的时候,德国人的空袭陷入了“全民战争”的泥潭。1917年7月,伦敦防空区(London Air Defence Area)建立。整个南部英国的国土防空部队都归LADA节制,现在南部的所有截击机、高炮群、探照灯部队、拦阻气球和地面防空观察哨被整合成一个国土防空系统。' X- S0 w, M" {) r: I
! m* B! C1 C* \+ @0 \8 @ j 南部英国的战斗机部队全部隶属于皇家空军(Royal Flying Corps RFC)的第六大队(RFC VI Brigade)。在巨大的舆论和政治压力下,皇家空军答应调回总共16个中队(squadron)的兵力保卫英国南部。皇家海军也派出大批军舰逼近比利时海岸,或巡弋于英吉利海峡,她们建立了一条防空前哨线,哥达式庞大身躯一出现在海空中,英国本土就能得到海军的无线电情报。
& T7 c0 X0 I. e' c1 h9 v% @1 V 2 f1 M$ D/ E! P$ y
历史上,多少代的英国守卫者们警惕的注视着海上,握紧手中的武器,准备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尊严。不列吞人抗击过凯撒,亚瑟王和圆桌骑士无惧维京海盗,哈立德阻挡过诺曼人,伟大的伊丽莎白一世带着“海狗”傲视过西班牙无敌舰队,即便整个泰晤士河口陷入火光中,英国人最终还是打败了荷兰。
6 ?) ^3 e' T5 \ 4 e& V0 x- l) }' d0 _, u3 V
如今新一代的英国防卫者们站在伊丽莎白时代报警灯塔的废墟上,他们手中的武器不再是前辈们用的长弓、火枪和单筒望远镜,用有线电话,双筒望远镜、听音器和高射武器武装起来的新一代国土防卫者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指挥系统的领导。' a7 u7 F% s* V+ Y- n
$ S. g2 n6 d" k3 n
作为一种复杂的作战形式,国土防空作战取胜的首要条件就是优秀的指挥系统。英国在各地包括法国的敦刻尔克设立了一系列情报站,而国土防空司令部通过无线电和有线电话时刻同各情报站保持联系,随时将德军来袭的空军编队位置标注在地图上。指挥官再通过敌机位置指挥截击机部队进行阻击。7 Z/ ? u1 M a% d( e" U
# s1 ?+ N' O% t* E
6. 夺回英伦三岛的白昼
% N. K; S% {, h. _8 b 0 b3 Z. T6 r: B
如何部署截击机部队同样是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皇家空军最初倾向使用“空中封锁Barrage patrols”战术,这种战术类似皇家海军的封锁战略,始终保持1~2中队在空中巡逻,机场上还有1个中队随时待命。发现德国机群后,空中和地面紧急起飞的截击机中队将会对敌机发动多波次的连续攻击。
& G$ _# @1 ^8 @7 S & z8 B" C5 ?$ H( w+ b! P- c1 I' g# w
但是这套战术却有两个致命弱点,首先,两三个中队的截击机无法覆盖整个空域,其防线漏洞百出。英吉利海峡长达几十英里的宽大正面以当时飞机的性能,飞个来回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当德国机群抵达封锁线时,英国截击机很可能在封锁线的另一头傻等,即便飞行员接到报警全速赶来,KG3也不会傻到原地等着,结果英国战机只能扑空。% [/ d3 a& T$ Z7 ]
; t" W6 P |5 ~ M$ i 其次,24小时轮班出勤把飞机和飞行员都折腾的疲于奔命,地勤也是苦不堪言。这种压力与西线连续低烈度空战大不相同。KG3不是傻子,他们懂得“伤十指不如断一指”的道理,所以德国人总要积蓄足够力量后发动必胜的一击,其突袭的间歇很可能长达一周。所以英军各截击机中队的高强度的不间断出勤完全是做无用功。' {8 ?) G/ u: C: n* I
* _1 }7 s8 A* m, q- X
因此,皇家空军和伦敦防空区(London Air Defence Area)决定改变策略,停止徒劳无益的连续空中封锁,改为“不见鬼子不挂弦”,截击机保持5~6个中队在机场随时待命,只要指挥部确定KG3的突袭航线,便会群起而攻之。
4 U# A& }3 s- z, V ; H- L) A. [! o W( z
于是,如何取得准确的德军进攻航线情报就成为了决定拦截作战成败的关键。为此英国防空指挥部专门建立了一套对敌机航线推测体系,由海上前哨、海岸观察哨和内陆观察哨多次确定敌机的来路和数量,指挥部根据这些情报推算敌军的航迹捷径,基于此派出截击机中队。
# C+ i4 b) J6 Q o* o9 k7 m
, }' y5 `5 v: d" N5 i( S% K$ L 有了预警体系之后,如何将敌情变化及时的通知给空中的截击机中队又成了头等问题。前文小猫提过,当年普遍装备的无线电台笨重到连哥达式这样的双发大型轰炸机都承受不了,轻巧的英国截击机更是担待不起的。
% U6 c& I3 o; I* \/ u
- v# Z7 e* l' r6 r/ k5 n! Q 缺乏有效的通讯手段,截击机中队起飞后就成了放羊,大部分战斗机除了知道跟随长机外,简直就是没头苍蝇。英国人绞尽脑汁之后也想到了旗语和灯光信号系统,但在英国常年糟糕的能见度条件下,旗语和灯光都难以观察。因此英国人决定使用可以穿透云雾的探照灯来发送信号。3 X+ \) G9 n7 s k$ {0 p
# ~! E, E1 \; p r" Q, _
有了更为有效的预警和通讯系统之后,RAF得以排出50至100架的超级截击机编队冲击KG3的轰炸机机群。但由于空中观测单纯依赖目力,大部分英国截击机压根找不到目标,连围观的机会都没有。个别得以发现并接近KG3大编队的英国截击机还会遭到德国护航战斗机和哥达式自卫机枪的双重截杀,可想而知,英国人大张旗鼓却战果寥寥。倒是英国变幻莫测的天气和德国人自己的故障和失误给KG3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 Q4 c! J$ K6 Z3 A
& \) f- V9 `) Q! @7 A5 Z2 j
英国截击机飞行员在一次次徒劳无功的出击中逐步积累着经验,他们越来越熟练的依靠地面的引导成功的发现德军机群,在千钧一发之际拦住KG3的去路。但是英国截击机仍然难以消灭庞大的哥达式轰炸机,他们装备的两挺7.7毫米机枪只有命中哥达式的发动机或者是飞行员才有机会击落敌机,但绝大多数时候KG3会带着一身的弹孔落荒而逃。( _, Y7 ?1 q' J7 u
. S1 g: f2 G& D& P3 Q
但是这种非致命的伤害仍然严重到逼迫KG3改用夜间轰炸的程度。齐别林飞艇也曾试图以黑暗的夜空为掩护,但是英国人明白,德国人的哥达式也再也无法重振最初的雄风。而且英国地面部队此时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听音器配合探照灯定位空中的敌人,海军前哨和空军截击机也开始使用小型听音机来定位和追踪敌机。夜间截击作战与昼间截击相比,实际战果更少,但是英国人发现根本无需击落敌机,只要迫使KG3中断或者放弃轰炸行动就达到了截击作战的目的。
, r* |" w' B0 a& b) s) w ( r4 m8 p3 h1 [
英国的地面高射火力也转而以威慑和拦阻射击为主。延时引信开始投入使用,大批炮弹在某一高度密集爆炸,形成任何飞行员都望而却步的弹片罗网。弹幕逼迫德国飞行员提高投弹高度或者改变航线重新进入投弹空域,结果投下的炸弹很少能够准确的落在目标区域中。经过一段时间,英军还惊异的发现天空中绚烂的高炮弹幕还是很好的“心理/舆论战武器”,民众看着大批的高炮无视敌人的炸弹,保护着城市和居民,拼命的向入侵的敌机倾斜弹药都激动万分,高射炮手一时间成为英国“最可爱的人”。0 K! m1 m4 |/ G3 d: K" N( E
- p+ [( {" c$ A" I7 N* h; }# B 军方和政府兴奋的观察着社会舆论对高射炮的崇拜,政客和军方高层如今找到了一条形象的向社会说明他们为保卫英国付出了何等努力的途径。于是大批3英寸高射炮被装上卡车和其他轻型车辆,这些早期的自行高炮,或者成为“气球炮”开始在城市与乡村巡逻。当自行高炮从房前屋后驶过时,全体南部英国的民众都开始相信,政府和军队认真的接受了民意,显著的提高了防空防御的水平。
2 e3 b1 f) s4 |6 j3 F* Q( |+ q
) A/ W, d% R. P8 N3 B 随着英国空地一体防御日益成熟,英军越战越勇,德意志的“英国之翼”们发现他们开始变成“英国残翼”。1917年8月22日的空战被认为是第一次英伦大空战的转折点。这一天15架哥达式从比利时起飞,其中十架成功到达英国本土上空,剩下的哥达式在途中因为英国地面火力、空中截击或者机械故障被迫返航。到达英国的KG3轰炸机发现他们再次陷入了英国精心构筑的空地火网中,三架被当场击落。
" _. u* x5 M$ I5 F. i- l
$ O7 n) f& A+ \- G+ z8 R 虽然此时的英国国土防空战没有创造如二战中英伦三岛空中防御者,丘吉尔空中“那一小批人”取得的那样辉煌的战果,但却足以明白的告诉恩斯特.冯.霍普纳(Ernst Wilhelm von Hoeppner)等空军高层,白昼轰炸英伦迟早将成为有去无回的自杀攻击。面对越来越高的战损率,勃兰登堡大队长在同柏林仔细讨论后决定,从9月起,KG3只在夜间发动空袭。 5 ]7 D. U% a" g4 |; m& P
3 C! ^7 A! W8 u" g* P% B+ j x, v$ R5 N$ }
6 }+ l9 s: j. `9 x; _- ?7 [) U
* U; E f, ^% [8 D7 N( H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