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7-9 21:13:55
|
只看该作者
3. KG3,伦敦秃鹰不是一天建成的; r$ M. h6 s+ C' W" n
$ u& \) B2 ^7 x “土耳其十字行动Turkenkreuz/Turk's cross”开始的时候KG3装备了36架哥达Gotha式轰炸机。哥达Gotha式的性能数据在一战后期的轰炸军大军中算是中规中矩的,这款双发轰炸机的航程和防御火力并不落后,但与汉德列.佩吉等协约国战机相比也不先进。尤其是在载弹量方面,始终遭部队诟病。" E$ W9 G, `: D l0 q: |5 D! T& D
: U4 s _* H9 u
哥达式的机组一般由三人组成,一名机枪手、一名驾驶员和最重要的领航员/投弹手,上天之后说的算也是领航员,因为他身挑两副重担,首先他要把轰炸机沿着预定航向带往目标上空,其次他负责最关键的“临门一脚”,轰炸机过五关避六将,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的目标就是为了最后能将身下挂的“礼物”送到敌人头上。- t; M; N+ R6 n
6 b, t( \0 `% F# i B6 } 远程轰炸行动绝不是随便将几架带着炸弹的“货机”送上天空这么简单。Ernst Brandenburg恩斯特.勃兰登堡大队长发现除了主要“硬件”——哥达Gotha式轰炸机、拥有丰富轰炸经验的机组以及充足的航弹和汽油供应外,“软件”方面他只能白手起家。0 X, F9 M+ Y, ~& T/ f
% \8 M: j' b: ]/ l9 } 齐别林飞艇的袭击经验无法直接用于轰炸机部队,KG3没有任何的作战教范和战例可供研究和借鉴。即便是KG3经验丰富的机组人员也不清楚如何操纵轰炸机长途奔袭深入敌后,他们习惯于在敌方领空“蜻蜓点水”,对长时间暴露在敌方的地面火力和截击机炮口下都是心里没底。' J# d# P) b" \9 {. @% T1 [0 v
% J0 G3 e% K. U' h* O; V7 I
但是KG3的所有成员对一点都是心知肚明的:单机偷袭、小群潜入也许容易渗透敌方的国土防空线,但是这样聊胜于无的袭扰绝不是“土耳其十字”行动要实现,凯撒的铁十字秃鹰现在是成群结队甚至整天蔽日的占领英伦三岛的天空,用强健的爪子给予英国人必杀一击。$ \$ S9 U% n/ `
; q1 f. H9 {5 @. C4 N: U# L5 ]
好在勃兰登堡和KG3的其他官兵拥有足够的创造力和前瞻性,虽然摸着石头过河总会有些踉踉跄跄,但是恩斯特和他的战略轰炸雏鹰却从一次次的训练、演习逐渐积累经验,在失败教育下完善部队和作战计划,一点点将“战略轰炸”这只可怕的“哥斯拉”从战争狂人们想象中拉入现实。
3 ?& \8 V2 O( `! x* V( k
( Y4 _# r9 F1 |7 m) Y" ` 部队首先就要学习如何改善后勤补给,如何喂饱总是“饥肠辘辘”的哥达式轰炸机,是摆在KG3官兵面前的头等问题。当时“英国之翼”驻扎在比利时的海岸机场,这已经是铁十字骑下据伦敦最近的一片土地了。但就算是以比利时为起点,从伦敦杀个来回也是很浪费燃料,这导致哥达式本不出众的航程和载弹量进一步缩水。
6 M5 o1 ?, S1 a# N) o( | ( Y6 \! K0 g& E! K: N* J# K5 {3 q
仿佛被铁链子拴住翅膀的哥达式机组经过几次海上飞行演习后又发现英吉利海峡上的狂风暴雨更堪称是燃油黑洞,顶风飞行会使可怜的燃油又白白烧掉不少。好在德国人与生俱来的机械天赋迅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部队自制了一批可抛弃的副油箱,每架哥达式共装备6个副油箱。7 ~7 L8 t+ @! m- U
5 r$ X: h2 }$ U, i' ^& }
六个副油箱除了能增加载油量,还能临时充当海上迫降浮筒。KG3在训练飞行中就多次出现在海上迫降的情况,其中绝大多数是由于机组没能很好的控制油耗,而机械故障和敌机攻击也是重要的原因。不过飞行员发现哥达Gotha式的机体结构很不适合在海上漂浮,甚至很有点“潜艇”的意思,沉没速度比福克式和信天翁等轻巧的战斗机要迅速得多。, J" A1 c! i0 C/ `( `% E
! e( f/ B# o9 v. c0 c k* `/ X1 c
Ernst Brandenburg恩斯特.勃兰登堡预计“土耳其十字”行动开始后其飞行员少不了海上迫降,因此亲自组织机械师改装哥达式,增加机体的密封性,据说还假装了一些救生器具,尽量保证机组成员能浮在海上,能够被德国海军发现并救回。, t4 v7 F- |) d. P* \' {0 ]% z
: T" y; W( v& `: }
对KG3和整个德国空军而言,高空飞行中对机组成员的防护也是个新课题。由于此前缺乏长时间高空飞行的经验,面对高空的低温和缺氧造成的伤亡,KG3有些措手不及。好在勃兰登堡大队长迅速联系了陆军军医部门,弄到了一批早期医用氧气瓶,于是哥达式轰炸机成为最早装备高空供氧装备的飞机。
6 B. X& a5 ?) Z6 L) h ?7 |& A/ X& q8 I
但在高空保暖方面,由于机体结构是四壁漏风的澡盆式结构,KG3只能让飞行员穿上厚厚的飞行皮衣。看着手下裹的如球一样,在配上飞行风镜,估计勃兰登堡没见过熊猫,否则他一定会想起这种遥远东方特有的可爱动物。# Q; }: K9 m E0 r* i" F
4 `( I0 C: X2 B$ P 土法上马解决了高空保暖和供氧问题后,机组成员间、编队各架飞机之间还有同基地的通讯联络问题又摆到了恩斯特.勃兰登堡面前。限于当时的无线电技术水平,一战末期的无线电收发包机庞大而笨重,其故障率颇高,除了海上的战舰可以搭载这些大块头外,陆军的机动无线电收发系统都还没有普及,更不用载重极为有限的飞机了。好在KG3的轰炸机领航员有来自海军的,他们提出可以使用海军的旗语或者灯光,据说KG3也考虑过使用信号枪。
! N, E( s" Y. Q0 F. l' {; i- j & h/ y2 w3 a4 R" x6 S
导航同样是个大问题,齐别林飞艇轰炸战果寥寥无几便与其导航精度过低有关,空袭者们将英国的荒野认作重要城市目标投下炸弹的例子比比皆是。此时德国的原始无线电罗盘已经研制成功,但是哥达式连无线电收发报机都塞不进去,更别想什么无线电罗盘了。: h% n, h! z0 c" u
2 }& s; y% J* { 不过此时KG3只能“土法上马”,他们在比利时海岸设置了一系列强光灯塔,通过后座机枪手观测,多个灯塔排成一线,轰炸机的航线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这个简单易行的办法二战苏军在莫斯科城下的夜间反击中也用过。( f. c3 v$ `& A x1 J2 g
2 c/ }0 ?& C. u+ \4 ] 当载重量更大的齐别林-斯塔克(Zeppelin-Staaken)R式重型轰炸机投入使用后,德国空军立刻给轰炸机装备了简陋但意义重大的无线电台和原始的无线电罗盘。在永不消逝的电波指引下,铁十字轰炸机的导航精度大幅度提高,冲英国旷野投弹的乌龙表现也渐减消失了。而且由于德国人开发出更容易跟随先导机,机群也更容易互相照应的密集箱型编队,长途奔袭中KG3也极少出现掉队和迷路的情况。
2 U% a5 X; f: F+ L, a
: n( i* c6 M Y U: a6 }' |- N8 l 以恩斯特.冯.霍普纳(Ernst Wilhelm von Hoeppner)为代表的德国空军高层极为推崇KG3创造的密集箱式阵型,他们认为这样的立体编队便于发挥轰炸机的自卫火力互相支援,据说KG3还找了JG1马戏团的人来对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d. J: P8 [+ M( {7 H- O' y+ W8 X 5 x( u M9 s" ]* n2 t- q% { Q: D$ o
另外,德国空军认为遮天蔽日的铁十字战鹰君临英伦天空,将同时打击英国军民的士气和政府的威信,此举还能迫使英国将大批截击机调回本土参与国土防空战,最终这些宝贵的飞行员将被德国轰炸机组成的完美阵型想磨盘一般碾的稀烂。
! H; `4 Q$ Z z' G7 q 7 ^; M F+ O n$ q, v, n: V p
4.鹰击,铁翼划破英伦天空
/ [3 u8 L$ h- P- _9 _
( G1 W. T2 d9 v/ e- }6 Q$ L C3 d 1917年5月25日,勃兰登堡向英伦三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空中突袭。23架哥达式从比利时的机场腾空而起,剑指大英帝国的心脏——伦敦。可惜天公不作美,勃兰登堡大队长率队杀到伦敦时,正赶上变天,伦敦城仿佛一头巨龙,在危险来临之时吐出了了厚厚的蜃气,遮蔽了庞大的身躯。面对厚厚的云层,勃兰登堡也无可奈何,只得用信号旗通知全队,调转机头,打道回府。
9 V; p! z! w8 B: E' W0 N( { " a" B& v4 m$ s. k
半道上,勃兰登波越想越不是个滋味,兴冲冲杀到伦敦准备大展拳脚,搏个开门红,却被积云给逼回来了。空手回到比利时,还不得被同僚们笑话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找个英国城市干它一票。8 l, ] l" |1 ^4 v' x
+ J* K4 I- f) U8 k4 I( ^% z 由于航程有限,这一计“顺手牵羊”必须在从伦敦返回比利时的航线附近。于是距伦敦不到70英里的肯特郡沿海小城福克斯通Flokstone便倒了霉。说福克斯通是小城是因为直到今天,其人口也不到55000人。不过由于位置得天独厚,这座小城也是英吉利海峡重要的港城。(小猫看到此城就觉得眼熟,仔细想想,这里是海峡隧道的起点啊,交通看来没白学,没全部还给老师)
4 Q6 T9 h! U2 F6 `$ M 6 x7 c, z, l% n; U! l F
勃兰登堡后来坚称,他亲自确定了目标,在福克斯通港上空带头投下了炸弹。可惜事实证明勃兰登堡大队长的眼神不怎么样,他和手下22架哥达式下的蛋基本都砸在了福克斯通的住宅区。不过当时勃兰登堡并不知道误伤了平民,虽然没炸到伦敦,“摧毁”了一处海峡重要港口,KG3勉强算是首战告捷。
* R* ~ K- f$ N' y3 }
- J4 u& e( y3 B) Y& b& \ 回到比利时的机场,勃兰登堡清点了一下手下,却发现少了两架。一问才知道,这两架都在英国上空发动机起火,早就掉下去了。其中一架可能是由于机械故障,另一架基本确定是被英国战斗机击落的。第一次出动,就被人家敲掉两架,KG3上下都感觉到,想象之中如履平地的英伦三岛,原来是座龙潭虎穴,没准哪天就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 S: C5 q9 n7 f- o3 |; \
6 O! t( t4 W% ~7 q# S
不过恩斯特.冯.霍普纳(Ernst Wilhelm von Hoeppner)等德国空军高层却不这么看。即便伦敦没吃上炸弹,但是勃兰登堡的KG3却深入敌后,攻击了目标,而且基本完整的回到了机场,这就证明空军设想的轰炸机作战是可行的。为了庆祝这次“空前的胜利”,德皇特意向KG3发来了嘉奖电报,德国的报章也连篇累牍的鼓吹“齐别林灾难”将要重演。
, K5 K$ I# t! l$ Q
( ^7 u# i$ \5 ~5 K _ c K 但勃兰登堡和KG3官兵却知道,这次“千里走单骑”主要靠的是英国人“帮忙”。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齐别林灾难时期,英国本土的防空可谓里三层外三层,坚固的如铁桶一般。天上有成批的战机,地面上听音机、探照灯和高射炮配合默契,但是这支经验丰富的国土防空军在1917年5月已经享受了几个月的平静,颇有些“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意思。. L% u8 w N& I. c9 Q
6 o8 V' k* N' z Y0 m 结果勃兰登堡等人如神兵天降,打上英国门来时,日不落帝国的天空守卫者们大多数都在地上睡大觉。但英国人的确训练有素,虽是仓促应战,但5月25日当天仍有70余架英国战机起飞迎敌。可惜英国飞行员眼神与认错目标的勃兰登堡一样不好,几年以来他们都是以飞艇这样的庞然大物为目标进行训练的,换成哥达式这般体积的目标,光是敌我识别就要花些时间。因此这一天中只有一架英国战机得以接近到射程之内,所以就有了前面那一架被英国战机击落的哥达式。0 {( F. N* J# z- v; m2 I
: g: a* k5 T+ p8 T6 u
不管英德双方这个序幕表演的如何,戏终归是要排下去的。勃兰登堡大队长带着KG3在整个1917年的夏天不断的“拜访”英国。面对势不可挡空中的铁十字洪流,英国国土防空军拿对付庞大笨重的飞艇的那一套来对付哥达式,有些力不从心。KG3眼看英国人拿自己没招,立马决定“进京赶考”,一来看本部的突防能力到底够不够踏破伦敦城阙,其次也想看看英国的皇城根市民心理承受能力如何。
& s- l) b! w0 q2 [! a+ C! m
2 O6 x: h( T$ Z" s% U! Z3 E! S$ E% n 1917年6月13日,KG3的哥达式第一次鹰击伦敦,面对伦敦上空出现的以一群铁十字鹰,全城上下一片惊恐。勃兰登堡为了让KG3成功摘下首次使用轰炸机攻击伦敦的“桂冠”,煞费苦心的创造了战斗机护航体制。7 H5 R6 V6 M, }( I& X( M, a
7 @! @% M0 x5 K0 q8 q+ b" ?
提起当时的德国战斗机,估计大部分人脑子里只有一个名字——“福克”,但1917年6月,支撑德国天空的恰巧不是福克,而是信天翁DIII/D.V。红男爵最著名的棺材福克Dr.I的首战是在1917年7月(红男爵的大部分战果都是在信天翁上取得的,不过死在福克上而已),实际上三翼福克的最大王牌也不是里希特霍芬男爵,而是爱尔纳.福斯(Woss)。另一款性能突出的福克D.VII虽然在1917年便完成了首飞,但结构强度问题却拖累到这款一战同盟国最好的战机要到1918年方能大展拳脚。) H: d6 r6 _' h( E+ y+ x5 w# K4 g
- [7 |( P% ^4 b& r3 g. h! Q 信天翁D式是一款平衡或者说平庸的飞机,里希特霍芬的主要座机便是信天翁,但他评价说这是一架“新手”的飞机,其手感平稳,但老手就觉得过于呆板,远不如Dr.I或者“骆驼”那样拥有灵敏到危险的不规则运动能力。2 V2 a) o1 G3 B# ?
! \# r' E9 C) ]3 h' ^2 k, T& ? 信天翁的另一个优点在于航程,不管JG1那些空战王牌对信天翁的评价如何,KG3和勃兰登堡大队长很喜欢这款长腿战机,其高达480km的航程,虽然仍比哥达式G.V的840公里短了一大截(但是代价是只携带500kg炸弹,而哥达式G.V的载弹量实际高达1吨,不过满载航程只有500km),但是其基本能够充当贴身侍卫陪伴其飞过危险的英吉利海峡。相比之下,Dr.I的航程只有300公里,福克D.VII更只有165英里的航程,完全无法担任哥达式的保镖。' o" F7 _2 m* s; }. f
" M/ W9 Z q: x' Y2 W H5 Z 鉴于信天翁和哥达式有数百公里的航程差,勃兰登堡队长在英国上空设定了轰炸机和战斗机的汇合点和分离点,尽量使哥达式处于信天翁的保护之下,免受英国战斗机的攻击。另外,KG3还安排了一些哥达式进行改装,加固了机体,减少炸弹装载量,却多放了不少自卫机枪弹盘。实战中,在没有信天翁的航程中,这批重火力哥达式游弋在轰炸机编队外围,充当空中机枪火力点,时刻准备用凶悍的火力逐退英国截击机。# R0 J1 x3 G2 B- z
: ?$ U( n) Y" j2 Z, b X KG3还对一批哥达式和信天翁进行了改装,他们被赋予了“火力侦察员”的角色。空袭中这批飞机将会给大编队打前站,提前进入英国领空,观测气象条件,也引诱地面防空火力提前开火,暴露出其弱点。由于做的就是“沙包”的活,KG3的机械式给这批哥达式和信天翁装上了机腹装甲,据说还有往座舱地面上铺沙袋的。
( `# |* i( Y6 F% s2 w$ x- g2 `
" j$ D5 Q: b6 @* J 勃兰登堡此时可以说是“算无遗策”,面面俱到。“英国之翼”的老到经验配合指挥官的机关算尽,此时英伦三岛的天空对KG3而言,已是城门大开。% z8 A# {9 Y, }. h$ V; S
, w4 K7 K# U5 Q; S1 X7 k7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