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发了一个关于梁红玉之谜系列的第一帖。梁红玉当过妓女吗?7 o/ ^; g0 s0 Z) b s/ j/ m& A
& p5 \2 U. K/ `' t- F0 Q+ e! t
这里继续发第二帖。
+ C) c$ V% D5 y) x; z: J- z
! b! @ h' x3 w2 l) F, o' d迷之二 梁红玉生于何处?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亡于何由?
' u% t K; v \2 m2 O9 _) L/ M5 R, g ^: r% i
前面说过,梁红玉的籍贯出身在正规史料中都没有记载。然而现在大多数梁红玉的传记都把她说成是江苏淮安人。6 Q* _9 Z! G% P$ F
' _2 T" I& u r; k2 o. W0 }4 C1 H. c8 \) P
这个考证出自明末清初的大名士钱谦益。钱谦益写过一首怀古诗,赞扬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事迹:, v" }& N4 f7 I
. I; @' E1 y" J/ h- P6 a柁楼尊酒指吴关,画角声飘江北还。/ {: Z( r7 B8 k: m3 E, j
月下旌旗看铁甕,风前桴鼓忆金山。( n9 c4 A# k8 V: O/ _/ h2 ^1 I
余香坠粉英雄气,剩水残云俛仰间。( s! [) E9 G/ u; I1 K0 `! f
他日灵岩访碑版,麒麟高冢共跻扳。/ A4 Q; s+ ?1 N2 R# Z- E
! C: t& _4 \. e. D% O) i$ `他在诗中所说的“他日灵岩访碑版”指的就是韩世忠墓前的“韩忠武王世忠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以下简称《忠武王碑》),俗称“万字碑”。碑文内容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由宋朝礼部尚书赵雄撰写的第二个韩世忠墓志铭版本。这个版本对韩世忠的功绩说得更加充分,并记录了梁红玉的三件事迹:飞马传诏、擂鼓金山、驻防楚州。% P0 [, C& g; L! C- E5 |
6 h# S" m$ g! ?2 T4 F. v+ X
其中对飞马传诏平定苗刘兵变一事记载极为详细。对擂鼓金山和驻防楚州却只有了了几个字。这两件事赵雄是放在一起叙述的:
4 p( Y7 O4 K4 p
- r( ] s) T% V) p$ |* t“城楚州,与士同力役。黄天荡之战,杨国在行间,亲执桴鼓。家楚州,织薄为屋。”4 i5 e- N% Z( L2 x( a1 D5 s) k
0 P3 g1 [2 M2 J! `2 P
翻译:
( L ]) y1 @0 ~' @. \: ]1 q+ I6 P; q1 f
9 X( H+ c3 m; s. G: Z7 r) v' C(韩世忠、梁红玉)在楚州筑城,与士兵一起劳役。黄天荡之战,杨国夫人(梁红玉封号)在军中亲自擂鼓。(梁红玉)以楚州为家,亲自编制草席搭建房屋。
6 `& V6 Z' i. W# R2 W% x( n. I( z7 q# z* H7 M; r. [4 o( k% @
这里原文的“家楚州,织薄为屋”是指梁红玉以楚州为家,但在钱谦益笔下却给歪解成了“碑云:杨国家楚州,织簿为屋。盖杨国家本楚州,寓京口也。蕲王镇楚州,披草莱,立军府,故夫人亦织簿为屋,与士卒其力役也。”(初学集 卷四十四 韩蕲王墓碑记)完全不管上下文关系。( f" N$ `% u$ t/ C4 ]
) f" B8 E0 {) {- Y
钱谦益这样歪解不要紧,由于他是当时的“江左三大家”之一,他的“考证”逐渐成为主流。稍后的另一位大名士阎若璩在看过钱氏的考证后力主将这个“考证”编入《山阳县志》中。《山阳县志》当时的主编张鸿烈又经过一番“考证”,得出梁红玉是楚州北辰堰(又称北辰坊)人的结论,为此还写了一首诗,题为《北神(辰)堰韩蓟王扬国夫人梁氏》:# E5 J) q, I* u( N( O% K( Q
! i3 W6 c. z) e/ J g* o" B北神堰枕清淮流,居人织苇堰上头。
7 D* K. y+ I# ]8 u蓟王夫人昔家此,随母播迁到润州。& U, q$ h+ e/ F7 D ?8 a* B
: I: Q& U& ?, x4 @+ _
此后乾隆年间和同治年间续编的《山阳县志》沿用了康熙本《山阳县志》的说法,在《人物传列女》中说:“宋,梁夫人,蓟王韩世忠妻,楚州北辰坊人。初,江淮兵乱,梁流落为京口娼家女。”而刊刻于乾隆十三的《淮安府志》(卫哲治、顾栋高等人纂修)卷二十二《列女》中也采用此说并注明:“事见《鹤林玉露》及钱谦益《韩蓟王碑》”。民国出版的《韩忠武王祠墓志》(顾沅、程勋辑)则收录了钱谦益《韩蓟王墓碑记》全文。到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写《韩世忠年谱》时也引入钱谦益的这段考证。
( Y4 d2 G, E# T( p; _- m5 G
7 B. o5 J3 f/ P& g$ f于是梁红玉是淮安人之说在学术界几乎成为定论。而现在淮安为了发展旅游业也乐于将梁红玉的籍贯放在楚州北辰坊,甚至搞出梁红玉故里之类的“古迹”。+ E$ U, g% v7 b4 g6 P
! p( v. H+ @$ f+ W
' o* ] {7 g5 L7 }
9 v5 |/ ? |! v# l# \. R; L& X3 x. @, g9 T
仔细研究钱谦益的“考证”以及赵雄的原文,我们不得不说梁红玉虽然曾在楚州生活战斗过,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其籍贯出于楚州。所谓“楚州北辰坊人”和“梁红玉当过妓女”一样,不过又是一个以讹传讹的典范。
! P# [9 L4 v: w4 o4 t( Q% C7 y# g( [2 {$ b9 _- p8 t, @
因此现在通行的梁红玉籍贯说是建立在《鹤林玉露》和钱谦益对《忠武王碑》的错误解读上的。所谓梁红玉当过“京口娼”更是后人附会。钱氏所谓的“宣和二年,遇杨国于京口”的“考证”也就站不脚了。( I- _1 E- d5 w d0 R$ ]
; l4 `) E8 B' {5 h3 U那么,梁红玉到底是哪里人呢?下面是我根据宋代当时的史料作的一些推测和猜想。& T. N& N R$ i2 w
, T9 V9 n2 i, r7 g) n
从现存的史料看,梁红玉应当是智谋出众,有相当武艺和指挥能力的一员女将。《忠武王碑》说“黄天荡之战,杨国在行间,亲执桴鼓。”《宋史 韩世忠传》则更详细一点“战将十合,梁夫人亲执桴鼓,金兵终不得渡。”可见梁红玉是亲自参与指挥了黄天荡战役。
R: H2 ^9 \9 q, t$ B! V/ c: _3 D, O
1 @+ x! ]4 X1 K( B; R! W5 Q
1 Z5 t3 c: l" b; t苗刘兵变时,梁红玉和她的两个儿子被苗傅扣押在军营里。苗傅等人为了拉拢韩世忠决定放梁红玉去劝说韩世忠投降。于是对梁红玉低声下气得求告,又为梁红玉准备马匹,放她出城。梁红玉进宫见过太后,取得勤王诏命后飞驰出城。途中又碰到苗傅的弟弟苗翊。在发现苗翊对其产生怀疑的情况下,策马狂奔,突破苗翊的阻拦,从临安(今杭州)一日夜奔驰到达嘉禾(今嘉兴)向韩世忠通报虚实,最终促成韩世忠迅速进军平定了叛乱。事后朝廷赏功,圣旨中赞扬梁红玉“智略之优,无愧前史”。
, s. e! g j( I# _
, t; U: u! U+ M+ O/ b(《忠武王碑》原文:杨国夫人及二子质傅军,防守甚严。王略无顾念。会隆佑太后宣见杨国。杨国诣傅,绐曰:“太尉作如许事,公来矣,于太尉何如?”傅乃屈膝拜曰:“愿奉兄嫂礼,谨具鞍马,烦夫人好为言。”是日入 见,隆佑宣问周悉,执杨国手垂泣曰:“国家艰危至此,太尉首来救驾,可令速清岩陛。”杨国奉诏驰出都城,遇傅弟翊于途,告之故。翊色动,手自捽耳。杨国觉翊意非善,愈疾驰。一日夜会王于 嘉禾。王见之惊曰:“汝辈在耶!”俄而明受诏至。王曰:“吾知有建炎官家,安知有明受!”)
1 `7 T5 e7 H# W0 G; a( g& e7 T' A% M% Y" G7 \
从这条记载可见梁红玉的体魄强健、骑术出众。杭州到嘉兴,距离大约200里左右。能骑马飞驰一昼夜,不是一般人的体质能够承受。
/ b! n) D+ d$ O% E0 a% o: I A/ ?$ o# Y! c& h9 {
众所周知,宋代丧失西北养马地后极度缺马。而处于南方水网腹地的淮安更不可能有好马。梁红玉如果从小在淮安长大,后来又去当了“京口娼”,她从哪里学来这么一身出众的骑术呢?/ ^, `) d" Z7 U; z) W# J3 l. L
3 }- q2 h: u3 M5 H1 d' H+ P7 G1 C
当时宋朝唯一不缺马匹的地方是和西夏接壤的陕西诸路边境。韩世忠就出身于延安府。《宋史 韩世忠传》说他“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 《忠武王碑》也说“王每闻边迅至輙上马或不俟鞍而奋。”也就是说他能骑没有马鞍的烈马。! ^( I9 {' }6 n8 ~
- k) E. |9 w* ^" n# B1 ^
如果我们考虑到梁红玉的高超骑术,那么梁红玉也大有可能是来自陕西诸路和韩世忠是同乡。
0 H) U7 |8 N: F5 H+ l+ z; i: [3 X( H% S6 b/ F+ t& L, R! y
《忠武王碑》记载:“(韩世忠)尝过米脂寨姻家会饮。日已夕而关闭。王(韩世忠)怒以臂拉门。关键应手而断。旦视之,其木盖两拱余。关吏骇服。” j, \* s) R7 S5 b8 u6 `1 l7 @8 h
; o8 {" q. T/ O: S3 b. A' e4 o
米脂寨是宋夏交锋的前沿,曾为宋夏反复争夺。在北宋末年是一个纯军事性质的堡垒。韩世忠的姻家在米脂寨关城内,说明其也是军户。那么这个姻家会不会是梁红玉的娘家呢?/ b: w0 r* f3 [8 O/ }% q) L
4 \. E1 e* O' h0 C9 g+ A* V韩世忠的部下有很多是他的宗族子弟和亲友。赵构曾经给韩世忠发过一个嘉奖令,里面说到:
p& E1 m+ l s/ O! F7 h8 ~& u( l% [2 r& X# N0 t) Y2 \, p
朕惟唐之名將多矣,独郭子仪巍然以功名始終,岂非以其谦畏自將,有爱君体国之诚心故耶? 卿屡立战功,计安宗社,而每怀兢慎,虑涉非彝,知天下之至公,合古人之大节。比以闺门之私谒,至投奏牍于公车,国尔忘家,屏居待谴。既关闻听, 朕甚嘉之。《书》不云乎,‘臣罔以宠利居成功’者,卿之谓也。其梁逢、韩彦臣 除授指挥, 已令寝罢, 成卿自陈之美。卿其急趣表着, 副朕眷怀。故兹奬谕。(《赐检校少师武成感德军节度使神武左军都统制韩世忠奖谕诏》《浮溪集》卷一三。又见《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五〇)
2 o$ \3 r- z6 m' l( o- y, W! n& d7 d* F( Z( X) L N6 J
这里说到韩世忠的两个部下梁逢、韩彦臣。从上下文来看,都是韩世忠的家族成员。韩彦臣自然是韩世忠的子侄辈。而梁逢应当是梁红玉的族人。既然梁红玉有族人在韩世忠军中升到指挥一级,则梁氏一族从军者应是不少。这也可以从侧面证明梁红玉的来历。8 Q0 x3 t6 {9 H! F* l/ X' q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