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2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之重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13 04:19
  • 签到天数: 248 天

    [LV.8]合体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09:5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数年之前,LD曾参观过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也是甲骨文的发祥地,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对馆内展出的一件镇馆之宝――司母戊青铜大鼎印象深刻。该鼎是商代晚期之物,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青铜大鼎厚重沉稳,上面的纹饰细腻精美,令人叫绝,那可是铸造而非雕刻的。正赞叹不已,没想到讲解员称这是复制件,原物在国家博物馆。
        未能目睹原物,自是一件憾事,LD一直想了了这个心愿,遂叫我一同前往。我自然同意,一来这个鼎我也没有见过;二来国家博物馆就在京城,方便的很,现在还可以网上预约;三来算起来也有40年没去过了。
        说40年没有去过了有些不准确,国家博物馆成立于2003年,才只有十年的历史。说40年未去指的是国家博物馆这个建筑物。
        国家博物馆原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是新中国建国十周年时的十大建筑之一,典型的苏式风格,高大庄严。正式对外开放应该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其时我已经是中学生了。已经记不起当年参观是学校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还是自己去的了,只记得天井中的几根石柱是那么的高,仰头也望不到顶。中学时代去过两三次,后来就没去过了。当年周边还没有被围起来,游人可以上台阶到柱子下游览,参观者不少,没听说有人留下“至此一游”的遗迹。
        说起来博物馆也是合了又分、分了又合的。初为革命、历史两个博物馆,后合二为一,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再后来又分开,直到2003年最终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当年参观自然是革命、历史两个博物馆都看了的。革命博物馆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精典的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博物馆按照时间顺序,从人类进化史一直讲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为止。当然这只是印象了,是当年随处可见的教科书式的展览,现在可能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了。
        2010年曾参观过莫斯科红场边上的俄罗斯历史博物馆,惊奇的发现展厅的编排,展品的布置与我们的历史博物馆相差无几。当然这是历史所然,在当年一边倒的氛围下,自然是我们向人家学习了。
        按习惯,参观之前自然要做做功课。浏览了一下国家博物馆的网站简介: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藏品数量120余万件,展厅48个,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在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顶级文件很多都是这里的藏品。常设的展厅有《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国古代钱币》等。
        展厅之多令人眼花缭乱,一上午也就只能看一两个。既然是想目睹青铜大鼎,自然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青铜器自然看过很多,只要是与历史有关的博物馆,多多少少都会有几件青铜制品。青铜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考古学考证,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即开始铸造使用青铜制品。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不仅冶铸武器、工具、装饰品,还铸造各种用途的礼器品。商、周(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作为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达到顶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
        青铜制品中最重要的一支当属礼器,其中最主要的是鼎。
        鼎,最初的用途是煮肉,相当于现在的锅。但随着礼制制度的不变更新完善,鼎逐渐的古代社会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鼎盛行于商周时期,用于“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同时鼎还是王权象征。人们习以“定鼎”、“迁鼎”喻王朝之更迭,社稷之兴替。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均有此意。
        见过不少鼎,印象最深的是四川三星堆出土的纵目青铜面罩,诡异,眼突却不狰狞,令人叹为观止。
        看过国家博物馆馆藏青铜大鼎,才知道什么叫国宝级的镇馆之宝,堪称国之重器。
        绝无仅有自不必说,其沉稳的身姿、精细的纹饰,包括围绕它展开的曲折的故事,都会让你感到震撼。

    1.中华第一鼎――后母戊鼎

        第一眼看到标牌即生疑惑,LD在殷墟博物馆看到的是司母戊鼎,这里原件怎么称后母戊了呢。看资料才知,此鼎1939年出土时,因腹内铸有“司母戊”三字而被称作“司母戊鼎”。据说这还是郭沫若的意见,他认为“司”与“祀”同意,“司母戊”就是“祭祀母亲戊”,但对此学术界一直有争议。自1962年开始,学术界重新探讨“司”字之意。有学者认为,此“司”字应为“后”字。因商代字体比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在已发现的商代甲骨文中即有“司”为“后”的字例。更重要的是,“后”有商王之后之意,而些鼎就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其母(名戊)而铸的纪念器物。2011年,此鼎正式改名为“后母戊鼎”。个人也以为应为“后”,有“皇天后土”之意,符合最高统治者的心理。

    2.鼎之侧面

        此鼎造型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可谓庄严肃穆,历久弥珍。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32.84公斤,是目前已发现的形体最大、份量最重的青铜器。

    3.鼎之局部


        值得一提的还有此鼎的发现过程及其命运,可以说是离奇曲折,动人心魄。
        据史记载,1939年3月15日,武官村村民吴希增到同村吴培文家祖坟“探宝”(盗掘),在地下十几米处发现硬物,其“探宝”工具洛阳铲卷了刃。吴希增大奇,将此事告之吴培文(看来当时还是民风淳朴),吴希增没有独吞之念,后以吴培文为主开始挖掘。
        使用了当时所有能使用的工具,只在夜间操作,18日凌晨,终于将鼎从十几米深处挖出。众人将鼎运到吴培文家,埋在吴家粪坑之内。
        俗话说,没有透风的墙,掘出大鼎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个月后,即有京城古玩家来到吴家,出价20万大洋购买,但提出要将鼎分解为8块。20万大洋可谓是“挡不住的诱惑”,村民开始分解大鼎。先用锯条锯鼎足,没想到用了36条新锯条,条条磨秃,鼎上只留下了轻微的划痕。村民又用50磅大锤猛砸鼎壁,四五十下后,大鼎完好无损。村民感到分解鼎太难,且担心古玩商变卦,此事遂作罢。村民再次将鼎深埋。
        鼎再次深埋地下,其坎坷的命运却未结束。其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入侵的日本人自然也是闻风而动,妄图染指我国之重 器。灵长月后,其时驻安阳县日军宪兵队长井东三郞得知此事,动用宪兵队开始抢鼎。
        第一次搜查时,日本人一无所获。村民则连夜将鼎转移,且为了应付日本人再次搜查,花了七八十元伪钞买了一尊殷墟出土的无铭文青铜甗,将其与一些碎陶片一并放到吴家炕洞里。
        看到这里,心有所动,虽然村民们对内没能挡住20万大洋的诱惑,但对外还是有骨气的,知道国宝不能让日本人抢走。有案可查的是,全武官村有42位村民参与了保护国宝的行动,且动了心思。为表彰护宝行动,吴培文曾被任命为安阳市政协委员,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第一次未能搜到宝鼎,日本自然不甘心。第二天再次来到武官村,找到了那尊藏在炕洞里的青铜甗。据传说,正在日本人高兴之余,从武官村西北方刮起了几十年罕见的大风,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飓风卷着泥沙袭来。日本人不敢久留,带着搜查到的“宝物”,匆匆离去。
        故事还没有结束,抗战胜利后,1946年,时任安阳县参议员兼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的陈子明,四处打听鼎的下落。经过明查暗访,陈打听到一位吴延年知道大鼎下落,遂以吴在日伪期间有附逆行为(吴在日伪期间曾任督学之职)为由将其逮捕。吴为洗刷罪名说出鼎的埋藏地点,并表示愿献出鼎,以“将功补过”。
        至此,7年前出土的宝鼎为官方所有,是否给了掘鼎人吴文培补偿不得而知。后,驻安阳第31集团军司令王仲廉派人将鼎运至南京,作为蒋介石60大寿贺礼。1948年5月,中央博物馆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展览,宝鼎首次在南京公开展出。
        又传,南京解放前夕,国民政府曾欲将司母鼎运往台湾,终因难于援而放弃。可见中原宝鼎不离中土啊!

    4.鼎内甲骨铭文“后母戊”


    5.再看“子龙鼎”

        “子龙鼎”是国博馆藏又一国之重器。在我看来,如果说“后母戊”鼎浑厚庄重,充满阳刚之气的话,“子龙鼎”则端庄圆润,透着一种阴柔之美。
        子龙鼎同样也有故事,据传,此鼎于上个世纪20年代出土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2004年,日本人在大阪举办私人藏品展览,子龙鼎首次露面。2005年底,子龙鼎流入香港(应该是某位爱国人士所为)。国家文物局与财政部联合于2006年将子龙鼎征集至内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子龙鼎重230公斤,高1.03米,专家称,此鼎体形巨大,纹饰精细优美,无论从铸造技术还是造型艺术来说,均可认为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经典之作。
        子龙鼎是商末周初已知最大圆鼎(顺便说一句,最初的鼎多是圆形,三足,四足方鼎较之为少),因鼎上刻有“子龙”两字而得名。与后母戊鼎一方一圆,合称商代重器双壁。 子龙鼎”铭文“子龙”,它也是目前所知的带有“龙”字最早的青铜器。

    6.甲骨铭文“子龙”

    这是目前所知带有“龙”字的最早青铜器

    7.“大盂鼎”

        大盂鼎于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县出土,岐山乃周王朝的发祥之地。此鼎铸于周康王23年,即公元前1003年,比前两鼎年代稍晚,鼎高102厘米,重153.5公斤,是迄今所见西周最大的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亦可称之为国之重器。
        此鼎亮点是鼎内壁有291个字的铭文,内容为康王所述周、商易代的原因,总结了所谓“殷鉴”,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康王是西周第三位君主,能精辟的指出商衰周兴的社会原因,让巨子们以史为鉴,也算难能可贵了。
        “后母戊”、“子龙”、“大盂”三鼎矗立于国博青铜艺术口展厅中央位置,美轮美奂,震撼人心,值得一看。

    附:国博门票可以网上预定(提前三天),简单方便,只要登陆国博网站,打开预定栏,根据要求输入姓名、参观日期及身份证号码,即可获得一预定号码,届时到取票处(北门)报出预定号码即可。
    大的包包需要存在存放处,小包可带入,相机也可以,当然需要过安检(两道)。展厅内可照相,但不可以用闪光灯。

    评分

    参与人数 7爱元 +24 收起 理由
    西楼客 + 2 谢谢分享!
    不爱吱声 + 6
    山远空寒 + 5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宁娜 + 2 谢谢分享!
    Highway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9-14 09:37
  • 签到天数: 85 天

    [LV.6]出窍

    沙发
    发表于 2013-6-21 10:58:39 | 只看该作者
    好大的锅啊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30 08:50
  • 签到天数: 339 天

    [LV.8]合体

    板凳
    发表于 2013-6-21 12:29:18 | 只看该作者
    这说明我们中国人历来是吃大锅饭的,不同的是,少数人一起吃,多数人一起吃,一个人独吃或者一个人好几锅。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3-8 17:23
  • 签到天数: 94 天

    [LV.6]出窍

    地板
    发表于 2013-6-21 12:4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olin1992 于 2013-6-21 23:36 编辑

    终于看到图了,赞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1-5-5 01:39
  • 签到天数: 1690 天

    [LV.Master]无

    5#
    发表于 2013-6-21 13:26:07 | 只看该作者
    国博还有一件商代的四羊方尊,也很漂亮。
    更喜欢商代的青铜器,大气,厚重。西周的虽然更精致,器型上小了很多,而且装饰多浮雕纹饰,立体感差一些。
    和大盂鼎“配对儿”的还有个大克鼎,在上博。跟在台湾的毛公鼎都是西周时期的,并称海内三宝。
    有点搞笑的是,由于大克的发音和鸭子duck近似,03年的时候全聚德把大克鼎作为了吉祥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293 天

    [LV.10]大乘

    6#
    发表于 2013-6-21 23:30:54 | 只看该作者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7-12-24 06:47
  • 签到天数: 640 天

    [LV.9]渡劫

    7#
    发表于 2013-6-21 23:41: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原来学的是司母戊,新世纪了,终于后母戊了,看来有空得去国博溜溜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92 天

    [LV.Master]无

    8#
    发表于 2013-6-22 01:44:5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10 07:51 , Processed in 0.04288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